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目 标 素 养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知 识 概 览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
疫病是指由 细菌 、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古代的疫病
(1)天花: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18世纪时,欧洲 天花 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 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鼠疫。
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影响: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给历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3.近代的疫病
(1)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2)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
4.疫病的防治
(1)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
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②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2)建立疫病的 救治机构 。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②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3)近代的疫病防治。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成就
(1)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 四诊法 进行诊断。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
中医基础理论 著作。
(3)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编成《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5)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 经络学说 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6)唐朝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7)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
《 本草纲目 》,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药成就
指导方针 中西医结合
成就 ①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
②开发新药: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③获得大奖: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④走向世界: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微思考1材料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在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肆虐。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这使吴有性痛心疾首,他放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温疫论》。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温疫论》书影
根据材料,分析吴有性具有哪些品质。
提示:品质:关注民生;不拘泥于传统,勇于革新。
微拓展影响古代中医发展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中医成就突出的根本保障。
(2)政治因素:封建政府的重视。
(3)文化因素:儒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4)主观因素:医学家的实践和探索精神。
(5)外部因素: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特点
西医以化学、 生物学 、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近代西医的成就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3)牛痘接种法、 麻醉术 、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4)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 西医人才 。
(5)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 健康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微思考2材料 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澳门白马行医院旧址
西医的传播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影响:西方医学在救治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普通民众通过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实践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医;西医的传播,产生了遍及全国各地的教会医院,促进了近代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对我国近代医药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 历史上的疫病
材料
时间 事件
古埃及时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时间 事件
6世纪 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17世纪 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18世纪 欧洲天花肆虐,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历史上典型疫病主要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病流行的特点及其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提示:典型疫病:天花、鼠疫。
特点:从时间上看,疫病流行历史悠久;从地域空间上看,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曾暴发过疫病,多源发生;从社会空间上看,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曾感染过疫病,患者范围广。影响:在经济方面,疫病的流行使得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在政治方面,疫病的流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核心归纳
中国古代疫病暴发的特点
(1)频发。公元前770年到1911年,平均疫灾频率为25%,即平均每4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
(2)疫灾的时间分布不均衡。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疫灾高峰期。
(3)中国疫灾发生频率周期性波动,时间尺度不同,疫灾周期也不同。
(4)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疫源地区多为疫灾多发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往往也是疫灾多发区。
(5)区域开发过程和人地关系演变对疫灾分布变迁起着重大影响。疫灾分布区域从黄河流域向外逐渐扩展。疫灾重心区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学以致用
1.1348年,欧洲暴发黑死病并蔓延。一些有识之士抛弃了天主教会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开始对生命的价值作出肯定,幸存者也开始努力追求人生的幸福。这表明当时( )
A.信奉信仰得救
B.理性是精神内核
C.否定天主教会
D.有了“人的发现”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生命的价值作出肯定”“努力追求人生的幸福”,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以人为中心,D项符合题意;A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B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天主教会,排除C项。
2.下表是2—16世纪世界疫病大事年表(部分),据表可知鼠疫和天花的暴发与流行( )
165年,罗马帝国暴发天花
541—749年, 君士坦丁堡暴发第一次鼠疫
1340年,意大利暴发黑死病(欧洲鼠疫)
1348—1350年,英格兰鼠疫流行
1555—1556年,墨西哥暴发天花,死亡近200万人
A.刺激了人性的觉醒 B.是国家之间战争的产物
C.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D.与人类的交往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鼠疫和天花暴发后流行的时间长、波及的范围广,这主要是由于病毒的传染性较强,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人性的觉醒,排除A项;疫病的流行不是国家之间战争的产物,排除B项;疫病流行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C项。
二 中医药的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一 随着人类的出现,原始的中医药卫生活动开始萌芽。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进步及社会分工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中医药知识的积累。商朝设有管理疾病的小臣,周朝建立较为完整的医政管理组织,设置医药官职,规定了他们的职责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道气”学说被中医学所吸收,成为建构中医学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医学成就,使中医学家认识
