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湖南地区专用(答案)

2024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湖南地区专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是截至2019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情况统计表。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 )
稻米 粟米 黍米
浮选颗粒数 14768 13883 2248
颗粒数占比 47.8% 44.9% 7.3%
折合重量(克) 236.288 27.766 15.736
A.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B.居民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
C.印证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D.水稻是其居民重要粮食来源
2.汉文帝致匈奴书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长城成为双方共同认定的边界。这表明,西汉( )
A.限制同域外的交流交往 B.华夷秩序观念已经出现
C.与匈奴的关系逐渐缓和 D.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开发
3.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二月,一份捷报(唐朝名将李靖亲率三千骁骑大破东突厥,并生俘其王)送达长安,唐太宗览毕大喜,召集宗室、勋贵、大臣饮宴庆祝。宴会上,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共同欢庆唐军大捷。据此可知( )
A.唐初君臣之间等级秩序并不森严 B.农耕民族也能训练出优秀的骑兵
C.唐太宗为立军威高调举办祝捷宴 D.当时铁血尚武与奔放的时代风貌
4.1169年,朱熹在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创建社仓,取得良好效果。社仓在后来的推广过程中得到朱熹门人和同道的大力支持。当时,富人是地方备荒仓的重要资助者和参与者,而寺僧也在仓储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反映出宋代( )
A.乡村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B.理学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C.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提高 D.基层力量的影响力较强
5.《老乞大》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是朝鲜人在中国旅行经商所必备的汉语实用教材,以对话形式写成。后来该书不断被重印,又相继被译成蒙古文、满文和日文。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民间贸易活跃 B.中外关系融洽
C.宗藩关系稳定 D.文化教育发展
6.下表为1871—1903年中国进口的棉纱和棉布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表格中空缺的数据最有可能是( )
年份 棉纱 棉布
1871—1873 2.8 30.32
1881—1883 5.8 22.8
1891—18/93 (1) (2)
1901—1903 18.6 19.7
A.(1)为14.6,(2)为16.3 B.(1)为14.6,(2)为20.5
C.(1)为19.8,(2)为20.5 D.(1)为19.8,(2)为16.3
7.湖南是南方革命的活跃地区,妇女运动有声有色。1925年3月中共湖南区委派缪伯英、赵先桂等人加入省女界联合会,引导该组织倾向共产党,进而转向女权与革命并重的运动策略。1927年初,湖南陆续有50多个县成立了女界联合会,她们联合起来召开了湖南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制定了《湖南女界联合会章程》,举办了三八妇女节活动。这一系列活动(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8.1947年5月山西阳泉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
A.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取得重大进展
B.旨在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C.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基础
D.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重要成果
9.下图是李可染创作的套色木版年画《新得的黄牛》,上有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铧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这反映了画家( )
A.受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影响 B.对农村土地改革的支持
C.对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赞颂 D.对农业机械化缺乏认识
10.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实现了全澳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成立学界升旗队;以及新设立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国家、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澳门特区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 )
A.拓展了澳门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B.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为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1.在古代雅典“参加集会,不仅能将公民集合起来,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而且还能将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大家都只是城邦中平等的一员。座席上的观众会在共同的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差别,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这表明,古代雅典( )
A.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社会各领域 B.公共活动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要
C.注重培养城邦公民的民主观念 D.注重培养城邦公民人人平等意识
12.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桑贾克(县)是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一个行省由数个桑贾克构成,一个桑贾克又由数个村庄构成”。到17世纪初,帝国行省达到32个。上述变化( )
A.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 B.意在控制欧亚间的商贸
C.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的态势 D.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13.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教会的职能在于宣传“基督教信仰”,并将宗教信仰“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霍布斯的主张(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旨在打击罗马教廷权力 D.奠定了政教合一理论的基础
14.1794年《普鲁士邦法》颁布,国家破除行会垄断的改革继续深化。该法规定:主君有权开放或关闭行会,有权决定行会成员人数;并对行会法则与工匠权利乃至学徒教育的行会控制领域——做出规定。这些规定一方面调整行会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也承认行会存在的合法性,利于行会的持续发展。普鲁士行会制度的变革( )
A.削弱了君主专制权利 B.增强了行会社会治理功能
C.不利于统一市场形成 D.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15.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16.下面是拉美国家1970~1980年商品贸易情况表(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拉美国家( )
1970 1980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初级产品 52 14.5 49.2 29.6
农业 29.9 7.6 16.5 7.1
矿业 7.4 1.1 4.7 1.1
能源 14.7 5.9 28.1 21.5
制成品 47.4 85 50 70
传统制成品 20.5 14.7 21.2 13.1
食品、饲料和烟草 15.3 4.1 15 4.8
其它传统制成品 5.2 10.6 6.2 8.3
规模集约化制成品 23.8 27.6 23.1 23.1
耐用品 0.6 9.8 2.1 9.2
技术扩散制成品 2.4 32.8 3.5 24.5
其它商品 0.6 0.5 0.8 0.4
总计 100 100 100 100
