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
A.四川 B.山西 C.云南 D.浙江
2.在我国境内,黄帝陵有5个,全国许多省份都建有黄帝庙。这一现象反映了黄帝( )
A.足迹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 B.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教民开垦耕种、治理黄河水患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A.涿鹿之战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商鞅变法
4.“它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它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这段解说词描述的文物是( )
A.四羊方尊 B.三星堆青铜面具 C.利簋 D.司母戊鼎
5.西周礼制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B.制鼎技术提高,产量增加
C.郑庄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D.鼎演变为常用的饮食器具
6.“水早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称赞的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长城 D.龙门石窟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墨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D.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8.有学者指出,从后世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侯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秦颁行小篆 B.汉武帝兴办太学 C.锺繇创立楷书 D.西晋设置书博士
9.下图反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此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刘邦 B.张角、吴广 C.陈胜、吴广 D.刘邦、项羽
10.“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坻朽而不可校。”该描述体现了“文景之治”时期( )
A.民族交融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社会安定
11.贾谊认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些思想认识启发了西汉政府后来( )
A.铸造五铢钱 B.实施“推恩令” C.废除井田制 D.尊崇儒术
12.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光武中兴形成 C.民族政权并立 D.东汉走向衰亡
13.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
A.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的胜利 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14.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5.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涉及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16.下列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科技和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作原料,价格便宜
B.东汉华佗医术高超,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人称他为“医圣”
C.南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D.东晋顾恺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二、材料题
17.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网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为天子镇守疆土、織纳贡物、朝现述职、发兵从征等,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为加强对全国的蜿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在材料反映的制度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3)根据材料三,画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不同朝代的制度变更中你得到的认识。
18.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成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三:自晋氏迁流,造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城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稳。则数郡忘饥。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新石器时代从事原始农业的典型聚落遗址,并说出原始农业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归纳其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贾思望
(1)分别写出材料-图一、图三中的字体。图三书法艺术与图二技术的发明之间有何联系?
(2)司马迁在哪部作品中实现了材料二中“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愿望?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领域有着怎样的地位?
(3)材料三选自北朝时期哪本著名的农书?结合材料简要介绍作者的观点。(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原文)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的改革创新成效表
事件 结果
商鞅变法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休养生息政策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北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今云南省,与四川、山西、浙江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材料体现人们修建黄帝陵和黄帝庙,材料没有涉及黄帝足迹追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排除A项;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排除C项;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C项正确;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7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殷墟遗址,排除B项;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礼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D项正确;经上述分析,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礼器是司母戊鼎,而不是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利簋,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滴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排除A项;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长城,排除C项;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应是民本思想,如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孟子更是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墨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是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指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B项;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意思是要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侯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解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推行和各地区文化交流造成的障碍,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文字,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汉武帝创办太学是董仲舒提倡儒家学说的情况下,创办太学,重点培养一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排除B项;钟繇创立楷书、西晋设立书博士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废弃了早先在诸侯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成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戌卒杀死押解戌卒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C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AD项均不正确,排除AD项;张角是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黄巾起义领导人,排除B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说明文景之治时期我国经济繁荣,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排除A项;中国文化繁荣的三个时代第一个文化繁荣高峰先秦时代、第二次文化繁荣高峰魏晋唐宋时代,文化繁荣的第三次高峰民国时期,排除C项;社会安定是“文景之治”时期的表现之一,题干中没有涉及社会安定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的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王国问题,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导致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使得王国势力大大削弱,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铸造五铢钱是经济上的措施,目的是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的是商鞅变法,排除C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实现思想上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C
解析: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是为了北击匈奴与西域无关,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排除B项;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商的战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故C表述正确,符合题意;西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作原料,价格便宜,故A表述错误,排除A;东汉的张仲景医术高超,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人尊称他为“医圣”,故B表述错误,排除B;东晋王羲之被彼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故D表述错误,排除D。故选:C。
17.答案:(1)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2)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实行再分封等;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
(3)
(4)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等。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通过禅让制选举出来;约公元前2070年,再建立夏朝,禹的儿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一反映了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史实。
(2)权利:根据材料二“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投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被分封的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实行再分封等。义务:根据材料二“诸侯要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可知,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3)示意图:根据材料三的信息,明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再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画出简图即可。
(4)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影响:使家庭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使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原因: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及技术;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解析:(1)遗址:根据材料一“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的典型代表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在河姆渡遗址最重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在半坡最重要的农作物是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表现: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器、牛耕的出现。影响:根据材料二“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成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使家庭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二“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使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由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及技术、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19.答案:(1)图一:甲骨文;图二:行书。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不误农时。
解析:(1)字体:根据材料一“图一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商朝的甲骨文。根据材料一图三《兰亭集序》(幕本局部)”结合所学可知,王義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其字体是行书。联系:根据材料一“图二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结合所学可知,图二反映的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该造纸术扩大原料来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著作:根据材料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著作《史记》。《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实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愿望。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3)农书:根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师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勰”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著有《齐名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观点:根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0.答案:示例:
观点: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改革,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因此,不断地改革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