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周年热点07长征开始9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含解析)

周年热点07 长征开始9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热点07长征开始90周年
原因 (1)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2)“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这时,“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2)进军贵州: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后,军队数量锐减。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向敌人力量较薄弱的贵州挺进。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川康地区:遵义会议后,经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5)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1)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3)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考点一遵义会议
一、单选题
(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
1.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2020·天津·高考真题)
2.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如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二长征
(2016·浙江·高考真题)
3.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选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论述题
(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足迹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如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七)长征
一、单选题
5.1936年,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后,根据朱德的提议,还进行了跨越障碍、刺杀、投弹、骑兵表演等项目。这次运动会的召开( )
A.锻炼了井冈山军民的应战能力
B.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旨在庆祝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鼓舞了红军开赴敌后战场的士气
6.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油画《红军到川北》。作品表现了一支红军宣传小队在村头用贴传单、写标语、作动员的方式来号召发动村民,扶老携幼的百姓被红军的主张所吸引该油画其意在( )
A.反映红军胜利会师场景 B.表现主题油画写意风格
C.宣传政治主张和鼓舞革命热情 D.重温历史记忆与弘扬长征精神
7.下图为1927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导致1934—1937年党员人数急剧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B.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C.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国民党反动政策的实施
8.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
A.反“围剿”已取得胜利 B.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始形成
9.有学者认为遵义会议取消了李德、博古把持的“三人团”,搬掉了凌驾于党中央领导集体之上的 “太上皇”,把毛泽东选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为革命道路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从此摆脱了共产国际的瞎指挥。该学者旨在说明遵义会议(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有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D.使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目标
10.红军长征转战到湘桂黔滇地区时,注重对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他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同时红军也注重学习、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并根据需要制定纪律和注意事项。这些做法( )
A.落实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精神
C.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1.下图为纪念近代某一革命活动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该革命活动(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12.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颁布命令:“最近我军经过之地地瘠民贫,苗民甚多,各部队更应向战士详细解释,严格督促。……加强纪律检查队、收容队工作,在宿营地分段检查纪律。”这一举措( )
A.全面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B.旨在全面阐述红军的民族政策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优良的工作作风 D.扭转了红军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13.1936年3月,法国巴黎《全民月刊》连载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被俘军医“廉臣”的口吻,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这部著作( )
A.反映了法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认可 B.记述了中央红军捍卫根据地的壮举
C.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 D.全面反映了北伐战争艰难行军历程
14.一位红军战士在家书中提及“自我反攻,以(已)到达陕西枸邑县太峪镇驻房(防),衣食住行是很平安”,“假是(使)家内接到我信,很快的与家(我)来信,不要递误,免得我在外挂念。来信到第一方军(红一方面军)第一军第四师十二团第三连。工作是很快乐的!”(家书落款时间为阳历四月卅日)由此可知,家书所写之时( )
A.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 B.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15.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如图中关于长征途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①的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在②的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在③处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在④处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战略的转移
16.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的一篇社论宣称“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 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这主要是基于当时( )
A.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左倾”政治错误已被纠正
17.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时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5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这一认识旨在( )
A.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借鉴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18.著名作家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一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 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下列口号与之相关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D.“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19.1936年8月,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到十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后编辑成《红军长征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有助于向外宣传红军②为中国革命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③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④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红军在长征期间为纠正“左”倾错误召开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哈达铺会议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5年,红色经典史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又名《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①②标注中任选一处,写出其所对应的歌曲名称并简述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军长征历程中克服和战胜的困难类型。
