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安徽县中联盟高一3月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30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A.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B.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C.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促进了社会阶级分化
2.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克里特文明的米诺斯王国只是希腊神话中的传说,可是近代有考古学家坚信米诺斯王国的存在,他在对克里特岛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巨大的宫殿遗址。这说明
A.传说必须与文献研究相印证 B.神话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C.古希腊的考古依赖神话传说 D.考古印证神话的真实成分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贵族伤害平民和奴隶的眼睛可以免于处罚,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的要让自己受同等伤害,平民伤害奴隶的眼睛只需赔付一定费用,奴隶伤害贵族眼睛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上述规定
A.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B.体现古希腊法律的局限
C.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 D.意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古代文明在扩展中形成了跨洲际的帝国,下图所示帝国
A.首次将西亚、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B.大力推广希腊文化
C.成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以基督教作为国教
5.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此情形在政治上导致
A.社会崇尚平等精神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不同程度分裂割据 D.众多自治城市兴起
6.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不管是市长、贵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还是受雇佣的帮工,乃至从农村逃来而住满期限的农奴,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不受领主的管制自由支配财产。这一状况
A.有利于教会控制城市 B.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 D.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割据局面
7.公元1324年左右,马里最为知名的国王曼萨·穆萨带领大批随从携带巨量的黄金前往麦加朝觐。在路过埃及开罗时进行了短暂的停留,他分发黄金导致当地市场金价下降。据此推知,马里兴起的优势主要在于
A.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B.地处非洲东岸交通便利
C.拥有大量的黄金资源 D.大海阻隔了外族的人侵
8.下表描述的历史现象与古代文明对应正确的是
现象 文明
A 他们从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 印加文明
B 他们在安第斯山脉的山脊中建造了马丘比丘城,城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 阿兹特克文明
C 他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 日本文明
D 他们相信死后灵魂会复活,必须保留身体使灵魂有自己的居所,所以发明了防腐术和制造木乃伊 希腊文明
9.下图为南京民族乐团创作的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中的第七乐章,该乐章反映的历史事件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0.下图为1951年出版的宣传画,该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体现了对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基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D.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1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指出:“重工业方面,由于三年来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该决议
A.旨在推动重工业持续发展 B.克服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C.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D.巩固了已有的胜利成果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通过政府或民间渠道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反帝、反殖运动,许多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把中国视为重要的支持力量,纷纷来华寻求物质和道义支持。由此可见中国
A.拓展在第三世界的外交空间 B.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C.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全面展示出负责任大国担当
13.下图是学者统计的1949-1984年京广线(北京一广州铁路线)两侧新开办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该图反映了
A.周边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B.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C.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D.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14.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的变化,该变化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劳模结构
50年代 老黄牛 努力工作、踏实肯干 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80、90年代 “当代愚公” 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 职业日渐多元
A.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B.始终以基层工人或农民为主
C.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15.2002年,一个真实的笑话开始以各种版本流传起来:很多人出国旅游买回一大堆纪念品和时髦的商品,回到家里后扒开商标一看,都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背后,却洋溢着一种特别的自豪。这一现象主要是得益于中国
A.鼓励发展境外旅游业 B.设立多个经济特区
C.积极融人经济全球化 D.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6.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最有可能是
1.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2.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 4.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从东部边陲到西南边境的广袤地区都被不同的道路以及分布在沿途的驿站所连接,其中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并提供基本的补给。据现代学者估计,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依靠波斯帝国的中继系统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500公里的距离,帝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并维护道路与驿站,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为了更便捷地获取情报和使命令快速下达,罗马帝国在其广阔的统辖地区到处设立驿站,依靠一站接一站的办法,沿着罗马大道一天跑上100英里也没有问题。驿站的管理者主要是由市镇议会任命的包税人,驿站周围居住的居民负责驿站的维修,道路沿线的城镇为信使提供食品和马匹,驿站主要服务于公务来往,只有拿到皇帝或级别较高的官员颁发的通行证后,才可使用驿站的服务,并按公示固定付费,对违规使用通行证的人,按照法律进行严厉的惩罚。
——摘编自葛臻明、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材料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站在欧洲文明的视角上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以四个王国来表达,分别为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和日耳曼王国,分别代表古代欧洲文明的“幼年时期”“青年时代”“壮年时代”和“老年时代”。……之所以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更成熟,主要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文明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兰奇光《罗马文明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驿站建设的共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世界的大国修建驿站的原因并简析意义。(1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更成熟”的理由。(4分)
18.(12分)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正式发布。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8分)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大史事 相关表述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 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 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7年中共十三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2年中共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安徽县中联盟高一3月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A B C B C C B A C A D A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共同点:驿站分布范围广;信息传递速度快;注重对驿站的管理和维护;驿站使用受统治者管控。(6分,任答3点)
(2)原因:帝国疆域的辽阔;维护统治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帝国社会组织力的强大。(每点2分,任答3点,6分)意义: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帝国统治);加强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文明的扩展。(任答3点,9分)
(3)依据:罗马创立的共和制度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影响西方政治的发展;罗马的法律成为西方法制文明的渊源。(每点2分,共4分)
18.(1)措施: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任答2点,2分)影响:有利于巩固政权;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2分)
(2)演变: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开放后: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2分)
背景: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左”倾错误的影响。(3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民主法治的完善。(3分)
19.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完善中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2分)
20世纪50至70年代:一五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它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极大地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一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大大增强了国防力量。(4分)
1978-201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相继开展;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同时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4分)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注重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3-2024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