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1-3单元测试题(答案)

高二历史测试题 姓名: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分)
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由上千座规格相近、结构相似的房屋群落构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箭镞、矛头、镰刀等工具及小麦、大麦、豌豆等作物种子,还发现大量女性雕像。这说明当时
A.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B. 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 已经开始农业定居生活 D. 形成了早期的城邦国家
3.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 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 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 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 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4.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A. 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 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C. 美洲地区原有的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D. 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5.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打击和破坏 B. 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融
C. 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大陆发展 D. 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
6.如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①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④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在其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下列史事中能用来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在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种,有约1/3的品种源自美洲
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
③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④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16世纪,世界新旧大陆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外贸增多,白银出现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C.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D. 白银成为西欧社会上层的追求
9.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一致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改变了欧洲的人文地理格局
B 玉米、甘薯等从美洲流向世界各地 推动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被带到美洲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D 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生丝转运到欧洲各国贸易 拉开了欧洲对外扩张的序幕
A. A B. B C. C D. D
10.蔗糖起源于亚洲,1430年,葡萄牙与意大利商人将蔗糖种植引入到马德拉群岛(非洲西海岸),随后扩展到其他大西洋岛屿。16世纪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从而使其在整个近代早期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 B. 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 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D. 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11.19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对食品的卫生标准、纯度指标以及标签的真实性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市场上的食品质量非常不可靠。到19世纪末,食品的造假腐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重大危害事件不断出现使民众逐渐觉醒,对食品改革和制定相关法规的呼声越来越大。这说明19世纪的美国( )
A. 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 受传统的经济政策影响
C. 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存在弊端 D. 民主法制制度十分完善
12.1515年,英国议会通过“限制谷物食品及木材出海法案”,规定只要国内小麦低于每夸脱6先令8便士,黑麦低于每夸脱4先令,大麦低于每夸脱3先令,就可以任意出口。这一规定表明当时英国政府(  )
A. 积极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 大力提倡发展国际贸易
C. 利用价格手段保护粮食安全 D. 推动粮食储备的商业化
13.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果。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这表明( )
A.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B.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现代化各不相同
C. 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14.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A. 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 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 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 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1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表明东周时期()
A.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C.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弱 D.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促进经济发展
16.18世纪末,奴隶制度在美国,尤其在南方正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奴隶主开始主动释放黑人奴隶。1793年轧棉机发明后,美国黑奴数量却从1790年的不到70万猛增到1860年的400多万。这一变化说明()
A. 新技术使用对社会进步有反作用 B. 黑人奴隶制度有利美国社会进步
C.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黑奴制度 D. 技术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劳作方式
17.19世纪后期,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中,地下的管道系统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管线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下共同沟(工程术语,隧道结构的一种)的早期雏形。据此可知当时巴黎的地下管道系统设计()
A. 旨在应对城市化的弊病 B. 受到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C. 提升了民众的卫生意识 D. 得益于新能源的广泛开发
18.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内,而是逐步扩展到家庭、工厂、社区等领域;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所大学,而是延展到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学习者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正式的“大学生”,而是扩充了那些渴望获得高等教育课程学习的社会人员。这表明,科技进步( )
A. 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B. 广泛提升了国民科学素养
C. 助推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D. 推动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19.近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B. 各国努力创新和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
C. 军备竞赛影响世界安全 D. 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
20.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这说明( )
A.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B.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 是否掌握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D. 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21.韩国在1983年制定了高科技发展政策,提出要实行“技术立国”;1985年,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涉及24个重点高新技术攻关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决定实施18项大型科研项目,包括建立新型太空站、完成地球观测卫星系统等。这表明(  )
A. 各国博弈推动了国际新秩序形成 B. 经济全球化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C. 冷战已延伸到了高新技术的领域 D. 科技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2.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23.唐初,市内的商业活动仍然是密封式的,也是定时进行的。中、晚唐时,长安城内出现了冲破法令禁止的夜市,有的近市之地,出现了类似旅店式的场所,以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这说明当时(  )
