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这一史实可以说明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
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 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
2.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 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郡国并行体制走向瓦解
3.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时期是
图1
A.春秋战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宋金元时期
4.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5.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张
A.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 B.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
C.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D.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
6.下表为中国1865—1911年对外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两)。表中数据说明
年代 进口 出口
1865 55715458 54103274
1885 88200018 65005211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 471503943 377338166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C.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洋务运动导致了中国入超现象
7.图1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 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 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8.(本次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
① B.② C.③ D.④
9.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
A.朝鲜战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10.图4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图4
A.城乡差别日渐缩小 B.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C.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1.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12.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也就是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B.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C.“民族情感”的缺乏 D.庄园经济根深蒂固
13.1685年,英国对“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1701年规定进口印花棉布非法;1721年法令禁止穿着用印度白布染成的印花棉布衣服,售卖印度棉布完全成为非法行为;1774年法令要求在英国销售的棉布须完全在本国纺织而成。这些做法( )
A.加快了印度社会殖民地化进程 B.说明英国致力于推进自由贸易
C.意在以经济手段配合武力扩张 D.促进了棉纺织部门的技术革新
14.1907年,美国钢铁公司巨头在回答其铁丝网线比一般铁丝贵50%的质询时说:“因为我们实际上拥有美国现存的铁丝网线及其制造设备的一切专利,而且我们声明:任何人制造铁丝网都将侵犯我们的权利。”石油巨头洛克菲勒说:“要红蔷薇含苞待放,必须剪除多余的枝叶。”这表明垄断企业的行为( )
A.恶化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D.挑战了政府的行政权力
15.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潮。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走向了联合 B.刺激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C.促使工人阶级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D.使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料来源于:(www..com/),未经允许,谢绝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2分,17题13分,18题1 5分,19题15分,共55分。
16.(12分)图5、图6分别为西汉、宋朝经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5 西汉经济分布图
图6 宋朝经济分布图
根据材料,指出与西汉经济分布相比,宋朝经济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释。(1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作家们已对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诛笔伐之能事。无数谴责字眼,如自大、不负责、贪污腐化等都堆在他们头上。可是今日事后看来,既有组织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传统压在他们头上,其他任何人处在他们的地位也不见得能够做的特别不同。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并未组织一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体发生的情形与个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组织上做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拒绝。《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二所列史料对于研究的问题各有何价值?(6分)
(2)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
18.(15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官方媒体,其叙事与话语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态度立场,又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巨大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国家话语核心词词频统计(部分)
词汇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人民 74355 99342 95819 87599 73170 89567 69805 59297
民主 23090 18897 14620 11610 13792 16218 14525 15969
新民主主义 3221 1879 1517 802 802 364 340 186
社会主义 4582 4596 2349 5018 8314 14363 13474 18496
苏联 19738 22554 13858 22725 26781 29259 26851 23063
抗美援朝 0 2428 10169 2464 1486 636 129 131
革命 13190 10003 18600 8542 6441 6553 14870 10506
建设 8866 9729 8679 13302 18570 17331 17369 16413
土地改革 1201 3968 3649 1285 734 564 571 424
社会主义工业化 29 24 7 31 453 1236 802 286
社会主义改造 8 45 16 14 467 1474 1716 2273
和平 15067 27107 21382 29108 19738 23995 22343 16405
注: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载录1949—1956年间《人民日报》发表的138687篇文章全部统计而成。
所谓共享词是指这段时间使用时间跨度大、内容覆盖面较广、意义承载变化小、横跨话语体系频繁且位置较接近的核心词。如“人民”“民主”“苏联”“革命”“建设”“和平”等。
所谓独立词,指的是这段时间使用时空界限明显、意义承载专门性强、偶尔横跨话语体系且位置差异性较大的词语。如“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等。
(1)依据材料,选取1949—1956年段的共享词(任意3个)说明其成因。(12分)
(2)依据材料,任选定一组(2—3个)主题趋同的独立词绘制出变化轨迹曲线图。(3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心”与“外缘”
材料
由于第三世界是一个世界经济范畴,因此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欠发展(或欠发达),按依附论的观点,欠发展是指外缘地区国家经济的一种畸形发展状况。
根据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的理论,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所构筑的由“中心”与“外缘”地区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大致如图8所示。
图8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依附与畸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5分)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参考答案
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为楚国蛮夷的季札熟知当时礼乐文化和各国的政治现实,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季札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此时为春秋时期,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观念,排除B项;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游侠由横行于州县,势力强于公候到转变为儒士,由武转文,这与汉初推行的治国理念的转变有关,即由无为而治到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加强皇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汉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B【详解】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黄河流域主要以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频繁,人们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于是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
4.B【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人通过提前发放糖本或放帐然后实现其利润,这即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亦称“商人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内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因而材料现象体现了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不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私营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是简单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体现了商业资本对生产领域的渗入,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详解】根据“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强调开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则会让民众违法走私,因此他主张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商,排除A项;他并不是主张支持,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1865-1911年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C项正确;“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初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武昌起义后各地区的独立情况,说明的是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A正确;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与材料无关,B排除;工农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各省交界处,C排除;材料与解放区无关,D排除。故选A。
