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许昌·统考一模)张謇的航运公司把他的家乡南通变成了产业网络枢纽,虞洽卿的三北公司起自一项家乡交通改善计划,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起步于一家旨在改善家乡经济困境的小企业。材料表明( )
A.“实业救国”广泛传播 B.企业家积极承担振兴社会的责任
C.民间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2.(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发生着变化。观察下图,你认为导致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新中国建立
3.(2021上·河南·八年级统考期末)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阳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4.(2022·安徽滁州·统考二模)下图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外部因素是( )
A.辛亥革命推动 B.列强放松侵略
C.西方国家援助 D.国际环境稳定
5.(2022·安徽·校联考模拟预测)下图所示,F1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F2是其发展的阻力。如果让你为图中的汽车选一位“最美司机”,你会选择( )
A.李鸿章 B.张謇 C.侯德榜 D.詹天佑
6.(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三模)毛主席曾这样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说法中对两个人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D.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7.(2022·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二模)火车运行初期,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对此有人感叹“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说明( )
A.科技进步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B.火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火车使人的身份等级差别消灭
8.(2021上·黑龙江大庆·七年级统考期中)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9.(2021·广东广州·统考一模)辛亥革命后人们既按夏历进行农事活动和过传统节日,又按阳历进行政治活动和新节日纪念,甚至过年也是“新历之新年,系政治之新年,旧历之新年,乃社会之新年”。可谓“你爱摩登,可遵新历;我是老朽,且从夏制”。这种现象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 B.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
C.政治变革后新旧文化冲突十分激烈 D.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新旧并存
10.(2021·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
A.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11.(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下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12.(2022上·江西·八年级校考期末)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的影片是( )
A.《十字街头》 B.《定军山》 C.《马路天使》 D.《渔光曲》
13.(2022·河北保定·校考一模)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北洋水师的骨干,在甲午海战中贡献了力量,京师大学堂声讨沙俄侵略东北的集会,推动了全国抗俄运动的发展;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以上史实可以印证
A.近代教育兴起于戊戌时期 B.发展教育是近代化探索的核心内容
C.近代教育推动了国防事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D.教育宗旨随时代不同而变化
14.(2020上·河南郑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他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鸿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他是
A.齐白石 B.郭沫若 C.徐悲鸿 D.冼星海
15.(2018上·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是在替大众呐喊,他谱写了《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反映社会大众苦难生活的歌曲,他潜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是
A.聂耳 B.冼星海 C.徐悲鸿 D.茅盾
16.(2017·八年级单元测试)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解放日报》
17.(2022上·宁夏银川·八年级银川市第三中学校考期末)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 )
A.《忠孝节义》 B.《一剪梅》 C.《渔光曲》 D.《定军山》
18.(2022上·宁夏吴忠·八年级统考期末)20世纪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现象成为时代主流( )
A.说明流行歌曲成为时代主流 B.说明广告策划富有新的创意
C.凸显爱国救亡的新时代内涵 D.反映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
19.(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全部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
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20.(2017·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禁缠足,倡女权,男父平等新追求
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二、连线题
21.(2023上·宁夏吴忠·八年级校联考期末)请对下列著作与作者进行搭配
《义勇军进行曲》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聂耳
《定军山》 冼星海
《愚公移山》 谭鑫培
《黄河大合唱》 徐悲鸿
22.(2022上·宁夏吴忠·八年级校联考期末)连线题
梁启超 辛亥革命
孙中山 维新变法
陈独秀 黄河大合唱
状元实业家张謇 新青年
冼星海 创办大生纱厂
三、判断题
23.(2022上·宁夏吴忠·八年级校联考期末)茅盾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______(判断对错)
四、综合题
24.(2023上·宁夏石嘴山·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文明的发展,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听不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摸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
(1)鲁迅先生所说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互相之间称职务,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服制》: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
(2)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及《服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三: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下表为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统计表。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870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5.(2022·山西太原·统考二模)大学不仅维系着人类的往昔,而且是驶向未来的摆渡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教堂的钟声”、“骑士的马蹄声”、“城市的熙攘声”、“行会的劳作声”等一系列“声音”在以“知识”为特征的音符中,共同谱写了作为“高等学业"的实体性组织,它与圣职主义、帝国主权通力协作,构筑了基督教世界长久安定的生活空间。”
——英海斯汀·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
(1)材料一中的一系列“声音”分别有何具体含义?
