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三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A. 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 B. 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C. 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D. 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2.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周代在祭祀方面,特别重视嫡庶之隔、亲疏之别,并规定“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这一规定旨在(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家国同构,宗君统一
C. 维系等级,巩固统治 D. 传宗接代,继承权力
3. 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政策,但由于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这说明( )
A. 秦朝并没有完成文字绕一 B. 秦朝“书同文”效果有限
C. 秦朝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D. 秦朝的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4. 汉初统治者认为“刑罚太极”是造成秦速亡的原因,因此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但汉高祖又命丞相萧何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订有关行政、民政方面的法律三篇,制定《九章律》。又命韩信申明军法,叔孙通制作礼仪。这表明( )
A. 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发生了转变 B. 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
C. 汉代法律成为了礼法结合的典范 D. 封建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5. 如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记述 出处
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国语:楚语上》
(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晋书·刘元海载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资治通鉴》
A. 儒家思想的传播 B. 政治制度的创新 C. 华夏认同的演进 D. 社会教化的功能
6. 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 )
A. 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 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 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
7. 有学者认为,宋代统治集团的特点是: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呈现不稳定状态;三、官户享有的减免赋役的特权较唐代品官要少。这实质上说明,宋代官僚集团( )
A. 地位剧烈变动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B. 制度构建注重制衡与效率
C. 逐步出现机会和身份平等的趋势 D. 政治事务处理高度程式化
8. 茶产于四川,流行于江南。如图是辽代晚期壁画《备茶图》。据此可知()
出土于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
A. 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 B. 契丹族逐步封建化
C. 经济作物在辽国推广 D. 风俗画在西域流行
9. 《元史·地理志》这样说:“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
A. 对辽阔的疆域实行了有效的统治 B.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 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D. 因地制宜管理各地
10. 《明史 刘一燝传》记载“(宦官刘朝、田诏等盗内府秘藏被抓)诸奄乃厚贿忠贤为地,而上疏辨冤。帝果免朝、诏死,下其疏法司。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这表明 ( )
A. 宦官专权名存实亡
B. 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C. 朝廷政治风气败坏
D. 内阁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11. 尽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这反映出,清代中前期( )
A. 传统政策亟需变革 B. 农业生产衰退产生粮食问题
C. 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 中央权威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12. 《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
A. 《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 《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C. 《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 《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半殖民地
13. 下面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其作者是()
序…………………………1 内篇 同心第一…………………3 教忠第二…………………6 明纲第三…………………12 知类第四…………………14 宗经第五…………………16 外篇 益智第一…………………35 游学第二…………………38 设学第三…………………40 学制第四…………………43 广译第五…………………45
A. 林则徐 B. 张之洞 C. 郑观应 D. 梁启超
14. 1853年,福州获准开茶市,成为福建茶区唯一出口口岸,“各国船只驶闽运茶叶遽呈争先恐后之状”,福州遂成驰名世界之茶叶集散地。1859年,福州港超越上海,成为全国茶叶出口第一大港。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福州港正式开埠通商 B. 福建洋务运动兴起
C. 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 D. 上海机器制茶业兴起
15. 1911年11月,立宪派人士张謇致电清政府:“今共和主义之号召,甫及一月,而全国风靡”,并要求清政府“以归纳共和为福利”。这说明,当时( )
A. 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 立宪派已完全转向革命
C. 南北和谈取得了重大进展 D. 政治转型已成大势所趋
16. 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 )
A. 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冲突 B. 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影响
C. 责任内阁制的群众基础薄弱 D. 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17. 孙中山曾经称赞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劝告国民党员要以“以共产党人为榜样,像共产党人一样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还表示“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孙中山的这一论断( )
A.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 拓展了共产主义的伟大蓝图
C. 丰富了民主革命的理论内涵 D. 改变了三民主义的发展方向
18. 1921年8月,上海烟草工人会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成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随后,上海印刷工人会、上海纺织工会浦东分会、上海邮务友谊会先后成立。1921年下半年,各地广大工人群众开展多次罢工斗争。这反映当时()
A. 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B.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 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19. 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民党政权曾组织发动了县级自治运动、农村复兴运动、新生活运动、农村合作运动、识字运动等一系列运动,试图对乡村进行全面改造与建设,但最终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甚至归于破产。国民党乡村治理失败的根源在于()
