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周王朝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国王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王权威的不断强化 B.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着王权
C. 贵族政治体制的影响 D. 王室重臣影响王朝的传承
2. 保存于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雕刻中,有两幅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老子着高冠长袍,虽年事已高,仍出门拱手远迎、身后三人手捧简册.表示让孔子翻阅。孔子手捧雁作为见面礼,弟子及车骑毕恭毕敬各列其后。作为一个案例,这体现了汉代( )
A. 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 B. 尊儒崇道的文化意向
C. 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 D. “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3. 图1、图2分别是当代专家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考古报告绘制的《隋代运河与(官府)粮仓示意图》和《黎阳仓城遗址遗迹平面图》,图中黎阳仓依山而建,仓窖较浅,应是基于方便转运粮食的考虑。据此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隋代( )
图1 图2
A. 国家粮仓建设数量在我国古代最多 B. 黎阳仓是具有中转性质的国家粮仓
C. 东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4. 随着靖康之变、中原为金人所占,动荡的社会现实、失去家园的痛苦、收复失地的渴盼,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南宋词人的词作中。下列词句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D.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5. 下表所示是明朝后期徽商中流行的方便商人出行的行路指南类书籍。由此可知,当时( )
书籍 简介
《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明代二京十三布政司水陆路程,各地道路的起讫分合和水陆驿站名称
《天下各程图引》 汇集明代水陆路引100条,以记录水陆路线的站名、里距为主,兼及各地食宿、物产、风景等
《一统路程图记》 记述各省道路起讫分合、里程距离、水马驿站
A. 长途贸易兴盛 B. 徽商推动了地理学进步
C. 商业资本集聚 D. 徽州成为全国的商贸核心
6. 1878年7月,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诞生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见下图),这套邮票共3主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龙”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作为历史文物,它们可用于研究晚清时期( )
A. 统治者抵制近代化 B. 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C.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D. 民营通信事业的发展
7. 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把十月革命的胜利视为早期革命者到民间活动的结果,认为“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并呼吁青年走向农村……这表明他( )
A. 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 强调工农团结革命的必要性
C.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D. 主张中国走俄国式革命道路
8. 1928年1月,毛泽东指导起草的《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地主、祠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分给“贫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种使用”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 B. 农村革命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被普遍接受 D. 中共重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9. 1942年12月19日,重庆市政府转行政院令,从1943年1月15日开始对辖区重要市场的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限价以1942年11月30日各市场原有价格为准。此限价政策一直执行到1945年。该政策的实施( )
A. 加剧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B. 暂时缓解了国家经济困难
C.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 维持了国统区币值的稳定
10. 下表所示为一位高三学生总结的某次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据此判断,这次国际会议( )
1 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探讨和促进他们相互间的和共同的利益,建立和增进友好和睦邻关系
2 讨论参加会议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和关系
3 讨论对亚非国家人民具有特别利害关系的问题,例如有关民族主权的问题和种族主义及殖民主义的问题
4 讨论亚非国家和它们的人民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它们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深入发展 B. 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 D. 体现了美苏冷战重心转移
11.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史学著作中写道:“我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这表明希罗多德( )
A. 提倡将史学素养融入历史著作 B. 认为历史学家应尊重传统
C. 真实地展现希腊城邦演变历程 D. 客观写史且具有怀疑精神
12. 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
A. 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 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 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3.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经荷兰议会授权,获得荷兰与非洲南端好望角以东的非洲、亚洲地区贸易的垄断权,不断拓展对印度、印尼及日本等地区的直航贸易,并逐步将对华贸易作为该公司亚洲贸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发展( )
A. 冲击了英国在亚洲地区的垄断地位 B. 表明了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C. 适应了荷兰国内工商业发展的需求 D. 推动了中国与西欧国家的自由往来
14. 马克思在起草第一国际成立宣言时,对参加第一国际的各个派别的不同观点作了历史性的妥协,采取当时工人运动能够接受的形式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他们逐步摆脱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这一做法的意图是( )
A. 全面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 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
C. 广泛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团体 D. 鼓励工人阶级建立工农联盟
15. 美国史学家入江昭指出,“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后者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为稳定日本的成长营造环境”。以下对这次签约“合作”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列强打败中国并强迫中国签订此约 ②中国借此机会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遭到了限制 ④“机会均等”成为八国共同的侵华原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勃伦杰称,工业遗产不单单是工业生产的操作间,还应当包含工人的住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及系统,以及曾体现社会生活功能的遗址等归置在原本所在的整体景观场所中,这样还能为我们研究价值单体与所在景观环境中所有元素之间的联系提供便利。在此,勃伦杰强调( )
A. 拓展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 B. 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C. 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则 D. 恢复工业遗产的原生状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概念在法律文献中始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其文曰:“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或释田合籍,日本读简班又释田名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胡广《汉官解诂》所谓“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二年律令·户律》有律文曰:“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
