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史书记载 D.学术论著
2、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
A.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 B.生产技术发达并领先世界
C.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D.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3、回顾中国史前史,万年以来中原大地曾经历过三次大转型:从狩猎采集到农业定居;从邦国并存到王国崛起;从发明文字到成文文献的出现。下列文化遗址中,其考古发现实证第三次大转型的是( )
A.良渚文化遗址 B.陶寺遗址 C.姜寨聚落遗址 D.殷墟遗址
4、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 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5、《左传》载:“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与此论述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
6、商周时期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7、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我国历史上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
A.龙山文化时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8、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存天理,灭人欲”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据考证,秦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实现了各地的均衡分布 B.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继承了传统的贵族政治 D.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10、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刺史制 D.设立中外朝制度
11、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输官”分管,“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阻碍了自然经济的正常发展
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维护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12、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如隋文帝,“文”就是谥号。下列历史概念中含有皇帝谥号的是( )
A.光武中兴 B.靖康之变 C.大定之治 D.康乾盛世
13、据《昌言》等载,东汉的豪强地主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这类庄园(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以经营林牧业为主
C.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D.是潜在的割据势力
1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B.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D.汉赋的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15、下图是某一时期政权更迭图的部分截图,这一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并存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其中B代表的政权是( )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16、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 )
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
17、北京大学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李志敏评价东晋一位大书法家时说:“他的书法既表现了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出以儒家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下面与东晋这位书法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姨母帖》
B.北魏龙门石刻
C.颜真卿《多宝塔碑》
D.柳公权《金刚经碑》
18、“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灭群雄天下半。玄武乱生平内患,九年继位次贞观。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该诗提及的帝王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19、2001年,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2010年,西安出土的初唐蒋少卿夫妇墓中随葬了27件陶俑,有26件陶俑穿着窄袖服装,有4件风帽俑更是外披窄袖曳地披袍,内衬窄袖齐脚长袍。这表明当时( )
A.异域服式已被普遍接受 B.游牧民族之间交流频繁
C.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 D.唐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20、据统计,天宝三年(744年),全国共有赋役义务的民户(以成年男丁为统计口径)八百二十万,他们每年向唐政府缴纳的绢达七百四十万余匹,绵一百八十五万余屯(一屯合六两),布一千六百万端(一端合六丈)。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租庸调制的实施 B.纺织技术的进步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雇佣关系的普及
21、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表明唐代中央集权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说明了相权凌驾于君权之上
22、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23、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4、民众生活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情节可能出现于唐朝的是( )
A.翻阅活字印刷术印制的《齐民要术》 B.步行到西市购买胡饼
C.苦读《四书章句集注》以应对科考 D.身穿榷场换取的皮袄
25、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 )
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 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
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 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
26、“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排比有定式”八股取士
27、宋朝立国后,吸取汉唐时期地方监察官由于权力太大而变为割据势力的历史教训,采用了“分而察之,互相牵制”的统治政策。其中,为节制知州的权力,北宋创置了( )
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
C.通判制度 D.台谏制度
28、宋朝诗人汪洙在诗歌中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勉励儿童“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宋朝真宗皇帝也奉劝青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以上诗歌内容折射出宋朝的社会风气是( )
A.崇尚军功 B.重视文治 C.男尊女卑 D.开放自由
29、下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民族交融速度延缓
C.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30、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
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顺应了契丹汉化趋势
C.沿袭了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 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31、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32、从元代开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钱穆认为其内在精神是“军事控制”“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据此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升地方活力
C.增强边境防御 D.平衡南北力量
33、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转运使、话本、《梦溪笔谈》
② 政事堂、武举、《千金方》
③ 宣政院、大运河、《授时历》
④ 造纸术、推恩令、《九章算术》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34、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文化遗产见证了( )
①元朝南方财赋由此北运
②大型海船满载丝瓷远销亚非
③大量香料珠宝输入中国
④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5、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形,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民众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36、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宋明理学的思维导图,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程朱理学属于唯物思想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本质不同
C.“理”实质是儒家伦理 D.陆王心学仅仅只关注个人内心
37、明朝内阁是一个常设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以下关于内阁说法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时设立 B.拥有“票拟”权
C.代皇帝“批红” D.长官等同于宰相