A. 国民党政权的治理能力低下 B. 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
C. 未能触及乡村的根本性问题 D. 基层官员与士绅的保守
20. 下表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纪念活动的主题与口号。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主题与口号
1938-1941年 “拥护最高统帅”“服从蒋委员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3年 “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
1944-1945年 “成立联合政府”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B. 革命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C. 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变化
D. 国共两党逐渐达成革命共识
21. 1963年,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下图为同年6月,南汇县300多名机关干部下乡参加三夏劳动。该时期采用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
A.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经济需要 B. 推动干部的理论学习的需要
C. 借鉴苏联的课堂讨论法的经验 D. 有利于干部实践水平的提高
22. 山西省右玉县,常年风沙肆虐、贫瘠多灾。1983年,该县3900户农民承包了1987条小流域,通过种植经济林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 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B.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C. 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D. 农村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23.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富裕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地产扩展到手工作坊、银钱兑换业务,有的甚至通过为外邦统治者服务赚取报酬;与此同时,雅典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津贴较之伯利克里时期有所增加,从义务参加变成了城邦与个人的"等价交换"。由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
A. 公民参政热情高昂 B. 民主政治基础衰减
C. 城邦体制面临危机 D.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24. 下图为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布鲁日(在今比利时)的职业比例扇形图。据此可知,当地( )
A. 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B.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 工商业居主要地位 D.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25. 新航路开辟之后,屠杀与病毒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世界人口却在增长。世界人口在1500年约4.25亿,到1600年前后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B. 各大洲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
C. 农作物在新旧大陆间的交流 D. 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定型
2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法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复兴源于大革命的共和传统:马赛曲成为国歌、攻占巴士底狱日成为国庆日,政府还采用共和节日、共和格言、国旗等各种象征物的形式来把那些抽象的共和思想、共和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些措施( )
A. 表明民主共和成为法国社会共识 B. 有助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C. 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重重 D. 有效地摧毁了君主制的思想基础
27. 19世纪末,印度国大党大力推广古代印度的传世经典的复兴,《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古代经典再度流行,国大党领袖提拉克称赞《薄你梵歌》是“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国大党推广古代经典意在( )
A.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B. 唤醒印度工人阶级
C. 弘扬印度古典文化 D. 摧则世界殖民体系
28. 1917年革命至少要解决二重相互交叉的任务:其一是摆脱民族和国家危机;其二是要解决资本主义苦难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其三是解决政治权威的重塑问题。这表明该革命( )
A.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B. 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29. 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 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B. 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C. 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D. 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30. 张宇燕、郭濂主编的《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中所呈现数据如图所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美国( )
A. 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B. 降低成本对外转移制造业
C. 在美苏争霸中综合国力日渐衰退 D. 不断加强对国内经济的干预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出版的各类农书数量统计表
分类 数量 占宋代农书比例
农业通论 13 9.22%
农业气象 1 0.71%
耕作、工具、水利 2 1.42%
粮食作物 2 1.42%
经济作物 24 17.02%
观赏性作物(花、果、竹) 55 39.01%
蔬菜及野菜 4 2.84%
虫害防治 1 0.71%
蚕桑 2 1.42%
畜牧.兽医(关于马的占本类68.97%) 29 20.57%
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的政令 8 5,67%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书考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所出版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农书出版背景。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之所以实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政策,在殖民扩张中注重无形的控制和支配,其根源就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在全球首强一指。英国由此成为“调动和开发别国资源的先驱……它的政策不仅针对殖民地,而且针对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因此,它对帝国内部相对的不在意,虽然这种态度绝不是绝对的”。“英国不仅要求殖民地市场而且要求世界市场”,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德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取决于它在世界各地推销剩余产品的能力。英国对各殖民地的出口大大有助于缓和从1873年到1886年间英国的不景气,从而唤醒了英国商人在扩大对殖民地贸易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摘编自袁航《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德意和亚洲的日本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他们要重新分割世界,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号召美国人民竭尽全力支持反法西斯国家,给予人力和物力支持,生产武器和舰只。1941年3月,美国租借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这一法案的实施是罗斯福政府把美国引向国际合作和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和平《论美国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影响美国实行全球主义外交政策的因素及影响。