A. 经济活动挣脱了法律的束缚 B. 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 新的经济形势冲击管理制度 D. 政府对商业活动已无力监管
24.唐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契约实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唐朝重视契约的这一现象( )
A. 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 是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C. 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5.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6.美国学者彭慕兰指出“真正的世界经济,乃是有庞大货物、资本、技术游走世界各地的经济,而这种经济要诞生,法律和习惯行为必须变得更可预测且为普世所奉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经济全球化发展无可行性 B. 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
C.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D. 应由大国主导全球化
2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目的:……(2)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并发展全体会员国之生产富源作为经济政策之首要目标。(3)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并避免竞争性之汇兑贬值。据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①通过维持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各国发挥自身优势
③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货币汇兑贬值 ④保持汇率稳定,维护世界经济秩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8.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材料反映()
A. 罗斯福新政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B. 提高关税加深危机程度,使世界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更长
C. 关税壁垒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D. 生产与销售间矛盾尖锐,各国纷纷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29.下边漫画反映出()
A.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 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主流民意
C.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 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30.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 受血缘关系显著影响 B. 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的影响
C. 布局对称,主次分明 D. 使用材料和建筑理念的制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是建立城市和市镇的伟大时期。煤矿人口的自然增殖速度在许多年份中比任何部门都高。到 19世纪中期,乡村和城镇的人口大约各占一半,以后天平倾向一边,到1871年城市人口已占有大得多的比重。在随后40年中,农村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
——摘编自【英】W·H·B·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摘编自【美】乔治·埃尔顿·梅奥著《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城市化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全国有在籍人口6,069余万,清朝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已达33,370余万。同一时期,我国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从明朝中叶以前的十几亩,甚至几十亩,下降到清朝中期以后的两三亩。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说:“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任启运也说:“身生子,子生孙,齿日繁,粮日困,亦必然之势也。”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 ——摘编自张敏如《有关明清时期人口思想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生活的年代,英国人口恰逢增长率的高峰与死亡率的低谷,总人口增长十分迅速。与此同时,拿破仑战争导致的封锁状态与国内农业生产缩减,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下降等共同作用,导致国内出现饥荒,工人反抗等社会危机。此时马尔萨斯提出了“两种抑制”的极具争议性的人口学说。“两种抑制”是指抑制人口数量的两种不同机制:预防性抑制,是通过晚婚晚育来控制人口增长;现实性抑制,是人口无节制增长,直到不断增长的贫困导致饥荒、瘟疫、战争等引起人口死亡率的上升。对于两种限制人口增长的手段,马尔萨斯更倾向于预防抑制。马尔萨斯还试图用工资收入的解释框架来诠释人口变动的原因,认为工资增加带来的食物丰富,会使死亡率下降;当货币工资相对于食物价格下降时,死亡率又会上升。相对死亡率,他认为在货币工资增幅低于食物价格增幅的情况下,赡养家庭的困难增加,人们会不愿结婚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而工资上升则会诱导人们过早婚育,从而导致出生率上升和人口增加。 ——摘编自谭磊《试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思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以后出现社会人口问题的原因,并概括明清学者共同的人口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33.【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各县必须要有由农民银行设立的农业仓库”的决议,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货资金建设仓储设施……为指导各地农仓建设,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然而,农业仓库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
——摘编自白丽萍《民国时期关于“农业仓库”的研究和讨论》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表现。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仓建设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农仓建设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仅靠定量供应的一点粮食无法维持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美国占领当局认为,粮食问题是实现日本民主化、非军事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美国人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的占领成本,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对日政策,开始了对日本的粮食援助。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试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和解析
1.D2.C 3.B 4.B 5.B 6.B 7.D 8.C 9.C 10.A 11.C 12.C 13.C 14.C 15.B 16.A 17.B 18.C 19.D 20.B 21.D 22.B 23.C 24.C 25.C 26.C 27.D 28.B 29.A 30.B
31.【答案】(1)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不同区域间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2)影响:推动英国经济发展;英国的人口构成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素质要求发生变化;社会管理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环境污染,引发城市公共卫生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32.【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传统农业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地少人多)。人口主张:人口众多滋生人地矛盾等社会问题,应当控制人口。
(2)背景:法国大革命对英国人民斗争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生育率提高;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农业生产缩减;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下降出现了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评价:马尔萨斯对人口激增引发的问题表示担忧,并提出了节制生育的思想,是人们根据对未来的合理推断而对当前自身生育行为所进行的自我管理对解决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但其现实性抑制是指通过提高死亡率来达到抑制人口增长。是被动和消极的,是不可取的。
33.【答案】(1)表现:把粮食安全提高到治国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等。
(2)特点:受西方国家影响;政府主导建设;立法推动;农仓功能扩展;
(3)影响:积极: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时期内,使全国仓储容量的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和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作用;局限: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仓建设和社会作用有限。
34.【答案】(1)途径:成立专门机构,推广农业技术;降低关税,进口廉价粮食。
影响:暂时缓解长期以来的粮食危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2)原因:日本战败失去海外殖民地,粮食供应大为减少;数百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加剧粮食危机;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的惩罚和制裁等。
(3)认识:加强农业的自主地位;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任答两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1-3单元测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