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高一级第一学期
五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6页,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案须做在答题卡上;选择
题填涂需用2B铅笔,非选择题需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题共
50分,每小题2分
1.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幕葬。这些幕葬中
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
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
A.出现阶级分化
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萌生出私有制
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
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
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
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3.下表是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据表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排序
2
3
4
5
7
流动总数
阶段
前期
魏7
齐6
赵5
秦5
韩4
楚3
燕0
30
中期
秦24
魏22
齐15
楚14
赵10
燕7
韩4
96
后期
秦17
赵15
魏5
燕5
楚3
齐2
韩1
48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A.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
C.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4.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
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
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
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高一历史卷第1页(共6页)】
4198A
5.汉代民间资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许多领域都存在雇佣劳动,一般情况下以货币的形式支
付报酬,也存在以粮食支付雇值的情况。如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中就有
“市庸(佣)平贾大男日二斗”的记载。这表明汉代
A.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产业经营方式较灵活
C.统一的货币体系形成
D.未真正推行抑商政策
6.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
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
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
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7.下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
朝代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4432881
蜀
263年
280000
1466423
940000
7672881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8.《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
反映了
少数民族首领
记述内容
大夏建立者
匈奴贵族赫连勃勃
“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
前秦皇帝
“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
氏人苻坚
前燕建立者
鲜卑贵族慕容廆
“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
后秦建立者
羌族贵族姚弋仲
“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
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
9.东晋道学家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
朝的缘故。他还认为,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德行
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此可知,葛洪
A.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抨击了官场政治黑暗
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高一
历史卷第2页(共6页)】
4198A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高一级第一学期五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题共50分,每小题
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C
B
B
D
C
A
A
D
D
哨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C
B
D
C
B
B
0
0
A
A
1.C据材料“4500年前…合葬墓…陪葬品”可知,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夫妻合葬,说明已产生家庭观
念,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且出现个人陪葬品多达91件的情况,说明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也是私有制产生的
表现,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可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地位差异,但不足以证明已经出现
了阶级分化,排除A项:题中并未提供关于男女在社会或者家庭中的地位、权力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父权
制已取代母权制,排除B项:国家最初产生的标志有文字、阶级、国家机构等,仅从墓葬和陪葬品的存在并不
能推断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
2.C伯由家族内部的“排行”到国家官职“爵称”的变化,意味若伯成为爵称时,同时具有了家族排行和行政官
职两种意义,体现出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故选C项;题干中的信息是伯由最初的家族内部排行发
展到获得官职,但是并未提到获得官职的依据,所以不能得出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的结论,且西周分封
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功臣和先代贵族,没有军功这一依据,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伯这一等级的由来,并未涉
及其他等级,所以无法体现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排除B项:西周分封同姓是依据之一,而不是唯一的依
据,且题干所述并未涉及分封的依据,排除D项。
3.C据表格数据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流经秦国的人才数量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
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据此可知,表格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秦国综合实
力的增强,故选C项:表格仅是述及战国时期的人才,并没有述及他们的身份,并且“华夷观念”主要涉及中原
地区的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排除A项;表格并没有将这些“人才”进行分类,排除B项;百家争鸣在政
治上反映出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题干述及的与其“政治”上的反映无关,排除D项。
4.B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并销毁天下的兵器,拆除各国修建的城防壁垒,迁移六国故地的贵族和富
豪,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实力,整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
没有涉及基层社会管理,排除A项:材料措施没有涉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不能得知各民族间的矛
盾缓和,排除C项:君主专制涉及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
5.B由材料可知,不同行业领域或多或少地使用雇佣劳动,支付酬劳的方式也较为多元,这表明汉代产业经营
方式的灵活,故选B项:存在雇佣关系并不意味着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A项:货币体系是否统一与材
料主旨无关,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6.D据题干可知,现代历史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观点,他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形象是司马光“人
为地”建构出来的,据此可知,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当代著作和古代
史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并不能笼统地断定“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排除A项;题
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和古代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争议,但并没有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饱满”,排除
B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记述,并不能据此得出“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
形象重塑”,排除C项。
7.C根据材料“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可知,东汉至魏晋时期,无论是户数还是人口数,都呈下降趋势,
这与当时国家动乱具有重要的关系,东汉后期中央权力下移,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削弱,最终
导致国家动乱,C项正确;社会秩序的变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调整和人口的
流动,与户口数的减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
8.A据材料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众多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以华夏领袖后裔自居,这旨在增强其统治
的权威性和正统性,体现了北方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进一步增强,故选A项;北方少数民族具有各自的发展
演变脉络,并非同宗同源,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为了彰显政
权正统而以华夏领袖后裔自居,体现了古史编修的主观性,排除D项。
9.A据题干可知,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主要是因为“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
【高一·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4198A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五校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学业质量检测联合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