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茂名市直属学校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茂名市直属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林则徐禁烟时()
A. 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 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 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 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可知,林则徐雷厉风行,办事干练;“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可知,林则徐善于合作,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林则徐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林则徐英勇善战,知难而进,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林则徐清正廉洁,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列是《1799-1839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表》,导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份 1799年 1820年 1825年 1830年 1835年 1839年
数量(箱) 4000 7889 12576 20331 35445 40200
A. 中国对鸦片需求量增加 B.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
C. 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人购买力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799-1839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表》”,可知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C项正确;中国对鸦片需求量增加,是现象而不是导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人购买力强,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急剧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
3.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棉纺织业出现“无纱可纺”“布市消减大半”的局面,机器生产出的价格便宜的洋纱洋布开始涌入中国,不少农家妇女不得不停止手工纺纱织布,原来自己织布解决各家穿着的人,也到市场上买洋布了。这表明鸦片战争使( )
A.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我国逐渐丧失领土主权
C. 传统的手工业彻底消失 D. 清政府和人民负担加重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地区棉纺织业出现“无纱可纺”“布市消减大半”的局面,不少农家妇女不得不停止手工纺纱织布,原来自己织布解决各家穿着的人,也到市场上买洋布了,这说明不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体现出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经济而不是说领土,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传统的手工业开始瓦解而不是说彻底消失,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手工业,不是说清政府和人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4.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对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英国是该事件的唯一主犯 B. 沙俄直接参与并获巨额赔款
C. 其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和权益 D.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油画《火烧圆明园》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的信息,可知此历史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是主犯,美俄是帮凶,排除A项;沙俄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却攫取了巨额利益。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C项。
5.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 )
A. 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 向西方学习的美好意愿
C. 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D. 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A项正确;向西方学习,与题干信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农民阶级根本不可能涉及到这一层次,农民阶级只关注土地,排除C项;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来后,绝大多数人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邝荣光成为著名采矿工程师,发现了湘潭煤矿;唐国安成为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学堂校长,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 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人才 B. 抵制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
C. 掀起了近代国人赴美留学的热潮 D. 使中国实现了教育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来后,绝大多数人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材。”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人才,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 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第十三章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13.3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建立北洋水师
C. 张之洞支持变法 D. 签订《马关条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第十三章13.2的内容是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后攻占吐鲁番,挺进南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故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左宗棠收复新疆,A项正确;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是在1888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变法运动,排除C项;签订《马关条约》是在189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8. “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这段材料提到的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的爱国的将领是
A. 魏源 B. 关天培 C. 李秀成 D. 邓世昌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面对强敌,邓世昌沉着应战,在舰身中弹过多,弹药也将用尽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但不幸被敌舰炮火击中,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ABC和黄海战役无关,故选D。
9. 以下内容是1895年前后外资在华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相关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外资在华设厂(家) 投资总额(元)
1895年之前 192 11943万
1895——1913年 1366 102153万
A. 列强进出口商品关税更为优惠 B.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列强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资本议企业在中国大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所以出现表格中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迅速增长的状况。D项正确;“列强进出口商品关税更为优惠”与材料关联不大,排除A项;“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与外资在华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外资在华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增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百日维新的诸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
A.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业,发展农、工、商业
C.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其中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是鼓励私人兴办企业,B项正确;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与政治制度相关,与题干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不符,排除A项;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与军事内容相关,与题干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不符,排除C项;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与发展教育相关,与题干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义和团的一些宣传品中出现过这样的句子:“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由此判断下面对义和团的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抗争与革新 B. 爱国与排外 C. 爱国与自强 D. 反清与灭洋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材料“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体现了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痛恨,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材料“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碗,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体现了义和团对洋人所有一切的仇视,具有强烈的排外性,B项正确;材料“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碗,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不能体现义和团革新、自强,排除AC项;材料“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强调的是爱国,而非反清,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图为晚清时期《时事报图画旬报》上刊登的《正阳门城楼》。作者在赞叹其雄伟壮丽的同时,更是提及“逮庚子之役,联军入京,城楼遭毁,城墙炮弹之迹,或如蜂窝。”该图画可以用来了解和研究()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逮庚子之役,联军入京,城楼遭毁,城墙炮弹之迹,或如蜂窝。”可知,庚子年是指1900年,这一年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与英法爆发战争,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5年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爱国运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对于列强来说,驻兵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视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意在说明(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 B. 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北洋军阀出卖国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对于列强来说,驻兵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视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意在说明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攻占了北京,签约后,列强的军队撤离了北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因为袁世凯兼任北洋大臣,他的部队后来都总称北洋军,清朝灭亡后,袁世凯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故D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A. 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 关注民生问题
