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一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中,陆续发现了早中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大型墓地及祭祀区的观象台基址。这反映了( )
A.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B.奴隶制度出现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中央集权形成
2.春秋时代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体现了老子( )
A.无为而治的主张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小国寡民的主张 D.“民贵君轻”的思想
3.汉光武帝简政减吏,裁并郡县,同时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选拔贤能为官。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君主的政治权力 B.减少中央的财政开支
C.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 D.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
4.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家,大都兼长《老》《庄》,鄙视名教,自此“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以支道林、于法兰、竺法雅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僧,用《老》《庄》学说来比附教义、解释佛经,还参与谈玄。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传统儒学的包容性 B.民族交流的频繁性
C.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D.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5.宋初,节度使“罢领支郡”,只负责其驻节之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同时,对包括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这些措施( )
A.杜绝了地方割据现象重现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腐败现象
6.下表反映出唐至南宋的变化趋势是( )
唐朝至南宋南北户数变化表
单位:万户
地域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北方 493 459 679
南方 257 830 1238
A.南北文化交流 B.经济重心南移
C.疆域面积扩大 D.中央集权加强
7.明末清初,西欧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的科技知识,还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儒家的某些观点和表述影响了一些启蒙思想家。据此可知,当时( )
A.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B.中国儒家文化领先西方文化
C.东方文化适应了资本主义需要 D.文化交流是双向作用的过程
8.有学者说:“(如果)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 B.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9.梁启超说:“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这反映出,当时( )
A.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共识 B.变法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C.侧重动员民众参与变法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
10.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民族独立
11.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提出青年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的主张旨在希望青年( )
A.追求个性自由 B.践行文学革命
C.改良国家政治 D.冲破思想束缚
12.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旨在强调( )
A.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B.开展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C.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
13.1943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分期连载了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的文章,梳理了从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在文学、数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这一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凝聚民心坚持抗战 B.促成国共合作实现
C.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D.争夺抗日的话语权
14.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6月的一幅宣传画。作为例证,该宣传画可用于研究( )
《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
A.土地改革运动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5.下表是我国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其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单位:元
年份 1978 1980 1982
纯收入 133.6 191.3 270.1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设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苏州的丝绵、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等行销海内外。北京、无锡、汉口等市镇都很繁华。但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的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如在徽商群体中,就有为数甚多的“亦贾亦儒”及致富后转而从儒入仕的事例。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材料二 康熙以来,“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口中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
材料三 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摘编自[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社会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同认识及其理由。(1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
朝代 管理措施
汉朝 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地区设乌桓校尉,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隋朝 在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
唐朝 在边疆地区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元朝 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
明朝 在长城一线设置众多军镇,称“九边”
清朝 设理藩院,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针对性的政策
——摘编自姜凯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研究》
材料二
北齐青瓷莲花尊
这件青瓷尊出土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器形雄伟、饱满,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出于对国内工业布局不平衡、不合理的担忧,中共中央在分析时局之后作出了实施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于1964年正式启动,由大、小三线建设两部分组成。大三线建设主要在内陆西南和西北地区展开,小三线建设则主要在全国一、二线的腹地进行。三线建设横贯三个五年计划,其调整改造一直到21世纪初才结束,对我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布局、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出于备战的需要,小三线建设在建设期间始终处于保密状态。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三线建设迎来了调整改革的新阶段,官方对小三线建设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如果仅仅依靠公开的官方档案资料来对小三线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绝对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作为中国当代民间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小三线建设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和平台。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大致包含厂志、日记、工作笔记以及小三线建设亲历者的自印本回忆录等,这些都是研究小三线建设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有威等《多维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的史料价值。(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第八单元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根据所给材料,任选一个或多个单元,根据单元中的信息,拟定单元主题,并陈述单元内容。(要求:单元主题明确,陈述内容与主题相符)
参考答案
1.[解析]据材料“早中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大型墓地及祭祀区的观象台基址”,可知此时已经出现了公共权力,出现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项;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是否出现了奴隶制,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在春秋战国时开始萌芽发展,排除D项。
2.[解析]材料大意为: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能伸直,低陷便会充盈,凋敝便会更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繁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这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主张统治者不进行过多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小国寡民的意思是国小民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政治思想,并非老子的主张,排除D项。
