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世界发展报告(1993)》发布的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80、1991)。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联邦德国成为社会保障支出最多的国家
B.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解决了社会的矛盾
C.英国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D.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2.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呈三足鼎立 B.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
C.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D.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主导
3.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说明
A.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B.非洲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4.1946年,法国宪法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这说明,法国
A.开始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B.将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
C.致力于打造社会福利制度 D.已摆脱了战后经济困难
5.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美国就很少再参加诸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器等国际机构的援助计划,相反美国政府更青睐其能控制的双边计划。这可以用来说明
A.杜鲁门主义发表成为冷战的开端 B.二战后联合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C.美国的对外援助由务虚走向务实 D.美国经济外交服务于其全球战略
6.某学者认为:“尽管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但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而意识形态又加强了他们的受威胁感。”该学者意在指出
A.美苏之间本质上没有利益冲突 B.冷战的爆发是多重因素的作用
C.冷战实际上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D.决策者认识局限导致美苏冷战
7.如图体现了近代某-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导致这一发现的理论
A.准确预见到海王星的存在 B.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C.创立实验科学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 D.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8.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与会国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国家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内容;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强调各国应充分行使国家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平等地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说明二战后
A.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显现
C.美苏两极格局的主导地位已被动摇
D.第三世界左右国际政治格局
9.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B.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C.杜鲁门主义发表 D.马歇尔计划实施
10.下表为欧洲哲学发展线路与欧洲科技中心变化简表。据此可知
A.哲学发展引领科技中心的转移 B.思想解放推动科技的均衡发展
C.哲学与科技的发展具有同步性 D.国力强弱决定科技的发展程度
11.1951年4月,美国成立心理战略委员会(PSB),企图制定“一整套有关人类愿望的准则”,鼓励“从速采取行动来激励思想的创造与传播”,“系统地、科学地为美国生活方式塑造形象”,以打破为“敌视美国的目标”提供了思想基础的另一种学说体系。这表明美国( )
A.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 B.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望
C.打破了敌视美国的思维 D.增强了思想的系统性
12.在东欧剧变中,尽管东欧各国都确立起多党的议会民主制政治框架,但是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却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它们对苏联的离弃的程度和与西欧接近的程度也都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 )
A.属于中间地带 B.受冷战影响不同 C.国情有所不同 D.历史文化有差异
13.里根在1988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说道:“这届政府的政策已经促成创纪录的经济扩张——美国在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而丰厚的收益意味着美国人民生活水准的上升。”该政策( )
A.放弃了自由放任传统 B.加重了美国民众的负担
C.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D.强化了国家干预经济
14.二战后,几乎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这表明
A.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
B.自由竞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C.实行高福利是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动力
D.凯恩斯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祸首
15.“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影响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16.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标题是《是的,就是这样》。该漫画反映了
A.苏联对抗北约的决心 B.美国维护霸权的手段
C.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D.冷战发生的主要背景
二、材料分析题
17.【南极争端与《南极条约》】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无论是欧洲殖民拉美还是非洲,都是首先由探险家登陆,举行占领仪式,然后回国报告,政府公告后本国居民大量移居,于是占领完成。南极洲一直因难于接近而倍显神秘,它蕴含着丰富却在当时难以开发的淡水资源、铁矿和石油资源。1908年英国探险家率先将英国国旗插上南极福克兰属地并宣称该地归属英国,此后法国、挪威和阿根廷等国家都纷纷对南极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但以上所有的领土要求都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为解决南极争端,二战后美国曾提出过国际共管的方案,但遭到挪威、法国和澳大利亚等所有国家的共同拒绝。印度曾建议将南极交给联合国管理,也遭到西方国家的坚决反对。
——大卫·戴《南极洲》
材料二 二十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如果南极洲的事务没有苏联的参与,无论任何方案苏联都不会同意。西方各国迅速调整矛盾,开启了对南极问题的协商,终于在1959年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南极只应用于和平目的,一切具有军事限制的措施均予禁止。
2.自由的南极科学调查和合作应该继续。
3.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禁止新的领土要求。
《南极条约》签订以来,极大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南极洲的磁场和气候研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许多成就,对世界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考数据。
——王铁崖《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极地区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极条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农业的长期落后不仅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圆和政局的稳定,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建立国营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保证国家和居民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赫鲁晓夫在缩小农业部的职能范围,将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同时,还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赫鲁晓夫的不少改革措施,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并在以后的经济改革中一直被其后继者保留和沿用。