到系统理论总结的重要性。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医学广泛交流,还出现了关于中医在战争中的运用。唐宋时期中医学发展到全盛,唐政府在各州相继设立医学教育机构,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逐渐向海外传播。至今,内科、儿科、骨科、五官科、针灸科、养生等中医学门类不断完善,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史》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有5人是从事西医工作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西医发展很快,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之后,不少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 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接受西医知识者多了起来。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医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示:(1)特点:历史悠久;“道气”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重视系统理论总结;政府重视;重视中医学人才培养;中医学门类不断完善;向国外传播。作用: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独特的医疗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2)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或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
核心归纳
中医药的特点及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①特点:历史悠久;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强调天人合一,辨证施治;主张药食同源;著述丰富,人才辈出;影响深远。
②原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受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等。
(2)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影响。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方面具有优势;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等。
②影响: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学以致用
1.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朝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本序”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 )
A.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 B.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
C.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D.注重运用辨证施治方法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目的,没有体现古代医学研究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目的,没有强调古代医学的研究领域,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都有为“君亲”治疾的目的,反映出古代医学研究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古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故D项错误。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去西式医院就诊的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可知西医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西医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医学实践的发展,B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医人士学习西医不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D项错误。
一、选择题
1.疫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人物因疫病丧命,从而导致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动。下列人物中死于鼠疫的是( )
A.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
B.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C.中国明朝末代皇帝崇祯
D.雅典将军伯里克利
答案:D
2.下表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
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D.政府积极应对疫病的发生
答案:D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政府派遣光禄大夫、中谒者等官员到全国各地“巡行”,送医送药,这反映了东汉时期政府积极应对疫病的发生,故选D项;政府送医送药并不能说明民众健康状况比较差,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医药学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项。
3.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阳盛阴虚,汗之(使之发汗)则死,下之(利小便)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这反映出( )
A.《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张仲景具有辨证施治的行医理念
C.《伤寒杂病论》否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
D.张仲景对传统医学权威理念的继承创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阳盛阴虚,汗之(使之发汗)则死,下之(利小便)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可知张仲景对人体的阴阳、虚实的病理有所认识,这表明他具有辨证施治的行医理念,B项符合题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张仲景对传统医学权威理念的继承创新,排除D项。
4.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的著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政府颁布”“多部官修本草”“由朝廷颁行”,可知中国古代药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这表明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影响,故排除A项;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
5.邱熺编著的《引痘略》刊于1817年。这是中国第一部记述牛痘并介绍接种牛痘疫苗技术的专著。他在借用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引进西洋医疗技术并大获成功,由此开启了中西医学文化交融的进程。邱熺获得成功的客观因素是( )
A.邱熺的开拓进取精神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D.洋务运动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在借用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引进西洋医疗技术并大获成功,由此开启了中西医学文化交融的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有关,牛痘接种法来自西方,故B项正确;A项属于主观因素,排除;1817年处于清朝中期,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在明朝276年间曾有37次疫灾,且多数发生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其是万历、崇祯两朝疫病最为流行。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其是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满目疮痍,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采用发帑赈济等直接救济灾民的方式,以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
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朝对疫病的发生虽已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所以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等方法驱避疫气。一些医术高明、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14至 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暴发过20多次大小疫病。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会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避免恶性循环。许多地方当局规定:“所有有传染嫌疑的房屋要通风和熏蒸,室内家具在日光中曝晒消毒,有传染可能的衣物被单全部焚毁,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 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对于在伦敦城内屠宰牲畜严加控制,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
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
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比较14—17世纪中、英两国面对疫情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说明中、英疫情防控的影响。