C.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 主张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提到孙中山关注的是“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表明他确实关注民生问题,B项正确;孙中山关注的是工商业发达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并没有提到发展社会主义,排除A项;题目中没有提到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排除C项;题目中提到孙中山反对封建帝制,但并未明确提到他主张民主共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溥仪复辟等。这些事件说明()
A.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B. 专制独裁从未改变
C. 军阀割据贯穿始终 D.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A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专制独裁,不能说专制独裁从未改变,排除B项;袁世凯去世之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治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也不能说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面的表格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 近代农业的起步十分艰难
C. 军阀割据造成社会动荡 D. 共和政体促进中国的强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和所学可知,1914——1918年间农户、耕地减少,荒地、军队人数和军费增加,说明此间战争不断,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的原因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现了军阀割据造成社会动荡,C项正确;从时间上看,1914年到1918年没有发生侵略战争,此时列强正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项;题干显示的是农业生产是受到战争之间的影响,与近代农业起步无关,排除B项;表格体现不出中国的强大,且此时处于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之下,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18年创刊的《美术》(上海)在“本刊启事二”中,要求不用“古典的,艰涩难懂的,偏激的,空泛的,抄袭的”文字,刊物更是多次刊登白话诗文。这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 批判封建礼教 B. 倡导文学革命 C. 抨击伦理道德 D. 提倡民主科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刊物更是多次刊登白话诗文”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同时是一场文学革命,在文学领域,提倡白话文,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B项正确;批判封建礼教、抨击伦理道德、提倡民主科学都与白话文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 “学生罢课半日,政府不惟不离,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文字说明五四运动中()
A.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 共产党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 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D. 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答案】C
【解析】
根据“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可知,材料说明了学生斗争仅仅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材料中强调了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对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出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C项正确;材料反映青年学生是先锋队,工人阶级是主力,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排除B项;曹、章、陆只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罢免他们并不能说明北洋军阀政府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五四运动
A. 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B. 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
C. 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可知,这一论断揭示了五四运动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与题干“五四运动”不行,排除A项;题干材料是强调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一次全面觉醒,没有涉及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排除C项;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0.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提到:“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 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项正确;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洋务运动,与题干中“1921年”不符,排除A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与题干中“1921年”不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它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革命必须()
A. 反对帝国主义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开展武装斗争 D. 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答案】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D项正确;反对帝国主义并不是关键所在,排除A项;罢工本就是在中共领导之下开展的,排除B项;开展武装斗争是国民革命失败后得出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2. 下列图组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 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黄埔军校”与国民党一大有关,“北伐誓师大会”与北伐战争有关,“国民党逮捕革命群众”与1927年国民党反革命政变有关,“南昌起义”与1927年南昌起义有关。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打响,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将屠刀指向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国共关系破裂。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可见,四组图的历史主题是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国共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人民解放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3. 如图是学生摘抄的一次重要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洛甫同志起草决议进行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三人团”,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A. 开始创建革命军队 B. 由幼年走向了成熟
C. 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 D. 实现了革命重心转移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洛甫同志起草决议进行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三人团”,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的内容。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B项正确;南昌起义开始创建革命军队,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排除C项;秋收起义使得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寒冷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坚定信念、不怕困难
C.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寒冷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瑞金出发,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材料体现出红军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最终取得胜利,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大事件,排除A项;延安精神的特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C项;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如图是1931年刊发于《互助周刊》的漫画《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下列选项中,对漫画反映的相关史事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标志着日本开始局部侵略中国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1931年”“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可知与与九一八事变有关,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制造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开始局部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也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C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A项;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排除B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6. 台儿庄会战既使英雄的台儿庄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使美丽的台儿庄城变成一片焦土,留下的53处战地遗址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次“会战”()
A. 是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B.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仗
C.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 是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B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排除C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排除D项。故选B项。
27. 据统计,1938年,日本陆军共有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在华兵力的20%。材料表明中国战场()
A. 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 B.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反法西斯斗争时间长 D. 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配合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38年,日本陆军共有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在华兵力的20%。”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战场是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战场反法西斯斗争时间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战场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8. 以下书籍出版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此类书籍在当时大量出版意在
