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答案)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
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A.三教合一的现象
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儒、释、道三教出现合流趋势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2.唐代的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鼓励三教展开自由辩论,文人可自由出入儒释道。这体现出,唐代(  )
A.中外双方交流密切
B.崇文方针实施
C.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D.思想文化开放
3.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杰出文学艺术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官僚政治的成熟
C.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
D.社会经济的发展
4.《新唐书》载,“司空李(jì)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帝曰:‘善。’其书遂大行”。该《本草》是(  )
A.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对中国古代临床学的系统总结
C.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D.中国古代第一部医学专著
5.有学者指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这说明贾思勰的思想(  )
A.与传统儒家主流思想相背离
B.肯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受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深刻
D.顾及了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统一性
6.“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这些石窟的修造主要适应了(  )
A.佛教的广泛传播
B.儒学的发展
C.道家的日益兴盛
D.三教的融合
8.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这一书法现象 (  )
A.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
B.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的文化特征
C.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D.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
9.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以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供养于宫内,引发礼佛风潮。对此,以孟子继承者自命的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韩愈意在(  )
A.崇尚节俭
B.倡导复兴儒学
C.限制皇权
D.反对唯心主义
10.(2023四川成都高一期末)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作诗的情景。该作品(  )
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
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11.(2023广东惠州高一期末)据学者统计:唐代广为流行的体育游艺活动多达20余种,如蹴鞠、击毬、步打球、田猎、角抵、水戏、棋弈、歌舞等,其中不乏文人与妇女的广泛参与。由此可知,唐代(  )
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B.社会风尚进取刚健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12.下表为古诗(摘录),由下表可知(  )
诗人 诗句 出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过故人庄》
王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淇上田园即事》
白居易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A.政治稳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源泉
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学的创作
D.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13.(2023四川成都高一月考)相对而言,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以后,则凸显沉郁悲壮的情调。这反映了(  )
A.社会变迁影响文学创作
B.皇帝喜好决定诗歌风格
C.艺术作品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落
14.《齐民要术》中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但在全书中详细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这说明该书作者(  )
A.主张兼顾经济效益
B.忽视粮食作物种植
C.关注农业精耕细作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15.唐诗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唐代文学史的材料,同时又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诗节选
《从军行·其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香山寺二绝》 白居易 空山寂静老夫闲, 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 半移生计入香山。 爱风岩上攀松盖, 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 他生当作此山僧。
《忆昔二首·其二》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提取材料中的唐诗信息(任选三首),说明上述唐诗对研究唐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C 解析 根据材料“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可知,当时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C项正确;“合一”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三教于一身”,排除B项;鼎足而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D 解析 材料表明,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对不同思想采取兼容态度,文化氛围宽松,体现出唐代思想文化的开放,D项正确。
3.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这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层面,D项正确。
4.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本草》是唐政府编修的《唐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A项正确;对中国古代临床学的系统总结是《伤寒杂病论》,排除B项;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国古代第一部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排除D项。
5.D 解析 依据材料“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可以看出贾思勰从国家角度出发,主张重农,从民众角度出发,主张求利,体现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仅是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其受到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
6.B 解析 鉴真东渡体现的是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日本,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国向外学习,即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B项。
7.A 解析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故选A项。
8.B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关系紧密,B项正确。
9.B 解析 面对唐宪宗引发的礼佛风潮,韩愈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说明韩愈反对礼佛,而主张复兴儒学,故选B项。
10.C 解析 材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体现了《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材料“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作诗的情景”表明其可用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贵族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选C项。
11.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代体育游艺活动丰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竞技体育盛行,反映了唐代社会崇尚阳刚力量,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故选B项。
12.B 解析 表格所列诗中涉及农业生活、农牧生活、农作物等,这些创作素材显然都是来自农业劳动生活,故选B项;诗中未提及政治局势,无法得知是否是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没提及农业工具或其他科技成果,无法得知文学发展是否与科技进步有关,排除C项;材料中“田家”“牧童”“小麦”都不是宫廷文化,因而与宫廷文化的普及没有关系,排除D项。
13.A 解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诗歌的情调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A项正确;皇帝的喜好不能决定诗歌的风格,排除B项;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的状况,“再现社会真实”表述错误,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唐朝诗歌的衰落,排除D项。
14.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虽然《齐民要术》中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但是在书中依然记载了多样经营和市场售卖的内容,说明贾思勰主张兼顾经济效益,故选A项;《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著作,故重视粮食作物的种植,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著作,关注农业精耕细作,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该书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唐诗 唐诗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唐代的社会风貌,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唐代的史料
材料 内容 李白的《从军行·其二》刻画出一位身经百战、无比勇敢的将军形象 可用于研究唐代卫国戍边、建功立业、拜爵封侯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范围 唐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存在。不同时期的唐诗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状况
白居易的《香山寺二绝》反映出作者潜心佛教 可用于研究唐代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
杜甫的《忆昔二首·其二》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社会状况 可用于研究唐代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等情况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描绘了长安每年正月十五的夜生活,写出了豪门贵族车马喧嚣、市民们轻歌笑语,通宵达旦生活在欢娱之中的情景 可用于研究唐都长安的城市经济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状况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