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
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有考古学家提出“龙山时代”的概念,用以统称和龙山文化大体同时期的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据此判断,下列文化属于“龙山时代”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2.下图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流,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3.根据下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 )
记载 出处
(禹)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孟子》
A.禅让制得以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家天下”局面开启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4.几千年来,西亚人一直不能完全准确地释读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朝文字(甲骨文)。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 )
A.地域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务实性
5.下图是“西周世系表”,从周武王开始经历了11代12位王的统治。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6.(2023浙江杭州高一期中)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对下图所体现的制度解读最合理的是( )
甲骨文中的“田”字
A.农业使用青铜工具为主
B.手工业的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6 00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距今4 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两处遗址对比说明陶寺文化( )
A.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
B.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王权与神权更加紧密结合
D.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8.图1是五千多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2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两幅图片说明了( )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特点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9.(2023福建南平高一期中)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采取封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 )
A.体现专制王权的出现
B.标志中央集权初步建立
C.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10.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
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
D.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
11.(2023山东临沂高一月考)有学者指出,周代分封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该学者强调分封制( )
A.促进了政治文化整合
B.分化了地方政治势力
C.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新的文化体系
12.据《魏书》载:“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诸侯
13.(2023安徽安庆高一期末)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因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迸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这反映出中原文明( )
A.是整合中华文明的主导力量
B.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
C.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
D.奠定华夏文明的根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从良渚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一些发现来看,当时漆器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良渚文化的漆器均发现于较大的墓葬中,能辨器形的有盘、觯和杯,有的棺木上也很像是涂漆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非子·十过》中的记载反映出当时漆器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一中的记载是否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历史。
(3)根据材料二,说明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D 解析 “龙山时代”泛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良渚文化属于这一时期,故选D项;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属于距今约7 000—5 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排除A、B、C三项。
2.D 解析 由材料“尽管它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流,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项。
3.C 解析 三则材料都强调了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只是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家天下”的局面开启了,C项正确;《战国策》认为启通过武力手段夺取天下,不属于禅让,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
4.C 解析 材料强调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字的准确解读,体现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C项正确。
5.B 解析 西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反映了宗法制,故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皇帝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排除D项。
6.C 解析 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商和西周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其性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这一时期农业工具是以骨制、木制等为主,只有少量的青铜农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吏,排除D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说明这一时期的陶寺文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陶寺文化并没有确立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排除C项。
8.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部分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各具特色又相互借鉴,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有多元性,又有共通性,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南北文化格局发生融合,排除C项;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9.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文化遗址表明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产生,C项正确。
10.B 解析 材料将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进行对比,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商代的内外服制度,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允许其自治管理,但未必有血缘关系,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面积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11.A 解析 材料中“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体现了以周代政治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的整合,A项正确。
12.B 解析 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宗法制度,为了维护这种等级秩序,周朝确立“同姓不婚”的原则,以免同姓婚姻造成等级秩序混乱,故选B项;礼乐制度是通过祭神、结婚、丧葬上不同的礼仪区分,以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排除A项;“同姓不婚”的原则是出于巩固宗法制度的需要,与民族交流无关,排除C项;分封制是周天子控制诸侯的方式,宗法制是用血缘亲属关系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排除D项。
13.C 解析 据材料“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向四周辐射影响”可知,中原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故选C项。
14.参考答案 (1)漆器较为珍贵,主要为贵族使用;漆器主要用作食器、祭器;漆器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黑色。
(2)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韩非子·十过》的记载是真实的。
(3)传世文献可以使人们直接了解历史;考古材料可以再现历史,印证文献记载的正确与否。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