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至答题卡的题号内。
1.从2013年起,三星堆两次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青铜人像、金面具、金杖等又彰显出古蜀文明的异彩纷呈。这反映了( )
A.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形成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2.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
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C.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 D.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3.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
4.《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图1,图2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A.回应当时社会现实问题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5.秦统一前后,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在大兴建设的同时,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秦劳动力资源丰富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民国时期,谭其骧在《秦郡新考》中认为秦共有四十六郡。2000年,在西安相家巷封泥中包含有大量的郡级封泥,与谭其骧“四十六郡”的观点相符合。这说明( )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秦朝历史
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诏,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朝廷申报现金财产,否则罚戍边一年,财产没收。公元前114年,又鼓励告发现金财产申报不实者,告发者可获得奖赏。这一做法意在( )
A.巩固大一统国家 B.削弱地方势力 C.实现货币官铸 D.推行均输平准
8.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 )
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 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
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 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9.魏晋时期,士族、官僚等特权阶层,在封山占泽拥有大量土地的同时,又有享受赐田、免除赋役、荫庇亲属、给客、给吏卒、恩赏钱财等经济和政治特权。西晋颁布的占田令,实际上是对士族、官僚占有的大量土地和人口予以确认和保护。这些现象( )
A.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B.加速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C.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 D.推动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10.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有一支姓“拓王”的队伍,原出自高丽族,在北魏孝文帝改姓时改为王姓;还有一支队伍出自鲜卑族,原姓可频,在孝文帝时也改姓王。材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C.政治认同观念增强 D.王姓晋升为高门士族
11. 表1
方式 民族/地区 情况
战争 东突厥汗国 唐军大败东突厥汗国
和亲 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
册封 靺鞨粟末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设置机构 西域 设置安西都护府等
表1是唐朝与部分周边民族的交往方式统计,这反映出唐朝( )
A.对周边民族政权持妥协态度 B.致力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C.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D.采取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12.图3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图3
A.政治局势动荡 B.税收制度改革 C.自然灾害频繁 D.移民政策保守
13.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由于科举制( )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4.三省制度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中央官制,图4呈现了唐朝三省与皇宫的相对位置,由此图4可推知三省制( )
A.有助于皇权的加强
B.便于皇帝全面地控制朝政
C.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为选官制度变革奠定基础 图3 唐朝三省的位置
15.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一书法家书法的特点描绘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柳公权 D.颜真卿
16.“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17.北宋范祖禹认为:“唯本朝之法……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司马光也写道:“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这说明宋初采取的措施( )
A.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 B.扩大了地方长官权力
C.有效维护了统治稳定 D.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18.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规定:“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一措施旨在( )
A.拓宽政府的财政来源 B.遏制官僚地主的势力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简化赋税征收的程序
19.金初曾发生过大臣打皇帝屁股的事情,金太宗因“私用过度”,诸勋贵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此后金朝大量吸收宋制,学习中原王朝的威仪,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反,皇帝反而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了。这种变化说明( )
A.少数民族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 B.各民族间的和平交往多于战争
C.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态影响周边 D.契丹按照自己的理解改造政治
20.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
A.缓和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21.北宋时,两浙地区已经实行稻麦复种制。福建地区在宋代则实行冬耕麦作。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朝( )
A.曲辕犁推广提高生产力 B.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C.土地利用效率得以提高 D.民众饮食结构彻底改变
22.宋辽金时期是二十四孝故事图定型普及的时期,很多墓葬中有各种形式的孝子故事,如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宋墓和山西闻喜寺底村金墓出土的田真哭荆图。这一时期流行孝子故事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等级秩序的需求 B.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C.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宗族观念强化的诉求
23.如图5所示为出土于河北邯郸的《小儿蹋鞠图》瓷枕,距今已有接近900年的历史。该文物( )
A.可研究当时的民众生活
B.具有重意趣的审美取向
C.展现了尚武的社会风气
D.可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
24.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行政中枢机构运转成熟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25.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8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图1 图2
图3 图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图片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
27.国家治理须应时而动,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变革实现国家治理方略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 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明朝治理边疆的思想和政策是由太祖和成祖奠定的……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根据明代的形势和边疆状况,又有所变革和创新……首先是“守备为本”,即以武力为基础,作积极的备御……第二是“刚柔并济”,明初太祖、成祖二帝集历代帝王之大成,真正厉行了“刚柔并济”,不是一味诉诸武力,而是在“恩抚”上坚持不懈地下工夫……第三是“以夷治夷”或“以夷制夷”。这也是历代帝王治边的传统思想和策略。
——摘编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的制度变革,并分析这种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治理边疆的意义。(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
(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2)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3)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220年~581年);
(4)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581年~907年);
(5)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960年~1368年);
