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后质量检测(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课后质量检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
2.北宋建立后,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重现,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下表中文学家所任官职反映出宋朝政治方面的特点是( )
姓名 曾任官职 职权范围
范仲淹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负责边防
晏殊 枢密使(注: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负责全国军政
欧阳修 枢密副使 协助管理全国军政
A.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B.文官掌部分兵权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宰相权力被削弱
5.“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B.频换宰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6.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以分知州的权力。这说明宋代( )
A.重视权力制衡 B.行政效率提高
C.君主专制加强 D.君相矛盾弱化
7.《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 )
A.通判的作用是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并监督地方长官
B.通判的权力涉及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难以控制
C.通判的设置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通判的作用是抑制武将专权,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8.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威胁中央政府。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有()
①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②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④地方财赋税收由中央掌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主要是因为( )
A.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宋朝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C.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D.宋朝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10.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 )
①压抑武将②防止武将跋扈③轻视武备和军队④有意让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宋朝建国伊始,以文治国,对科举及第者特别恩宠,从而社会上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榜下捉婿”之风,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宋政府致力于改变婚姻观念 B.重文轻武政策的社会影响
C.宋朝百姓娱乐生活丰富 D.宋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12.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3.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14.苏辙曾评述王安石“为了满足贫民的要求,特意损害富人的利益,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这样是行不通的,等到他掌握了权力,专门就干这事”。据此,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 )
A.使北宋走向衰亡 B.加强了社会管控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
15.熙宁五年(1072年),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分地计量,确定每一方田的地势形状和土质好坏,计其肥瘠,分土地为五等,作为均税的依据。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项(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二、辨析改错。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错误的填“×”,并加以改正。
(1)960年,后汉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后,建立北宋。
【 】改正: 。
(2)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设置了一正多副的宰相格局。
【 】改正: 。
(3为了分化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了转运使来监督知州。
【 】改正: 。
(4)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改正: 。
三、材料解析题
17.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①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② 以分知州的权力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③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材料二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的为何等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列举两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依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请你谈谈该政策的积极影响。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出夫要的文出农井去4
材料一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份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二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材料二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摘编自(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这一时期的财政状况。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 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王安石变法对当今改革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仁宗时进士尹洙曾经感叹:“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收
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比不上)也。”
——(宋·田况《儒林公议》
材料三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中写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材料四 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万人,平均每年360人,录取规模远远大于唐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 在各州府设置了什么官职 后来,在地方设置什么官职,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材料二、三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国策
(4)根据材料四,北宋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何在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答案 解析
1.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削夺地方官员行政权力,剥夺地方财政权力,收缴地方精壮兵力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皇权。因此材料中赵普所述是针对君弱臣强的问题,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中赵普建议无关,排除。
2.B
解析:解题关键信息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重现”,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与“杯酒释兵权”不符,排除A项。为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项符合题意。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与“杯酒释兵权”不符,排除C项。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与“杯酒释兵权”不符,排除D项。
3.D
解析:根据题意并链接所学可知,北宋通过“内外相制”,防止地方割据,这实际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改变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割相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官地位问题,排除C项。
4.B
解析:由表格中三位文人的职权范围“负责边防”“负责全国军政”“协助管理全国军政”可知,这反映了宋朝文官掌部分兵权,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枢密使”“‘枢密副使”都是中央官职,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三人的门第出身,得不出门第观念逐渐淡化的结论,排除C项;由材料得不出宰相权力被削弱的结论,排除D项。
5.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患中书权太重”“分中书”等信息判断,C项符合题意。
6. A
解析:材料“多重叠设置”“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体现出宋代重视权力制衡。故A项符合题意。
7.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诸州通判“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可知,地方长官的命令,需通判签字生效,不签字则不生效,这体现出通判的作用是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并监督地方长官,A项正确;通判对地方长官起制约作用,不是难以控制,排除B项;通判的设置是为了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转运使的作用是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D项。
8.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有: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项。
9.C
解析:材料反映当时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
10.B
解析:①宋朝之所以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是压抑武将,防止武将篡权,故①正确;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影响国家安定,故②正确;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国家政权,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故③错误;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意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防止武将专权,影响国家安定,故④正确;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11.B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间婚姻观念的变化,但这并不是政府主导出现的结果,排除A项。根据材料“宋朝建国伊始,以文治国,对科举及第者特别恩宠,从而社会上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榜下捉婿’之风”及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代的社会价值观念,从而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故B项正确。
12.D