8.D【详解】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福建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④是古田,D项正确,排除A西柏坡B延安C井冈山项。故选D项。
9.D【详解】根据“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可得出这一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走向国际舞台,使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D项正确;1951年A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第三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10.B【详解】由图示材料可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而农业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慢,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因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形成人口用地面积增加的局面,B项正确;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的,这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差别,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的历史史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并趋于客观,A项正确: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对文字记载的解读方式才具有主观性,才会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而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材料“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表明欧洲封建社会中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C正确;A项“开始出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D错误。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774年法令要求在英国销售的棉布须完全在本国纺织而成”,可知英国严厉禁止印度纺织品在英国的进口和出售,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本国的棉纺织品,扩大本国棉纺织品的市场需求,进而刺激棉纺织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故选D项;加快印度社会殖民地化进程主要体现在英国作为宗主国在印度地区的举措,而不是英国在本土的举措,排除A项;“1701年规定进口印花棉布非法”说明当时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严厉限制进口贸易,排除B项;英国禁止印度纺织品在海外的出售,不利于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利益,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点是1907年,即20世纪初,结合题干内容可知,美国钢铁公司巨头之所以立场强硬,其关键因素在于该公司“拥有美国现存的铁丝网线及其制造设备的一切专利”,并且,“任何人制造铁丝网都将侵犯我们的权利”,据此可知,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正如石油巨头洛克菲勒说:“要红蔷薇含苞待放,必须剪除多余的枝叶”,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劳动人民”,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社会贫富分化问题,排除B项;题干内容着重点在于论述垄断企业的垄断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而不涉及“政府行政权力”问题,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由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潮”可知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权利的思潮,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它们都在客观上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故选B项;第一国际标志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排除A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排除D项。
16.【答案】
变化:西汉商业城市、冶铁业和丝织业等手工业行业多集中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种植区域分区明显;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优于南方地区。宋朝手工业行业增多,丝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传统行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瓷窑,造船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些行业多集中于黄河及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且产区集中,宋朝引进占城稻;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尤其是棉花、茶叶;出现了诸多商业城镇;宋朝经济繁盛,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地区。(6分)
解释:原因:从西汉及宋朝两个朝代的政治(政局)、经济政策、(南北方)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经济分布变化状况。(3分)
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并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17.【答案】(13分)
(1)材料一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著作,是第一批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对于研究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价值; (3分)
材料二是后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社会进步和时代局限的全新视角来分析历史,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3分)
(2)示例:
观点: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但整个中国社会基本没有觉醒。 (1分)
角度:(部分觉醒)从《海国图志》等新著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作答;(2分)(基本没有觉醒)从中国传统不利于中国社会觉醒的角度作答;
从清政府的不作为证明中国社会没有觉醒的角度作答;(2分)
若回答“中国社会已经觉醒”“中国没有觉醒”最高可得5分(态度1分,理由4分);只表明态度,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总结升华:鸦片战争后,由于受历史传统、社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近代化尤其是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异常艰难。(2分)(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8.【答案】(15分)
(1)“人民”: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国体、政体、中国共产党宗旨及各项举措均以“为人民服务”为最终价值旨归。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是建设的主体力量。
“和平”:近代中国饱含屈辱,历经劫难,和平乃民心所向;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站在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构建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向世界展示不畏强敌、爱好和平的新中国国际形象。
“革命”: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未彻底解放,剿匪镇反刻不容缓。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对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新中国同时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建设”:新中国面临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烂摊子,恢复和发展经济以稳定政权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五年计划,实行“一化三改”,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民主”: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学说,为新中国建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初步构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苏联”: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建设社会主义上,中国不仅以苏联为样板,而且国家建设需要争取苏联资金、人才、技术帮助和支持。朝鲜战争爆发后和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援助。(12分,任3项即可)
(2)示例: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或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3分)
19.【答案】(14分)
评分说明: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角度:
①“依附与畸形”的表现。(2分)
②对“依附与畸形”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从不同时段进行论述。(6分)
③联系现实,谈对“依附与畸形”现象和实质的认识。(4分)
(2)表述要求: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分)
【示例】
“依附与畸形”是一种国际经济格局。
它是近代西方侵略扩张造成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格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进程,殖民地日益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国加强对外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一步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地位被强化,经济发展更加畸形化。
它呈现出东西方经济发展失衡的状态。第三世界经济被宗主国控制并依附于宗主国,呈现经济的畸形发展。宗主国为满足自身需要,采取强迫殖民地发展单一经济等手段保障其对原料的需求,还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使殖民地经济发展畸形化,加剧了殖民地的经济落后和对宗主国的依赖。
“依附与畸形”的经济格局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宗主国处于压迫、剥削的“中心”地位,第三世界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外缘”地位。这种局面必须要改变。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营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