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质量评估卷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质量评估卷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每小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进而大破袁军。据此可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C )
A. 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B.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C. 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招揽人才,任用贤才
2.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研读下图所示战役,你的结论是这场战役( C )
A. 以少胜多,是项羽灭秦的关键性战役 B. 以弱胜强,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 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D. 以少胜多,苻坚统一中国的努力失败
3.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下,朝廷里的大臣把奢侈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C )
A. 百姓富足 B. 经济发达
C. 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D. 整个社会道德败坏
4.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宗室诸王的措施导致曹魏孤立而亡。因此西晋一改曹魏统治者严密监视兄弟子侄的做法,大封同姓诸王,并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种做法的恶果是( A )
A. 八王之乱 B. 黄巾起义 C. 陈胜、吴广起义 D. 七国之乱
5. 西晋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内乱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数量最大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D )
A. 缓和了西晋社会矛盾 B. 大大增强了南方军事实力
C. 导致了西晋最终灭亡 D. 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打下基础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政权是( A )
A. 东晋 B. 宋 C. 吴 D. 北魏
7. 《宋书》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宋时期( A )
A. 经济繁荣 B. 政治腐败 C. 文化落后 D. 社会动荡
8. 两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其中会稽郡(今江南地区)被称为“晋之关中”。这段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哪一方面的发展状况( B )
A. 手工业 B. 农业 C. 商业 D. 海外贸易
9. 东晋南朝时期, 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由此可知,南方农业经济发展得益于( A )
A. 种植技术改进 B. 社会环境安定 C. 自然环境优越 D. 劳动力充足
10.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晋)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与此话有关的战争是( D )
A. 涿鹿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官渡之战 D. 淝水之战
11. 北魏大臣元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洛阳)中区,均天下所据(占据天下的中央),陛下制御(统治)华夏,辑平(平定)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D )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B. 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2.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跪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胡床、椅子”的传播,中原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说明( A )
A. 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惯 B. 胡汉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C. 汉人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 胡人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13. 某同学刷视频时, 看到主人公李子柒在水田插秧的视频。她想了解一些关于古代农业知识,请你帮她推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C )
A. 《水经注》 B. 《兰亭集序》 C. 《齐民要术》 D. 《伤寒杂病论》
14. 他算出的“π”的数值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他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材料反映了( B )
A. 我国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B.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C. 《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的历法 D. 古代世界数学体系已经成熟
15. 古代一位商人喜好搜集文物,他的藏品中有: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小篆刻写的木简、隶书誊抄的《论语》、行书临摹的《兰亭集序》。这位商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D )
A. 商朝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东晋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0分)
16.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汉代耧车(模型)
图2 翻车
材料二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功能。(2分)
[答案]图1:播种。(1分)图2:灌溉。(1分)
(2) 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2分)
[答案]理由: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各国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所以三国鼎立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表现。(2分)
[答案]表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快速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答出两点即可,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1分)
[答案]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安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等。(答出一点即可,1分)
17.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族改姓一百多个。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合为一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 材料一中最早“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哪位皇帝?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材料一,归纳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分)
[答案]皇帝:秦始皇。(1分)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主流观念:大一统。(1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2分)
[答案]措施:改汉姓。(1分)作用: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答出一点即可,1分)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1分)
[答案]原因: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和延续性。(1分)
18. (7分)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思想学术组】
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然所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便是神仙家。中国社会,迷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第二组:【科学技术组】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主要科技成就展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③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④祖冲之和圆周率 ⑤华佗和麻沸散
第三组:【文学艺术组】
(1) “道家之学”的创始人是谁?据第一组中的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2分,不得照抄原文)
[答案]创始人 :老子。(1分)原因:儒家学说的盛行。(或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分)
(2) 第二组中属于医学成就和农学成就的分别有哪些?(写出序号即可,2分)
[答案]医学成就:③⑤。(1分)农学成就:②。(1分)
(3) 第三组中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除了龙门石窟,同时期另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艺术是什么?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画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案]代表作:《兰亭集序》。(1分)石窟艺术:云冈石窟。(1分)特点: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1分)
第 页第四单元质量评估卷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质量评估卷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每小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进而大破袁军。据此可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B.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C. 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招揽人才,任用贤才
2.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研读下图所示战役,你的结论是这场战役( )
A. 以少胜多,是项羽灭秦的关键性战役 B. 以弱胜强,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 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D. 以少胜多,苻坚统一中国的努力失败
3.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下,朝廷里的大臣把奢侈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 百姓富足 B. 经济发达
C. 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D. 整个社会道德败坏
4.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宗室诸王的措施导致曹魏孤立而亡。因此西晋一改曹魏统治者严密监视兄弟子侄的做法,大封同姓诸王,并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种做法的恶果是( )
A. 八王之乱 B. 黄巾起义 C. 陈胜、吴广起义 D. 七国之乱
5. 西晋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内乱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数量最大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
A. 缓和了西晋社会矛盾 B. 大大增强了南方军事实力
C. 导致了西晋最终灭亡 D. 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打下基础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政权是( )
A. 东晋 B. 宋 C. 吴 D. 北魏
7. 《宋书》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宋时期( )
A. 经济繁荣 B. 政治腐败 C. 文化落后 D. 社会动荡
8. 两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其中会稽郡(今江南地区)被称为“晋之关中”。这段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哪一方面的发展状况( )
A. 手工业 B. 农业 C. 商业 D. 海外贸易
9. 东晋南朝时期, 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由此可知,南方农业经济发展得益于( )
A. 种植技术改进 B. 社会环境安定 C. 自然环境优越 D. 劳动力充足
10.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晋)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与此话有关的战争是( )
A. 涿鹿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官渡之战 D. 淝水之战
11. 北魏大臣元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洛阳)中区,均天下所据(占据天下的中央),陛下制御(统治)华夏,辑平(平定)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B. 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2.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跪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胡床、椅子”的传播,中原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说明( )
A. 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惯 B. 胡汉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C. 汉人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 胡人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13. 某同学刷视频时, 看到主人公李子柒在水田插秧的视频。她想了解一些关于古代农业知识,请你帮她推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
A. 《水经注》 B. 《兰亭集序》 C. 《齐民要术》 D. 《伤寒杂病论》
14. 他算出的“π”的数值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他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材料反映了( )
A. 我国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B.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C. 《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的历法 D. 古代世界数学体系已经成熟
15. 古代一位商人喜好搜集文物,他的藏品中有: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小篆刻写的木简、隶书誊抄的《论语》、行书临摹的《兰亭集序》。这位商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
A. 商朝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东晋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0分)
16.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汉代耧车(模型)
图2 翻车
材料二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功能。(2分)
(2) 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2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表现。(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1分)
17.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族改姓一百多个。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合为一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 材料一中最早“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哪位皇帝?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材料一,归纳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2分)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1分)
18. (7分)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思想学术组】
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然所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便是神仙家。中国社会,迷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第二组:【科学技术组】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主要科技成就展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③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④祖冲之和圆周率 ⑤华佗和麻沸散
第三组:【文学艺术组】
(1) “道家之学”的创始人是谁?据第一组中的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2分,不得照抄原文)
(2) 第二组中属于医学成就和农学成就的分别有哪些?(写出序号即可,2分)
(3) 第三组中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除了龙门石窟,同时期另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艺术是什么?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画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第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质量评估卷(学生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