A.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 B.完全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
C.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缩小 D.在国际分工中优势得到一定提升
二、材料题
17.司马光修史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果”,《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至17世纪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急剧变革,西方文化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文学、艺术、政治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宗教改革则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局面,实现了教会的民族化,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完成了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近代化改造。
——摘编自马敏、邢来顺《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材料二 西方文化转型过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观点在欧洲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后来又在世界其他地区蔓延。但是它们所取得的这一切成就和胜利也是有代价的。有些代价虽然在当时表现不明显、不突出,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暴露在了社会面前。首先,“它毁弃了曾一度被实质性传统、基督教信仰以及对于祖先的孝敬、对家庭和其他机构中的权威的恭敬所占据的大部分领域”,并“头痛地发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困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转型时期带给社会伟大进步和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的精神危机,引起了人们的信仰迷茫和对生存意义的失落。这种代价同社会转型时期剧烈变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变革的突飞猛进是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李钢《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代价沉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文化转型”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严密)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
(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
(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
(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
(6)
(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
(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3月
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浮选颗粒中稻米和粟米的颗粒数虽然接近,但是折合成重量以后,稻米的重量明显高于粟米,这说明二里头文化中稻米是重要的粮食来源,故选D项。材料只能说明二里头文化的农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其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大量稻米,只能说明其与长江流域文化有密切交流,不能证明其居民是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中水稻无论从浮选颗粒数还是折合重量上看超过其他农作物,而二里头文化位于黄河流域,这与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不符,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对匈奴提出以长城作为双方的边界,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说明这一时期华夷秩序的观念已经对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由此可推知华夷秩序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长城成为双方共同认定的边界并不会限制双方的交流交往,排除A项。确定双方边界并不一定能缓和双方的关系,且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逐渐恶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双方边界的设立,并没有涉及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李靖亲率三千骁骑大破东突厥,并生俘其王”“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可知,太上皇与皇帝不拘泥于身份,亲自奏乐起舞庆祝大捷,体现了当时铁血尚武与奔放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皇帝与太上皇为庆祝大捷亲自奏乐起舞,君臣同乐,这不能代表当时的君臣等级秩序并不森严,排除A项。“优秀的骑兵”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B项。唐太宗高调举办宴会是为了庆祝唐军大捷,而非为了“立军威”,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朱熹等人创建的社仓在解决地方备荒问题上收效显著,地方的富人、寺僧在解决备荒问题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基层力量的影响力较强,D项正确。A项“得到保障”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地方备荒,与理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不同群体的民众为地方备荒提供的帮助,没有体现基层治理,排除C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老乞大》……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旅行经商所必备”说明朝鲜人来中国旅行经商频繁,有学习汉语的需要;材料“不断被重印,又相继被译成蒙古文、满文和日文”说明《老乞大》在民间往来中比较实用,影响广泛,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民间贸易活跃,A项正确。对外关系融洽不仅仅包括经济和文化,还有政治等方面,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宗藩关系强调的是政治隶属关系,材料反映的仅是经贸往来,排除C项;《老乞大》只是实用的语言学习课本,材料未体现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棉纱是棉布的原料,19世纪70、80年代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工业原料棉纱进口少,工业制成品棉布进口多;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进口棉纱加工成棉布,因此棉纱进口逐步增多,棉布进口逐步减少,B项正确,排除A、C、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引导该组织倾向共产党,进而转向女权与革命并重的运动策略”“她们联合起来召开了湖南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制定了《湖南女界联合会章程》”及所学可知,从1924年到1927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湖南地区组织开展了妇女运动,这有利于团结女性进行革命,从而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1927年后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推行的革命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这些活动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但“改变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建立城市政权,并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这为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7年6月,战略反攻才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了房和地”“拉回大黄牛”可以对应着土地改革这一史实,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热情提高,积极投入农村建设之中,体现了画家对农村土地改革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绘画风格,排除A项。