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江苏地区专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王武丁将内服朝臣中辞去官职者安置在大学,以养老之礼待之,备于咨询政事;同时又让这些老臣担任内服贵族子弟的教师。这表明当时( )
A.政治经验得到传承 B.儒家思想渗透上层建筑
C.社会优抚制度完善 D.内外服的官员实现制衡
2.下表是汉武帝时期不同史料中关于严控沿海地区的记载。
史料 记载
《盐铁论·刺权》 指责沿海地区诸侯王“以专巨海之富而擅鱼盐之利也”
《史记·货殖列传》 “海盐之饶”
《盐铁论》 “山海之货”“山海之财”“山海之利”“山海者,财用之宝路”
这些记载表明当时( )
A.海洋经济意义受重视 B.盐铁经营权收归国家
C.国家对经济管控加强 D.富商的社会地位上升
3.颍川鄢陵庾氏于曹魏时期崛起,兴盛于东晋,于南朝时期衰落。阅读下表,其所示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颍川鄢陵庾氏名人事迹摘编
姓名 简介
庾峻 魏晋之际学者,散文家,魏时举为博士,迁秘书丞,拜侍御史
庾纯 庾峻之弟,博学有才义,为世儒宗。累官黄门侍郎,历中郎令,河南尹
庾阐 东晋时期文学家,山水诗之先导,历任尚书郎、给事中、领著作等职
庾敳 初为陈留相,后升任吏部郎,参太傅司马越军事,转军谘祭酒,擅清谈之学
庾亮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之一,累迁给事中、黄门侍郎、中领军等职
A.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巩固 B.地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C.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士族文化传统的积累
4.唐太宗、高宗等统治者以皇族之尊积极引导新贵间通婚,引领婚姻价值取向向官品、人才等转向,推动“官宦”“忠孝”“道义”“学艺”等成为“士大夫”的判断标准。这些做法从侧面反映了( )
A.庄园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主流 B.新的婚姻价值取向受到追捧
C.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仍颇高 D.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5.有清一代,对国家大政大典,如颁诏仪、进表笺仪、册封仪、将帅出征仪等的记录书写,经历了由入关前满蒙汉三体并书,到入关初满汉合璧为主,再到清中期满、蒙、汉、藏、托忒、察合台六体合璧的书写模式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B.现代中国的版图正逐渐定型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D.清政府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
6.下面表格反映了1839年广州一英国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部分商品货值(单位:西班牙银元)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 )
进口 货值 进口 货值
鸦片 13354030 茶叶 9317992
印度棉 6563124 生丝 2052288
杂货(手工制品) 4116873 杂货(手工制品) 1669644
珠宝 751455 珠宝 8974776
A.工业革命提升了英国竞争力 B.白银社会购买力明显下降
C.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D.中英贸易结构存在着风险
7.下表是1925-1949年全国各地中山公园数量的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表 全国中山公园数量一览表(1925-1949年)
省份 公园数目 省份 公园数目 省份 公园数目 省份 公园数目
江苏 17 四川 11 河北 3 宁夏 1
浙江 22 福建 28 山东 4 察哈尔 1
安徽 8 广东 57 湖南 6 新疆 1
江西 13 广西 27 山西 2 辽宁 1
湖北 14 云南 7 陕西 2 吉林 1
湖南 13 贵州 13 甘肃 6 台湾 9
A.民国时期全国形成普遍崇拜孙中山的风气
B.中山公园的分布体现了各地政治力量对比
C.近代动荡局势影响中山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D.国共双方均认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8.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
A.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C.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D.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9.1952年9月《人民日报》对农民互助性合作医疗给予充分肯定。1952年12月,全国90%以上的地区建立了县级卫生机构,县级卫生院达2123所,相当一部分乡村组建了个体诊所。这( )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确立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到来 D.依赖于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10.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6134架;中国水上运输船舶达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 )
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 B.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11.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创作于约5000年前,其中经常提到下表中几类人。据此可推知( )
苏美尔人经济文书中提及的部分人物
人物称呼 尼塔库尔 姆鲁斯·库尔 恩 图格·迪 帕·苏尔
含义 男奴(外邦男人) 女奴(外邦女人) 最高祭司 首席法官 指挥官
A.苏美尔人经济发展水平高 B.苏美尔人已迈入文明时期
C.冲突是城邦间交往的主流 D.出现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12.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从拉丁语过渡为希腊语,拜占庭法学家一直致力于将拉丁语的法律术语转译成希腊语,现代学者称之为“希腊语翻译运动”。这体现了拜占庭法律( )
A.体系进入了完备阶段 B.适应帝国变化的需要
C.完成向万民法的过渡 D.影响了整个罗马帝国
13.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11部禁奢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标准,以及各等级尤其是乡绅和城乡资产阶级的服饰消费标准。新兴资产阶级对禁奢法令大多采取了服从态度,法庭诉讼很少发生。禁奢法令的颁布( )