3.[解析]简政减吏、裁并郡县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选拔贤能为官有利于官吏严格自律、勤于政事,所以上述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故选D项。题干中的措施是在加强各级政府的执政效能,并不是加强君主的政治权力,排除A项;简政减吏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但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选拔贤能为官等措施,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举措有利于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政府的执政效能,但并不一定能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排除C项。
4.[解析]材料反映玄学家推崇道家思想,排斥传统儒学,而佛教人士借用道家思想解释佛教经义,这说明当时思想活跃,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多元性,C项正确;儒学的包容性表现为儒学开放兼容其他思想学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交流,排除B项;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指外来宗教接受本土文化的改造,体现鲜明的本土特色,排除D项。
5.[解析]由材料“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之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对包括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央加强对各州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的有效措施,故选C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由所学可知,宋代“分化事权”,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未涉及“地方腐败”,排除D项。
6.[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从唐代到南宋,南方的户数增长明显超过北方,南方户数的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在南移,故选B。
7.[解析]材料中的“西欧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的科技知识……儒家的某些观点和表述影响了一些启蒙思想家”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A项只涵盖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故排除;材料未说明中国儒家文化领先于西方文化,B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学的某些观点为启蒙运动服务,并不能代表东方文化适应了资本主义需要,排除C项。
8.[解析]据材料中“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可知,该学者认为若无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则会推迟,这说明该学者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与生产方式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遏制列强势力的扩张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材料主旨是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
9.[解析]据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具有民主启蒙的色彩,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在晚清引起巨大反响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反映出当时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D项正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并不反对君主政体,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在晚清产生巨大反响,并不是说变法思想源于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动员民众参与变法的信息,排除C项。
10.[解析]“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体现了民主意识,由此可知梁启超主要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和推翻封建帝制,排除A、B两项;辛亥革命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
11.[解析]据材料“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可知,陈独秀号召青年要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坚持自主、进步、科学等,故选D项;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不是单纯追求个性自由,排除A项;文学革命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与材料中陈独秀对青年的希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改良国家政治的信息,排除C项。
12.[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A项正确;土地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材料中并未强调开展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
13.[解析]1943年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意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民心坚持抗战,A项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已经实现了合作,排除B项;复兴传统文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不存在争夺抗日话语权的问题,排除D项。
14.[解析]据题干时间“1954年6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B项正确;土地改革时间是在1950—1952年底,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D项。
15.[解析]据材料可知,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大幅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收入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提出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农产品与手工业品商品化;海外贸易发达;市镇繁荣;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传统观念仍占主流,小农意识强烈。(4分)
(2)材料二中,清朝臣民认为康雍乾时期是我国的“盛世”时期。原因: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生活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小说、戏曲取得重要成就。(5分)材料三中观点认为清朝“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原因:就全社会来看,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5分)
17.论题: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发展。(2分)
说明: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隋朝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清朝设理藩院,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针对性的政策。这种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地方行政管理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北齐青瓷莲花尊反映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唐朝与吐蕃会盟时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为民族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9分)
总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共同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分)
18.(1)背景: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当时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初步改变;两个五年计划未能彻底扭转工业过度集中于东部地区的格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际形势严峻,国家安全受到美国、苏联威胁。(答出3点即可,6分)影响:有利于建设布局合理、平衡的工业体系;推动西部边远地区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开发;增强了国家国防实力。(答出2点即可,4分)
[解析]“背景”,根据材料一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即可。“影响”,根据“对我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布局、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及所学知识作答。
(2)史料价值:属于文献类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为研究小三线工业建设和当时社会变迁,提供了经济类信息和民间史料;可与官方档案史料相互印证。(答出2点即可,6分)
[解析]“史料价值”,从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的史料类型、价值大小以及可与官方史料相互印证的角度回答。
19.示例
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1分)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军民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国共合作抗战局面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战场的抗战相互配合,取得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对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5分)
1946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人民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完成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5分)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1分)
[解析]首先,总体分析材料表格,根据表格内容拟定主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两到三个相关史实,论证主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主题。选定某一个单元,拟定主题合理、论述充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