(
1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三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A. 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 B. 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C. 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D. 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天象观测”属于文明的组成部分,材料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表明我国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农业,尚未具备精耕细作的特征,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先民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但不能说明当时有了“历法”和“历法的准确程度提升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不是加速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周代在祭祀方面,特别重视嫡庶之隔、亲疏之别,并规定“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这一规定旨在(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家国同构,宗君统一
C. 维系等级,巩固统治 D. 传宗接代,继承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规定“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重视嫡庶之隔、亲疏之别,主旨在于重嫡抑庶,维护宗法家族的长治久安,C项正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指的是分封制,是关于地方治理的,不是祭祀方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家族祭祀,没有国家层面,不能体现家国同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确保嫡长子的权利,不是传宗接代,继承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 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政策,但由于传承下来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这说明( )
A. 秦朝并没有完成文字绕一 B. 秦朝“书同文”效果有限
C. 秦朝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D. 秦朝的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施行“书同文”政策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之一,C项正确;秦朝施行“书同文”政策,完成了文字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书同文”的效果,排除B项;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虽有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但都属于小篆,排除D项。故选C项。
4. 汉初统治者认为“刑罚太极”是造成秦速亡的原因,因此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但汉高祖又命丞相萧何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订有关行政、民政方面的法律三篇,制定《九章律》。又命韩信申明军法,叔孙通制作礼仪。这表明( )
A. 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发生了转变 B. 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
C. 汉代法律成为了礼法结合的典范 D. 封建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又在秦律基础上完善法律并制作礼仪,可以看出汉代在秦朝的基础上国家治理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汉初实行的黄老无为思想,排除A项;汉代法律礼法结合是在汉武帝之后,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排除D项。故选B项。
5. 如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记述 出处
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国语:楚语上》
(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晋书·刘元海载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资治通鉴》
A. 儒家思想的传播 B. 政治制度的创新 C. 华夏认同的演进 D. 社会教化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刘渊”“匈奴人”“《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从春秋到魏晋南北朝中原之外的夷族或者外族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发展过程,因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华夏认同的演进,C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的是中原之外的夷族或者外族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发展过程,并未提及传播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春秋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展开论述,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华夏认同对社会教化的影响无关,材料主要描述了从春秋到魏晋南北朝中原之外的夷族或者外族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发展过程,排除D项。故选C项。
6. 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 )
A. 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 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 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剑言志的唐诗、表现陷阵杀敌的剑舞和融剑意于笔墨的狂草等倍受推崇,反映出唐代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D项正确;唐朝诗歌、歌舞、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其尚武崇侠风气浓厚,排除A项; 材料无关唐朝兼收并蓄文化政策的实行,排除B项;唐诗等贵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故选D项。
7. 有学者认为,宋代统治集团的特点是: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呈现不稳定状态;三、官户享有的减免赋役的特权较唐代品官要少。这实质上说明,宋代官僚集团( )
A. 地位剧烈变动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B. 制度构建注重制衡与效率
C. 逐步出现机会和身份平等的趋势 D. 政治事务处理高度程式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不稳定,官户享有的特权减少,这就打破了官僚集团的封闭性、狭隘性和特权性,实质上说明社会成员成为官僚地主的机会在增多、官僚地主的群体在开放,其身份和特权逐渐弱化,C项正确;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为国家政治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官僚集团的平等化趋势增强,与制度构建的制衡和效率无关,排除B项;程式化指的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材料说的是传统的程式化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
8. 茶产于四川,流行于江南。如图是辽代晚期壁画《备茶图》。据此可知()
出土于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
A. 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 B. 契丹族逐步封建化