(6)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1368年~1840年)。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祐”,要求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后世不少史书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重修的《神宗实录》。清人蔡上翔说:“公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注:元祐,北宋年号,由反对变法的旧党当政;元祐更化,指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概括影响南宋至晚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评价的因素。据此说明进行史料研习应注意的问题。(8分)
答案第1页,共2页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青铜人像、金面具、金杖等又彰显出古蜀文明的异彩纷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既有其他地区的文明特色,也保留了自身区域文化的特点。由此可知,中国的原始文明具有多元性,且这些多元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故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对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排除A项;华夏认同是指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并非突出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层层实施使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明确、严格的等级,说明西周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C项正确;夏朝时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法制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可知“壤”指的是农田土壤,战国时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围绕“壤”的生产力的观点,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观念萌发,A项正确;人地矛盾是在土地私有制广泛确立后产生的,题干主旨并不是人地矛盾,排除B项;粮食生产早已受到重视,排除C项;道家是当时的显学,土壤生产力可以变化这一观点确实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但不是题干的核心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儒家是积极有为,道家是无为而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虽不相同,但都强调德,并非互相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儒家与道家初创时代表当时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品,得益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所以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其取得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并未将秦朝的建筑技术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筑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秦朝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并未完成直道、驰道的修建,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项;劳动力资源丰富不是秦朝完成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通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确认了秦朝郡的数量,所以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发展,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面不是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B项;“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一定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通过推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增加了国家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巩固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算缗、告缗是打击商人大贾,不是针对地方势力,没有削弱地方,排除B项;算缗、告缗与货币官铸没有关系,排除C项;均输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是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措施,与材料意思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后,儒学大张,成为主流思想,提倡三纲五常,对女性的约束逐渐增强,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家庭稳定无关,排除A项;对女性的约束是外在约束而非女性内在的道德自觉,排除B项;婚姻观念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士族、官僚等特权阶层,在封山占泽拥有大量土地的同时,又有享受赐田、免除赋役、荫庇亲属、给客、给吏卒、恩赏钱财等经济和政治特权。西晋颁布的占田令,实际上是对士族、官僚占有的大量土地和人口予以确认和保护。”可知,魏晋时期,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保护士族、官僚等特权阶层占有大量土地,同时享有大量经济和政治特权,促使士族、官僚大量兼并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D项正确;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从地主手中租种土地,加强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自耕农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10.【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通过孝文帝改革多改为汉姓,这一举措加快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当时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认同信息,排除C项;D项夸大了孝文帝改汉姓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和亲“”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朝也会采用战争方式处理民族关系,A项中的“妥协态度”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表格中的交往方式没有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对东突厥采用军事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和平管理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人口在不断增长,而安史之乱后,人口急剧下降,说明政治局势的动荡影响人口的规模,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政局的变动对人口的影响,没有体现税制改革,也没有体现自然灾害以及移民政策,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D项正确;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科举制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可知,剑舞起源于军队,其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故选A项;据材料“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可知,剑舞不仅在宫廷流行,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排除B项;据材料“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可知,剑舞的演变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而非其流行所体现出来的,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与文人雅士的追求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和所学可知,该书法是狂草,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怀素,B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书法家,排除A项;柳公权和颜真卿两位书法家是擅长楷书,排除C、D项。故选B项。
16.【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据题意可知,唐宋时期市民蹴鞠的情形被写入了文学作品中,说明体育活动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C项正确;蹴鞠被写入文学作品中不代表该运动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排除AB项;是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而不是经济发展助推市民文学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根据材料“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莫敢有异心者”可知,范祖禹和司马光都在强调宋初采取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防范了内部动乱,有效维护了统治稳定。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权力分割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增加地方长官的权力,排除B项;宋初的收精兵的做法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募役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募役法规定地主官僚也要交钱,同时“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可能获取交钱代役的差价,这些都拓宽了政府的财政来源,A项正确;遏制官僚地主的势力并非募役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并非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简化赋税征收的程序,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金太宗因‘私用过度’,诸勋贵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反,皇帝反而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初曾发生过大臣打皇帝屁股的事情,后金朝吸收宋制,加强皇权,皇帝对大臣用杖刑,可见中原王朝的专制集权制度影响周边少数民族政权,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少数民族政权是否因“汉化”而“衰落”,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金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而非民族交往的形式,排除B项;金朝是女真人而非契丹人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且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这种权力运作方式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行省的运作方式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兼顾,没有涉及便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在两浙地区实行稻麦复种制,福建实行冬耕麦作,四川无不种麦得出当时的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C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材料没体现工具的改进,排除A项;B项均衡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彻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辽金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战乱,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维系统治,统治者需要一种思想来凝聚社会力量,统治者在总结历代孝治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各个领域推行孝治。