参考答案:(1)相同点:都对疫病重灾区减免税收,都采取了防止疫病扩散的措施,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同点:中国是有识之士与民众积极参与,英国是教会势力参与其中。中国通过发放钱粮、施医送药等手段,直接救济灾民;英国是向民众普及医学卫生知识,关注公共健康。中国采取隔离手段防止扩散;英国通过制定法规,新建医院,强化城市清洁力度,防止扩散。
(2)中国疫情防控的影响: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自然灾害频发,政府的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体现了儒家济世爱民的思想,扩大了儒学的影响。英国疫情防控的影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政府的防控措施提高了公民的卫生意识;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世俗政权的影响。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4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暴发,整个欧洲大约有2 500万人死亡。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天主教宣扬的救赎理论更为人信奉
B.主张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兴起
C.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D.主张自由民主的理性主义蔚然成风
2.下表为汉朝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在救治疫病方面( )
措施 出处
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后汉书·皇甫规 张奂 段列传》
A.发挥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3.西汉时期,每有疫病暴发,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期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说明,古代防疫活动开展的主要保障是( )
A.传统中医学的发展
B.治理机制的延续发展
C.外来宗教大力援助
D.社会救治机构的建立
4.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谈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对他触动很大,由此他博采众长,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这说明张仲景( )
A.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
B.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
C.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融为一体
D.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5.“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这是古代某医学著作的序言,这本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6.汉朝名医淳于意提出:“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这表明汉朝( )
A.中医学的理论已较为成熟
B.手术已成为救治病人的重要方法
C.针灸治疗技术已相当发达
D.临床治疗的操作程序已相当完备
7.青蒿素是在从历代医籍、本草中整理的二千余种方药的基础上,以鼠疟、猴疟为动物模型,经用现代西医的科学方法并结合古代用药经验,特别是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绞汁服用截疟”的启发,才研制成功的。这说明 ( )
A.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医学的发展
B.中医仍然占据医学的中心地位
C.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D.中医药价值需现代科学的验证
8.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景是( )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社会舆论呼唤立法
9.20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医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培养医护人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有利于西方医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疫病的肆虐,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很有影响的医学典籍。清朝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摘编自悦读坊主编《璀璨的古代科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仲景取得医学成就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仲景及其著作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天花是在全球流行了3000多年的传染病,大约于1世纪传入中国。至迟在16世纪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这一发明本质是令接种者感染一次轻微天花而获得免疫,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毒攻毒”的中医理念。明清时期已经有几十种痘科专书,还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清朝还设立种痘局,并有专职官员管理出痘人的隔离情况。人痘术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发明,流传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伏尔泰认为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世纪,人痘术传到英国时,一开始遭到了比较大的责难和反对。整个18世纪的欧洲因天花导致的死亡人数非常多。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经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从牛痘脓包中取得痘浆接种到人身上,发明了简便安全的牛痘接种法。1805年,牛痘接种法由菲律宾转传至中国澳门,渐布全国。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科学家齐长庆在实验室制成此后为中国人长期使用的牛痘苗“天坛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全民种痘,并不断提高痘苗质量。
——摘编自孟庆云《从即毒消灾到种痘免疫——种痘术的发明及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痘接种法发明与推广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痘接种法发明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防控天花对人类抗击疫病的启示。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说明中国古代 ( )
成就 简介
《诊籍》 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为汉朝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令,人称“太仓公”
《诸病源候论》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为隋朝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
《脉经》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
B.部分官僚重视医学理论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
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2.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两宋时期发生的疫病中,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是疫病频发地。两宋都城疫病频发( )
A.与宋朝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坊市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聚居于城市
D.由民众不够重视而放任疫情造成
3.14世纪中叶,欧洲暴发了黑死病,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甚至连一些国王和天主教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
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复兴
4.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
A.《论语集注》 B.《道德经真义》
C.《孟子集注》 D.《本草纲目》
5.1918—1919年,世界因患流感而死亡的人数为2 000多万,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疫病等灾害因素影响战争进程