C. 经济作物在辽国推广 D. 风俗画在西域流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西夏并立时期(中国)。观察图画可知,茶在辽朝社会较为普遍,饮茶已经成为辽朝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根据材料“茶产于四川,流行于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作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它在北方的传播也说明南方文化的影响力在扩大,A项正确;“契丹族逐步封建化”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层面,排除B项;材料中主旨为“茶在辽朝的影响”,“经济作物在辽国推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述“辽朝”,而不是西域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9. 《元史·地理志》这样说:“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
A. 对辽阔的疆域实行了有效的统治 B.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 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D. 因地制宜管理各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以前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由中央统一征发赋役,与内地一样,这样就正式划入元朝版图,有利于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只说了采取的措施,没有说效果,不能说明“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排除C项;据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采取与内地一样的政策,由中央统一征发赋役,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所以,元朝不是因地制宜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明史 刘一燝传》记载“(宦官刘朝、田诏等盗内府秘藏被抓)诸奄乃厚贿忠贤为地,而上疏辨冤。帝果免朝、诏死,下其疏法司。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这表明 ( )
A. 宦官专权名存实亡
B. 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C. 朝廷政治风气败坏
D. 内阁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奏疏进呈程序:外官由通政司收,京官由会极门收,所以宦官刘朝、田诏等人通过大太监魏忠贤私人上疏的行为,不符合程序,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运行机制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魏忠贤,这说明当时是明代中后期,当时宦官专权严重,排除A项;刘一燝上书直谏,这种行为说明当时的正值风气并未达到败坏的程度,排除C项;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尽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这反映出,清代中前期( )
A. 传统政策亟需变革 B. 农业生产衰退产生粮食问题
C. 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 中央权威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严禁烧锅政策很难推行,其原因是“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由此可知,此时清朝制酒业繁荣,工商业从业人数众多,清政府继续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其统治政策亟需变革,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农业的衰退和粮食问题突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前期工商业的发展,但没有涉及社会观念的问题,排除C项;一项政策的失利无法说明中央权威受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
A. 《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 《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C. 《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 《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根据材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关税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英国强迫清政府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得清政府无法设置保护性的关税来保护本国新兴工业,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A项正确;B、C、D选项中涉及到的《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对应评价,都没有针对性的提到关税主权丧失对中国的危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项。
13. 下面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其作者是()
序…………………………1 内篇 同心第一…………………3 教忠第二…………………6 明纲第三…………………12 知类第四…………………14 宗经第五…………………16 外篇 益智第一…………………35 游学第二…………………38 设学第三…………………40 学制第四…………………43 广译第五…………………45
A. 林则徐 B. 张之洞 C. 郑观应 D. 梁启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中的部分目录,结合所学可知。该文章是张之洞的《劝学篇》,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项正确;林则徐主要提出“开眼看世界”主张,与题意不相符,排除A项;郑观应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主要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他主张在中国变法走君主立宪道路,与题意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853年,福州获准开茶市,成为福建茶区唯一出口口岸,“各国船只驶闽运茶叶遽呈争先恐后之状”,福州遂成驰名世界之茶叶集散地。1859年,福州港超越上海,成为全国茶叶出口第一大港。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福州港正式开埠通商 B. 福建的洋务运动兴起
C. 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 D. 上海机器制茶业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853年至185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转移到长江沿岸,闽北山区通往九江转上海、广州的茶叶商路切断,闽江运茶的商路开通,福州成为福建茶区唯一出口口岸,出现了“各国船只驶闽运茶叶遽呈争先恐后之状”,福州遂成驰名世界之茶叶集散地,C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港正式开埠通商,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项:上海机器制茶业兴起不能促使福州港超越上海港而成为全国茶叶出口第一大港,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11年11月,立宪派人士张謇致电清政府:“今共和主义之号召,甫及一月,而全国风靡”,并要求清政府“以归纳共和为福利”。这说明,当时( )
A. 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 立宪派已完全转向革命
C. 南北和谈取得了重大进展 D. 政治转型已成大势所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1911年11月,立宪派人士张謇致电清政府,表达了全国响应共和主义的趋势,并要求清政府接受共和制度,这表明当时政治转型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D项正确;虽然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但并没有完全土崩瓦解,排除A项;立宪派当时并没有完全转向革命,排除B项;南北和谈是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清朝代表在1911年12月至1912年2月期间的谈判,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 )
A. 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冲突 B. 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影响
