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出正确选项得3分,选错不得分。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至今,该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者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据此可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A.已经掌握先进的建城技术 B.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下图为汉高祖到汉武帝120年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变化趋势。这反映了汉代前期
A.“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 B.政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
C.道家学说政治地位的形成 D.君主集权体制得到强化
3.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4.自1167年开始,金世宗开始对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和重建,严禁猛安谋克户出卖土地、奴婢,禁止酗酒游宴,鼓励猛安谋克户亲自从事耕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猛安谋克户依然无法改变懒惰、畏战的面貌。猛安谋克制的衰亡源于
A.金世宗改革对封建化的逆转 B.猛安谋克的日益腐化
C.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 D.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
5.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规定辖区及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
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
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6.16世纪,钟表通过澳门传入中国。清末,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这反映了近代
A.计时工具的巨大影响 B.社会生活的变化
C.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 D.时间观念的普及
7.抗战胜利后,中共认识到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是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指示有利于
A.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推动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
8.下表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年份 大宗工业 普通工业 非工业动力用电 表灯
1956 0.075 0.13 0.13 0.25
1957 0.07 0.12 0.12 0.22
1958 0.075 0.13 0.13 0.25
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
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
9.下表是公元前6~前5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作品风格。这反映了古希腊
作家 作品风格
埃斯库罗斯 悲剧英雄形象高大,有坚强的意志和战斗精神,面对苦痛和灾难勇往直前。
索福克勒斯 将人作为戏剧的主角,神不再是具象的存在。
欧里庇德斯 对神和命运的观念提出异议,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
A.神学体系受到冲击 B.主体意识日益觉醒
C.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D.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10.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据此可知,中世纪时期的城市
A.政治文化是其主要的功能 B.推动了封建王权的强化
C.有助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D.源于欧洲封建庄园经济
11.511年,法兰克王国召开由基督教主教参加的教务会议,会上宣读了国王给主教们的信,承诺给予身陷囹圄的基督教徒们应有的保护与自由。会议还通过了教会法,规定:在没有国王的命令或国王代理人的授权时,任何人不得将世俗人士晋升为教士。这说明当时
A.王权与教会相互借重 B.王权松散局面有所改善
C.教权从属于世俗权力 D.教会法成为王权的基石
12.自由和平等是资产阶级的重要价值追求。北美殖民地在独立的过程中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而法国革命则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这一现象源于
A.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B.革命领导阶级的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 D.启蒙思想理解的差距
13.下图为关于“新柏林墙”的一幅漫画。1990年,德国的柏林墙被推倒,但是人们发现另一种隔阂在南北国家之间形成。“新柏林墙”的形成反映了
A.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平衡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C.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两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地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 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 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15.下图是1991—2006年中法、俄(苏)英四国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一致率情况。据此可知
A.中美之间分歧不断扩大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C.国际格局影响外交政策 D.法美国家利益一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5分,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8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8.1960年代非洲国家的独立催生了非洲历史学科。作为非洲历史的分支,非洲经济史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视角一
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奴隶贸易
年代 奴隶数量 百分比
1450—1500 8100 0.6
1501—1600 338000 2.6
1601—1700 1876000 14.6
1701—1800 6495000 50.7
1801—1900 4027000 31.4
来源:埃尔蒂斯、理查森、马诺洛·弗洛伦蒂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
视角二
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主要出口商品
国家 埃塞俄比亚:咖啡(千吨) 加纳:可可(千吨) 刚果:铜(千吨) 马里:花生(千吨) 南非:金(吨) 乌干达:棉花(千吨)
1890—99 0.3 62
1900—09 4 9.1 107.9 1.1
1910—19 4 79.2 14.6 268.2 5.2
1920—29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39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49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59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来源:希尔邦和格林(2018) 非洲——一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历史
视角三
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非统组织
1963年5月,31个独立非洲国家领导人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统组织。非统组织为改变非洲经济落后状况,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行动:一是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积极开展经济领域里的反帝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是致力于实现非洲经济合作和一体化。
——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
(1)说明学者研究“非洲经济史”选取以上三个视角的理由。(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为“非洲历史”的其它一个研究分支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8分)(包括:确定研究视角,明确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为驱逐波斯铜币而发行带有个人风格的钱币。这种钱币以古希腊阿提卡币制为标准,正反面均有神的肖像,并以希腊语铭文“亚历山大”表明钱币所属。希腊化世界原本有多样的货币体系和类型,后来大多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