C.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汉朝元始二年(公元2年)就已经有了。那年黄河一带发生旱灾,疫病流行,皇帝刘衎选了适中的地方,较大的屋子,安排许多医生,提供许多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162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里疫病流行,皇甫规便把病员集中起来一起治疗。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竟陵王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设医治药,收养贫苦病人。唐朝的医院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宋朝医院的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且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医院”主要指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者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18、19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开始大规模建立,当时这类医院被称为自愿捐助医院。中古时期以来,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医院教学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弱化了他们之间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外科手术和仪器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时期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疫灾频繁,频率达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进行疫病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宋建立后103年内共发生10次;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严重疫病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疫病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统治的276年中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统治的268年中,共发生大、小疫病149次。清朝统治的前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和影响范围明显扩大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地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疫病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发给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医院与近代英国医院的不同之处。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4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暴发,整个欧洲大约有2 500万人死亡。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天主教宣扬的救赎理论更为人信奉
B.主张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兴起
C.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D.主张自由民主的理性主义蔚然成风
答案B
解析黑死病的暴发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促使人们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人文主义兴起,故A项错误,B项正确;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蔚然成风,D项错误。
2.下表为汉朝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在救治疫病方面( )
措施 出处
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后汉书·皇甫规 张奂 段列传》
A.发挥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可知都采取了隔离救治措施,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西汉时期,每有疫病暴发,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期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说明,古代防疫活动开展的主要保障是( )
A.传统中医学的发展
B.治理机制的延续发展
C.外来宗教大力援助
D.社会救治机构的建立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西汉时期,每有疫病暴发,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期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体现的是古代防疫治理机制的延续发展,故选B项。
4.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谈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对他触动很大,由此他博采众长,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这说明张仲景( )
A.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
B.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
C.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融为一体
D.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仲景因亲族遭受疾病,“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张仲景继承道家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张仲景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的关系,排除 C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族观念对张仲景的深刻影响,排除D项。
5.“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这是古代某医学著作的序言,这本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该医学著作成书于宋朝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故选D项;《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的农书,排除C项。
6.汉朝名医淳于意提出:“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这表明汉朝( )
A.中医学的理论已较为成熟
B.手术已成为救治病人的重要方法
C.针灸治疗技术已相当发达
D.临床治疗的操作程序已相当完备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切”是指把脉,望、闻、问、切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与方法。题干材料“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反映出当时中医治疗的理论已较为成熟,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手术和针灸治疗技术的发展,故排除B、C两项;D项“相当完备”说法错误,故排除。
7.青蒿素是在从历代医籍、本草中整理的二千余种方药的基础上,以鼠疟、猴疟为动物模型,经用现代西医的科学方法并结合古代用药经验,特别是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绞汁服用截疟”的启发,才研制成功的。这说明 ( )
A.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医学的发展
B.中医仍然占据医学的中心地位
C.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D.中医药价值需现代科学的验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用现代西医的科学方法,同时受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研制成功了现代的青蒿素,这说明中西医结合促进了医学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中医仍然占据医学的中心地位,排除B项;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价值需要现代科学的验证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
8.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景是( )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社会舆论呼唤立法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视,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环境污染严重,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医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培养医护人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有利于西方医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该医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培养医护人员”说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办有利于西方医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医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高等教育发展无关,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疫病的肆虐,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很有影响的医学典籍。清朝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摘编自悦读坊主编《璀璨的古代科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仲景取得医学成就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仲景及其著作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1)背景:政局动荡不安,疫病肆虐,继承和发展古代传统中医学。
(2)评价:张仲景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其著作受到国内外医学界推崇,对亚洲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天花是在全球流行了3000多年的传染病,大约于1世纪传入中国。至迟在16世纪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这一发明本质是令接种者感染一次轻微天花而获得免疫,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毒攻毒”的中医理念。明清时期已经有几十种痘科专书,还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清朝还设立种痘局,并有专职官员管理出痘人的隔离情况。人痘术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发明,流传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伏尔泰认为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世纪,人痘术传到英国时,一开始遭到了比较大的责难和反对。整个18世纪的欧洲因天花导致的死亡人数非常多。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经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从牛痘脓包中取得痘浆接种到人身上,发明了简便安全的牛痘接种法。1805年,牛痘接种法由菲律宾转传至中国澳门,渐布全国。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科学家齐长庆在实验室制成此后为中国人长期使用的牛痘苗“天坛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全民种痘,并不断提高痘苗质量。