A.促进了人文主义在英国的传播 B.削弱了封建旧贵族的统治基础
C.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迎合了英国清教徒的价值取向
14.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族群结构与社会层级
社会层级 本地族群 欧亚移民
顶层 克里奥尔人:美洲出生的欧洲人 亚洲移民和欧洲移民保持着各自的社会文化传统
中间层 混血人种:梅斯蒂索人、穆拉托人和卡斯提人
底层 土著民族、解放的奴隶,以及他们的黑人后代
根据上表可知,拉丁美洲独立后( )
A.多元一体的拉美文化格局形成 B.多样性的新美洲文化逐渐形成
C.欧洲族裔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D.族群矛盾阻滞社会阶层的流动
15.1938—1940年,苏联共有32.8万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67.8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40年底,苏联共有2359个科研机构,98315名科研人员。这一时期苏联在量子力学、空气流体力学、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数论等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重要化学产品方面已实现完全自给。这些成就( )
A.表明国家教育实现了普及 B.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D.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6.1998年,瑞典通过新的退休金法律制度,新制度更重视个人一生的经济收入,即工资越高退休金越高;另外,新制度有一个基础性的保障退休金,这和个人所得无关,对所有老人都会给予定额的养老金。这项改革( )
A.增加了福利保障的支出 B.协调了公平与效率问题
C.实现了收入分配平等化 D.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国的谈判濒临破裂时,两个传教士以私人身份斡旋其间,最终促成了《尼布楚条约》的达成。《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运用国际法进行外交谈判的初例。初次遭逢近代国际法,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社会的谈判习俗和签约仪式。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代表在满文本和拉丁文本上签字、俄国代表在俄文本和拉丁文本上签字并交换条约。在康熙看来,国际法是什么、有些什么内容、其效力来自哪里,这些问题都无须深究。重要的是它如何能让来自欧洲的俄国遵行不悖。中国的第一次国际法实践,暂时终结了沙俄在北亚的继续扩张。《尼布楚条约》保证了中国东北边疆一个半世纪的安定和平。
材料二:在俄国的武力威胁之下,《瑷珲条约》以中国历史上文字最少之领土划界条约(第一条对于领土分割的条文不计标点仅一百八十余字)出让了中国十分之一的领土:条文中明确割让的领土达60万平方公里之巨,且还将乌苏里以东40万平方公里原属中国的领土置为“共管”。《瑷珲条约》未经双方换约并无法律效力,但中国却并不懂得该如何去谈条约的修正、去谈条约的法律效力,任它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导致《瑷珲条约》在领土边界问题上“破窗”之后,一个接一个的“破窗”条约签订,短短20年间,中国丧失了超过1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琪《国际法视角下中国清代边界条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布楚条约》成功签约的基本原因,说明该条约的重大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晚清时期国土沦丧的基本缘由。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代中国运用国际法的实践,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周代,就有了对盗窃宝器罪的规定。周代以后,统治者更加严格保护其财产、财物及先帝之宗庙、陵墓。汉律将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墓及宫殿的行为,称作“大逆不道”;对发盗普通人坟墓者,也处以重刑。唐代除对惩罚“谋大逆”的规定外,还制定了对地上、地下文物保护的条令,甚至出现了关于埋藏物归属的法律条款,这些都为宋元以至明清的法律所沿袭。
——摘编自赵杰《中国历代文物保护制度述略》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14年,袁世凯颁布《大总统禁止古物出口令》。1930年,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建立起自中央到地方的文物行政机构,并颁行对文物出口的严格许可证制度。1956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此后,各地出现了许多文物保护小组、文物通讯员,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截止1965年,全国共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72处。
——摘编自姚远《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历史考察(1949-1965)》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物保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当·斯密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调整经济周期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政府干预就没有必要了。在西方经济学中,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到当今颇具影响力的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等学派,都在鼓吹私有制的同时,将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神化,并抵制和反对政府干预。然而,当1929—1933年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经济不景气时,苏联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因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否决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完全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一切资源。
