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热点05 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热点05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
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2)过程
①丰岛海战: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但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军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朝贡体系崩溃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剧了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赔款2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令清政府不堪重负,大举外债,列强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使其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5)影响
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单选题
(2016·全国·高考真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18·全国·高考真题)
2.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二马关条约
(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
3.《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考点三甲午战争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五)甲午战争
一、单选题
5.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下表所示)。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记载 史料来源
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 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
“立于飞桥之前方者为提督……彼等不能在此久立,因桥非稳固之建筑。桥下之大炮开火时,桥将毁碎。”“盖刘(步蟾)已令发炮”,而丁等正“立于飞桥,正在炮上之部分也”,舰桥塌落,“丁提督则堕压创甚” 发表于1929年的定远号参战人员英国人泰莱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
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
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
6.“1895年日本迫使过去一直高高在上的清帝国签下了城下之盟,这时中国人平静的心情不再平静,这才引起了中国人对整个文明的信心的崩溃。”材料所述的“崩溃”(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导致了义和团运动兴起
C.引发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 D.推动了救亡图存的深入
7.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士人提出“夫欲制胜于人,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变通,而后能克敌。”其意在( )
A.提升民族意识以救亡 B.学习西方以法治国
C.推广西方的近代文明 D.积极宣传洋务运动
8.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美国的《哈勃周刊》和《论坛》都分别撰文,认为“战争确实具有广泛的意义——它是进步与停滞不前之间的一场斗争。日本的胜利意味着现代文明扩大到朝鲜,以及她的财富向世界开放。”这一观点
A.辩证地看待甲午中日战争 B.为侵略战争制造理论依据
C.激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D.旨在赞扬日本文明先进性
9.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B.洋务派任人唯亲
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 D.舰队数量的过多
10.据1893年赴日的黄庆澄记载:“查东人(日本人)成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书中士已佚者,彼国犹珍存之。自西学盛行,此风一变,昔所存者,弃若。闽粤商人、间有购收以归、而重利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无法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兴盛
C.对周边的文化影响力衰退 D.学习西方成为思想潮流
11.下表为1895年某州县基层教官日记 (部分)。下表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
时间 日记内容
1月24日 《津报》冬月初九:旅顺船坞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问,已退出。
3月24日 闻东省之将帅,有避敌者、纵敌者、通敌者,为之愤然!
3月25日 闻倭人有每日给渠四百万元始停战议和之信,为之愤然!
7月27日 少杰来,得悉台北失守,刘永福退至台南。时事不可为矣,李鉴堂中丞腔忠愤,令人感佩。
A.拒和抵抗成为共识 B.与列强矛盾激化
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民族意识的觉醒
12.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13.1897年3月5日,日本在中国长江下游某城市的租界正式开辟,共划定租界面积483亩,日本和西方列强纷纷在这座城市投资设厂。如图中这座城市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在甲午战争期间,有学者在天津《直报》上撰文指出:日本“条约既有所不顾,公法亦有所不遵。无论议和抑或定约,彼必将多方需索,百般刁难”。可见,该学者在此( )
A.告诫清廷积极抵抗外侮 B.强调应依国际公法限制日本挑衅
C.揭露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认为清政府动员全国力量备战
15.有材料记载:“1895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国资本就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速实现,开平煤矿等资源很快得到发展。”根据推断该材料的观点( )
A.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到严重的经济侵略 B.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16.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曾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使上海在外贸中的地位逐渐超过广州 B.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 D.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7.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
A.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
C.弥合了各救国方案间的分歧 D.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18.《日本国志》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所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史和明治维新史。该书1890年刊行,但社会影响不太。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此名成为畅销书,社会上一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此书早日广为辆行,省岁重二万万。”这一现象反映了
A.近代新思想的萌发 B.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
C.“中体西用”思想 D.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
19.如表为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统计,其中居前7位的城市分布状况。根据你的判断,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地域(代号) 工人数(人) 占工人总数的%
① 36,220 47.75-46.40
② 12,850-13,350 16.94-17.10
③ 10,300 13.58-13.20
④ 3,080-4,180 4.06-5.35
⑤ 2,970-3,240 3.92-4.15
⑥ 1,000 1.32-1.28
⑦ 700-1,000 0.92-1.28
其他 8730-8770 10.72-10.47