材料二
当国家不断扩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
阿拉伯帝国简史
17世纪 阿拉伯国家形成;半岛基本统一;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13世纪 帝国被划分为若干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管理; 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灭亡
英帝国简史
16—17世纪初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东印度公司
17—18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20世纪初 工业革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成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印度、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历史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阿拉伯帝国和英帝国兴衰历程的差异。(7分)
海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D B B B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A D C
1.【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到,陶寺遗址存在大规模建筑多处,说明当时该文明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故选B项;A可以体现在题干中的“城墙”中,但不能体现建城的技术水平,且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陶寺遗址的大型建筑情况,并未与之前的时代相比,所以不能得出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的结论,且也不合史实,排除D项;题干仅体现出陶寺遗址的多处大型建筑,这能够反映出其社会组织能力,但与统治方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西汉初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人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武将和功臣的势力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D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军功阶层担任高官的情况与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独尊儒术,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第一种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
第二种解析:解题关键是看各地区使用的主要货币;从图中可看出,黄河流域使用丝布帛等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钱货币,岭南等地区使用金银货币。金银是固定等价物,铜钱是一般等价物。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改朝换代非常频繁,因此越是动荡的地区越拒绝使用铜钱,而使用金银货币和实物货币相对不会产生较大损失,反之,使用铜钱的地区相对而言经济较稳定,所以选D。
第三种解析:A选项南北朝时期不可能南方高过北方;B选项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比较特别,使用金银主要是因为要对外交流使用,对外交流时要尽量使用保值的贵金属。C选项看不出丝织业迅速发展,本来就是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问题在于使用实物作为货币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中原黄河流域战乱不断,没有稳定的货币信用体系,所以就只能实物交换。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改朝换代非常频繁,因此越是动荡的地区越拒绝使用铜钱,所以选D。
4.【答案】D【解析】猛安谋克制作为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系统,推动了女真民族的兴起,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逐渐不适应更高的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其衰亡是必然的,故选D项;金世宗改革总体上是适应封建化的,排除A项;猛安谋克的腐化是表现,并非原因,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如辽代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等,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可知,明朝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西藏各地,而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更加直接和有力的管理,管理趋于严密,故选B项;材料“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表明清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西藏僧俗事务,改进和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而不是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排除A项;材料“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表明明清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不同于内地,排除C项;材料“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反映的是明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政治管理,而不是经济开发,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学校、政府、工厂都重视时间,都有了学习工作的时间规定,这就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B项;钟表16世纪就传入中国,但是并未对社会产生大的影响,改变人们观念的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张謇对时间的认识和呼吁,并不涉及实业救国思想,排除C项;中国的近代化很不均衡,时间观念也是一样,通过张謇的呼吁“愿”,材料的“一些”政府机构可以看出,未能实现普及,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可知,该指示改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适应了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这一变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显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由抗战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转变为“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延续一说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因果颠倒,是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推动了五四指示出台,而不是五四指示出台推动国内主要矛盾转移,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从表格看到,大宗工业等行业电价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用电,这可以用来说明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故选A项;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在建国初期并没有实现,所以B不合史实,排除B项;1956年国家已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电价是由政府行政力量确定的,与发电量增长无直接关联,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重工业耗电量是很高的,但是国家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采取大幅度降低电价的措施来优先保障,而不是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坚强的意志和战斗精神”、“将人作为戏剧的主角”及“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可知,古希腊悲剧家的作品中肯定了英雄形象或者以人作为戏剧主角,这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故选B项;虽然材料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但“神学体系受到冲击”这一说法存在夸大现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将人作为戏剧的主角”及“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而非突出“自由”,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顶峰是在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与材料时间“公元前6~5世纪”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中世纪的城市产生于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且是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在这样的地方封建因素相对较少,最容易产生新经济因素,故选C项;由于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说明其产生与政治和文化没有直接关联,所以政治文化不是其主要功能,排除A项;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中世纪的城市产生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不会推动封建王权的强化,排除B项;由于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所以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源于商业贸易的发展,而不是源于欧洲封建庄园经济,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从题目中可知,国王承诺给予基督教徒保护与自由,同时教会法规定没有国王命令不得晋升教士,这表明国王与教会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故选A项。