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1947年6月,美国开始实行“欧洲复兴计划”,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希望通过加入该计划而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以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苏联认为此计划针对苏联,为了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苏联发起成立了( )
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B.经济互助委员会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2.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 )
A.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速高于苏联 B.“斯大林模式”造成苏联经济下滑
C.“冷战”导致了美苏经济此消彼长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3.1973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果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如果实行缓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对此“两难”选择的理解,正确的是
A.选择前者,就会出现高失业率 B.选择前者,利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C.选择后者,利于扩大社会需求 D.选择后者,就会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4.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5.下图为“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据此可知
A.美国资本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 B.少数的大股东丧失了企业决定权
C.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主体 D.美国人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
6.下面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的曲线示意图。从曲线变化中看出
A.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B理论失去了主流地位
B.20世纪八十年代B理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A理论一直保持着最大的影响
D.重商主义是A理论的核心思想
7.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具有向韩国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其汇率职能的国际组织是下列各项中的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8.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后,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有人将其比作美国科学技术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民众对本国的技术能力、教育水平、政治制度等提出了质疑。受其影响,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从原先的79%陡降至57%。美国社会的剧烈反应说明( )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
C.太空竞争决定政治格局 D.科技优势成就苏联霸主地位
9.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缓解了经济“滞胀” B.加剧了经济恶化
C.减少了财政支出 D.放弃了市场经济
10.在万隆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成功改变会议航向的原因,是他提出了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不结盟
11.1945年11月14日,苏联外交官迈斯基认为,尽管苏美在一些政治问题上的矛盾会对两国的经济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苏联和美国在领土、经济、贸易、海洋、殖民地问题等方面不存在重大矛盾”。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
A.认为战后大国合作的基础牢固 B.意识到美苏间的分歧不断扩大
C.对世界政局变动有精准的预测 D.对二战后美苏关系持乐观态度
12.下图漫画反映了70年代西欧国家对美元的态度。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元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 B.西欧国家放弃了使用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13.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把杜鲁门主义等同于罗斯福支援盟国的租借法案,认为“罗斯福的租借法案,是用以隔离武力侵略的瘟疫,而杜鲁门的租借法案,却是用以隔离政治侵略的瘟疫”。这一观点侧面反映了( )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对苏发动冷战
C.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D.国民政府支持侵略
14.关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新确立,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我们要彻底否定
B.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值得肯定
C.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值得肯定
D.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制度化方向发展,值得肯定
15.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16.一群学生大声惊呼:与其坐等核武器来毁灭美国,干脆还不如自我毁灭!在北美古巴,空中的每一个声响,都让人们惊惶失色。在苏联,人们也惊慌失措,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上述情景反映了
A.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激烈对抗 B.美国试图建立全世界霸权局面
C.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 D.美苏核对抗造成世界紧张局势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以后,随着国内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工商实业界要求修订关税特别是提高进口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北洋政府在社会舆论和自身财政短绌的压力下,与各国交涉要求修定关税税则。几经周折,1925年“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上中外达成协议。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海关进口税税则》:此规定自1929年起中国关税自主。1929-1934年中国先后四次修订关税。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根据不同商品种类另加2.5-22.5%的7级附加税。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最低为2.5%,最高为50%。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1934年,迫于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对进口税税率作了些让步性的修正,但仍有些商品的进口税继续提高。此后,民国政府关税细则仍有些升降起伏的变化和调整,幅度均不大。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磋商、谈判解决贸易争端是其突出特点。1947年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约1/3;1950-1973年,国际贸易额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10.3%。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对外贸易逆差。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1974年贸易法》,其中第30条款授权总统可以单方面强加关税或出台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以保护美国产业免受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该法案出台以来,美国对许多国家采取了单方面提高关税等报复措施。
——摘编自迟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关税制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974年与1947年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的变化,并分析美国《1974年贸易法》出台的主要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经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考》
材料二 在采掘、冶炼、纺织、建筑、运输、电气、煤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近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大约500万。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催生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例是50:32。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就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
——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人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19.一体化的思想在拉美由来已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提出:“对于我们来说,祖国就是美洲,我们的敌人是西班牙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我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希望在美洲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不敢这么去设想”。独立后,他提出“立即以最大的热忱迅速缔结美洲条约,把我们所有各个共和国组成一个政治实体”,“各国仍保留原来的政权”。
