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4.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Ⅰ卷第16至30题为历史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可知,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 发明舟车 B. 铸造青铜器 C. 制造陶器 D. 种植粮食作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可知,该处原始居民可能种植粮食作物,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没有体现“发明舟车”,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出现青铜器,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没有陶器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 (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大禹 D. 蚩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洪水,消除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称他为大禹,C项正确;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五帝之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炎帝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医药,教民用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为主兵之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 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甲骨文的有关知识。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期在汉水、淮水流域分封了至少十一个姬姓诸侯国,称作“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承担着压制南方楚国的重任。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皇帝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周初期在汉水、淮水流域分封了至少十一个姬姓诸侯国,称作“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承担着压制南方楚国的重任。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贵族,以巩固统治,A项正确;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排除C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 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 治理黄河 B. 修筑都江堰 C. 奖励耕战 D. 发明水排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鼓励他的弟子以较高的道德规范要求自我,强调对人要和善、仁慈,这位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为政以德。对人要和善、仁慈是孔子的思想。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7.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
A. 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 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 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李白描绘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8.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对外征战 B. 休养生息 C. 以法治国 D. 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为恢复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状况,即“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与对外征战无关,排除A项;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黄老无为而治,而不是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强调当时经济状况,即“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下列人物中,对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功不可没的是( )
A. 张骞 B. 鉴真 C. 玄奘 D. 郑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以至更西地区的交通路线开辟出来,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丝绸之路的开通,功不可没的人物是张骞,A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宣传佛法,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玄奘西行至印度,学习佛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传播了明朝的国威,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设置
A. 西域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伊犁将军府
D. 北庭都元帅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A符合题意;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北庭都护府的设立都是在唐朝时期,BD不符合题意,伊犁将军的设立是在清朝时期,C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 《史记》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是( )
A. 苻坚 B. 华佗 C. 项羽 D. 曹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C项正确;苻坚前秦第三位君王,排除A项;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排除B项;曹操东汉权臣,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侧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所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表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三国、东晋、南北朝等割据政权,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为躲避北方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汉朝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 发明印刷术 B. 改进造纸术 C. 发明指南针 D. 编著《史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蔡伦是东汉宦官,他的贡献是改进了西汉发明的造纸术,B项正确;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分别是唐朝北宋时发明,与东汉蔡伦无关,排除A项;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战国,称为司南,宋朝称为罗盘,不是蔡伦的发明,排除C项; 司马迁编著《史记》,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该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史前时期 B. 夏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东晋南朝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D项正确;《宋书》记录是南朝的史实,与史前时期无关,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B项;秦汉时期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相对落后,排除C项。 故选D项。
15. 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
A. 篆书 B. 隶书 C. 行书 D. 楷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和所学可知,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C项正确;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排除A项;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排除B项;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第Ⅱ卷共4小题,第31、32题为历史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16.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采取哪些汉化措施 这些措施有何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变法的措施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影响:根据材料一“倾邻国而雄诸侯”和所学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小问3详解】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7. 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正式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史稿》
(1)观察材料一,图1反映秦朝推行了哪一地方管理制度 图2、图3 分别反映秦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汉皇帝”是谁 请写出他颁布的法令名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答案】(1)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2)汉武帝;推恩令
(3)人民生活稳定;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图片1体现的是郡县制;
措施:图片2体现的是统一货币,图片3体现的是统一文字。
【小问2详解】
“汉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汉皇帝”是汉武帝;
法令名称:根据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汉武帝颁布的法令推恩令。
小问3详解】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长期以来我国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可知,人民生活稳定;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4.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Ⅰ卷第16至30题为历史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可知,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 发明舟车 B. 铸造青铜器 C. 制造陶器 D. 种植粮食作物
2.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 (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大禹 D. 蚩尤
3. 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 B.
C. D.
4.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期在汉水、淮水流域分封了至少十一个姬姓诸侯国,称作“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承担着压制南方楚国的重任。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皇帝制 D. 禅让制
5. 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主要贡献是( )
A. 治理黄河 B. 修筑都江堰 C. 奖励耕战 D. 发明水排
6. 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鼓励他的弟子以较高的道德规范要求自我,强调对人要和善、仁慈,这位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7.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
A. 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 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 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8.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对外征战 B. 休养生息 C. 以法治国 D. 中央集权
9.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贸易交通线。下列人物中,对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功不可没的是( )
A. 张骞 B. 鉴真 C. 玄奘 D. 郑和
10. 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设置
A. 西域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伊犁将军府
D. 北庭都元帅府
11. 《史记》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是( )
A. 苻坚 B. 华佗 C. 项羽 D. 曹操
12. 下侧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所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 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 发明印刷术 B. 改进造纸术 C. 发明指南针 D. 编著《史记》
14.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该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史前时期 B. 夏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东晋南朝时期
15. 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
A 篆书 B. 隶书 C. 行书 D. 楷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第Ⅱ卷共4小题,第31、32题为历史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16.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采取哪些汉化措施 这些措施有何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7. 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正式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史稿》
(1)观察材料一,图1反映秦朝推行了哪一地方管理制度 图2、图3 分别反映秦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汉皇帝”是谁 请写出他颁布的法令名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