解析:材料反映宋朝在战争中多次失败,结合所学可知,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故选D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书生,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B项;“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意思是文官廉洁奉公,武将不怕牺牲,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3.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可知,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14.D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损害富人的利益”,即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D项正确。
15.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改革土地征税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方田均税法,这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选B项。
二、辨析改错。
16.(1)× 把“后汉”改为“后周”
(2)√
(3)× 把“转运使”改为“通判”
(4)× 把“方田均税法”改为“募役法”
三、材料解析题
17.(1)原因: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①文臣②通判③转运使
(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任答两条即可)影响: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用人不当,实际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触犯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没有改善北宋积弱的局面。(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国策:重文轻武。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要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重视人才、要发展经济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18 .(1)财政状况:财政状况紧张,入不敷出。
(2)措施:保甲法。益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4)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民众利益;改革要立足实际,不急功近利;改革要把握时机,要循序渐进;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等。
19(1)“权”指行政权;“钱”指财政权;“兵”指对军队的控制权。
(2)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通判。转
运使。
(3)重文轻武政策。
(4)变化:录取的人数和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共31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
1.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
D
2.北宋建立后,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重现,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B
3.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D
4.下表中文学家所任官职反映出宋朝政治方面的特点是( )
A.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B.文官掌部分兵权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宰相权力被削弱
B
姓名 曾任官职 职权范围
范仲淹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负责边防
晏殊 枢密使(注: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负责全国军政
欧阳修 枢密副使 协助管理全国军政
5.“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B.频换宰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C
6.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以分知州的权力。这说明宋代( )
A.重视权力制衡
B.行政效率提高
C.君主专制加强
D.君相矛盾弱化
A
7.《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 )
A.通判的作用是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并监督地方长官
B.通判的权力涉及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难以控制
C.通判的设置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通判的作用是抑制武将专权,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A
8.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威胁中央政府。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有()
①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②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④地方财赋税收由中央掌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C
9.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主要是因为( )
A.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宋朝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C.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D.宋朝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C
10.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 )
①压抑武将 ②防止武将跋扈
③轻视武备和军队 ④有意让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11.宋朝建国伊始,以文治国,对科举及第者特别恩宠,从而社会上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榜下捉婿”之风,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宋政府致力于改变婚姻观念
B.重文轻武政策的社会影响
C.宋朝百姓娱乐生活丰富
D.宋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B
12.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D
13.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B
14.苏辙曾评述王安石“为了满足贫民的要求,特意损害富人的利益,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这样是行不通的,等到他掌握了权力,专门就干这事”。据此,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 )
A.使北宋走向衰亡
B.加强了社会管控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
D
15.熙宁五年(1072年),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分地计量,确定每一方田的地势形状和土质好坏,计其肥瘠,分土地为五等,作为均税的依据。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项(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B
二、辨析改错。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错误的填“×”,并加以改正。
(1)960年,后汉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后,建立北宋。
【 】改正: 。
(2)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设置了一正多副的宰相格局。
16.(1)× 把“后汉”改为“后周”
(2)√
(3为了分化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了转运使来监督知州。
(4)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 把“转运使”改为“通判”
(4)× 把“方田均税法”改为“募役法”
三、材料解析题
17.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①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② 以分知州的权力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③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1)原因: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①文臣②通判③转运使
材料二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的为何等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列举两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依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
(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任答两条即可)影响: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用人不当,实际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触犯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没有改善北宋积弱的局面。(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材料三(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请你谈谈该政策的积极影响。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3)国策:重文轻武。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要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重视人才、要发展经济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出夫要的文出农井去4
材料一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份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二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材料二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摘编自(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这一时期的财政状况。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有何益处
(1)财政状况:财政状况紧张,入不敷出。
(2)措施:保甲法。益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 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王安石变法对当今改革的启示。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4)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民众利益;改革要立足实际,不急功近利;改革要把握时机,要循序渐进;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等。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仁宗时进士尹洙曾经感叹:“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收
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比不上)也。”
材料三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中写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材料四 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万人,平均每年360人,录取规模远远大于唐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 在各州府设置了什么官职 后来,在地方设置什么官职,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9(1)“权”指行政权;“钱”指财政权;“兵”指对军队的控制权。
(2)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通判。转
运使。
(3)材料二、三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国策
(4)根据材料四,北宋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何在
(3)重文轻武政策。。
(4)变化:录取的人数和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后质量检测(有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