三、论述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刊笔下的红军长征
时期 报刊 报道内容
长征初期 《泰晤士报》 1934年10月当红军主力踏上长征之路时,当月的英国报刊并没有报道这一事件。 直到11月3日才用短短数语予以报道:“在过去两周的激烈抵抗后,共产党损失惨重。国民党政府军已占领汀州府或长汀……共产党已经从瑞金撤离,准备向西南撤退。”
长征中期 《每日先驱报》 1935年初,红军西渡赤水后,2月2日报道:“共产党军队约3万人正从贵州北部进入富裕的四川……似乎共产党在有利的条件下,比之前他们所谓的失败更加强大了。”后有质疑。 3月13日该报进一步提出了质疑:“中国中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共产党是真的被推翻了还是只是撤退?……政府军经过多年没有结果的努力……但蒋介石似乎并没捕获共产党的主要军队。”
长征后期 《每日先驱报》 1936年12月特约记者艾德加斯诺以“红色中国的‘真相’”为题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
《泰晤士报》 2月5日登载了传教士海曼自述的长征经历。 4月3日登载了甘肃传教士撤离的自述,传教士告诉英国记者当红军到达甘肃时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军阀的热烈欢迎。
——整理自王川、智凌燕《英国报刊1934—1936年间红军长征报道研究》
(注:长征伊始,国民党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污名化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特点并进行论述。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B项正确;中共中央就具体工作下发相关文件,不能集中说明长征和革命中心转移的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件并未集中体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结合,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早在1927年已经破裂,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1935年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故选择B项;A在江西,C在西藏,D在甘肃,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于长征意义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没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新中国成立才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故①错误;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故②正确;土地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与长征无关,故③错误;长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故④正确。故①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长征
4.瑞金: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强调政权)
遵义: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共七大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筹建,开国大典等
【详解】可从图片中看出,其足迹包括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因此可选择其中一些地点进行概括说明。如瑞金: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遵义: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等。主要是分析概括这些地方所发生了重大事件,并分析其影响。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一”运动会除常规的比赛项目外、刺杀、骑兵表演等项目,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地点是四川,井冈山在江西,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红军长征还未结束,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还未开辟敌后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57年创作油画《红军到川北》,目的是为了歌颂长征时期的革命精神,重温历史记忆和弘扬长征精神,D项正确;红军胜利会师在甘肃和陕北,并不在川北,排除A项;材料油画具有写实风格,排除B项;油画《红军到川北》创作于1957年,当时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因此并不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和鼓舞革命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至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4—1937年党员人数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红军被迫长征,D项正确;“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不符合史实,与人数变化无关,排除A项;导致1934—1937年党员人数急剧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B项中“主要矛盾变化”与人数变化无关,排除B项;此时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5年3月4日,……‘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及所学可知,红军长征时期在正确的军事领导下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B项正确;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选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排除C项;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据材料“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从此摆脱了共产国际的瞎指挥”,可知遵义会议是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独立自主处理革命问题的开始,有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C项正确;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开辟了革命新道路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中共二大使得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1936。据材料“红军长征注重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他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同时注重学习、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根据需要制定纪律和注意事项”,可知,红军注重团结当地少主民族人士,落实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统一战线政策,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精神,排除B项;红军尊重、团结少数民族,并未提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能够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但与材料中红军尊重、团结少数民族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图片可知,材料中的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长征沿线的省份,该革命活动为长征,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D项正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的是国民大革命,与长征不符,排除A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是将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长征不符,排除B项;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的是三大战役,与长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红军长征期间,红军在路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强化了纪律约束,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C项正确;纠正左倾错误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以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四渡赤水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以及材料的时间可得出这部作品主要记录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见闻,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C项正确;材料只是记录了当时长征的情况,并不能体现法国人的评价,排除A项;红军长征已经由根据地转移出来,而不是捍卫根据地,排除B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7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红军”是土地革命期间共产党军队的称呼。