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高一学年寒假学情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玉文化,把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向前推了1000年,其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这说明
A.玉文化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遗址当时所处时代已经出现阶级
C.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有直接的交流 D.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2.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贵令服从,一也。善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C.与商朝内外服制度本质相同 D.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3.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治体制示意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心所向是其建立的源动力 B.郡是直属于三公的地方行政机构
C.儒家大一统思想被成功实践 D.该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4.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行政机构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5.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6.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
A.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D.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7.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该政治制度应是
A.郡县制 B.刺史监察制 C.行省制 D.分封制
8.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9.北宋翰林学士的本职是起草诏命和参与谋议,但皇帝还常令其兼领他司,如知审官院(掌中下级文官考核选拔),判尚书省、太常寺(掌宗庙礼仪),领开封府,任三司使等。另外,还有一些临时差遣,如典掌选举、编修书籍、出使外方和审理大狱。由此可见,北宋时期
A.君主专制继续强化 B.中枢权力发生转移
C.官员执政能力提升 D.官僚监察制度严密
10.明初,朝廷在陕西行省北部沿边设置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史称“西三边”。继而三镇都形成了由总兵、监军和巡抚组成的中央派遣官制度,“以文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内臣纲维之”,三者“各有一定职掌,敕书彼此不同”。这些举措意在
A.借鉴宋代国策,防止藩镇割据 B.完善监察体系,加强地方治理
C.分化地方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西北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11.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12.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说明该地当时
A.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 B.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
C.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D.商业贸易为晋商所主导
13.下表为1871~1911年上海、广州、汉口、天津四个港口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其中甲是
年份 1871~1873 1881~1883 1891~1893 1901~1903 1909~1911
甲 12.7 11.8 11.6 10.4 9.7
乙 64.1 57.1 49.9 53.1 44.2
丙 2.7 4.2 2.3 1.8 4.4
丁 1.8 3.1 3.1 3.6 4.5
A.广州 B.上海 C.汉口 D.天津
14.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一方面着手复建绿营,一面充分利用由御史、言官、词臣等组成的清流派靠近中枢,风闻奏事,把持言路。如袒沈(葆桢)压曾(国藩),抑湘扬淮等。其主要目的是
A.打压汉族地主武装力量 B.解决战时中央权力下移问题
C.推动洋务运动有序开展 D.集中力量抵抗英法联军入侵
15.如图是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画中文字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该漫画旨在揭示
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国民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D.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16.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7.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18.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称为“仁--礼社会”,其中“礼”的作用是
A.缓和阶级矛盾 B.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C.维护等级秩序 D.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19.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0.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穿尧的衣服,说尧所说的话,做尧所做的事,你就是帝尧了;若是穿上夏桀的衣服,说夏桀所说的话,做夏桀所做的事,那你也就是夏桀了。孟子的观点
A.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B.证明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
C.反映“性善论”思想 D.表明孟子突破了阶级局限
21.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2.战国初期的墨子认为,一个对别人有爱心的人,别人也会爱他;一个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有利于他。战国后期的荀子则说,如果一个国君不爱自己的人民,也没有做有利于自己人民的事情,要想让人民爱自己,是不可能的。这表明
A.荀子反对君主专制 B.墨家学派融入了儒家
C.二人提倡社会平等 D.荀子吸收了墨子思想
23.“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韩非子将尧舜禹间权力转移描绘成激烈斗争的结果,其目的在于
A.论证历史真实性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君权 D.颠覆传统认识
24.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一说法
A.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 B.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 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25.“安史之乱”以后,儒家思想家吸收佛教思想中关于心性论的内容来对自身的心性论进行建构,由此,儒家自身理论由唐前期主要以经学形式发展转而进入了对心性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转变
A.使传统儒学具有了思辨性 B.动摇了佛教对统治者的影响
C.成为宋明理学的溯源之一 D.完成了儒学信仰重建的任务
26.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 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亟须重塑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 B.以伦理道德规范人的日常行为
C.通过内心反省实现个人的价值 D.不同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27.程朱理学主张成就圣人和君子的理想,个人是圣人君子之道的起点。阳明心学的终极判断标准不是圣人之道而是具有良知的自我,个人按照自己的良知,真诚去做即可。这反映了
A.个人主义思想的兴盛 B.阳明心学突破了理学的局限
C.新儒学存在尖锐对立 D.理学注重个人的修养与素质
28.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29.顾炎武一生辗转,步游天下。他发现“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从而感慨“治化之进退,诚为可忧”。由此可知,顾炎武
A.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B.强调匹夫保天下之责
C.心忧当世之集权治理 D.感慨明清国力之衰退
30.“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最主要思想,“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善师外夷者,能制外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由此可知,魏源
A.具有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B.希望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C.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派
31.“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相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32.据下表可知三次思想论战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论战简况
论战名称 论战内容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以忠信为甲宵,礼义为干檐(盾牌)”抵御外侮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 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基本上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论战
A.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对立 B.实现了论战双方共赢
C.客观上推动近代化进程 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33.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1894年即甲午战争那一年出版《盛世危言》,愤懑溢于言表:“或谓‘议政院宜西不宜中,宜古不宜今。’此不识大局,不深知中外利病者之言耳……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步趋西国,陵侮中朝。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此言论
A.准确预见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B.积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D.首次提出借鉴西方宪政精神
34.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开篇写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他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易》《书》《周官》《礼记》《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已经包含了一切。由此可知,梁启超
A.缺乏对晚清政治体制的反思 B.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
C.摒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D.试图运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