——摘编自王彦辉《瓶颈与突围: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 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人们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两宋改变了这一制度,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其中,主户指有田产、直接向政府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这就放松了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
——摘编自魏静、范英、康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进行户籍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上述变化的社会因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价值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
——摘编自彭波新《新中国70年外贸发展:从小兔到大象》
材料二 1978年之后,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剔除汇率等因素,当年出口实际排名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79—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中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摘编自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国际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弗吉里奥(1349-1420)将身体运动引入学校,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充满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竞争精神被列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一种首要品格,竞争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种渴望得到赞扬的天性。维多利诺(1378—1446)反对“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对肉体的禁抑”,主张重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人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应包括体育在内,而不只进行心灵的训练”,即“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待受教会无端指责达千年之久的身体活动,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摘编自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等
材料二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说,“三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体育为先”,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从资产阶级进行海外竞争的需要出发,他重视体育,强调“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卢梭(1712—1778)指出:体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前提,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体育教育应该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思想在近代体育史上独树一帜,对后来的自然体育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冬等《试论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体育教育观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内容出现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中国日渐被卷入由近代东西方列强帝国主义扩张所形塑的世界体系,时人已经逐渐认识到,思考中国问题必须同时思考同一时期的欧洲与全球问题,以辨别中国在全球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提供一种具有比较性的全球视野。单纯地从中国自身历史轴线上思考中国问题已不太可能。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反抗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的思考》
根据材料,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高三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周王朝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国王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王权威的不断强化 B.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着王权
C. 贵族政治体制的影响 D. 王室重臣影响王朝的传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商周政体中国王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说明当时的原始民主遗风对其有制约作用,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王权威的强化,排除A项;商周的确实行贵族政治,但材料还提到“国人”“舆论”对王权的制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王朝传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保存于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雕刻中,有两幅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老子着高冠长袍,虽年事已高,仍出门拱手远迎、身后三人手捧简册.表示让孔子翻阅。孔子手捧雁作为见面礼,弟子及车骑毕恭毕敬各列其后。作为一个案例,这体现了汉代( )
A. 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 B. 尊儒崇道的文化意向
C. 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 D. “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中的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汉代的一种经济现象和文化意向。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中,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互敬互学,说明当时追求既尊儒又崇道的社会文化意向。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反映“争鸣”状态,排除C项;材料与佛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图1、图2分别是当代专家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考古报告绘制的《隋代运河与(官府)粮仓示意图》和《黎阳仓城遗址遗迹平面图》,图中黎阳仓依山而建,仓窖较浅,应是基于方便转运粮食的考虑。据此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隋代( )
图1 图2
A. 国家粮仓建设数量在我国古代最多 B. 黎阳仓是具有中转性质的国家粮仓
C. 东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红果)。据材料可知,黎阳仓是隋代大型国家粮仓,离洛阳较远,东邻黄河(故道)、西近永济渠的位置便于漕运,“依山而建”“方便转运”有利于粮食存储安全和转运,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与其他粮仓比较的内容,排除A项;当时东都洛阳只是全国政治副中心、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排除C项;材料与边疆管理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4. 随着靖康之变、中原为金人所占,动荡的社会现实、失去家园的痛苦、收复失地的渴盼,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南宋词人的词作中。下列词句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D.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表现的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抗金期盼,D项正确;材料“靖康之变、中原为金人所占,动荡的社会现实、失去家园的痛苦”体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情景,而A项表述是北宋苏轼的《赤壁怀古》,B项表述是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内容,C项描写的是爱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 下表所示是明朝后期徽商中流行方便商人出行的行路指南类书籍。由此可知,当时( )
书籍 简介
《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明代二京十三布政司水陆路程,各地道路的起讫分合和水陆驿站名称
《天下各程图引》 汇集明代水陆路引100条,以记录水陆路线的站名、里距为主,兼及各地食宿、物产、风景等
《一统路程图记》 记述各省道路起讫分合、里程距离、水马驿站
A. 长途贸易兴盛 B. 徽商推动了地理学的进步
C. 商业资本集聚 D. 徽州成为全国的商贸核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一统路程图记》均记录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适应了徽商长途贸易发展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地理知识,排除B项;徽商中交通类书籍的流行,并不能说明商业资本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当时徽州只是地区贸易发达的城市,并非全国商贸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