C. 责任内阁制的群众基础薄弱 D. 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根据材料“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盗用民主口号,利用国会、议员、宪法、选举等作为牟取集团和个人私利的工具,这促使民主共和潮流与专制统治之间冲突不断,从而出现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A项正确;北洋军阀受儒家思想影响,与内阁更换频繁无因果关系,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的群众基础薄弱只是对材料所述现象的变相重复,而非原因分析,排除C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政府权力较弱,但并未下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孙中山曾经称赞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劝告国民党员要以“以共产党人为榜样,像共产党人一样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还表示“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孙中山的这一论断( )
A.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 拓展了共产主义的伟大蓝图
C. 丰富了民主革命的理论内涵 D. 改变了三民主义的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共产党人为榜样,像共产党人一样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孙中山对李大钊的肯定,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民主革命的理论内涵,C项正确;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并不主张实现共产主义,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改变三民主义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18. 1921年8月,上海烟草工人会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成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随后,上海印刷工人会、上海纺织工会浦东分会、上海邮务友谊会先后成立。1921年下半年,各地广大工人群众开展多次罢工斗争。这反映当时()
A. 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B.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 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21年下半年,各地广大工人群众开展多次罢工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上规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所以材料反映出中共一大召开后,党的中心任务确立,A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在中国二大,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1923年,排除C项;土地革命的时间是1927年至193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9. 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民党政权曾组织发动了县级自治运动、农村复兴运动、新生活运动、农村合作运动、识字运动等一系列运动,试图对乡村进行全面改造与建设,但最终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甚至归于破产。国民党乡村治理失败的根源在于()
A. 国民党政权的治理能力低下 B. 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
C. 未能触及乡村的根本性问题 D. 基层官员与士绅的保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从表面看,该时期的国民党政权采取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改造与建设运动,但均未涉及土地所有制这一根本性问题,这就必然导致其破产的结局,C项正确;其它选项均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属于根源性问题,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0. 下表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纪念活动的主题与口号。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主题与口号
1938-1941年 “拥护最高统帅”“服从蒋委员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3年 “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
1944-1945年 “成立联合政府”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B. 革命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C. 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变化
D. 国共两党逐渐达成革命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纪念活动的主题与口号,随着时局的变化,由拥护蒋委员长到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再到成立联合政府,可见此阶段党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B项正确;1943年、1944-1945年,我党明确提出反对专制、成立联合政府,这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排除A项;抗战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排除C项;早在华北事变后,国共两党逐渐合作,已达成抗日革命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963年,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下图为同年6月,南汇县300多名机关干部下乡参加三夏劳动。该时期采用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
A.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 推动干部的理论学习的需要
C. 借鉴苏联的课堂讨论法的经验 D. 有利于干部实践水平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63年中国。材料中上海组织干部转变作风下厂下乡参加劳动,南汇县组织干部参加劳动,这个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因此举措的原因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济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干部去劳动而不是学习理论,排除B项;1963年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排除C项;D项是作用,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2. 山西省右玉县,常年风沙肆虐、贫瘠多灾。1983年,该县3900户农民承包了1987条小流域,通过种植经济林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 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B.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C. 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D. 农村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从材料“山西省右玉县,常年风沙肆虐、贫瘠多灾。1983年,该县3900户农民承包了1987条小流域,通过种植经济林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右玉县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农业获得了丰收,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获得了巨大成就,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涉及生态意识,排除A项;C项是对材料错误的分析,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农村经济结构,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3.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富裕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地产扩展到手工作坊、银钱兑换业务,有的甚至通过为外邦统治者服务赚取报酬;与此同时,雅典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津贴较之伯利克里时期有所增加,从义务参加变成了城邦与个人的"等价交换"。由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
A. 公民参政热情高昂 B. 民主政治基础衰减