——摘编自张祥云《重评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受斯大林关于“两个世界市场”理论以及苏联在二战时期抗击法西斯的杰出表现的影响,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优势应是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两种手段,并将这两种手段有机统一起来。
——摘编自周建锋《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种不同经济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中国和美国面对两种不同经济模式所进行的变通。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反映了“震旦”一词的使用与流行情况。
东晋至清初 梵文本义为“思维之地”“文物之国”。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最早见于东晋时期。基本局限于僧侣、居士的佛学论著中,并未被国人广泛使用
晚清 西北史地学派中,徐松、姚莹使“震旦”走出佛典,魏源使“震旦”进一步走向社会大众。“震旦”被趋新人士用作国名代称
民国时期 “震旦”被赋予全新的含义:“从阴郁暗淡的状态中轰然一震,万象昭苏,刚在扶桑浴过的丽日从地平线上涌现出来。”各行各业的人们以“旭日”“醒狮”“雄鸡”等图像元素描绘“震旦”。自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诞生之日起,就将重新定义和系统研究“震旦系”“震旦纪”等地质术语,作为学会的重要课题,并借此在国际地质学界争取学术话语权。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以“震旦”为名的企业、机构使用“日出东方”“雄鸡报晓”的图像符号
——摘编自任晔《中国近代民族复兴视域下的“震旦”意蕴再造与词语流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王武丁将内服辞官者安置在大学,用于咨询政事,并让其担任内服贵族子弟的教师,说明商朝注重发挥和传承内服老臣的政治经验,A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注重发挥和利用内服老臣的从政经验,而不是社会优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服官的信息,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鱼盐之利”“海盐之饶”“山海之货”“山海之财”“山海之利”等信息可知,汉朝时期沿海地区的鱼盐之利及山海之货都被看作重要资源,这反映了当时海洋的经济意义受到重视,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家,但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经济的管控,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国家对海洋经济意义的重视,排除C项;汉朝时期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富商的社会地位不可能上升,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富商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曹魏时期崛起,兴盛于东晋,于南朝时期衰落”及表中的名人简介可知,庾氏名人都热爱文学,官位较高,家族地位上升与文化繁荣存在紧密关联。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士族文化传统的积累,D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排除A项;魏晋时期士族重视家庭教育,家学传承,这与地方教育水平关系不大,排除B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会对士族文化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初期婚姻价值取向仍深受门第观念的影响,与门阀士族为亲仍受崇尚。材料“引领婚姻价值取向向官品、人才等转向”表明统治者试图改变这种取向,把门第取向改变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儒家价值取向,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且唐代庄园经济并非“主流”,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统治者的引导,没有体现出社会上对这一引导的反应,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政大典记录文书的书写模式的变化与清朝国家认同的萌芽、重构、确立及稳固趋势相一致,其实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巩固,C项正确。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清代国家大政大典记录书写模式的变化无法反映版图的变化,排除B项;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并非材料中变化的实质,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英进口商品主要是鸦片,从进口商品结构中无法得出英国工业产品的优势,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白银大量流出,据此不能得出购买力下降的结论,排除B项;进出口中都有杂货和珠宝,不能说明两国贸易互补性强,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山公园的分布南多北少,受革命洗礼的地区多,偏远地区少,据此可知,中山公园的分布体现了各地的政治力量对比,B项正确。表格中只涉及全国各地中山公园的数量,不能就此得出全国人民对孙中山崇拜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全国各省中山公园数量的不同,无法体现近代动荡局势影响中山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之前中国各地各自为战现象严重,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的主力军队与各地武装积极参加对日作战,这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提升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不同阶层的团结协作,无法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情况,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军队主力与各地的地方武装积极抗日,并非国共合作,C项排除;材料不涉及抗日民主联合政府,D项排除。