6. 1878年7月,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诞生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见下图),这套邮票共3主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龙”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作为历史文物,它们可用于研究晚清时期( )
A. 统治者抵制近代化 B. 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C.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D. 民营通信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票应该由一个国家的邮政部门发行,但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却由外国人掌控的海关发行,说明中国的邮政主权被外国人掌控,体现了列强扩大侵华的意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同时,海关试办邮政,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邮政近代化,B项正确;清朝统治者允许海关办理邮政,顺应了通信事业的近代化,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属于海关发行的邮票,并非民营通信,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把十月革命的胜利视为早期革命者到民间活动的结果,认为“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并呼吁青年走向农村……这表明他( )
A. 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 强调工农团结革命的必要性
C.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D. 主张中国走俄国式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强调劳工阶级(农民)解放的重要,说明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此时五四运动尚未发生,排除A项;李大钊强调青年到农村发动群众运动,并未提到工农团结革命,排除B项;苏俄式革命以城市为中心,而李大钊则呼吁“走向农村”,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28年1月,毛泽东指导起草的《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地主、祠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分给“贫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种使用”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大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被普遍接受 D. 中共重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毛泽东提出让工农兵享有政治权利和分给农民土地等主张,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注重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D项正确;当时土地革命主要在根据地进行,排除A项;根据地面积扩大是在1929-1932年,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当时影响尚有限,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42年12月19日,重庆市政府转行政院令,从1943年1月15日开始对辖区重要市场的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限价以1942年11月30日各市场原有价格为准。此限价政策一直执行到1945年。该政策的实施( )
A. 加剧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B. 暂时缓解了国家经济困难
C.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 维持了国统区币值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的重庆,政府对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这对于维持当时重庆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很有必要的,C项正确;经济崩溃是滥发纸币和战乱等因素造成的,排除A项;限价政策可暂时控制物价等,但不能缓解国家经济困难,排除B项;该措施并未维持币值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表所示为一位高三学生总结的某次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据此判断,这次国际会议( )
1 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探讨和促进他们相互间的和共同的利益,建立和增进友好和睦邻关系
2 讨论参加会议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和关系
3 讨论对亚非国家人民具有特别利害关系的问题,例如有关民族主权的问题和种族主义及殖民主义的问题
4 讨论亚非国家和它们的人民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它们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深入发展 B. 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 D. 体现了美苏冷战重心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的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讨论对亚非国家人民具有特别利害关系的问题”“讨论亚非国家和它们的人民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在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重心一直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史学著作中写道:“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这表明希罗多德( )
A. 提倡将史学素养融入历史著作 B. 认历史学家应尊重传统
C. 真实地展现希腊城邦演变历程 D. 客观写史且具有怀疑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可知,希罗多德客观写史,不带主观色彩,且具有怀疑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希罗多德未提倡将史学素养融入历史著作,排除A项;材料是希罗多德对自己写史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真实地展现希腊城邦演变历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
A. 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 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 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人注重吸收被征服人民的文化和其他域外的优秀文化,这对提升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阿拉伯人重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没有体现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排除B项;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加速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经荷兰议会授权,获得荷兰与非洲南端好望角以东的非洲、亚洲地区贸易的垄断权,不断拓展对印度、印尼及日本等地区的直航贸易,并逐步将对华贸易作为该公司亚洲贸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发展( )
A. 冲击了英国在亚洲地区的垄断地位 B. 表明了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C. 适应了荷兰国内工商业发展的需求 D. 推动了中国与西欧国家的自由往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成为其对外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这与荷兰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有助于其拓展和维护荷兰在亚非地区的商业利益,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在荷兰之前,垄断亚洲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而非英国,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是荷兰政府支持的殖民机构,通过贸易和暴力掠夺等方式为荷兰谋取殖民权益,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明末和清前中期,中国大部分时间推行“海禁”政策,与西欧国家并未自由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14. 马克思在起草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时,对参加第一国际的各个派别的不同观点作了历史性的妥协,采取当时工人运动能够接受的形式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他们逐步摆脱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这一做法的意图是( )
A. 全面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 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
