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随堂练习B卷
1.如图所示为康熙年间王翠所画的《康熙南巡图》(局部)。该作品( )
A.反映了康熙统治时期的国力强盛 B.意在歌颂康熙皇帝勤政和爱民的行为
C.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D.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迫朕杀”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并未依其言降旨”,索尼、鳌拜等依然宣称是其“旨意”,将苏纳海处绞。这一故事反映出康熙时期( )
A.专制皇权逐渐发展 B.朝廷决策缺乏效率
C.军机处的权力扩大 D.内阁掌握政务大权
3.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原本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在当时,南书房“非崇班贵檫、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有“词臣才品兼优者”才能到南书房当值,俗称“南书房行走”,他们按照康熙的授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此可见,南书房( )
A.具有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 B.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C.取代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D.利于进一步加强皇权
4.《清稗类抄·狱讼类八》记载世宗(雍正帝)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文字狱的常态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文化市场的混乱 D.社会风气的破坏
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6.《雍正起居注》中记载:“朕将内制皮匣发于诸臣,令其封锁奏达。盖取坚固缜密,他人不敢私开也。”这表明清雍正朝实行了密折制度,大臣亲笔书写后放入雍正颁给的带锁皮匣,并派亲信送往京师,直达御前。据此分析,密折制度( )
A.避免了朝廷决策出现失误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取缔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D.削弱了内阁丞相行政权力
7.乾隆帝认为:“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据材料判断,皇帝乾纲独断( )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强化了对各级官僚的控制
C.对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 D.开拓和巩固了清朝的版图
8.1749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地位无足轻重 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C.职能尚不明确 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
9.自康熙率先实施秘密奏折制度以来,皇帝与有奏事的官员单线联系,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A.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增加了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10.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11.乾隆皇帝即位后,对八旗子弟战斗力退化痛心疾首,提出了“骑射立国”的目标,下令八旗子弟苦练骑射本领。而两江总督高晋提出把火器操练列入武举考试。材料反映了( )
A.西学东渐进程不断加快 B.地方督抚影响中央决策
C.统治集团具有忧患意识 D.军事制度改革阻力重重
12.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存留”和“起运”。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到康熙时期“存留款项尽行裁减”,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奉复”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 )
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 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 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13.明清时期的文书避讳更加严格。朱元璋为回避他做和尚的经历,在文书的语言中均不许提及;到清代文书避讳更变本加厉,除了避皇帝名字的“敬讳”,还有所谓避“凶讳”等等,名目极为繁多。这实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皇帝重视树立权威 B.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C.限制臣民言论自由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4.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枢机构及职权的演变。该表说明( )
掌权者 中枢机构及职权演变
顺治帝 明确为皇帝负责的内三院对六部有监督权,对奏章有票拟批红权;后来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让学士“分班入直”“掌议天下之政”
康熙帝 利用“南书房”处理政务;实行奏折制度
雍正帝 设置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常日直禁廷以待召见”
A.君主集权逐渐强化 B.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走向完备
C.满洲贵族尽失特权 D.中央强化官吏之间相互监督
15.中国古代的政制设计以加强君主专制为中心,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庆皇帝)谕: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
——《枢垣记略》卷一四
材料二 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就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多种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南巡图》展示了康熙南巡的场面和清朝前期的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C项正确;只有此画不能得出康熙统治时期国力强盛,排除A项;康熙皇帝勤政和爱民的行为在此幅作品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康熙南巡的情景不足以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据题意可知,索尼、鳌拜等人在诛杀苏纳海时虽然没有得到康熙帝的同意,但依然要借助康熙帝的名义对苏纳海进行了绞杀,这说明只有借助皇权的名义才能完成对苏纳海的迫害,从而说明这一时期专制皇权是逐渐发展的,A项正确;索尼、鳌拜等人打击政敌必须借助皇帝的名义,说明专制皇权发展,并不能说明朝廷决策缺乏效率,而且康熙帝对诛杀苏纳海是不同意的,排除B项;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才设立的,排除C项;康熙帝时期的内阁并不掌握政务大权,它始终也不是国家正式一级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将其读书的地方,作为接见亲信,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的重地,反映出南书房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书房具有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排除A项;南书房并未成为清代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直到雍正帝时期才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可知,该现象是文字狱,其根源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A项错误在常态化,也没体现根源,排除A项;文字狱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可知,获得密奏权的