38、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一朝代疆域简图,下列关于该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后设置都护府以统辖天山南北 B.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C.开创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设立伊犁将军以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39、清朝从设立台湾府到签订《尼布楚条约》,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反映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以下对这一主题提炼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40、利玛窦在中国将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留下诸如“平面”“曲线”“几何”“三角形”等中文词汇。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系统的钻研,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此可知( )
A.中西文化呈现双向交流 B.文艺复兴在华结出硕果
C.文明互鉴推动华夏认同 D.东西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藏 ① 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蒙古 设行省 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3例)。
(2)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二表格中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材料二: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第一手资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资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材料“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B正确;“史书记载”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C错误;“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只能为研究提供借鉴,A错误;“学术论著”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可知,大汶口居民墓穴有大小之分,且随葬品悬殊大,表明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故选C项;根据所学,大汶口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将大汶口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大汶口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仅呈现了大汶口文化并未反映其他地区的文化或文明,不能反映出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狩猎采集到农业定居;从邦国并存到王国崛起;从发明文字到成文文献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遗址是商朝时期,商朝发明文字甲骨文,D项正确;良渚遗址没有发明文字,排除A项;陶寺遗址没有发明文字,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没有发明文字,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文献中的“中国”与“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可知,无论是周代的文献中,还是西周的出土文物,都有“中国”一词,因此研究西周的历史可传统典籍与考古发现相印证,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文字不能完整反映历史真实,因为文献具有主观意识性,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有文献,还有出土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C说法错误,排除C项;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文献是第二手史料,D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西周建立后,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郡县制强调的是地域和才能而非血缘亲族,排除B;《左传》是春秋著作,皇帝制度实行于秦朝,排除D。
6、答案:D
解析:形似“井”字而得名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正确;ABC都和井田制无关,排除。故选:D。
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B项正确;我国历史上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ACD项均和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B项是朱熹的思想主张,D项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C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可知,秦朝设置的36郡中,有沿袭战国时期的,有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也有新设置的,这体现了秦朝郡县制的设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朝郡县制的设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没有体现各地的均衡分布,A项错误;郡县制的设置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朝郡县制的设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没有强调秦国故地优先原则,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此局面”表明丞相权力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汉武帝为此设立了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的措施,排除A项;三公九卿是秦始皇始设的,排除B项;刺史制是西汉在地方设立的监察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收货物,平准官再把物资,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A项正确;这一政策有利于商品的良性流通,而不是“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得知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排除C项;D错在“冲击了”,排除。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是以年号命名,故排除。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庄园所占土地很多,规模很大,经济独立,而且具有一定的武装,具备割据的可能,故选D项。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奴婢千群,说明人身依附关系较严格,排除A项。东汉庄园以经营农业为主,排除B项。东汉庄园属于小农经济的一种,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并不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文化。A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所以A项正确。B项,汉乐府诗的特点是语言朴实、生动,并不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所以B项错误。C项,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所以C项错误。D项,汉赋的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所以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B项正确;ACD项都在西晋之后,排除BC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反映当时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北方经济依赖南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刘宋政权的统治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的是隋朝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东晋”“他的书法既表现了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出以儒家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书法风格是行书,该书法家是王羲之,故A项正确;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A。
18、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玄武乱生平内患,九年继位次贞观”中的信息,由玄武门之变、贞观等信息判断该皇帝是唐太宗,选择D;通过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ABC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C。故选:D。
19、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摄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具有少数民族服饰风格的服装,说明社会风气较为开放,D项正确;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并不是游牧部落间交流,排除B项;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
20、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唐朝全盛时期,封建国家能够控制大量民户,并按人口征收赋役,获得大量绢、绵和布匹等财政收入,主要得益于租庸调制的实施,A项正确;纺织品是封建赋役制度的部分完税形式,纺织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保证农业国家赋役负担的全部,排除B项;戒奢从简的风尚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并非唐朝政府赋役收入的主要保证,排除C项;据所学,唐朝时期雇佣关系远未普及,排除D项。故选:A。