C. 广泛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团体 D. 鼓励工人阶级建立工农联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对参加国际的各个派别的不同观点作了历史性的妥协,采取当时工人运动能够接受的形式”可知,马克思在撰写成立宣言时的妥协,是为了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团体,以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C项正确;材料“采取当时工人运动能够接受的形式,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马克思的目的不是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是基于团结各国无产阶级中的不同派别,排除A项;“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农联盟,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美国史学家入江昭指出,“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后者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为稳定日本的成长营造环境”。以下对这次签约“合作”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列强打败中国并强迫中国签订此约 ②中国借此机会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遭到了限制 ④“机会均等”成为八国共同的侵华原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21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及所学可知,此约为《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签订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成为欧美列强共同的侵华原则,从而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③④项正确;《九国公约》是在协约国打败同盟国的基础上签订的,且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①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②项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勃伦杰称,工业遗产不单单是工业生产的操作间,还应当包含工人的住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及系统,以及曾体现社会生活功能的遗址等归置在原本所在的整体景观场所中,这样还能为我们研究价值单体与所在景观环境中所有元素之间的联系提供便利。在此,勃伦杰强调( )
A. 拓展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 B. 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C. 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则 D. 恢复工业遗产的原生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工业遗产不单单是工业生产的操作间……以及曾体现社会生活功能的遗址等归置在原本所在的整体景观场所中”可知,勃伦杰认为工业遗产的涉及面更为广泛,这对人们拓展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故选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而是指出要扩大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排除B项;“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拓展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是为了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工业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非为了“恢复工业遗产的原生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概念在法律文献中始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其文曰:“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或释田合籍,日本读简班又释田名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胡广《汉官解诂》所谓“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二年律令·户律》有律文曰:“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
——摘编自王彦辉《瓶颈与突围: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 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人们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两宋改变了这一制度,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其中,主户指有田产、直接向政府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这就放松了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
——摘编自魏静、范英、康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进行户籍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上述变化的社会因素。
【答案】(1)措施:制定《户律》;按照户口、人名、年纪等类别进行登记;规范户籍迁移;将奴婢登记在民户的户籍;秋冬之季地方统计户口,中央用上计制进行检查。(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城乡开始分别建立户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划分主户和客户。(答出两点即可)
社会因素:士族势力的衰落;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城市的发展;租佃关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措施:据材料“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得出制定《户律》;据材料“‘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得出按照户口、人名、年纪等类别进行登记;据材料“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得出规范户籍迁移;据材料“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得出将奴婢登记在民户的户籍;据材料“‘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得出秋冬之季地方统计户口,中央用上计制进行检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变化:据材料“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得出城乡开始分别建立户籍;据材料“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得出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划分主户和客户。 社会因素:据材料“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得出宋朝士族势力衰落,门第观念淡化,导致按照门第出身划分户籍的做法不再适用;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催生了按照城乡划分户籍的户籍制度;据材料“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并结合所学得出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出现大批丧失土地、靠租种他人土地为生的农户,租佃关系发展,催生了根据有无田产划分主户和客户的制度。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价值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
——摘编自彭波新《新中国70年外贸发展:从小兔到大象》
材料二 1978年之后,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剔除汇率等因素,当年出口实际排名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79—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中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摘编自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国际影响。
【答案】(1)措施: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外贸活动;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与西方部分国家建立贸易关系。(答出两点即可)
(2)表现: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对象不断扩大;资本双向流动加快。(答出两点即可)