材料中只体现国王与教会在某种程度上展开合作,但没有提到王权的强弱变化,且结合史实可知,王权上升是在中世纪晚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国王与教会在某种程度上展开合作,但这并不能说明教会完全受控于世俗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会权力一直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没有从属于世俗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只体现国王与教会在某种程度上展开合作,无法看出教会法是否成为王权的基石,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北美社会最初由移民组成,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在独立过程中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法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更加注重反对封建等级,追求平等,故选A项;两国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独立之前的北美殖民地和大革命之前的法国,都未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几乎没有区别,排除C项;北美和法国都注重维护自由、平等,都是对启蒙思想的实践,只是侧重点不同,启蒙思想理解的差距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题干漫画内容可知,在柏林墙被推倒之后,“新柏林墙”出现了,其主要涉及的是南北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南北半球的分裂指的是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程度在拉大,据此可知,它(“新柏林墙”)反映出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性,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的政治发展趋势是政治多极化,排除C项;“新柏林墙”反映的是南北问题,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D(3分);A(1分);C(1分);B(0分)
【解析】据材料“北魏孝文帝……三帝陵。”可知,北魏孝文帝以“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显示出对汉朝的尊崇和认同,其中也蕴含着借以证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的意味,故选D项;这一做法传承和弘扬的是汉族文化传统,而非鲜卑族,排除B项;这一做法充分体现对历代贤明君主历史贡献的尊重,但不是根本目的;承续断绝王朝的世族,是传统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根本目的;A项C项得一分;D项三分。
15.【答案】C(3分);A(1分);B(1分);D(0分)
【解析】据图可知,冷战后,中国与美国的投票一致率处于较低水平,保持在10%—30%之间,是四国中与美国投票一致率最低的国家;法国、英国与美国一直保持50%以上的高一致率,但从1997年开始下降;俄罗斯与美国的投票一致率变化较大,从40%快速上升到73%,1996年以后,两国的投票差异开始扩大,反映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说明国际格局影响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为最佳选项;中国与美国的投票一致率处于较低水平,保持在10%—30%之间,说明中美之间分歧不断扩大,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故A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英法俄与美国的投票一致率不断下降,说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但不能完整解释材料主旨,故B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国家利益一致”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6分)
(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因俗而治;(任答4点8分)
(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2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交融。(6分,一点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可知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据材料一“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共他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一“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可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据材料一“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可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据材料一“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可知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与因俗而治;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恩威并施。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可知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与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据材料二“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推动民族交融。
17.【答案】(12分)
示例:
角度:外来文明的吸收
分期:从两汉到明中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异质的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时期。(4分)
阐述:从两汉到明朝是来自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大发展的时期。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宣传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及中下层百姓的需要,因而日趋繁荣。在之后的两千年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既有彼此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4分)
自明末到清代是中华文化与欧洲文明交流碰撞的时期。早在明朝末年,中西方文明就已经有了直接接触。“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异质文明,他们其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姿态会通中西文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相当有限,异质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相当有限。