材料二
北京大学简史
① 1898年 正式创办,名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
② 1900~ 1902年 遭到破坏,一度停办。
③ 1903年 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和进士馆,同时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八科。
④ 1916~ 1919年 蔡元培任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任职或任教。
⑤ 1938 ~ 1945年 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设5个学院、26个学系,坚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整理自百度百科(2)根据材料二①③处内容概括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别简述分析②处大学遭到停办和⑤处迁往昆明的原因。
(3)根据④处的史实,分析这一时期的北京大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十三五”以来,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共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工作,新增共建中西部高校39所。共建促使中西部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土地、编制等支持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大幅增长,总计超500亿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共建带动中西部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超190亿元。
——新华网《教育部:“十三五”期间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总计超500亿元》
(4)根据材料三,概括国家加大对中西部高校建设的具体举指。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题干可知,张謇等企业家在兴办实业的同时,也改善了家乡的环境,这体现了企业家积极承担振兴社会的责任,B项正确。“实业救国”广泛传播,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民间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显示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左图的封建称谓和跪拜礼到右图平等称谓“李先生”“张先生”和握手礼可以得出,是由于辛亥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推动,B项正确;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均与题干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系列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人民的物质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开始接受西方商品,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无体现,因此排除。
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发展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动属于内部因素,排除A项;西方国家援助、国际环境稳定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B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排除A项;侯德榜是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排除C项;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张之洞和张謇都创办了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项正确;张謇不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A项排除;都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不正确,张謇没有提出,B项排除;张謇大力主张“实业救国”,张之洞没有提出实业救国,D项排除;故选C项。
7.A
【详解】依据“火车运行初期,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可知火车作为新式交通工具,反映了科技的进步,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同挤一列火车,反映了科技进步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或科技进步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并不是说明改变了人们的行方式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排除BC项;“消灭人的身份等级差别”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材料中都是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C项正确;林则徐、佟麟阁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复兴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辛亥革命后人们既按夏历进行农事活动和过传统节日,又按阳历进行政治活动和新节日纪念”可得出,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既保存了部分传统,又加入了新的元素,可谓新旧并存,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与材料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变革后新旧文化冲突十分激烈,排除B项;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可知,材料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宗室规定官员服饰的无差别性,实质彰显了民主平等思想,大力推进社会平等,C正确;题干“官员不分级别,都以……”可知,“重视服饰身份象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强制推行服装统一”是表面现象,排除B;题干“……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可知,“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C。
11.B
【详解】民国初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个“短暂春天”的发展机会。图中发展最快的阶段是1912-1919年,属于民国初年。故B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是晚清时期,排除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不是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B。
12.B
【详解】20世纪,西方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时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根据题意,B项正确;《十字街头》 、 《马路天使》 、《渔光曲》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水师学堂、京师大学堂等都是近代出现的新式学堂,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贡献,C项正确;北洋水师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京师大学堂(后更名为北京大学)是在戊戌变法时创办的,排除A项;发展教育是近代化探索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核心内容,排除B项;“教育宗旨随时代不同而变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画作,C符合题意;齐白石与“《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无关,A不符合题意;郭沫若是著名文学家、洗星海是著名音乐家,B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项人物的相关贡献。
15.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申报》。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A项正确;1902年《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排除B项;《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排除C项;《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是与国粹京剧的结合,一代名伶谭鑫培也就成为中国第一位涉足影坛的表演艺术家,D项正确;1926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摄 《忠孝节义》,排除A项;《一剪梅》上映于1931年,排除B项;《渔光曲》上映于193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8.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31年——1945年,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为了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歌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著名画家徐悲鸿,以对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如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抗日战争时期,国人爱国,出现了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振兴国货,挽回权利”是当时的一个口号,反映了当时的国货意识。因此,结合作品和广告的创作背景可知,以上内容都凸显爱国救亡的新时代内涵,C项正确;说明流行歌曲成为时代主流、 说明广告策划富有新的创意、反映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等答案都没有结合20世纪30—40年代初期抗日救亡的历史背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9.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到1915年,近代新式教育的学科分类覆盖已经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明显增多。因此,题干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提到了专科学校的数量,没有涉及学校分布和学制问题,排除AD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与题干“科技人才增多”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结合课本所学,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不是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D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B项不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等出现了崇洋的逐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1.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著名学者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定军山》是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电影;《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22.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推进。《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抗战的怒吼,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23.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是鲁迅的文学作品。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因此题干表达错误。
24.(1)辛亥革命
(2)社会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清政府为培养新式人才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科举制废除后推行新式教育,各地新式学堂和学生人数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掀起了中国新式教育的热潮。(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详解】(1)革命:根据材料“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摸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结合所学知识,民众剪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所以,鲁迅先生所说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
(2)意义: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进行的移风易俗,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互相之间称职务,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这些体现出废除了过去的等级制度,体现出平等的风气;而制服与称呼的改变,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自由风气,所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及《服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使社会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在1912年,新式学堂总数已经达到三万五千多所,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清政府为培养新式人才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而到了1906年,新式学堂总数已经达到五万九千多所,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在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开始推行新式教育;到了1912年,新式学堂总数更是达到八万两千多所,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掀起了中国新式教育的热潮。
(4)特点:根据材料四“《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可以得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等大城市,发展不平衡。
25.(1)“教堂的钟声”指的是基督教为大学的诞生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传教士们通过培养神职人员,传承文明,延续知识;“骑士的马蹄声”指欧洲人通过战争,如十字军东征,接触到了拜占庭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城市的熙攘声”指城市的兴起为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行会的劳作声”指手工业蓬勃发展,行会组织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组成了师生行会,为大学诞生创造了条件。
(2)特点: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为办学方针;设置学科领域广泛,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等。(任意一点②原因: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侵占北京,大学堂遭到破坏,被迫一度停办⑤原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南迁
(3)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爱国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等。
(4)中西部高校数量增多;办学条件改善;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人才;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等
【详解】(1)根据“中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教堂的钟声”指的是基督教为大学的诞生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传教士们通过培养神职人员,传承文明,延续知识;“骑士的马蹄声”指欧洲人通过战争,如十字军东征,接触到了拜占庭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城市的熙攘声”指城市的兴起为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行会的劳作声”指手工业蓬勃发展,行会组织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组成了师生行会,为大学诞生创造了条件。
(2)根据“规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可知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为办学方针;根据“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和进士馆,同时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八科”可知设置学科领域广泛,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等。根据“1900—1902年”可知京师大学堂遭到停办的原因是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侵占北京,大学堂遭到破坏,被迫一度停办。根据“1938 ~ 1945年”可知迁往昆明的原因是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南迁
(3)根据“1916~ 1919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爱国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等。
(4)根据“新增共建中西部高校39所。共建促使中西部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土地、编制等支持大幅提高”、“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大幅增长,总计超500亿元”等信息可知中西部高校数量增多;办学条件改善;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人才;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综合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上学期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