35.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真伪进行考辨,全盘否定古文经学,指出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刘歆为帮助王莽建立新朝而伪造的。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复古历史观和循环历史观进行了批判,指出了渐变的进化历史观。这表明,康有为
A.把变法维新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对现实政治制度进行了直接抨击
C.间接表达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基本否定了传统儒家经典的意义
36.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一做法
A.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B.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强调了中西方思想冲突和融合 D.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37.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这看似是因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其实际上正如后来史家所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见,《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 B.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
38.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风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39.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土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置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C.“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D.“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40.20世纪初期,一批挟着赵宋、朱明旧恨的革命党人,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实际上,许多革命党人只接受“革命排满”,而对民权、民生多不重视,即使在同盟会,民权也只是装装幌子而已,对民生更感莫名其妙。这主要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A.缺乏完整的革命纲领 B.王朝更替观念仍存
C.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D.革命目标游离不定
41.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政府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
A.孙中山接受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B.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C.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新的进步 D.国民党已确定了联俄的三大政策
4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围绕“建立民国”这一中心展开的。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将“直接民权”作为民权主义的核心思想内容写进了纲领性文件《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之中。这种发展
A.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做了准备 B.顺应了反帝反封的时代潮流
C.说明孙中山革命立场发生变化 D.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43.有人把中国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自我疗伤”拉开了改良政治制度的序幕
B.“温药慢治”促使近代中国由衰败到振兴
C.“猛药重治”对中国革命起到了先驱作用
D.“开颅洗脑”指找到正确的救亡图存之路
44.某一时期,国民党反共宣传导致了“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中国向何处去,成为问题了”的情况。对此,毛泽东着重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论”“一次革命论”“一个主义论”等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谬论。这些观点可以印证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准确性 B.《新民主主义论》的合理性
C.《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论十大关系》的及时性
45.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体现了共产党人
A.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B.将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C.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 D.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6.1977年9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聂荣臻、徐向前、陈云的纪念文章,宣传毛泽东长期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聂荣臻在《恢复和发展党的优良作风》中说: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要搞好党的作风,最重要的应该是恢复和发 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上述论述
A.消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及其不良影响
B.显示出破除教条主义和进行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C.推动了全党全国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发展
D.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起来
47.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下列有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论点,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②“一国两制”理论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48.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八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高频词汇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①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②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③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④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49题16分,50题18分,51题18分,共52分。
49.【中外历史纲要(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确立辽阔疆域版图。
——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内蒙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6分)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
材料二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出现的原因,并分析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的进步性。(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8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8分)
2023级高一学年寒假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DBA 6-10 DCCAD 11-15 BBABA
16-20 DBCCC 21-25 ADCBC 26-30 BDDCC
31-35 DCCDA 36-40 DDBAC 41-45 CBCBA
46-48 BBA
二、非选择题:
49.(1)方式:①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点,建防线;②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③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攻占控制边疆领土;④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⑤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5选3)
效果:①扩大了疆域,奠定国家版图基础;②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于民族交融;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④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5选2)
(2)变化:①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③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④影响变化,有识之士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由封闭的王朝国家逐步向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型,但未能抵挡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4选3)
50.(1)原因: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观不能控制人心;传统儒学为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时代的发展为理学提供了社会土壤;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三教合一”潮流的推动;唐宋儒家学者不懈的探求等。(6选3)
进步性:丰富发展了儒学,在广泛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使其哲理化、思辨化;稳固了儒学的地位,使其趋向世俗化、平民化。
(2)发展:重申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注重内心的自我反省。
原因:程朱理学弊端明显;陆九渊心学的影响;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和反思;明朝统治危机加深;社会道德危机严重;科举制度日益僵化。(6选2)
51.(1)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7选5,相同点答出两点即可)
(2)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封建制度危机);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西学东渐);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需要);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的反思和探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5选4)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寒假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