——摘编自肖枫《论玻利瓦尔的拉美联合思想》
材料二 1960年2月,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11国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同年12月,危地马拉等5国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从此揭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序幕,这些组织取消了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又加强了能源、自然资源、金融和科技方面的合作。1986年,巴拿马、墨西哥、秘鲁、阿根廷等8国建立了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高级磋商协调机构,以解决本地区的问题。这反映了拉美一体化从单纯的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和多层次方向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玻利瓦尔拉美一体化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拉美一体化的新发展并分析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为美国1960-1992年通货膨胀情况图。从中提取两项有关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苏联)。“欧洲复兴计划”是马歇尔计划的官方称呼,是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是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冷战措施,苏联与之对抗的措施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正确;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杜鲁门主义对应,是在政治领域的冷战措施,排除A项;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对应,是在军事方面的冷战措施,排除C项;苏联不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和成员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B项正确;从材料上可以看出1965-1975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故A项错误;美苏两国经济消长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经济政策,冷战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表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故D项错误。
3.D
【详解】缓和通货膨胀的政策的办法是控制物价上涨,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后果是增加失业人数,注定会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爆发,故D项正确;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的措施会导致失业率下降,故A 项错误;前者措施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故B项错误;后者是控制物价上涨,显然不利于社会需求的扩大,故C项错误。
4.A
【详解】材料的观点是中苏的同盟关系不可能破裂,而实际上中苏关系在1959年出现分歧,到60年代完全破裂,主要就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美国中央情报局没有充分认识到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A项符合题意;B项“根本分歧”说法错误,当时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以不存在根本分歧,排除B;C项“正确预见”说法错误,中苏关系在1959年出现分歧,到60年代完全破裂,排除C;题干中无法体现出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苏关系在1959年出现分歧,到60年代完全破裂。根据材料结合中苏关系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
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司企业发行股票是资本社会化的表现。由“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可知,到20世纪末美国股票持有者的比例达到了70%,这充分说明美国资本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故A正确;大股东仍然有企业决定权,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发达国家经济主体是什么,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股票持有者的数据,没有体现收入情况,故D错误。
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B理论是创立于1936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这时西方国家开始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失去了主流地位,故A正确;B项中“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结合所学,A理论是亚当·斯密创立于1776年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一直保持着最大的影响”与曲线示意图不符,故C错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强调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显然与“重商主义”不符,故不选D。
7.A
【详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其汇率的职能,故A正确;B项提供的是长期贷款,排除B;CD项与贷款职能无关,排除。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整体世界背景是美苏冷战,双方在各个行业展开全面竞争,因此美苏在太空领域上的竞争影响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民意支持率反映的是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B项正确;材料与军备竞赛无关,排除A项;政治格局的根源在经济实力,排除C项;此时处于美苏两极对抗的状态,苏联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B项正确;密特朗的措施会加剧了经济恶化,没有缓解经济“滞胀”,排除A项;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增大了财政支出,排除C项;“放弃了市场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认为亚非各国的交流合作应保留不同意见,寻找共同之处,这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时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和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故AC错误。不结盟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万隆会议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在万隆会议后”“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等,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苏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认为苏美两国在政治上的矛盾不会影响双方在其他更广泛领域内的合作,这说明此时苏联对二战后美苏关系的看法是乐观的,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其他大国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战后大国合作基础牢固的认知,排除A项;此时苏联并未意识到美苏间的分歧在不断扩大,B项错误,排除B项;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尤其是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结合材料“用美元结算我心脏受不了”等信息,可知美元的地位受到冲击,布雷顿体系走向瓦解,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日元的货币地位,排除A项;“放弃”使用美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开始”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材料“杜鲁门的租借法案,却是用以隔离政治侵略的瘟疫”可知,1947年国民党官方媒体表达出杜鲁门主义实施的目的是隔离政治侵略的观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隔离政治侵略实际上对象就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项正确;A项错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题干涉及时间是1947年,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推知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国民党媒体的态度,不能就此推断国民政府支持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指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这一体系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对国际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彻底否定,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该体系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值得肯定,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该体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值得肯定,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该体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制度化方向发展,值得肯定的,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5.C