分土地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不是农业生产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化是将土地、工具等都收归集体所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对农村牛耕的描绘,是画家对当时农村客观现实的反映,不等于画家不了解机械化,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澳门特区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澳门特区政府在澳门的措施,非拓展国际社会活动空间,排除A项;材料无关区域合作,排除C项;澳门地区推行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共集会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这说明公共活动要服务于城邦政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社会各领域,排除B项;培养城邦公民人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都是城邦意识的具体表现,排除C、D两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可知,通过设立行省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帝国疆域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增强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欧亚商贸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未提及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和所学可知,霍布斯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有一个,中世纪双剑理论所提倡的教权和王权并立的格局必然被打破,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国家,非打击罗马教廷权力,排除C项;材料与政教合一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主君有权开放或关闭行会,有权决定行会成员人数;并对行会法则与工匠权利乃至学徒教育的行会控制领域——做出规定”可知,普鲁士行会制度的变革有利于行会的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该变革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利,排除A项;材料无关社会治理,排除B项;该变革有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64年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最大特征就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题目中提到巴斯德的微生物学研究推动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符合这一特征,故而在根本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A项正确。罐头食品的量产和流行与战争的需要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罐头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结果的表象,其实质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罐头食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拉美国家20世纪70至80年代,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减少、制成品比重增加,而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增加、制成品比重减少,这反映出拉美国家从原料输出地向工业产品输出地转变的进程不断推进,在国际分工中不仅仅局限在工业生产原料产地的地位,更具有制造优势,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拉美国家对内和对外经济比重,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完全瓦解,“完全摆脱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不断加大,不是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缩小,排除C项。
17.答案:(1)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
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
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2)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可知,史料按其呈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及口述史料,文献史料还可以分为实录、正史、杂史、文学作品、石刻、碑铭等。根据三则材料信息,将材料中提到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作答。
第(2)问,根据材料,应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其他史料编写;其二,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其他史料的记载补入;其三,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矛盾时,会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解答时既要多角度思考,又要运用材料中的实例进行说明,注意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18.答案:(1)背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壮大的需求;近代欧洲城市自治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欧洲基督教会腐败和黑暗束缚人们的思想。
(2)示例:
论题:急剧变革背景下的近代西方文化转型。
阐述:14—17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西欧各地迅速开展,有力打击了宗教神权对人们的束缚,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得到发扬;自然科学兴起并发展,进而有力推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造就了近代西方世界的崛起,但同时也因为自身的缺陷和极端化的弊端使得西方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迷茫失落甚至颓废的精神状况;西方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大旗,标榜自由、平等、博爱,冲击了中世纪西方传统文化;但是人文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对立,造成在激烈竞争之下焦虑的心理与冷漠的人际关系;其次西方文化转型过程中引起商业文化泛滥、享乐主义盛行;启蒙运动用理性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极端理性主义带来新的极权主义以及机械科学观代替一切社会伦理等引起了近代西方社会动荡。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转型过程中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却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进步。
解析:第(1)题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急剧变革”并结合14—17世纪时代背景即可得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壮大的需求,近代欧洲城市自治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欧洲基督教会腐败和黑暗束缚人们思想等。
第(2)题阐述,主要考查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客观评价,阐述西方文化转型过程产生的影响,答题时,考生需从政治、经济、社会、个人等角度去思考答题方向,并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去谈影响,再根据材料二“它毁弃了曾一度被实质性传统、基督教信仰以及对于祖先的孝敬、对家庭和其他机构中的权威的恭敬所占据的大部分领域”“导致了社会的精神危机,引起了人们的信仰迷茫和对生存意义的失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文主义以及理性主义进行客观评价,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答案:示例1:
论题:世界棉纺织中心的变迁折射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论述: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
18世纪中期,亚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心,印度棉布主要销往欧洲。
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世界棉纺织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尤其是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
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纺织中心重新回归亚洲。
