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论述题专题训练
1.【中国古代社会特征】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学术思想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即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学术思想的繁荣,请围绕其中的一个特征,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1)写出你所选取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中的一个。(2)写出自拟的论题。(3)主题及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史实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问题:阅读以上材料,从以下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
观点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观点2:秦朝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兼并六国的惨烈战争结束后,秦王朝本应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始皇帝却被“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兵役劳役大大超过此前,竟达到后人所称“力役二十倍于古”的程度。……汉朝初期处处以秦为鉴,兵役劳役不超过经济能负担的限度,才迎来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可叹的是,后世不少昏君暴主私欲膨胀时,仍一再重蹈滥用民力的覆辙。正如同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所感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摘自张海平主编《当代中国著名军事专家讲坛经典》
(1)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王朝统治者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大事来抓,采取鼓励农业和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措施,将尽可能多的劳动人手固着于土地之上,来切实稳固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商政策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范围,便可以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政权统治。这种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作者关于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5.【“文景之治”】
材料一 汉文帝从代地来到京城,当政23年,宫室、园林、豹马、服饰、车架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利之事,就予以废止,以便利于民众。例如,他曾打算在新丰以南的骊山之上建造一座楼台,名曰“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对皇帝来讲,“百金”实在微不足道,可文帝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连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产业的花费都感到太奢侈了,文帝之节俭可见一斑,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岳庆平《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二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摘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围绕汉文帝、汉景帝的治国理政举措,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题建议;论题可以从治国理政的背景、影响等某一方面展开,也可以综合概括。如;汉初的国情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历史的经验教训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三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既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他们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韩非提出君主的极端专制,讲究仁义礼乐,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遗产,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以及未来。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诸子百家)》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文字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是何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3)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词“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传统文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7.论述题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所讲的“仁”,涵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进而调和社会矛盾。孔子所讲的“仁”,是同“礼”联系在一起,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孔子还是一个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总结了教育规律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照抄原文不得分)
8.【秦国崛起】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地少人穷),秦地广人寡(地广人稀),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务本(务农)于内,而使泰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两支,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人才辈出是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五霸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主要是因为他适时对内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他使用“尊天子,攘四夷”的策略。晋文公的政治经济策略是尊王利民。“尊王”使晋文公在争霸过程中师出有名,“利民”指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他的这些努力,使晋国国力强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在春秋的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
——陈恩林《论春秋五伯的争霸策略》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用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桀荒淫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兴土木。残暴统治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被商的首领汤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被武王所灭。西周在周幽王统治时期,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周幽王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西周王朝最后被犬戎族所灭。
材料二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酷,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秦二世统治时更加黑暗。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来亡了。
——摘编自部编七上
(1)指出材料二中“秦末农民起义”的名称。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邃思想】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材料一、二、三各自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2)材料一、二代表的思想学派中,各自创始人是谁?他们分别给后世留下的经典代表和言论著作是什么?
【政治变革】
材料四 战国时期,“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兼并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3)小历认为,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处于劣势,所以秦孝公才支持商鞅进行变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稳脚跟,取得优势,击败对手,都掀起了变法运动。魏文侯任用李悝(kui)为相,进行变法。他废除贵族世袭制,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制定《法经》以维护统治秩序;改革军制,加强军队战斗力。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摘编自林建法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位与李悝同时代的改革家的姓名。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你认同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4.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请结合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中国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还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华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摘编自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0字左右)
16.历史小论文
春秋战国之交,面对社会大变革和大动荡,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各流派思想纷呈,其精华思想至今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仍有一定的积极借鉴作用。
请以《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园》或《我心目中的理想班级》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体现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四家各一位代表人物的观点(每位代表人物至少要体现一个观点)、史论结合、语言流畅、字迹工整(没有体现历史代表人物和具体观点的空谈不给分,文中不能出现具体班级名称或老师、学生姓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监。
——《史记》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说文系传》
阅读上述记载秦始皇功过的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题为《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历史小作文。(要求:史论结合,语言通顺;表述成文,言之有理,字数在150左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君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二 贾谊总结秦的失误说,商君丢弃了中华民族礼义的传统,废止了仁德的政策,放弃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而专力于“进取”(犹今人之成功),两年之间就导致秦国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浅薄。
——《陈政事疏》
毛泽东评价说,商君“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商君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君徙木立信论》
(2)材料二中贾谊与毛泽东对商君策略的影响分别持什么观点?结合所学,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19.秦汉的治国思想
材料 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武帝则采用了儒家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如节用裕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宽猛相济等。儒家的“藏富于民”、德主刑辅等思想在汉武帝晚年,面临严重社会危机时调整统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曾对卫青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这种“以史为鉴”的态度是汉武帝在晚年能够及时转变政策并最终免于“亡秦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白岩《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探讨》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 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既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在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他们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韩非子提出君主专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遗产,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以及未来。
