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沈阳市于洪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6道,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经过70天的航行,虽然他没有到达中国,也没有到达印度,但他根据地图,仍将他到达之地称为“印度”(Indian),将他遇到的原住民称为“印度人”(Indians),他其实不知道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这里的“新大陆”是
A. 大洋洲 B. 美洲 C. 非洲 D. 南极洲
2. 漳州土楼怀远楼有一副对联:“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出现应不早于
A. 先秦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3.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哪个朝代( )
A. 隋朝 B. 宋朝 C. 汉朝 D. 唐朝
4. 有学者说:事实上美国采取的是“一党制”即“民共党”——但却伪装为两党制(即民主党和共和党),不管你投哪家的票,你总归投“民共党”的票。这段话说明美国
A 共和党与民主党已没有区别
B. 两党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 选举制度是为一个党服务的
D. 政治局势需要成立新的政党
5.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 汉赋 B. 京剧 C. 宋词 D. 传奇
6. 这场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场战役是(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中途岛海战 C. 莫斯科保卫战 D. 不列颠之战
7. 长期以来,俄国二月革命被严重低估。尤其是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更是千方百计贬低二月革命的作用和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二月革命
A. 不符合俄国历史发展规律 B. 阻碍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C. 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8.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①规定政权应属于工人、农民等劳苦民众②贯彻实施了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③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④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 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并提出了“尊身”、“爱身”、“爱身如宝”的主张。这一主张
A. 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
B. 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C. 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
D. 导致了“利己主义”的泛滥
10.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
③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④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是唯一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困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一变化缘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D.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12. 1913年,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一书中逐一列出了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这本书的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 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B. 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 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D. 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13. 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B.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14. 唐代前期中宗、睿宗年间,盛行“墨敕斜封官”,即由皇帝直接敕封,而未经过中书省“宣署申覆”(拟定并盖印)及门下省复审与吏部铨选。由于这类官员告身(任命状)是斜着从侧门交付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得名。对此的认识是( )
A. 三省分权体制取代皇权专制 B. 皇帝突破制度约束以打击藩镇势力
C. 当时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D. 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力运行程序违制
15. 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咏史》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自首不见招。”此诗与下列诗句反映现象最为接近的是
A.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C.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16. 有学者认为,“冷战”后相对衰落的美国要维持单极格局,但中国崛起将必然改变现有的世界格局,两极化已经开始,并不存在多极化问题了;英国“脱欧”带来欧盟的进一步衰落,由此会加快两极化的进程,估计2020年两极格局有可能定型。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极化”是“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延续
B. 是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的主流看法
C. 英国“脱欧”直接导致了欧盟国际地位的下降
D. 观点的提出立足于国际主要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4小题,均为必答题,共52分
17. 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在哪些战争后签订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4)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发起辛亥革命,其重要成果什么?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材料二 中央与地方自西周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代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如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3)按示例完成西周、秦、汉初、元四个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的空格填写。
(4)从材料二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关于分材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一直未间断。唐中期柳亲元作《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理性而有力的批驳。柳宗元提出“制”和“政”的概念,认为秦灭亡于人怨沸腾的基政,而非郡县这种制度形式。“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周走向天亡是因为诸侯“无君君之心”,而秦“有被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长期以来关于秦朝速亡在于不与诸侯共享天下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和国家权力的集中。
柳宗元还质疑分封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这样即使“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尽管秦始皇废分封、立那县是出于个人自私的打算。是“私其一已之成”,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却是“公天下之端”。针对分封制的维护者仍鼓吹其是“圣人之制”,柳宗元通过对国家的形成的推演,论证了分封制的产生是“人之初”阶段的时代产物,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同样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材料二 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X,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对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X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枊宗元关于郡县制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以政治制度为例,说明古代史上“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
三、论述题(12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沈阳市于洪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简要答案
本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6道,每小题3分,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4小题,均为必答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4)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18题答案】
【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之相互牵制,强化皇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9题答案】
【答案】(1)观点:秦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评价:是对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的反思,具有现实性;是从理论上对分封制的彻底否定;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历史观;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
(2)制衡君权:如秦朝的朝议制度;唐朝的谏官、史官、宰相制度等。制衡地方权力:如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推恩令;宋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制衡官吏权力:如秦朝御史大夫、西汉内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等。
三、论述题(12分)
【20题答案】
【答案】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
史实:汉代政治:中央设尚书令消弱相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商贾势力.文化:设太学,郡学,推行儒家思想.结果汉武帝时西汉最强大.(也可以唐代为例:政治: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科举制选拔了人才;经济: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促进文化繁荣.结果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观点︰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
史实:明清时期,政治: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军机处,强化皇权导致社会腐败﹔经济:重农抑商,实行国有专营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文化:推行僵化的八股取士,不利于科技的创新.总之,导致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