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期七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每题2分)
1.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52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下列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史实的是
A.使用天然火 B.住干栏式房屋 C.挖水井 D.制彩陶
2.“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会过分。由‘采集食物’进至‘生产食物’,被称为‘产食革命’。相对于以后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下列进人“生产食物”时代的早期人类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3.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4.春秋战国时代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下面哪项不是这一时期显著的时代特征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B.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残酷的战争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思想学术繁荣各国竞相变法
5.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6.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一法令使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宗法制得以恢复
C.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 D.诸侯国数量减少
8.《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语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C.出土文献更可信 D.秦始皇刚愎自用
9.近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 B.通往西域的道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10.“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
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
A.王羲之创作了《兰亭集序》 B.锺繇首创了魏碑字体
C.胡昭独创了楷书书法 D.顾恺之是与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家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 思勉《读史札记·胡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2分)
材料二: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起,——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2)材料二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分)
1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 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广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人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事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 (2分)
材料三: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阳略选择》
(3)材料三中,作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请用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所学知识各用一则史实加以例证。(4分)
1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予以说明。(3分)
(3)对比材料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2分)
(4)综上所述,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至少回答出两点,2分)
2021—2022学年上期七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
历史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5 ADCCD 6——10 CABCD 11——12 BA
材料分析(共26分)
13.(6分)
(1)(1)民族:匈奴、乌丸、鲜卑。(1分)
原因:匈奴、乌丸、鲜卑等民族南迁中原后与中原的汉族等产生民族交融。(1分)
(2)(2)原因:双向融合。(1分)
(3)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
14.(10分)
(1)秦朝的措施: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分)西汉的措施: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2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任写1个,1分)
(3)汉文帝景帝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文景之治”;(2分)秦二世不恤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使秦朝统治瓦解。(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分)
15.(10分)
松散的联盟;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3分)
(2)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分)
(3)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2分)
(4)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任意回答出两点即可,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2021-2022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