——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十六集:诸子百家
请围绕上述材料中关键词“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传统文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
参考答案:
1.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力增强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力增强的动力。
2.答案1:选择观点1: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分封制瓦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结语: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推动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因此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代。
答案2:选择观点2:秦朝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论述:秦灭东方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混乱,人民渴望统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实行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这些都是秦朝统一六国的有力条件。
结语:综上所述,秦的建立,具备了统一条件,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统一的历史趋势。
3.(1)文景之治。
(2)观点:暴政亡国,德政兴国。
论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残暴,人民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残酷,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经历短暂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这一政策,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因此,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国家才能兴旺。反之,实行暴政,必将走向亡国的境地。
4.(1)国君名称:秦孝公
(2)示例一:观点:同意。理由:商鞅变法时期,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王朝统治者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大事来抓,采取鼓励农业和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措施,将尽可能多的劳动人手固着于土地之上,来切实稳固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秦国农业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示例二:观点:不同意。理由:一方面商鞅变法时期,重视农业,有利于秦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商鞅变法抑商政策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范围,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5.论题: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论述:西汉王朝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最终,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所以,我们认为,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6.(1)甲骨文。
(2)春秋。
(3)观点: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述: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体现了民本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的实力。
结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7.观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8.(示例)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秦国社会发展。
论述:战国时期,杰出的改革家商鞅立木为信进行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和社会生产力,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结论:综上所述,商鞅和李冰运用不同的方法为秦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9.【示例一】
观点: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论述: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使晋国的国力强盛,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结论:由此可知,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善用人才有利于国力强盛。
论述:齐桓公摒弃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推动改革,促使国力强盛,终成春秋首霸。晋文公重用人才,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结论:综上,善用人才有利于国力强盛。
10.(1)起义名称: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
(2)论点: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
论述:夏朝末期,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暴政残害百姓,引起百姓反抗,导致国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型,残害人民,最后被周所灭。周幽王统治时期,昏庸无道,朝政腐败,重用奸臣,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族所灭。秦朝末年,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以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最后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结论: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残暴统治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抛弃,被人民推翻其统治。
11.(1)道家;儒家;墨家。
(2)创始人:老子、孔子。
代表作:《道德经》《论语》。
(3)示例一
判断:同意。
理由:战国时期,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国力较为弱小,在兼并战争中处于劣势,秦孝公欲变法图强,所以强烈支持商鞅变法。
示例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战国时期,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商鞅变法的经济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商鞅变法的政治原因。军事方面,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可见,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不仅有军事因素,也有经济、政治因素。
12.(1)姓名:商鞅。
(2)观点: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李悝变法促进魏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结论:通过秦国和魏国两个国家的崛起可以论证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13.如:观点:我认可第一种意见,秦始皇功大于过。
论述:秦始皇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焚书坑儒,压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秦始皇对我国的历史进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千古一帝,功过相比,功大于过。(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4.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星河,万千中国人共同书写中国辉煌历史。秦王嬴政于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统一文字、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郡县制度;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汉朝盛世。
伟人不仅是一个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15.观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意义重大;
论述:百家争鸣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 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16.我心目中的理想班级。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兼采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进行班级管理,力图建立我心目中的理想班级。如我采纳儒家孔子“仁”“礼”的观点,注重道德教化,用爱来感化每一个学生,积极解决学生的困难;我采纳法家韩非“以法治国”的观点,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班规,要求学生认真遵守;我采纳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该放手时就放手,让班干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协助我处理好班级工作;我采纳墨家墨子“兼爱”“尚贤”的观点,在班上发挥民主原则,让学生选举出心目中的班干部,从而建立起一支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许多思想,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我把他们的思想的精华部分运用到班级管理方面,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7.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
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实行更是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他统-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凿灵渠。从功劳这方面讲可以说他是千古一帝。
过:秦始皇的统治十分残暴。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制定严苛的法律,使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可酌情给分)
18.(1)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2)贾谊:商鞅变法只注重国富兵强,放弃了思想教化,导致秦国风气败坏。
毛泽东: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看法:改革能够促进国家的进步;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要过于残暴;使秦国国富兵强等。(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观点:只有关注民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论述:秦朝统治残暴,严刑峻法,赋税和徭役繁重,过度役使民力,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离心离德,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深得民心。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劝民还乡,释奴为民,轻徭薄税,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也逐渐稳定。文帝、景帝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勤俭治国,从而加强了国家实力,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树为正统思想,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质,平抑物价,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行仁政,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可见,必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观点: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儒家的孔子和孟子,核心主张是“仁”,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处,国家要推行轻徭薄赋的统治,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进取,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的实力。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所留下的是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论述题专题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