C. 城邦体制面临危机 D.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富裕阶层通过各种途径甚至通过为外邦统治者服务赚取报酬,且雅典公民将参加公共活动从义务参加变成了城邦与个人的“等价交换”,这体现了雅典公民更热衷于利益的获取,参政的积极性不高,说明雅典城邦体制面临危机,C项正确;材料说明雅典公民参政热情不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参政热情不高,未体现民主政治基础衰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雅典富裕阶层热衷于获取利益,但未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4. 下图为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布鲁日(在今比利时)的职业比例扇形图。据此可知,当地( )
A. 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B.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 工商业居主要地位 D.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后期(欧洲)。根据材料“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布鲁日(在今比利时)的职业比例扇形图”可知,在城市布鲁日(在今比利时)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的职业是毛纺织业、金属加工及其他手工业、商人、中介业等,说明在此城市中,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所占比重最大,C项正确;封建制度已经瓦解,“已经”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比重,无法与数量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人文主义思潮盛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5. 新航路开辟之后,屠杀与病毒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世界人口却在增长。世界人口在1500年约4.25亿,到1600年前后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B. 各大洲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
C. 农作物在新旧大陆间的交流 D. 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定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带来屠杀与病毒传播的同时,还推动了高产农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吻合,排除;人口的迁移只是改变了人口的分布,并不会带来人口数量的增加,排除B项。
2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法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复兴源于大革命的共和传统:马赛曲成为国歌、攻占巴士底狱日成为国庆日,政府还采用共和节日、共和格言、国旗等各种象征物的形式来把那些抽象的共和思想、共和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些措施( )
A. 表明民主共和成为法国社会共识 B. 有助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C. 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重重 D. 有效地摧毁了君主制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根据材料“有意识地复兴源于大革命的共和传统”“把那些抽象的共和思想、共和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知,这些主要是为了塑造和传播共和文化,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共和政体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只能显示政府为宣传共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不出法国社会对共和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助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不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7. 19世纪末,印度国大党大力推广古代印度传世经典的复兴,《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古代经典再度流行,国大党领袖提拉克称赞《薄你梵歌》是“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国大党推广古代经典意在( )
A.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B. 唤醒印度工人阶级
C. 弘扬印度古典文化 D. 摧则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的印度。根据材料可知,印度国大党通过弘扬古典文化,唤醒民族意识,推动民族解放运动,A项正确;国大党不是无产阶级政党,排除B项;弘扬古典文化是国大党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国大党致力于印度的民族解放,而非整个世界殖民体系的摧毁,排除D项。故选A项。
28. 1917年革命至少要解决二重相互交叉的任务:其一是摆脱民族和国家危机;其二是要解决资本主义苦难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其三是解决政治权威的重塑问题。这表明该革命( )
A.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B. 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摆脱民族和国家危机”、“解决资本主义苦难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的俄国革命要解决多个任务,而这些任务是由俄国社会内外矛盾产生的,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西方的文明危机,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俄国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长期性无关,排除C项;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并没有解决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9. 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 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B. 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C. 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D. 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其中美国、苏联和中小国家都有其独有的诉求,据此判断,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强权政治的信息,排除A项;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0. 张宇燕、郭濂主编的《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中所呈现数据如图所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美国( )
A. 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B. 为降低成本对外转移制造业
C. 在美苏争霸中综合国力日渐衰退 D. 不断加强对国内经济的干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的美国。材料通过曲线统计图形式呈现了美国战后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以及制造业占比下降的现象,这说明美国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而对外转移产业,B项正确;二战后,美国并未进行明目张胆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美苏争霸是在冷战时期,时间段不符,排除C项;美国经济滞胀后,美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出版的各类农书数量统计表
分类 数量 占宋代农书比例
农业通论 13 9.22%
农业气象 1 0.71%
耕作、工具、水利 2 1.42%
粮食作物 2 1.42%
经济作物 24 17.02%
观赏性作物(花、果、竹) 55 39.01%
蔬菜及野菜 4 2.84%
虫害防治 1 0.71%
蚕桑 2 1.42%
畜牧.兽医(关于马的占本类68.97%) 29 20.57%
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的政令 8 5,67%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书考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所出版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农书出版的背景。
【答案】(1)数量多;内容丰富(或涉及领域广);
观赏性作物、经济作物与畜牧兽医类占比大;体现重农思想。