时间 1932年 1936年 1940年 1940年 1944年
书名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 《民族英雄评传》系列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诗话》 《中国民族女英雄传记》
A. 宣传民主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
B. 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 弘扬爱国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
D. 争取和平民主,推动国共两党谈判
【答案】C
【解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抗日斗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出版宣传、介绍民族英雄书籍,意在弘扬爱国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故选C;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B;D项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排除。
29. 郑振铎曾谈到:"自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种关切代表了广大民众( )
A. 和平建设国家的强烈渴望 B. 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不满
C. 踊跃参军参战的热切期盼 D. 获得彻底翻身解放的喜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为实现国内和平,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受到人民的广泛关注,这体现出,广大民众和平建设国家的强烈渴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人民对重庆谈判的关注,不能体现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不满、踊跃参军参战的热切期盼、获得彻底翻身解放的喜悦,排除BCD项。故选A项。
30. 根据《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C. 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D.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答案】A
【解析】
据题干《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中的数据“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挑子20.6万副”“船只8500只”等可知,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在题干中并无法体现出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实际上是不断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列表(部分)
名称 简况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创办于上海。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由外国人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和制炮装炮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于福州,曾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共建造大小船只34艘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摘编自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但它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新政”与“洋务新政”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新政”相对于“洋务新政”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答案】(1)信息:企业都创办于19世纪60年代;企业都是由洋务派创办的;企业都属于军事工业(都是为了实现“自强”的目标);企业都位于沿海地区;都聘请外国人负责主持企业等。
(2)联系:洋务新政为戊戌新政的开展奠定了物质、精神基础;戊戌新政继承并发展了洋务新政。进步性:洋务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戊戌新政则要求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或答“学习内容从器物到制度”。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解析】
【小问1 】
信息:根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办于上海”、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于福州”可以得出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有企业都创办于19世纪6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左宗棠都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所以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有企业都是由洋务派创办的;同时上海、福州都属于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曾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可以得出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有企业都属于军事工业(都是为了实现“自强”的目标);根据材料“由外国人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和制炮装炮”、“曾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共建造大小船只34艘”可以得出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有都聘请外国人负责主持企业等。
【小问2 】
联系:根据材料“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可以得出“戊戌新政”与“洋务新政”之间存在的联系是洋务新政为戊戌新政的开展奠定了物质、精神基础;根据材料“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可以得出“戊戌新政”与“洋务新政”之间存在的联系是戊戌新政继承并发展了洋务新政。
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戊戌新政则要求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或答“学习内容从器物到制度”。
【小问3 】
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原因:依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但它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7年 七七事变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 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事件:古田会议;渡江战役
观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论述: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成为军队中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核心;1949年,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结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答案】(1)事件:五四运动。
(2)【示例】
事件: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胜利。
观点: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论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结论:国共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全民族抗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照抄示例不得分)
【解析】
【小问1 】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小问2 】
论述:分析题干要求,是选取材料2个史实形成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再结合1898-1956年的史实进行论证。根据示例,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找出历史事件1:七七事变和历史事件2:抗日战争胜利。从这两件事形成一个观点,注意在进行论述的时候分三步走,第一步,提出观点: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二步从用选取的这两件事来证明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为观点服务,如: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第三步:总结观点,进行升华,国共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全民族抗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33. 图书馆是观察社会变迁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在13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了著名的私人藏书家;15世纪将终的时候,就有了学宫附属的藏书楼。但是,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
——摘编自胡道静《上海图书馆史》
材料二: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
——蔡元培《裨补学界潜滋暗助——纪念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
材料三: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
年份 图书馆数量
1925 全国公共图书馆259所,学校图书馆171所,机关、团体及其他类型图书馆72所,合计502所
1936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1502所,民众教育馆图书部990所,学校图书馆254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162所,合计5196所
1947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418所,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室)716所,学校图书馆149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76所,合计2702所
——摘编自《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并分析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书馆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答案】(1)弊端: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原因: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2)作用: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3)变化:先增加后减少。时代背景:①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②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解析】
【小问1 】
弊端:根据材料“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有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
原因:根据材料“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经济较为发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西方传教士影响力逐渐渗透,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方图书馆思想的传播。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有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小问2 】
作用:根据材料“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利于学术发展;根据材料“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根据材料“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
【小问3 】
变化:根据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书馆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
时代背景:根据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中“1925年”“1936年”“194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数量的变化的时代背景是1925-1936 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茂名市直属学校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