综上所述,棉纺织中心的变迁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今棉花产业仍在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构建。
示例2:
论题:一部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
论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国家通过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亚洲、美洲棉纺织生产的控制,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在棉纺织领域广泛运用。为获取廉价原棉和倾销棉纺织品,英国通过武力侵略方式打开中国和印度国门。中、印两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激发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斗争。尤其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综上所述,棉花的发展帮助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赋予其长期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权力,但是客观上也开启了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
示例3:
论题:棉花产业变革折射中国社会发展
论述:我国有着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内地植棉始于宋朝,元朝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棉花。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提高产量,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明代,棉花生产的区域化、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推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18世纪下半叶,中国棉纺织品大量销往欧洲等地,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机制棉纺织品涌入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冲击,渐趋衰败。19世纪末,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棉纺织业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棉纺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棉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伴随着世界棉花产业回归亚洲,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
综上所述,棉花产业伴随中国国运兴衰,国兴则棉兴,棉兴带国富。
解析:首先,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拟定论题;第二,就所拟论题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第三,就所述内容得出结论,结论应是对所述内容的总结、升华。
示例1:
根据材料“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以及图中信息提出论题:世界棉纺织中心的变迁折射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论述:根据材料“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根据材料“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亚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心,印度棉布主要销往欧洲。
根据材料“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世界棉纺织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尤其是英国。根据材料中的图中的数据可知,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根据材料“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纺织中心重新回归亚洲。
最后总结:棉纺织中心的变迁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今棉花产业仍在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构建。表述完整。
示例2
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知,“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提出论题:一部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
论述:首先答出棉花在资本主义扩张中的作用,其次,答出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以中国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国家通过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亚洲、美洲棉纺织生产的控制,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据材料中的图可知,英国向中印大量出口棉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在棉纺织领域广泛运用。为获取廉价原棉和倾销棉纺织品,英国通过武力侵略方式打开中国和印度国门。中、印两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激发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斗争。根据材料“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最后总结:棉花的发展帮助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赋予其长期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权力,但是客观上也开启了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表述完整。
示例3
根据材料中所列棉花在中国的种植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论题:棉花产业变革折射中国社会发展。
论述:根据材料“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有着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内地植棉始于宋朝,元朝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棉花,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提高产量,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据材料“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代,棉花生产的区域化、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推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根据材料“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可知,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棉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18世纪下半叶,中国棉纺织品大量销往欧洲等地,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的数据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成为西方棉织品倾销地,英国机制棉纺织品涌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冲击,渐趋衰败。据材料“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可得出19世纪末,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棉纺织业曲折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近代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棉纺织产业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棉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伴随着世界棉花产业回归亚洲,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
最后总结:从棉花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得出棉花产业伴随中国国运兴衰,国兴则棉兴,棉兴带国富。表述完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湖南地区专用(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