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巩固:(1)政治制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轻松衔接
1.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
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2.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南方三个区域的郡数、户数等信息。由此推论正确的是( )
区域 面积(平方公里) 郡数 西汉户数 东汉户数 增长率
太湖流域 28万 3 330849 423763 28.11%
赣江流域 16万 1 67462 406496 502.70%
湘江流域 21万 4 126858 649833 412.25%
A.太湖流域长期是汉代南方人口中心 B.中央政权未实现对赣江流域的管控
C.汉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要快于下游 D.湘江流域户数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
3.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这说明( )
A.道开始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 B.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增强
C.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断走向细化 D.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趋向明显
4.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 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 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5.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曾说:康有为与光绪帝最终失败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从本质上不合理,或者不可能实现,而是这里存在着一些与个人性格和智力因素无关的原因。对这一言论解释合理的是( )
A.戊戌变法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B.戊戌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C.西方列强试图直接控制中国内政 D.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的失败
6.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 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
C.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 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
7.1931年,鄂豫皖苏区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最高权力机关是县区乡村代表大会,规定县苏维埃代表工人须占30%,兵士至少须占5%;区苏维埃工人30人、农民500人、士兵40人各选代表1人;乡苏维埃工人5人、农民50人、士兵10人各选代表1人;村苏维埃是全村人选若干代表。这一规定体现出( )
A.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性和民主性 B.“三三制”原则得到了有效贯彻
C.农民是苏维埃政权构成的主体 D.各阶级阶层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民联合购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
A.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 B.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 D.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9.在古代雅典城邦,当公民大会讨论公共事务时,发言的人按照各人年龄顺序轮流;但凡是被发现具有下列事实之一者,可能被剥夺在会议中发言的资格:非地主、非法结婚者、怠忽人子之职责者、违反公共道德者、逃避兵役者、临阵脱逃者、欠税或对政府负有其他债务者,这表明雅典( )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民主政治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
C.公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D.城邦世风日下与公民道德沦丧
10.《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这表明《大宪章》( )
A.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 B.注重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C.使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为近代公民权观念奠定基础
11.1793年,联邦法院正式审理南卡罗来纳州人奇泽姆起诉佐治亚州一案,要求该州偿还其债务。但之后各州联合起来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合众国司法权不得扩展至以下案例:他州公民或外国公民根据法律针对一州发起的诉讼。”上述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
A.法律能满足新生国家需求 B.人民的主权得到了保障
C.各州在政治地位上不平等 D.民主进程的艰巨和曲折
12.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潘恩说:“通过选举和议会中的政治交易,那些具有组织才能的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活动余地。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命运已经与财阀政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据此可知西方代议制( )
A.大众政治遭财阀严重破坏 B.本质上为资产阶级服务
C.精英政治才是其精华所在 D.完全背离主权在民原则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14.内部民族关系和外部国家关系的处理,充分展示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20世纪40至50年代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末至60年代末 “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21世纪 “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图中的字母代替写出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以“口号标语的时代印记”为主题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在西周诸侯国内部统治结构仍按照宗法制构建,宗族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排除A项;周天子将臣民授予诸侯、贵族,并不是以监察为目的,排除C项;拓展西周疆域是指西周在原有统治区域上的扩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材料给出了两汉时期南方长江中游至下游三个重要区域的户数及其增长情况。长江中游的湘江流域和赣江流域户数增长率在500%左右,远远高于下游的太湖流域,C项正确;西汉时期,太湖流域户数在三者中最多,但无法推知是整个南方的人口中心,至东汉被湘江流域超过,更不可能推知是人口中心,排除A项;赣江流域存在1郡,说明其已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中唐,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贞观年间相比,开元年间在地方设置的官职增多,职责细化,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更加细化,管理力度不断加强,B项正确;在唐代道并不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排除A项,材料显示地方官职增多,而不是地方行政区划不断细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唐代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可知,王安石强调以国家力量开源,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财富的控制,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费问题,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以国家力量开源,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不是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故D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这里存在着一些与个人性格和智力因素无关的原因”可知,这是说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存在一些无法人为控制的因素,这就说明戊戌变法其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B项正确;戊戌变法并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排除A项;戊戌变法期间,西方列强还没有试图直接控制中国内政,排除C项;维新派的软弱是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民国初年的政党进行党争依靠军阀,政党政治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出现凭借党争争权夺利的乱象,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政治的主观理解不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够强、参政能力低下等,导致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C项正确;材料中的政党政治乱象并不是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的结果,排除A项;据所学,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纲领是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未说各派军阀建立政党,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考查国共对立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根据材料“工人须占30%,兵士至少须占5%……”可知,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性和民主性,故选A项。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故排除B项;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且以材料中看不出农民是主体,故排除C项;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的,而不是各阶级各层,且“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由材料“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生产组织形式而非农民生产热情,排除B项;材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体现,并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反复,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不能得出农业合作经营为时代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非地主、非法结婚者、怠忽人子之职责者、违反公共道德者、逃避兵役者、临阵脱逃者、欠税或对政府负有其他债务者”会被剥夺在会议中发言的资格,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B正确;A说法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公民参政议政的态度,排除C;D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15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大宪章》规定了自由人一系列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公民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215年的《大宪章》主要维护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大宪章》当时并未起重大作用,不久教皇应约翰请求将其废除,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因1793年出现南卡罗来纳州人奇泽姆起诉佐治亚州一案,随后各州联合起来修改宪法,法律规定合众国司法权不得扩展至他州公民或外国公民根据法律针对一州发起的诉讼,显然这种调整是因为司法审判的对象是地方政府,由此可知,当美国地方政府遭到公民起诉时,美国政府修改宪法使得公民无法起诉政府,这体现了民主进程的艰巨和曲折,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法律能满足新生国家需求,材料主要体现美国当时修改宪法阻止公民享受正当的权利,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是在阻碍公民的享受正当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各州在政治地位上不平等,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民主进程的艰巨和曲折,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通过选举和议会中的政治交易,那些具有组织才能的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活动余地。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命运已经与财阀政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可得出代议制是为大资产阶级服务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众政治被破坏,排除A项;材料强调代议制的本质,而不是精英政治,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特点: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发达,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2)变化:权力重心由上院逐渐转移到下院;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选举权扩大,民主制发展。原因:有限君权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人民争取合法权利的斗争。
解析:(1)特点:根据“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得出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得出官僚政治发达,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根据“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得出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2)变化:根据“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得出权力重心由上院逐渐转移到下院;根据“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得出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根据“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得出选举权扩大,民主制发展。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得出有限君权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人民争取合法权利的斗争。
(3)答案: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应关注人民利益。
解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特点、目的、内容等方面,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得出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应关注人民利益。
14.答案:(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特点: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或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法制化。
思想原则:“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3)
论题:外交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是为了在美苏争锋的国际形势中,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或50年代,朝鲜停战,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逐步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美苏关系均十分紧张,需要寻找新的外交突破口;同时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帮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出现了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中国不仅继续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交。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自身的尖端科技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美国在美苏争锋中处于守势,急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历程。21世纪“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口号反映了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深化,需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即可)综上所述,从外交口号的变化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逐步成熟的。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10月25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因此,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可分析出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可分析出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或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可分析出法制化。思想原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出“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即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40至50年代、20世纪50末至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几个时期,中国现代外交口号发生了不同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外交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给出的四个阶段中,任选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论述时要结合每个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说明这一时期外交口号提出的原因、意义。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拟定其他论题并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如:外交口号的变化彰显中国外交成就的辉煌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复习巩固试题:(1)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轻松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