官员多,奏事内容广泛,通过皇帝御览,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从而增强了国家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密奏措施有利于正确决策,不是强调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之间相互告密,便于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大臣亲笔书写后放入雍正颁给的带锁皮匣,并派亲信送往京师,直达御前”说明密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制度本身的效果更关乎于制度推行的状况,因此再完美的制度也不一定在结果上能够避免错误,排除A项;密折制度与军机处并无冲突,两者在事实上共存,共同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C项;清代内阁不同于明代,地位有所降低,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清代也无正式的丞相,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知,清朝统治者大权独揽,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方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疆域版图,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信息可知,清朝军机处并没有列入乾隆朝最重要官修政书《大清会典》中,这是因为军机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在正式的国家政治体制中没有取得法定地位,B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中枢机构,地位显赫,并非“地位无足轻重”,排除A项;材料中明确地指出了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之地”,职能明确,排除C项;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而非“皇帝集权威胁”,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据题意可知,奏折制度下,由于“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这就使得官员要向皇帝如实秘密汇报,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排除A项;这一制度并不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排除B项;这一制度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地方,没有增加程序的复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其描述的是当时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B项正确;材料是指出中国盛世下的危机,不是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18世纪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对八旗子弟战斗力退化痛心疾首”“两江总督高晋提出把火器操练列入武举考试”等信息,说明统治者重视提升军事战斗力,具有忧患意识,C项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地方和中央同频共振,并不是地方影响中央,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军事改革的困难,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地方赋税保留多少在地方都是由中央决定的,说明赋税分配取决于中央,是中央集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地方赋税的分配,不是官员考核,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仅仅根据地方赋税分配无法说明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时期,为了回避他做和尚的经历,在文书中的语言中均不许提及,这实质上反映了朱元璋采取某种手段来维护自己天下独尊的皇帝权威;清朝的文书中除规定避皇帝名字的“敬讳”,还有所谓避“凶讳”,这实质上体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体制的不断强化,D项正确;“皇帝重视树立权威”,不属于实质,排除A项;“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不能反映材料的实质,排除B项;“限制臣民言论自由”不能反映材料的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清朝顺治帝时期内三院权力较大,有票拟批红权,后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分班入直的做法有利于削弱其权力,但仍旧掌议天下之政,权力较大,康熙帝利用“南书房”同时实行奏折制度,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表中中枢机构及职权的变化说明君主集权逐渐强化,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发展,并非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君主专制的加强与满洲贵族特权消失无关,且尽失特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官吏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D项。故选A项。
15.(1)问题:军机处纪律不严,泄密严重。
实质:封建制度的弊端。
(2)因素: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文化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清朝皇帝喜好个人独裁的思想倾向。
【详解】(1)问题:根据材料“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纪律不严,泄密严重。
实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制度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进步。
(2)因素:根据材料“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因素包括,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文化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根据材料“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可知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因素还包括清朝皇帝喜好个人独裁的思想倾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随堂练习A卷
1.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正统地位 B.倡导疑古辨伪
C.传承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2.康熙年间的《南山集》案,因为书中提到了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作者戴名世就被康熙看作是反清复明而以大逆不道之罪处死,此案牵连三百余人。这直接反映了清朝( )
A.法律细密严酷 B.思想控制严格 C.冤假错案众多 D.盛世之名不符
3.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期间,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击败分裂势力准噶尔部,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西藏“达赖班禅”,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力的维护了国家主权
C.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D.推动民族国家日趋稳固
4.为了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叛乱,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设军需房,后改名军机处。但在雍正和乾隆时期修订的记载清朝典章制度的《大清会典》中,却没有提到军机处的名字。这说明雍正和乾隆时期( )
A.军机处未被列入国家的政治机构 B.政府的行政决策完全取决于内阁