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时既有公有性质的县级卫生院,又有乡村个体诊所,呈现出公私并存状况,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提示:新民主主义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当时有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A项正确;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到来,新中国的医疗建设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不存在依赖关系,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2018年末中国的铁路、汽车、飞机、船舶等现代化交通运输行业与之前相比,有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大变化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排除A项;1953—1957年“一五”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并没有一直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中国式现代化的较快发展不仅仅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再结合表格中出现的“最高祭司”“首席法官”“指挥官”等词汇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公共权力和文字,说明苏美尔人已迈入文明时期,B项正确。材料中的人物称呼及含义无法反映苏美尔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邦之间交流和冲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人物称呼及其身份,无法说明当时的苏美尔文明是否政教合一,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拜占庭帝国采用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拜占庭法学家也致力于将法律术语转译成为希腊语,体现了拜占庭法律适应帝国变化的需要,B项正确。公元6世纪,罗马法已经进入完备阶段,排除A项;公元3世纪,罗马法已完成向万民法的过渡,排除C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因此拜占庭帝国法律不会影响整个罗马帝国,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服从禁奢法令,这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经营规模,C项正确。人文主义者提倡追求物质享受,这与禁奢是矛盾的,排除A项;禁奢是禁止奢侈消费,并非剥夺个人财产,更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可能削弱旧贵族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禁奢法令的内容与清教徒提倡节俭的思想相一致,但英国清教徒最早形成于16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的不同族群及不断涌入的欧亚移民可以判断,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的多样性文化正在逐渐形成,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拉美文化具有多元特征,但独立后的拉美并未形成一体的文化格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族群的人口数量,无法得出欧洲族裔占据人口多数,排除C项;新美洲文化的融合性将促进不同族群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且材料信息未体现族群矛盾,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带动了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教育普及,排除A项;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慢慢被废除,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
综上可知,这项改革注重协调公平与效率问题,A项正确。仅由材料看不出福利保障支出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效率与公平,不是民主权利,排除D项。
17.答案:(1)原因:清军军事上有一定优势;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廷对国际法的不自觉运用;康熙帝政治、外交智慧(包容开放的心态);东南、西北的局势牵制清廷;俄国国力不足,制约其扩张。意义: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是中国领土;巩固东北边疆,促进疆域奠定。
(2)缘由:列强侵华,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瑷珲条约》开创恶劣先例;外交落后,对国际法的无知和茫然。
(3)认识:清代对于国际法的运用经历了前期被动运用、晚期迷茫的过程;清前期的被动运用体现了外交传统与近代的双重属性;晚期迷茫折射出长期闭关自守的恶果及晚清国力的衰退、统治集团的腐朽;近代国际法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的产物,殖民色彩浓厚,能否有效利用国际法取决于国力的强弱。
解析:(1)原因:联系雅克萨之战、西学东渐等所学知识可得,清军军事上有一定优势;俄国国力不足,制约其扩张;西学东渐一定程度上促进清廷对国际法的不自觉运用。此外可以结合所学“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可得,康熙帝政治、外交智慧,东南台湾郑氏、西北蒙古的局势牵制清廷。意义:联系所学“疆域的奠定”可知,《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是中国领土;巩固了东北边疆,促进了清代疆域的奠定。
(2)缘由:结合所学“两次鸦片战争”可知,列强侵华,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结合材料二“导致《瑷珲条约》在领土边界问题上‘破窗’之后,一个接一个的‘破窗’条约签订”可知,《瑷珲条约》开创恶劣先例;结合材料二“中国却并不懂得该如何去谈条约的修正、去谈条约的法律效力,任它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可知,外交落后,对国际法的无知和茫然。
(3)认识:结合材料一、二,可以分析得出清代对国际法的运用经历了前期被动运用、晚期迷茫的过程;然后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即可。
18.答案:(1)注重对帝陵、宫殿、宗庙等的保护;注重对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对盗墓行为处以重刑;形成以立法保护文物的传统。