A.上海、汉口、广州 B.南京、福州、苏州
C.香港、厦门、重庆 D.北京、天津、宁波
20.1895年,大英图书馆收购了一套大清版画作品,并珍藏至今。这批由当时文人画师创作的画报主要用于宣传清王朝在甲午海战中如何英勇作战,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王朝投降的情景。下面版画为这套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综合图文信息可知
版画标题:迎迓李傅相
主要内容:清军大胜,日本乞和。在各国公使的恳请下,李鸿章赴日谈判。
A.清政府封锁消息并开展愚民宣传 B.晚清的中国画师们缺乏版权意识
C.家国情怀影响着历史记录的视角 D.中日马关谈判受到国际舆论关注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文明”成为反映西方优越性的概念。西方借口日本是“半文明”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享有特权。对此,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用“文明”话语来动员、宣传战争,并利用西方报刊来展示自己的“文明”形象,宣称战争并非由于日本的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日本“进步”不受中国的妨碍。日本政府还采取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的办法来影响舆论。《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评论道:“在旧体制下,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除交常规关税外,当商品运入内地,还要征收一种额外的税。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日本凭借其宣传、公关及在战场上的有利地位,成功操纵了“文明”话语,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中国则被贴上“野蛮”和“妨碍进步”的标签而被污名化,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
——摘编自刘文明《“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得到美国舆论支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利用“文明”话语大肆进行宣传的动机。
22.“丹东一号”水下考古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舰扬威、超勇、致远、经远沉没于此海域。经水下考古实物资料证明“丹东一号”即为致远舰。以下是整理自考古报告中的内容。
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经远舰装甲较厚,明显与“丹东一号”不符,另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此外,“丹东一号”沉船还发现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其余舰均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
武器配备:致远舰的主要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现日本三笠公园有一门同样型号的机关炮,为海战后日军从致远舰桅盘上拆卸。
餐具:共发现3个带有清晰“致远舰”标识的瓷盘及碎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圆形微标。
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列举“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论述“丹东一号”沉船的研究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2.C
【详解】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3.C
【详解】根据材料“《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再根据图片中“贸易的钥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内容可以使中国更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符合包括日本、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的利益,C项正确;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发生于一战期间,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威胁到了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三国干涉还辽,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铺设铁路、政治贷款等行为体现了资本输出的要求,而材料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材料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另外《马关条约》之前,列强侵华就是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所以严格来说资本输出也不是新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4.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辨析考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第二小问过程:通过综合三则史料可得出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大致过程是,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对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在不同史料中的记载不同,由此说明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A项正确;其报告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能说明不足为信,排除B项;泰莱回忆录的发表虽然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但并不说明其可信度相对较低,排除C项;这些记录都出自当事人,可以当做第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可知本题属于影响题。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自以为大国的清王朝,从而引发了“中国人对整个文明的信心的崩溃”,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转向了制度层面,救亡图存深入到政治制度领域,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对救亡图存的影响,而不是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因而没有体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缘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由材料“欲制胜于人,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变通,而后能克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使士人觉察到传统的封建文明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为挽救民族危机需要学习西方的近代文明,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提升民族意识,排除A项;“成法”不单指以法治国,这里更多指的是西方政治、经济等文明,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报刊认为“日本的胜利意味着现代文明扩大到朝鲜”、“财富向世界开放”,这些语言都是在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为战争制造理论依据,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辩证观点,排除A项;美国报刊不能激化中日民族矛盾,它的目的也不在于赞扬日本,排除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海军相对日本海军来说,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说明的是军队指挥体系的落后,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队贪污腐败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洋务派对海军管理人员的任免情况,排除B项;舰队数量过多是优势,而不是失败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人)成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书中士已佚者,彼国犹珍存之。