2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止中央行政决策中出现失误,C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可以看出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藩镇的存在会威胁中央权力,“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唐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因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可以增加更多的赋税收入,据此可知,政府推行两税法的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项;题干将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对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题干是将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对比,并没有将南方与北方的赋税收入进行对比,排除C项;两税法是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而不是“实物税收”,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对外开放,都城长安中有东市西市,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所以步行到西市购买胡饼是可能出现的,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四书章句集注》和榷场都出现于两宋时期,唐朝时期不可能出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算学博士,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这些信息表现的都是唐朝文化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没有描述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的影响,而非唐吸收周边国家文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唐朝文学是否已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将选官的大门向大众开放,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好体现了科举制的特点,故C正确;A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注重血缘关系,故排除A;B是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排除;D是察举制的特点,排除。故选:C。
2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其中,在州一级增设了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故选C项。
2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等信息,可知在宋朝形成了重视读书的社会风气,体现出对文治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治,并不是军功,排除A项;仅从材料,并未提及男女之间的地位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文治的重视,并不是开放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
29、答案:D
解析:材料列举了汉族、契丹、党项族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体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特点,D正确;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变法,排除C。故选:D。
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金朝的课克制度。材料中的“课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层行政组织,具有自卫、耕战、缴纳赋税等职能,故D项正确。金朝并未统一全国,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
3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可知,在宋代,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体现了当时门第观念的淡化,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男女婚姻由谁决定的问题,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商人经济地位提高,政治地位无从体现,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平等体现在贱民阶层减少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创立行省制,行省的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长官必须听命于中央,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行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边境防御,排除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度下地方不能反抗中央,没有反映该制度平衡了区域力量,排除D项。故选:A。
33、答案:A
解析:根据“《梦溪笔谈》”可知①是宋代;根据“政事堂”、“《千金方》”可知②是唐代;根据“宣政院”、“《授时历》”可知③是元代;根据“造纸术”、“推恩令”可知④是汉代。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④②①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及所学知识可得,在此期间中国的海外贸易相对较为发达,大型海船满载丝瓷远销亚非,大量香料珠宝输入中国,指南技术广泛应用于航海,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与海外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国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话本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说明的是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与城市娱乐丰富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文学发展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B。
3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主张“理”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理”的实质就是儒家三纲五常,C项正确;格物致知属于唯心主义,排除A项;理学与心学本质相同,都是维护三纲五常,排除B项;心学发挥主观作用来认识外在的“理”,排除D项。故选:C。
3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折,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即内阁拥有“票拟”权,故B项正确;内阁设立是在明成祖时,而非明太祖,故A项错误;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故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其长官不能等同于宰相,故D项错误。故选:B。
38、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是清代的疆域图,清代设立伊犁将军以总领新疆军政事务,D项正确;先后设置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是汉唐时期,排除A项;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和开创行省制度的是元代,排除BC项。故选D项。
3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台湾府,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康熙帝时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清朝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清朝雍正帝设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所以上述史实都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政治的成熟与稳定、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的开放与危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据题意可知,利玛窦将欧洲科学文化带入了中国,又将中国的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到欧洲,由此可知当时出现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并不是华夏认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文艺复兴在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东西科技差距缩小,排除D项。故选A项。
41、答案:(1)原因:真心相待,开明友善。方式:军事征伐(战争);册封首领;实行和亲;设置管理机构;会盟。
(2)宣政院。共同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解析:(1)原因:通过材料“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可知,真心相待,开明友善。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征伐(战争);册封首领;实行和亲;设置管理机构;会盟。
(2)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再通过材料“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用蒙古王公。”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通过材料“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可知,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42、答案:(1)表现:南北物种交流;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复种制;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
(2)变化: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粮食生产基地发生转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积极影响:丰富明代农作物种类,提高粮食总产量;促进人口的增长;推动明代工商业的发展;稳定明代社会秩序,巩固明代统治。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可概括出南北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可概括出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复种制;根据材料“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可概括出外来物种的引进;根据材料“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可概括出新物种的培育。
(2)变化:根据材料“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可概括出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根据材料“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可概括出粮食生产基地发生转移;根据材料“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可概括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可概括出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丰富明代农作物种类,提高粮食总产量;促进人口的增长;推动明代工商业的发展;稳定明代社会秩序,巩固明代统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