根据“,以(已)到达陕西枸邑县太峪镇驻房(防),衣食住行是很平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抵达了陕西地区,A项正确;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此时共产党的军队是解放军,排除B项;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此时共产党的军队是八路军,排除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图中内容可知,①是陕北吴起镇,②是贵州遵义,③是井冈山,④江西瑞金。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D项正确;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排除A项;遵义会议就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并非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B项;井冈山作为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10月,时间点在长征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1935年3月和运动战的特长、正确的军事领导可知题干事件发生在遵义会议后军事路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之后,B项正确;红军长征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非胜利,排除A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排除C项;遵义会议并没有全面清算“左”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指出“1921年党成立到1935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而民主革命胜利的经验在于,不迷信先生,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B项正确;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不符,排除A项;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借鉴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与“我们吃了先生的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黄土高原和瑞金联系在一起的是长征,D项正确;A项是北伐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B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主张,排除B项;C项是洗星海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得作品,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红军长征记》内容是围绕红军将士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编辑成册有助于对外宣传红军,同时为中国革命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①②符合题意,A正确;长征结束是在1936年10月,③排除,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④错误,排除B、C、D。
2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召开于长征途中,且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挽救了党的革命事业,故选C;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不发生在长征期间,排除A;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不发生在长征期间,排除B;哈达铺会议发生于长征期间,但不涉及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排除D。
21.(1)示例1:①《告别》: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或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它表达了赣南、闽西(或中央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
示例2:②《四渡赤水出奇兵》:遵义会议后,红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四渡赤水,灵活作战,使敌人疲于奔命。它突出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或②《遵义会议永放光芒》: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自然险阻(或险恶的自然环境);饥寒交迫(或粮食物资匮乏,疾病困扰);敌人围追堵截;党内“左”倾错误。(任答两点)
【详解】(1)依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可知,①位于瑞金,是长征的起点,其所对应的歌曲名称为《告别》;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或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告别》表达了赣南、闽西(或中央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②位于赤水(或遵义)附近,其所对应的名称是《四渡赤水出奇兵》(或《遵义会议放光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后,红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四渡赤水,灵活作战,使敌人疲于奔命,《四渡赤水出奇兵》突出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或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红军长征历程中克服和战胜困难有自然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粮食短缺(粮食物资匮乏,疾病困扰),敌人围追堵截,党内“左”倾错误。
22.特点
英国报刊在长征初期报道不符合实际,具有失真性;长征中期质疑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长征后期报道不断客观。
论述
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不同时期的报道是受中国国内形势和英国主观立场影响之下的结果。
长征初期,国民党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种种污名化报道,不断攻击共产党和红军。中国共产党在新闻传播方面受阻,长征的真实状况得不到客观报道。英国报刊报道红军长征是在对事实真相近乎无知的情况下,依据传闻、国民党的不实宣传等为新闻素材进行报道的,因此具有失真性。长征中期,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建设,扩大红军队伍,影响力慢慢提高;而国民党的对外宣布的有关共产党的消息自相矛盾,无法让人信服。所以在这一阶段英国报刊质疑之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长征后期,共产党人想方设法地想打破新闻封锁,一批仁人志士对长征进行记录。此时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报的信息渠道多样化,报道逐渐客观。
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的记载,是从国共两党的角度之外的外国新闻媒体视角去研究红军长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详解】本题属于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范围为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根据材料“在过去两周的激烈抵抗后,共产党损失惨重。国民党政府军已占领汀州府或长汀……共产党已经从瑞金撤离,准备向西南撤退”“似乎共产党在有利的条件下,比之前他们所谓的失败更加强大了”“后有质疑”“1936年12月特约记者艾德加斯诺以‘红色中国的‘真相’’为题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传教士告诉英国记者当红军到达甘肃时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军阀的热烈欢迎。”并结合所学长征有关知识,可以概括出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特点:英国报刊在长征初期报道不符合实际,具有失真性;长征中期质疑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长征后期报道不断客观。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当时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不同时期的报道是受中国国内形势和英国主观立场影响之下的结果。
根据材料“长征伊始,国民党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污名化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初期,国民党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种种污名化报道,不断攻击共产党和红军。中国共产党在新闻传播方面受阻,长征的真实状况得不到客观报道。英国报刊报道红军长征是在对事实真相近乎无知的情况下,依据传闻、国民党的不实宣传等为新闻素材进行报道的,因此具有失真性。
根据所学长征中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相关史实可知,长征中期,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建设,扩大红军队伍,影响力慢慢提高;而国民党的对外宣布的有关共产党的消息自相矛盾,无法让人信服。所以在这一阶段英国报刊质疑之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根据材料中斯诺、传教士海曼等信息可知,长征后期,共产党人想方设法地想打破新闻封锁,一批仁人志士对长征进行记录。此时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报的信息渠道多样化,报道逐渐客观。
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的记载,是从国共两党的角度之外的外国新闻媒体视角去研究红军长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周年热点07长征开始9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