国际影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格局的演进;增进了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世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措施:根据“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得出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外贸活动;根据“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得出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根据“ 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得出与西方部分国家建立贸易关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表现:根据“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得出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根据“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得出对外贸易对象不断扩大;资本双向流动加快。影响:根据“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可从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格局的演进、增进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及为世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等角度进行分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弗吉里奥(1349-1420)将身体运动引入学校,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充满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竞争精神被列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一种首要品格,竞争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种渴望得到赞扬的天性。维多利诺(1378—1446)反对“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对肉体的禁抑”,主张重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人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应包括体育在内,而不只进行心灵的训练”,即“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待受教会无端指责达千年之久的身体活动,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摘编自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等
材料二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说,“三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体育为先”,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从资产阶级进行海外竞争的需要出发,他重视体育,强调“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卢梭(1712—1778)指出:体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前提,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体育教育应该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思想在近代体育史上独树一帜,对后来的自然体育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冬等《试论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体育教育观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内容出现的原因。
【答案】(1)内涵:肯定个体价值;鼓励个人全面发展;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积极倡导体育锻炼。(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冲击了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顺应了时代潮流;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变革。(答出两点即可)
(2)新内容: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尊重儿童天性;充满理性精神。(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复苏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迫切需求;早期殖民扩张的深入发展,加剧了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的竞争;近代科学革命的勃兴。(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4-15世纪(西方)。第一小问内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由材料一中“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充满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身心俱健的人。”、“人具有一种渴望得到赞扬的天性。”、“主张重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可知,体育教育观肯定个体价值;由材料一中“人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应包括体育在内,而不只进行心灵的训练”可知,体育教育观鼓励个人全面发展;由材料一中“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待受教会无端指责达千年之久的身体活动”可知,体育教育观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由材料一中“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可知,体育教育观积极倡导体育锻炼。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作答,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发面分析其意义,例如,思想上,冲击了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上,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变革;时代进步上,顺应了时代潮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第一小问新内容,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一进行比较,整理作答。由材料二中“三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体育为先”可知,启蒙思想家更重视体育,提升了体育教育的地位;由材料二中“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知,启蒙思想家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由材料二中“体育教育应该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可知,启蒙思想家尊重儿童天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为理性主义,体育教育观也充满理性精神。
第二问原因,原因类问题可以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复苏与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迫切需求;由材料二中“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知,重视体育也与这一时期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的竞争有关;近代科学革命的勃兴也为人们理性认识世界和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中国日渐被卷入由近代东西方列强帝国主义扩张所形塑的世界体系,时人已经逐渐认识到,思考中国问题必须同时思考同一时期的欧洲与全球问题,以辨别中国在全球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提供一种具有比较性的全球视野。单纯地从中国自身历史轴线上思考中国问题已不太可能。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反抗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的思考》
根据材料,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论题: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阐述: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对华侵略逐步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救亡图存,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民族工业,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以俄为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改变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存续与更生的方向,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反抗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 ;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可知,材料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不断探寻救国道路的历史,又是吸收西方文化、更新传统文化、改造和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可从两个方面任选其一拟定论题,也可从整体上拟定论题。如选择“反侵略反封建、不断探寻救国道路”的角度,可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为题,列举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论述近代中国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探寻救国道路的历程,最后作总结: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