【详解】注意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多消灭一个敌人”“大批军锹、军镐、副油箱”,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为了战场上的需要加紧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排除ABD项,选C项;注意容易误选AB项,A项鞍钢地区是日军占领区,B项武汉的解放也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阶段)。
16.D
【详解】考查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注意材料中的“美国”“古巴”和“苏联”来判断,这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材料说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动用核武器来威胁对方,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危险,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与其坐等核武器来毁灭美国,……在北美古巴,空中的每一个声响……在苏联,人们也惊慌失措”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造成的世界紧张局势,故A项时间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造成的世界紧张局势,没有涉及美国试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美苏争霸的过程,故C选项错误。
17.(1)趋势:由关税协定到关税自主;关税分级不断增多;总体税率大幅度提高;关税细则不断调整。原因: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国内政局的变化;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关系和外交形势的变化。
(2)变化:美国1974年对外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转为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原因:西欧和日本崛起,美国经济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国内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此规定自1929年起中国关税自主”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出趋势是由关税协定到关税自主;根据材料“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根据不同商品种类另加2.5-22.5%的7级附加税。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可归纳出关税分级不断增多;根据材料“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可归纳出总体税率大幅度提高;根据材料“此后,民国政府关税细则仍有些升降起伏的变化和调整,幅度均不大”可归纳出税细则不断调整。原因:根据材料“随着国内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工商实业界要求修订关税特别是提高进口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归纳出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北洋政府在社会舆论和自身财政短绌的压力下”可归纳出国内政局的变化和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根据材料“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最低为2.5%,最高为50%。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可知当时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根据材料“1934年,迫于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对进口税税率作了些让步性的修正”可知国际关系和外交形势的变化。
(2)变化:根据材料“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该法案出台以来,美国对许多国家采取了单方面提高关税等报复措施”可归纳出美国1974年对外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转为贸易保护主义。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美国国内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西欧和日本崛起,美国经济地位受到挑战。
18.(1)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①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采掘业;②就业形势不稳定,就业模式相对简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①就业领域更加广泛并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重化工业领域;②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并呈现多样化,就业模式相对复杂。
(2)变化:①传统的“蓝领”工人减少,“白领”“灰领”工人增多;②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
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④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
(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经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采掘业;根据材料一“……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就业形势不稳定,就业模式相对简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就业领域更加广泛并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重化工业领域;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并呈现多样化,就业模式相对复杂。
(2)变化:根据材料二“……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近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大约500万……”,可得出,传统的“蓝领”工人减少,“白领”“灰领”工人增多;根据材料二“……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就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可得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等方面分析美国工人结构变化产生的原因。
19.(1)内容:拉美是一个整体;反对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通过政治一体化使拉美发展;各国在一体化中保留政权
(2)新发展:建立了一系列一体化组织并付诸实践;在经济方面进行一体化;从单纯的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和多层次方向发展。原因:两极格局下拉美寻求自身发展的出路;其他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拉美。内容:根据材料“祖国就是美洲”可知,拉美是一个整体;根据材料“我们的敌人是西班牙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可知,反对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根据材料“我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希望在美洲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知,通过政治一体化使拉美发展;根据材料“各国仍保留原来的政权”可知,各国在一体化中保留政权。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拉美。新发展:根据材料“危地马拉等5国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可知,建立了一系列一体化组织并付诸实践;根据材料“从此揭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序幕”可知,在经济方面进行一体化;根据材料“这反映了拉美一体化从单纯的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和多层次方向发展”可知,从单纯的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和多层次方向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两极格局下拉美寻求自身发展的出路、其他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
20.信息一:1965年至1980年通货膨胀曲折上升。
主要原因:财政开支过大.陷入越战泥潭,凯恩斯主义失灵,加之石油危机加剧了通货膨胀危机,使美国出现“滞胀”危机。
信息二:1980年以后通货膨胀下降。
主要原因:1980年,里根上台之后,践行货币学派理论,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出售部分国有企业使通货膨胀大幅度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通货膨胀长期维持低位。(注:本题考查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变化。据“美国1960-1992年通货膨胀情况图”可得出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1965年至1980年通货膨胀曲折上升,1980年以后通货膨胀下降;结合相关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角度齐全。)
【详解】信息一:根据材料“1965年至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情况”得出1965年至1980年通货膨胀曲折上升。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美国的外交史实得出财政开支过大,陷入越战泥潭;结合所学美国的政策得出凯恩斯主义失灵,加之石油危机加剧了通货膨胀危机,使美国出现“滞胀”危机。
信息二:根据材料“1980年以后美国通货膨胀情况”得出1980年以后通货膨胀下降。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美国里根政府的措施得出1980年,里根上台之后,践行货币学派理论,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出售部分国有企业使通货膨胀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措施得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通货膨胀长期维持低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检测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