C.西学东渐改变了传统的治理体制 D.统治者已具备近代国家疆域观念
5.清初官员的题奏本章均由内阁阁览票拟呈皇帝阅读。而雍正即位后对奏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奏折的处理纳入军机处的轨道,并对奏折批复加盖“办理军机处”印,禁止他人拆封,以此直接传达圣谕。这一制度变化(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密切了君臣关系 C.完善了中枢行政 D.保障了政令畅通
6.清雍正年间,君主专制走向了顶峰。统治者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政治动乱。这表明( )
A.雍正帝是一位开明的封建皇帝 B.清王朝潜伏着衰败的政治危机
C.君主专制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D.思想统一巩固了政治的稳定性
7.有学者指出:“乾隆时代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那么完整、精确、苛求,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要摆脱它,要么靠贪污舞弊,要么依赖惰性——即使什么都不干,只要参照惯例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乾隆时代( )
A.制度僵化为社会危机埋下祸患 B.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环境
C.君主专制使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D.思想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
8.清乾隆年间及其后的嘉庆朝,形成了一个涵盖文字、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学术领域,并以重实证、长于考据为宗旨和研究方法的学术流派,统称“乾嘉学派”。该学派的出现体现了( )
A.儒家学说的新发展 B.重视经世致用的学术倾向
C.文人大都埋首故纸堆 D.统治阶级的意志强化
9.乾隆五十一年,军机处发现陕西按察使周樽奏报“清查保甲”一折的朱批中,没有涵盖奏折中涉及的全部内容,军机大臣提出讨论意见,并把研究结果拟写谕旨,连同原折一并呈报乾隆帝。这表明清朝( )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B.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
C.康乾盛世走向衰落 D.中枢秘书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10.乾隆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C.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11.《清史稿》记载:“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内阁实权,远不逮明。然其品列,皆首文班”“清大学士,沿明旧制,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据此可见,清初( )
A.军机处为制约内阁而设置 B.中枢机构形成三权鼎立之势
C.重大制度皆沿用明朝旧制 D.内阁逐渐演变成为虚职机构
12.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这些措施( )
A.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 B.源于对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
C.反映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体现天朝上国下的文化自守
13.清朝在少部分爵位世袭罔替的同时,创立了普通爵位降等承袭的规制。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例如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等。这一规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 B.意在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权力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艺术 D.大大缓解了文武官员间的矛盾
14.清中期,朝廷开始大规模查缴、销毁宋元以来触犯专制权威、指责时政的书籍碑刻,以及记述清入关之前史实和明末清初史事的著作。这些做法旨在( )
A.维护清朝的统治 B.抵制印刷术的传播
C.打压儒学的发展 D.规范民间文化市场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官僚结党营私,吏治腐败。各州县“虚名冒饷,侵渔扣克”,隐匿土地、亏空钱粮的现象非常普遍。雍正登基后,立即要求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并成立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立即革职,并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交出赃银,归还国库。雍正极力提倡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同时,雍正对官吏的合法收入非常重视,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创立了养廉银制度,把过去地方官吏的私派滥征,变为法定的地方附加税,杜绝地方官吏贪赃私派的借口,并有效地切断了督抚与州县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雍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察和监督,经常派出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巡察人员,扩大使用密折的范围,让官吏相互监督,令督抚、提镇等于大计之年将不列举劾之文武官员,均填明考语,送吏部查核。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整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行中原传统文化,并且推崇儒家文化,体现了对当时清王朝夺取中原之后建立正统和维护正统的需要,A项正确;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材料不涉及史学研究方法,B项排除;儒学经典不一定与程朱理学有关,排除C项;康熙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除编纂明史外,还有别的措施,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并非保存文献,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山集》案是清朝文字狱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法律的体现,排除A项;仅仅一个案件无法得出冤假错案众多的结论,排除C项;《南山集》案无法否定盛世之名,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评价题。时空是康熙在时期。关键信息是“平三藩之乱、设台湾府、击败分裂势力、会盟、册封、延揽汉士”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的统治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和巩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些史实正是其表现,D项正确;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军机处的设置、奏折制、文字狱等,材料中所提及史实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仅有“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击败分裂势力准噶尔部”史实,体现了维护了国家主权,排除B项;清朝统治者实行行文字狱政策,文化受到钳制,材料也没有涉及济文化发展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但在雍正和乾隆时期修订的记载清朝典章制度的《大清会典》中,却没有提到军机处的名字”,可知,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设军需房,后改名军机处,但是清朝的典章制度中,却没有记载,说明当时的军机处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机构,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军机处,并未提及内阁,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C项;仅从军机处的状况,无法得出统治者的近代国家疆域观念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雍正即位后,奏折禁止他人拆封,以此直接传达圣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制度是密折制度,密折制度有利于群臣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这一制度增添了皇权的神秘感,增加了官员同僚相互告密的几率,会引起上下猜疑 , 不利于密切君臣关系,也不利于政务的推行,排除BD项;一定程度上说,密折制度是对正常行政流程的一种冲击,不符合层层负责的科学管理思想,没有“完善”中枢行政,排除C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政治动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通过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这有利于避免政治动乱,反映出君主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雍正帝进行评价,无法体现雍正帝的开明,排除A项;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带来了政治稳定,而非单一的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乾隆时代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那么完整、精确、苛求,……要摆脱它,要么靠贪污舞弊,要么……参照惯例就够了”可知,该学者认为乾隆时代制度严密僵化,造成贪污腐败和因循守旧,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制度僵化造成因循守旧,而非限制对外交往造成闭关自守,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制度僵化而非君主专制引发贪污舞弊,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制度僵化,而非思想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形成了一个涵盖文字、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学术领域”,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大部分学者流向文字、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学术领域,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强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学说的发展,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看出经世致用的学术倾向,排除B项;“文人大都埋首故纸堆”,是统治阶级意志强化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军机大臣提出讨论意见,并把研究结果拟写谕旨,连同原折一并呈报乾隆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会针对一些政治事务提出意见,并把意见汇总交给皇帝,反映了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实施文字狱,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有军机处,没有涉及到中央其他部门,无法看出中枢秘书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乾隆时期,编撰《四库全书》却烧毁了与丛书收藏书量相同的图书。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因此焚毁大量的图书典籍是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中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该丛书编撰中焚毁大量图书的专制色彩,不能得出文化中心的转移、没有提到科举制、重点不是保存中华文化,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从雍正朝开始,军机处逐渐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内阁逐渐成为名存实亡的虚职机构,D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君权,而不是为了制约内阁,排除A项;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大,中枢机构没有形成三权鼎立,排除B项;军机处并不是沿袭自明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可知,清朝统治者,从设四译馆、内阁俄罗斯文馆,再到西洋馆,说明中国对外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A项正确;清政府设立四译馆、内阁俄罗斯文馆、西洋馆,其缘由是维护其封建统治,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于乾隆时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学习,而非文化自守,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清朝爵位世袭罔替实行普通爵位降等承袭的规制,据此可知,爵位传承中每往下一代,继承的爵位就会降一级,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越往后,贵族承袭的爵位越低,贵族爵位越低对君主的集权制约就越小,A项正确;材料未交待爵位降等承袭的对象是限于满族贵族,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因地制宜的治理艺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通过普通爵位降等承袭的规制来限制贵族,强化君权,排除C项;材料未交待爵位降等承袭的对象是文官还是武官,因此我们无法得出普通爵位降等承袭的规制大大缓解了文武官员间的矛盾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大规模查缴、销毁宋元以来触犯专制权威、指责时政的书籍碑刻,以及记述清入关之前史实和明末清初史事的著作”可得出,清政府清理相关书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正统性,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A项正确;清理违禁书籍,并不代表要抑制印刷术,排除B项;材料中的书籍并不是儒学方面的书籍,排除C项;材料中的行为是政府的行为,针对的不是民间的变化市场,而是所有的违禁书籍,排除D项。故选A项。
15.(1)措施:清查钱粮,惩贪奖廉;创立养廉银制度;扩大密折使用范围,加强官员监督力度;完善考绩制度。(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治腐败现象;增加了政府收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后世吏治改革提供了经验;(答出两点即可)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重了地方赋税负担。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立即要求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可分析出清查钱粮,惩贪奖廉;根据材料“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创立了养廉银制度”可分析出创立养廉银制度;根据材料“扩大使用密折的范围,让官吏相互监督”可分析出扩大密折使用范围,加强官员监督力度;根据材料“令督抚、提镇等于大计之年将不列举劾之文武官员,均填明考语,送吏部查核”可分析出完善考绩制度。(答出三点即可)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评价雍正时期的吏治整顿可从积极、消极、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面进行论述。整顿吏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治腐败现象;根据材料“对查出的贪官,立即革职,并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交出赃银,归还国库”可分析出增加了政府收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后世吏治改革提供了经验;(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可分析出加重了地方赋税负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