(4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域文明发展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各个地区的文明遗址呈现出满天星斗到中原集中的趋势,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已经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此后经历了春秋战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动荡和秦汉、隋唐、元明清大一统的交替发展,不同区域的文明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民族关系的发展来看,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政权,不断融合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使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隋唐至明清时期,在反复冲突与和平交往的过程中,国家疆域渐趋稳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内外文明交流的角度来看,两汉至明朝时期,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和科学技术不断传入中国,同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明末到清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出现,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文明,进一步开阔了国人的认知范围,但是在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下,当时西学东渐的潮流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极为有限;从士人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看,两汉至隋唐是士人文化盛行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儒家信仰逐渐强化,知识分子在儒学的熏陶下树立正统观念,而重农抑商思想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阻碍,市民文化发展程度极其有限,从宋元到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市民文化逐渐走向繁荣,甚至对传统的士人文化产生了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由雅到俗,再到雅俗共赏;从新旧思想的更替来看,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宋时期面对佛道的冲击,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从韩愈宣扬复古文学到宋代程朱理学的出现,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揉合了佛道思想,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在继承传统科技成就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内容,呈现出承古萌新的特点。
18.【答案】(14分)
(1)奴隶贸易的研究:奴隶贸易历时400多年,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成为非洲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2分)
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近代以来,非洲被列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政治经济附庸,导致非洲形成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2分)
对“非统组织”的研究: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团结反帝反殖反霸,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2分)
(2)示例:
研究分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2分)
视角一: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视角二:非洲的抗争、觉醒与独立。视角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的瓦解。(3分)。
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史料的真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人的立场;去伪存真、孤证不立等。(一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其它如非洲人口流动史、非洲社会发展史、非洲文明发展史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据视角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奴隶贸易”,结合所学可得视角一是对奴隶贸易的研究,理由是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危害,成为非洲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据视角二“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主要出口商品”,结合所学可得视角二是对殖民时期非洲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理由是近代以来,非洲被列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政治经济附庸,导致非洲形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据视角三“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非统组织”,结合所学可得视角三是对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理由是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团结反帝反殖反霸,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研究分支可从民族解放运动史、非洲人口流动史、非洲社会发展史、非洲文明发展史等角度切入。如选择的研究分支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视角一可从西方对非洲殖民入侵的过程进行分析,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非洲(1914年的非洲)/1884年柏林会议列强瓜分非洲。视角二可从非洲人民对列强抗争的过程进行分析,如:非洲的抗争、觉醒与独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视角三可从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进行分析,如: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瓦解/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泛非主义)/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政治撤退。
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史料的真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人的立场;去伪存真、孤证不立等。
19.【答案】(13分)
(1)使希腊化世界拥有了相对统一的货币形制,便利了商贸往来;有助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宣扬王权、加强统治;影响了后世中亚、南亚等地区货币形制。(一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兴:阿拉伯向周边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了东西方贸易;英国向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帝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4分)
衰:阿拉伯帝国在外族的军事打击下走向崩溃;英帝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自身实力下降,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英帝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逐渐走向衰落。(3分)
【解析】
(1)据材料“希腊化世界原本有多样的货币体系和类型,后来大多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可知,亚历山大钱币的发行使希腊化世界拥有了相对统一的货币形制,便利了经济和商贸往来;据材料“这种钱币以古希腊阿提卡币制为标准,正反面均有神的肖像,并以希腊语铭文‘亚历山大’表明钱币所属。”可知,亚历山大钱币有助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据材料“亚历山大为驱逐波斯铜币而发行带有个人风格的钱币”以及贵霜帝国钱币上的贵霜国王头像可知,亚历山大钱币对王权的加强和宣扬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统治的巩固;根据材料贵霜钱币上铭文是希腊语可知,亚历山大钱币对后世中亚、南亚等地区货币形制也产生了影响。
(2)据材料“阿拉伯国家形成,半岛基本统一,大规模向外扩张”和“印度、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可知,从兴起上来说,二者差异在于:阿拉伯向周边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英国向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帝国。据材料从发展上来说,二者差异在于:发展:阿拉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英帝国在本土实行君主立宪制,在殖民地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等方式进行统治。阿拉伯帝国商贸繁荣,沟通东西方贸易;英帝国建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从衰落上来说,二者差异在于阿拉伯帝国在外族的军事打击下,走向崩溃;英帝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自身实力下降,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英帝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逐渐走向衰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海南省海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