——摘编自金泉源《赫鲁晓夫的农业体制改革》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政府多采取行政命令管理农民,但这些命令大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致使农业合作化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3年,南共中央颁布决议,规定农民“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农村中的合作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
个体农民之间进行的。既有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之间的低水平合作,如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而农民按合同向经济组织出售农畜产品;也有高水平的合作,表现为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进行的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项经济活动方面的合作。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体制,尽管对某些消极因素未能及时纠正,但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李仁峰《南斯拉夫农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苏联相比,南斯拉夫农业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9.[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崩溃、殖民体系瓦解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为世界体系的政治结构奠定了具有普遍性的单元形态;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主题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和1991年(法国、联邦德国、美国、英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联邦德国、美国、英国四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法国、联邦德国、美国、英国四个国家,不能得出“联邦德国成为社会保障支出最多的国家”的结论,排除A项;“解决”说法绝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表现,无法得知英国是否实现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西欧、日本的力量对比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反映出在80年代,当时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只体现日本,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欧洲一体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化,排除D。
3.A
【详解】20世纪60年代非洲原先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A正确;题干信息与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C中的“彻底”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只涉及到非洲的独立,无法体现其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排除D。
4.B
【详解】材料中的“全社会的财产”说明,法国要将与“为全民服务”有关的企业收归国家所有,意味法国政府要推行国有化政策,故B项正确;推行国有化并不意味着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打造社会福利制度,排除C项;此时二战刚结束不久,法国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排除D项。
【点睛】
5.D
【详解】美国抛弃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国际援助机构, “更青睐其能控制的双边计划”,很显然美国将对外经济援助与政治控制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服务于其全球战略,故D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对抗苏联遏制社会主义色彩浓厚,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 “美国就很少再参加诸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国际机构的援助计划”并不意味着联合国未发挥应用作用,B项错误;C项中“务虚”的表述错误,美国之前的对外援助也不是务虚的。
6.B
【详解】参与者不想冷战,但(美苏)对战后国际体系不信任,认为国家安全受到不能控制力量的威胁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等原因导致了冷战发生,学者这样分析意在指出冷战的爆发是多重因素的作用,B项正确;美苏冷战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结果,A项错误;冷战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与“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不符,C项错误;“决策者认识局限导致美苏冷战”没有考虑“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7.D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看出星体周围的空间发生了扭曲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理论是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选D;准确预见到海王星存在的是经典力学体系,排除A;B项与量子论有关,排除B;相对论和创立实验科学无关,排除C。
8.A
【详解】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万隆会议及不结盟运动的有关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冷战时期,独立、平等、合作和发展成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质上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一直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其地位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被动摇,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1946年杜鲁门主义发表标志美苏“冷战”开始,C正确;A和B是冷战在均是表现;D是冷战经济方面表现。故选C项。
【点睛】
10.A
【详解】由表格的时间信息可知,近代欧洲各地区哲学的次第发展,使得在欧洲相继产生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等科技中心,故选A项;表格体现不出科技均衡发展,故B错误;显然,哲学与科技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力强弱决定科技的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
11.A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题。时空是:1951年,美国,冷战时期。材料表明,美国成立的心理战略委员会企图通过思想文化塑造美国形象,以打破敌视美国的思想体系,表明美国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A项正确;结合冷战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这种做法,不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望,排除B项;打破敌视美国的思维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增强思想的系统性不是美国成立心理战略委员会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东欧国家)。内因起主要作用,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它们对苏联的离弃的程度和与西欧接近的程度也都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各自国情不同,C项正确;东欧虽然处于美苏之间中间地带,但这不是其政治转轨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冷战影响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历史文化差异不同仅是国情不同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里根政府在凯恩斯主义失灵之际,通过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推动“经济扩张”,提高了人们的收益和生活水平,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C项正确;里根政府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并没有放弃自由主义的传统,排除A项;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材料中说的是提高了人们的收益,应该是减轻了美国民众的负担,排除B项;里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材料“几乎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表明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故A项与题干中“几乎整个欧美世界”相符;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明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也使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D项不符合题意。