(2)发展趋势:近现代时期的中国政府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文物保护制度和体系逐渐完善);社会和公众在文物保护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文化主权;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历代对文物的保护基本都是围绕盗掘皇家的宗庙、陵墓及宫殿等规定罪名,可得出注重对帝陵、宫殿、宗庙等的保护的特点;据材料一“还制定了对地上、地下文物保护的条令”,可得出注重对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的特点;据材料一“称作‘大逆不道’;对发盗普通人坟墓者,也处以重刑”,可得出对盗墓行为处以重刑的特点;据材料一历代统治者基于保护文物而制定法律,可得出形成以立法保护文物的传统的特点。
第(2)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专门的文物保护制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迅速建立起自中央到地方的文物行政机构,从国家角度可得出,近现代时期的中国政府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文物保护制度和体系逐渐完善)。据材料二“各地出现了许多文物保护小组、文物通讯员,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角度可得出,社会和公众在文物保护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等方面作答。
19.答案:(1)特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模式:鼓吹私有制,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作用,抵制和反对政府干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决了自由市场经济,利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2)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通过加强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等领域的干预与指导,不仅和平渡过了经济危机,而且为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存续做出了贡献。
中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做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始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理利用和调配市场资源,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并取得重大成就。
解析:第(1)问,根据下表进行分析。
第一步,审设问 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 第三步,调知识 第四步,定答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种不同经济模式的特点 “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抵制和反对政府干预”“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一切资源”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模式:鼓吹私有制,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作用,抵制和反对政府干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决了自由市场经济,利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第(2)问,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等并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等方面分析美国的变通之处。根据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并结合所学,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分析中国的变通之处。
20.答案:示例
论题:“震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行,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和需求,也参与并推动了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阐述:晚清以来“震旦”一词逐渐走出佛典,走向社会大众。“震旦”被晚清趋新人士用作国名代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持反清革命主张者,以“震旦”为国名,以示与“大清”决裂。民国时期,国人在追求富强、渴望复兴的共同心理下,对“震旦”做出新的解释,该词被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之意。中国社会各界以“旭日”“醒狮”“雄鸡”等图像元素描绘“震旦”,寄托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期盼;中国地质学人发起以“震旦系”为旗帜的学术救国运动,为新兴的中国地质学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以“震旦”为名的企业、机构,为建设后方、抵御外侮的爱国建设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以“日出东方”“雄鸡报晓”的图像符号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自强精神。“震旦”在近代中国的流行,既有其传统词义“文物之国”“东方日出之地”等极具正面色彩的原因,也有学者积极提倡的原因,更有其“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义与国民心理契合的原因。总的来看,“震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行,与时代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寄托了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期盼。
解析:
第一步 审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第二步 提取关键信息→“文物之国”“社会大众”“趋新人士”“万象昭苏”“旭日”“醒狮”“争取学术话语权”“抗日战争”“民族复兴”等
第三步 拟定论题→“震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行,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和需求,也参与并推动了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第四步 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从晚清的社会危机及民国时期追求富强、学术发展、抵御外侮等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