——摘编自孟庆云《从即毒消灾到种痘免疫——种痘术的发明及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痘接种法发明与推广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痘接种法发明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防控天花对人类抗击疫病的启示。
参考答案(1)特点:中国发明以种“人痘”预防天花,该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体现中医理念;进行了总结;专业化程度高;政府推广;存在一定的风险。积极作用: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背景:中国“人痘”术传到欧洲,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花在欧洲肆虐。
(3)启示:注重科学研究,加强各国技术交流,依靠政府的力量,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说明中国古代 ( )
成就 简介
《诊籍》 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为汉朝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令,人称“太仓公”
《诸病源候论》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为隋朝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
《脉经》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
B.部分官僚重视医学理论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
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令”“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可知中国古代部分官僚重视医学理论,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淳于意、巢元方、王叔和不能代表整个官僚体制,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医术的传承,排除C项;D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
2.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两宋时期发生的疫病中,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是疫病频发地。两宋都城疫病频发( )
A.与宋朝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坊市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聚居于城市
D.由民众不够重视而放任疫情造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是疫病频发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都城商品经济发展,商贸繁荣,人口聚居于城市,而古代医学水平较落后,所以无法有效预防疫病,故选C项;两宋都城疫病频发与驻军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没有涉及人口因素,故排除;D项是一种社会因素,而非两宋都城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3.14世纪中叶,欧洲暴发了黑死病,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甚至连一些国王和天主教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
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复兴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大主教都未能幸免”“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可知这场浩劫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黑死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故C项错误;黑死病促使欧洲人文主义复兴,但并非其复兴的标志,故D项错误。
4.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
A.《论语集注》 B.《道德经真义》
C.《孟子集注》 D.《本草纲目》
答案D
解析《论语集注》由朱熹所著,是其对《论语》的注释,属理学范畴,故A项错误;《道德经真义》讲求明道修德,养心养气,故B项错误;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对《孟子》的注释,注重义理阐发,故C项错误;李时珍经过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著成《本草纲目》,故D项正确。
5.1918—1919年,世界因患流感而死亡的人数为2 000多万,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疫病等灾害因素影响战争进程
C.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18—1919年,流感在全球暴发,全世界因流感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从而制约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兵力的补充,这反映了疫病等灾害因素影响战争进程,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汉朝元始二年(公元2年)就已经有了。那年黄河一带发生旱灾,疫病流行,皇帝刘衎选了适中的地方,较大的屋子,安排许多医生,提供许多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162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里疫病流行,皇甫规便把病员集中起来一起治疗。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竟陵王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设医治药,收养贫苦病人。唐朝的医院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宋朝医院的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且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医院”主要指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者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18、19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开始大规模建立,当时这类医院被称为自愿捐助医院。中古时期以来,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医院教学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弱化了他们之间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外科手术和仪器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时期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疫灾频繁,频率达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进行疫病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宋建立后103年内共发生10次;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严重疫病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疫病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统治的276年中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统治的268年中,共发生大、小疫病149次。清朝统治的前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和影响范围明显扩大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地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疫病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发给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医院与近代英国医院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原因: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
(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近代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医疗机构,近代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管理,近代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的分类管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隋、唐、五代时期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朝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
结论: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科学知识和经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发展,并为后人提供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件 课后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