从子女孝顺父母,小辈尊敬长辈,延伸到身份卑微者敬重尊长者,进而维护等级制度,A项正确;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与统治者宣扬孝道维护等级秩序之间无必然关联,排除B、C两项;宣扬孝道的主体是统治者,宗族观念影响的主体是宗族内部成员,两者主体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据题意可知,该瓷枕是宋朝时期的文物实物,所以通过瓷枕和瓷枕上的图画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民众生活,A项正确;仅根据一个瓷枕无法推断当时的审美意向,排除B项;蹴鞠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因此不能体现社会的尚武风气,排除C项;根据《小儿蹴鞠图》无法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万历皇帝将内阁与司礼监太监相互牵制,有利于强化皇权,B项正确;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行政中区机构运转成熟是在唐朝,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皇权的强化,而非受到限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合议,并接受明朝的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经济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部鞑靼与明朝关系,但明朝边患还有其他地区,排除B项;元朝时,蒙古草原地带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与鞑靼间的关系,与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6.【答案】图1秦朝。理由:北部有西起临挑,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都城在咸阳,且全国推行郡县制;在云、贵设置郡县,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任答一点即可)(2分)
图2战国。理由:地图中能看到周和秦、韩、赵、魏、楚、燕、齐战国七雄。(2分)
图3元朝。理由:都城为大都;大运河改变了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开辟了从江南到都城的海上航线。(任答一点即可)(2分)
图4明清;理由:玉米、甘薯的广泛种植;工商业市镇的兴起;都城在北京(任答一点即可)(2分)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绘图说明类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图一有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都城在咸阳,全国推行郡县制,在云南贵州设置郡县来管理,得出图一是秦朝。图二中能看到州和战国七雄,因此得出图二是战国。图三都城为大都,大运河贯穿南北并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上航线,得出图三是元朝。图四能看出玉米和甘薯从海外传入并广泛种植,工商业市镇兴起,都城在北京得出图四是明清时期。
27.【答案】(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从秦朝三公九卿制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6分,每点2分)
影响:使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也使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不断削弱,容易导致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弱。(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意义:1.巩固边疆和大一统;2.推动了边疆经济发展;3促进民族交融;4.奠定国家版图。(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中的“共主”到“独制”可得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根据材料中的“方分权体制”可得出是分封制,再结合秦朝的郡县制,可得出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
根据材料中的“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中的“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
(2)变革:独相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宰相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秦汉时期国家政体的特有机制,萌芽于战国后期,形成与秦代,对应的制度是三公九卿制;皇帝为了制衡宰相的权力,唐实行群相制,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都可以行使宰相的权力,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也是群相制的一种;明太祖废丞相,皇帝亲理六部三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基本为兼相。因此,制度变革经历了从秦朝三公九卿制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这样一个过程。
影响:回答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演变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一方面思考君主专制的积极作用,可得出使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考虑君主专制的弊端,可得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不断削弱,容易导致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弱。
(3)意义:根据材料中的“首先是“守备为本”,即以武力为基础,作积极的备御……”可得出巩固边疆和大一统,奠定国家版图;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清朝对北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可得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厉行了“刚柔并济”,不是一味诉诸武力,而是在“恩抚”上坚持不懈地下工夫……”可结合所学内容隆庆和议,1571年鞑靼与明鼎立和议,接受册封,明蒙维持和平局面,恢复并扩大贸易,推动了边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以夷治夷”或“以夷制夷”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在西藏设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
28.【参考示例】示例1 将第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论述: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
思想文化: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综述,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社会转型,是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示例2:
将第三、四、五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公元220年~公元前1368年)。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综述,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时期制度不断演进,民族交融加强,区域开发推动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示例3:将第六个阶段定义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衰弱与转型(公元1368年~1840年);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由繁荣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论述: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综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示例:以选择第一阶段的分析为例。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可知,将。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这一时期的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和作用,突出奠基性,具体而言: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思想文化: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29.【答案】因素:统治者的喜好和立场;史书修订时选材的范围;(2分)应注意问题: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孤证不立或史料互证。(6分)
【解析】因素:依据材料中“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祐’”、“后世不少史书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重修的《神宗实录》。”等信息可从统治者的喜好和立场、史书修订时选材的范围等方面概括影响南宋至晚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评价的因素。
问题:结合所学从注重史料的来源和性质、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孤证不立和史料互证等方面说明进行史料研习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