自西学盛行,此风一变,昔所存者,弃若”可知,材料内容认为日本以前学习我国隋唐时期,但自从西学盛行后逐渐丢弃我国文化,说明这时期我国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力衰退,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19世纪末,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逐渐衰退,没有体现中国是否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的信息,排除A项;随着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19世纪末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逐渐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近代中国逐渐向西方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叙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国人反抗日本侵略,维护领土主权的斗争事迹,这可以佐证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相关表现,D项正确;“拒和抵抗成为共识”不符合当时国人麻木的国情,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未提及中国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当时军队统帅人选问题上,李鸿章极力举荐淮系人员,拒绝任用湘系人员,而所任淮系的叶志超又为前敌诸将所不服,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并根据时间信息“1894年”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就要爆发,派系之争会殃及国家安危,B项正确;清朝国力如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李鸿章专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并非是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1896年9月26日,日本在中国长江下游某城市的租界正式开辟,共划定租界面积483亩,日本和西方列强纷纷在这座城市投资设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地图中②为苏州,符合题意,B项正确;地图中①为扬州,排除A项;地图中③为上海,排除C项;地图中④为宁波,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文章认为日本不遵守条约或公约,并会对华进行勒索,这表明该学者认为清廷应当积极抵抗日本侵略,A项正确;材料表明日本不遵守国际公法,依据国际法制衡日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日本不守信誉,没有体现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清廷抵抗日本侵略的支持,但没有涉及“清政府应动员全国力量备战”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1895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国资本就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此为《马关条约》,赔款割地,建造工厂,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项正确;使上海在外贸中的地位逐渐超过广州是《南京条约》后,排除A项;《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排除B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可知,甲午战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促使中国向西方学习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民族危机的加深,还强调国人应对民族危机的态度,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甲午战败并没有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很多国人开始重新认知日本,关注日本的明治维新,这造成《日本国志》的畅销,可见民族危机推动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早在这之前,就已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想,如“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C项;“社会共识”的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由材料“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统计”,工人数以及占工人总数的百分比,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早,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A项正确;苏州、重庆是《马关条约》内容,时间不符,排除BC项;北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西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但是版画却在宣传清军的胜利,显然政府是想封锁消息并开展愚民宣传,A项正确;材料中版画并没有涉及版权意识,排除B项;材料中清政府的目的是开展愚民宣传,并不是站在家国情怀的立场上,排除C项;并不能得出马关谈判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原因:日本宣传、公关迎合了美国的价值观,并带有强烈的欺骗性;日本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美国坚持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观”;美国希望借助于日本从中国获取更多权益;清政府未对日本侵略进行舆论宣传,无所作为。
(2)动机:掩盖侵华战争的本质,美化战争,为侵略提供理论依据;获得国内与西方舆论支持,扫清侵华战争的舆论障碍;贬低清朝,获取在东亚霸主的地位;助推日本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取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的地位。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宣称战争并非由于日本的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日本‘进步’不受中国的妨碍”可知日本宣传、公关迎合了美国的价值观,并带有强烈的欺骗性;根据材料“日本政府还采取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的办法来影响舆论”可知日本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根据材料“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可知美国坚持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观”;结合美国的目的可知美国希望借助于日本从中国获取更多权益;结合清政府的作为可知清政府未对日本侵略进行舆论宣传,无所作为。
(2)动机:结合日本宣传的方式可知掩盖侵华战争的本质,美化战争,为侵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材料“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可知获得国内与西方舆论支持,扫清侵华战争的舆论障碍;结合日本对清政府的贬低可知贬低清朝,获取在东亚霸主的地位;根据材料“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可知美国助推日本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取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的地位。
22.事件:黄海海战;洋务运动。
价值:有利于了解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中国海军建设;有利于还原甲午海战真相;有利于研究战争与民族复兴。
【详解】事件:依据图示信息、“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并结合所学可知,致远舰是黄海海战中的舰队,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北洋舰队,因此“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黄海海战;洋务运动。
价值:依据材料“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了解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中国海军建设:依据“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还原甲午海战真相:有利于研究战争与民族复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周年热点05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