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
第一单元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3辽宁大连高一月考)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决定经济发展
C.调整政策发展生产
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制度
D.夺去王侯爵位
3.史书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制度的建立(  )
A.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根本解决了地方矛盾
D.削弱了丞相权力
4.汉高祖时期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统治思想的变化
C.汉赋的广泛流行 D.政治体制的变化
5.(2023山东潍坊高一月考)2009年,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其中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表明(  )
A.西汉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对西域实行管辖
6.(2023福建莆田高一月考)下面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君主专制的弊端
C.皇帝昏庸造成乱象
D.血缘政治得到强化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2023河南洛阳高一期中)下表是汉初不同皇帝在位时期施行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说明汉初(  )
记述 时期
兵皆罢……以功劳行田宅 汉高祖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倍征收人头税) 汉惠帝
除(免除)田之租税,丁男徭役“三年而一事” 汉文帝
A.赋税沉重矛盾尖锐
B.政府重视经济恢复
C.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D.匈奴威胁战争频繁
8.(2023福建龙岩高一月考)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楚、齐、赵等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由此可见,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在(  )
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
B.安抚灭楚异姓功臣
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
D.从俗而治维护统治
9.“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此评论(  )
A.肯定了武帝的文化功绩
B.描述了西汉经济的恢复
C.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D.称赞了武帝的开拓疆域
10.(2023安徽宣城高一期末)汉武帝时,盐、铁、酒等实行国营,由中央大农令统一管理;同时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统制经济以巩固统治
B.稳定物价促进工商业发展
C.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D.推行重农抑商以加强集权
11.(2023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所载汉代经济活动(部分)。这表明当时(  )
《后汉书》 世善农稼,好货殖……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昌言》 豪人之室……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A.经济作物得到发展
B.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国家抑商政策调整
12.东汉光武帝时,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13.下表是汉赋与乐府诗的代表作及其特点,据表可知汉代(  )
文学体裁 代表作 特点
汉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穷极声貌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体现真实,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A.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
B.阶级分化和民族对立
C.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D.经济和文化重心南移
14.(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和买卖盐铁等事务……严禁私人铸铁和煮盐,敢私铸铁器和煮盐者,钛左趾(被罚左脚戴镣铐),没收其器物。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罢盐铁官营事。贤良文学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希望废除盐铁官营,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袭扰……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它,对内则使国库空虚,对外则使边防缺乏费用,让守卫边疆的战士挨冻受饿,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 废除这些政策是不妥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并归纳盐铁官营的措施。
(2)面对是否废除盐铁官营政策,材料二提供了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你的理由。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发展需要调整政策发展生产,C项正确。
2.A 解析 根据“同姓寡少”可知该措施与血缘有关系,根据“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可知该措施要恢复在秦时被废除的分封制度,综合可得出该制度为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故选A项。
3.A 解析 据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汉代的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治理的成绩,判断地方官员的能力并提出升迁或降职的建议,对已判决的案件接受当事人的申诉,对错误判决作出改判意见,这些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4.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使得“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句”,故选B项;汉朝从建立开始就已经是大一统的局面,排除A项;汉赋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并不能决定官方诏书的内容变化,排除C项;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国家政治体制没有变化,排除D项。
5.D 解析 根据材料“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D项正确。
6.B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东汉某一时期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实质是皇权专制制度使然,外戚与宦官倚仗皇权各谋私利,相互争斗,造成朝政腐朽黑暗,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B项正确。
7.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汉高祖到汉文帝,都重视发展农业,而且还实行轻徭薄赋的措施,说明政府重视经济恢复,B项正确;汉初轻徭薄赋,并不是赋税沉重,矛盾尖锐,也不是继承秦朝制度,排除A、C两项;材料内容和匈奴威胁无关,排除D项。
8.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西汉初年政府“从俗而治”,在东部分封诸侯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D项正确。
9.A 解析 汉武帝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建立察举制选拔人才,兴太学推动教育发展,材料充分肯定了汉武帝的文化功绩,故选A项。
10.A 解析 根据题干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取消郡国铸币权,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都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巩固统治,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题干中的措施并非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盐铁官营和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并非减轻百姓负担,排除C项;铸币权收归中央并非重农抑商的措施,排除D项。
11.B 解析 根据材料“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豪人之室……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可知,地方豪强势力强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作物得到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的信息,排除C项;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C 解析 据题意可知,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理由将吕后的神位移出刘邦的高庙,其目的就是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目的,C项正确。
13.C 解析 据材料“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穷极声貌”“体现真实,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可知,汉代政治统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出现了体现其“大一统”的文学作品,故选C项。
14.参考答案 (1)背景:私人垄断盐铁业;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中央财政收入受影响。
措施:国家垄断经营;设立管理机构;任命商人为官参与管理;重罚私铸和煮盐者。
(2)不废: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废:与民争利;容易导致道德败坏;促进农业发展;限制工商业。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