(2)背景:宋代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商品性粮食作物得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印刷出版技术进步;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理学思想崇尚“格物致知”;边防战事压力大;富国强兵思想一度流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表格中出版农书的数量可看出具有的特点是数量多;从分类上来看具有内容丰富(或涉及领域广)的特点;从各类书籍占宋代农书比例上来看具有观赏性作物、经济作物与畜牧兽医类占比大的特点;整体来看宋代农书的出版情况体现了重农思想。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科技等角度展开作答。结合所学,宋代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为农书编纂出版提供素材,也对农书编纂出版提出要求;据材料“观赏性作物(花、果、竹)”等信息可得出商品性粮食作物得到发展;据材料“耕作、工具、水利”等信息可得出农业科技进步;结合所学农书出版离不开印刷出版技术进步以及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农书编纂出版;加之边防战事压力大;富国强兵思想一度流行。思想方面,理学思想崇尚“格物致知”,有利于促进对农业的研究。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答案】(1)原因: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维新派引进西方现代国家学说;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国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特点:继承性;渐进性;中外结合。
(2)实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边区政府的建立;人民政府的建立。
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三制原则;民主政治建设。
(3)启示: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基础;符合人民的利益;保持独立自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可知,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根据材料“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可知,维新派引进西方现代国家学说;根据材料“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可知,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可知,国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特点:根据材料“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可知,继承性;根据材料“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可知,渐进性;中外结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实践:根据材料“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边区政府的建立、人民政府的建立。
经验: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三制原则,民主政治建设等。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启示: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可知,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需要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基础,药符合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要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之所以实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政策,在殖民扩张中注重无形的控制和支配,其根源就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在全球首强一指。英国由此成为“调动和开发别国资源的先驱……它的政策不仅针对殖民地,而且针对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因此,它对帝国内部相对的不在意,虽然这种态度绝不是绝对的”。“英国不仅要求殖民地市场而且要求世界市场”,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德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取决于它在世界各地推销剩余产品的能力。英国对各殖民地的出口大大有助于缓和从1873年到1886年间英国的不景气,从而唤醒了英国商人在扩大对殖民地贸易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摘编自袁航《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德意和亚洲的日本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他们要重新分割世界,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号召美国人民竭尽全力支持反法西斯国家,给予人力和物力支持,生产武器和舰只。1941年3月,美国租借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这一法案的实施是罗斯福政府把美国引向国际合作和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和平《论美国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影响美国实行全球主义外交政策的因素及影响。
【答案】(1)变化:由针对弱小殖民地国家向更多国家扩展;由军事侵略到经济侵略。
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工业革命继续开展的需求;英国政府和商人对殖民贸易的兴趣;美、德崛起,竞争压力增加。(任答两点即可)
(2)因素:国家实力增长;法西斯主义对美利益的威胁;美国人民的呼吁;罗斯福个人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变化:根据材料“调动和开发别国资源的先驱……它的政策不仅针对殖民地,而且针对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可知,由针对弱小的殖民地国家向更多国家扩展;根据材料“英国对各殖民地的出口大大有助于缓和从1873年到1886年间英国的不景气,从而唤醒了英国商人在扩大对殖民地贸易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可知,由军事侵略到经济侵略。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之所以实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政策,在殖民扩张中注重无形的控制和支配,其根源就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在全球首强一指。”可知,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材料“随着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德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取决于它在世界各地推销剩余产品的能力。”可知,工业革命继续开展的需求;根据材料“英国对各殖民地的出口大大有助于缓和从1873年到1886年间英国的不景气,从而唤醒了英国商人在扩大对殖民地贸易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可知,英国政府和商人对殖民贸易的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德崛起,竞争压力增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因素: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德意和亚洲的日本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他们要重新分割世界,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可知,法西斯主义对美利益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实力增长;根据材料“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号召美国人民竭尽全力支持反法西斯国家,给予人力和物力支持,生产武器和舰只。”可知,美国人民的呼吁,以及罗斯福个人的推动。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全球主义外交政策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也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奠定了基础。
(
1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顶级实验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