16.B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漫画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时期,美国使用经济、军事恐吓等手段,操控北约盟国与苏联对抗、维护霸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苏联对抗北约的决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欧洲走向联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冷战中的现象而非背景,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原因:南极地区气候恶劣,难于实际定居和占领,使原有的占领方式难以生效;南极地区的资源丰富,战略价值重大,各国不愿放弃在南极的利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未能在南极问题上发挥作用。
(2)简评:《南极条约》缓和了旷日持久的南极争端,协调了各国在南极的利益冲突;以协商方式促进了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重大发展;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促进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气候环境等全球问题;该条约是各国暂时妥协的产物,缺乏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参与,也没有强制力;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技术的发展,条约内部各方势力面临失衡的危机。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南极洲一直因难于接近而倍显神秘,它蕴含着丰富却在当时难以开发的淡水资源、铁矿和石油资源。1908年英国探险家率先将英国国旗插上南极福克兰属地并宣称该地归属英国,此后法国、挪威和阿根廷等国家都纷纷对南极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但以上所有的领土要求都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气候恶劣,难于实际定居和占领,使原有的占领方式难以生效;南极地区的资源丰富,战略价值重大,各国不愿放弃在南极的利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未能在南极问题上发挥作用。
(2)简评:根据材料二“1.南极只应用于和平目的,一切具有军事限制的措施均予禁止。2.自由的南极科学调查和合作应该继续。3.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禁止新的领土要求。”“《南极条约》签订以来,极大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南极洲的磁场和气候研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许多成就,对世界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考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条约》缓和了旷日持久的南极争端,协调了各国在南极的利益冲突;以协商方式促进了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重大发展;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促进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气候环境等全球问题;该条约是各国暂时妥协的产物,缺乏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参与,也没有强制力;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技术的发展,条约内部各方势力面临失衡的危机。
18.(1)背景:苏联农业发展长期滞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上台执政。(答出两点即可)措施:扩建国营农场;改革农业管理机制,下放管理权限;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强化物质利益激励。
(2)不同:坚持合作社形式的自由与灵活性;允许土地买卖。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与南斯拉夫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为南斯拉夫社会制度剧变埋下了隐患。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农业的长期落后不仅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圆和政局的稳定”,得出苏联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依据材料“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得出赫鲁晓夫上台执政;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措施:依据材料“大规模建立国营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得出扩建国营农场;依据材料“赫鲁晓夫在缩小农业部的职能范围,将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同时”,得出改革农业管理机制,下放管理权限;依据材料“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得出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强化物质利益激励。
(2)不同:依据材料“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得出坚持合作社形式的自由与灵活性;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依据材料“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体制,尽管对某些消极因素未能及时纠正,但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得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稳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南斯拉夫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为南斯拉夫社会制度剧变埋下了隐患。
19.(1)特点:①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
(2)变化:①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②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
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一系重大领域的突破;④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详解】(1)特点:根据“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得出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科学研究集体化;根据“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得出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
(2)变化:根据“‘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得出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根据“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得出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从推动两次科技革命、促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推动重大领域的突破、美苏争霸格局等角度分析。
20.示例:
首先,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建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促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其次,随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机制得到普遍认同,经济全球化逐渐出现高潮,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此外,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创立,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工业文明的扩展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发展推动全球性的资本、劳动力 等要素的流动,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综上,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使世界各区域联系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
【详解】根据“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可从20世纪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入手,得出20世纪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突破,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因此“20世纪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概括说明即可,如二战后的殖民体系瓦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最后总结,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使世界各区域联系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