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A.联合国的难民政策成效显著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
C.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威胁增大
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2.有学者在论述某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时指出,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该游牧民族是( )
A.匈奴 B.蒙古 C.阿拉伯 D.大月氏
3.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反映了( )
A.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殖民侵略 B.拉美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
C.印第安人保护传统文化意识 D.西方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
4.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统治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宗教等原因,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5.“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其含义相比“民族”而言,更加宽泛,更具有伸缩性。近代以来,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是( )
A.亚洲 B.欧洲 C.美洲 D.非洲
6.通过对外扩张战争,阿拉伯加速了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其扩张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 B.扩张战争中失去西亚地区
C.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D.迫使大月氏人西迁
7.据统计,199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为1.53亿,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增至2.72亿。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发达国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国际经济中心转移趋势明显
C.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两极格局结束难民问题加剧
8.读如表。下列各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部分)单位:人
国家/地区 1801—1850年 1851—1875年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美洲 60000 1200 535000 21000
美国 18000 360 160000 64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0000 200 60000 2400
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③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6世纪初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使拉丁美洲长期落后 B.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
C.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 D.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
10.读如表相关信息。材料可用于说明
国别 作家 作品 出版时间 特点
英国 康拉德 《台风》 1903年 都选取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作为写作主题
美国 克里斯蒂娜·加西亚 《猎猴》 2003年
古巴 玛尔塔·罗哈斯 《黄色行李》 2009年
A.欧美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B.近代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
C.近现代中外文学交流日益增多 D.拉丁美洲是华工主要流散方向
11.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们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他们“以履行上帝的天职为幸福,以赚钱创业为神圣,以奢侈浪费为可耻”。这一史料可佐证( )
A.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 B.宗教改革运动在北美的扩展
C.美利坚文化的历史渊源 D.北美独立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12.下表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其( )
节日 备注
元旦 世界通用的公历新年
春节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的新年
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
国际劳动节 -
卫塞节 佛诞,又称“浴佛节”
开斋节 伊斯兰教节日
新加坡国庆节 -
哈芝节 伊斯兰教节日
屠妖节 印度教节日
圣诞节 基督教节日
A.开放的经济体系 B.儒家文化的传承
C.移民社会的结构 D.城市国家的规模
13.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A.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14.阅读下图,该图可印证古印度( )
A.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 B.各族群融合的进程加快
C.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 D.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
15.1990年,有1.2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2003年全球国际移民总数更是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经济全球化加速
C.宗教冲突的加剧 D.跨国公司的壮大
16.下图为战国时期的铜武士像,铜人头顶所戴的是希腊式武士盔。盔上高高凸起的是长盔缨,这种头盔在希腊瓶画、雕塑中极为常见。据此推断( )
A.战争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B.中国与希腊化世界存在文化交流
C.社会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D.希腊艺术水平高于古代中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侨群体历史悠久,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
材料一 汉唐以来漫长的华侨形成与发展史表明:中国人移民海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以商人为主体还是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亦或是以商人与农民、手工业者相结合为主体的移民,都是一种和平的移民。虽然他们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化外之民”,但是,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既求得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侨居国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摘编自巫乐华《华侨史概要》
材料二 东南亚各国有大量华人和华侨,他们在抗日斗争中为所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举起了象征马、华、印三个主要民族团结合作的三星旗坚持武装斗争;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粉碎了日军多次“围剿"和诱降;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抗日解放斗争……在共产党的参与下秘密组建了反法西斯组织,以地下或合法形式进行反日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2014年9月,国务院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简称“华侨试验区”),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华侨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华侨”“试验区”命名的国家级发展平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华侨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说明华侨在近代历史上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汕头“华侨实验区”设立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前赵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四门小学10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的汉化。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 况
公元前2千年 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 右-7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三 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并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从哪些角度进行华夏认同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9.【新中国的人口迁移】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从初期的几百万到上千万乃至过亿。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高达2.47亿。人口流动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也不断增加,如2010年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80年代,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90年代后,东部沿海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上升。2000年~2010年期间太原、武汉、西安、郑州、合肥等中西部城市省内流动规模和比重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80年代流动人口中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90年代,初中学历占比上升为第一。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
——摘编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时间段,概括其迁移趋势并分析原因。
三、论述题
20.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沿海各大城市传播较快,对中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则尤中土医工所未逮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憾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来未有之奇变也。”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 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 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 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2)以“应对挑战一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二中的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可知,1945年的难民主要来源于受二战影响较大的国家,如苏联、法国和波兰等,而到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主要有叙利亚、阿富汗和南苏丹等,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联合国的难民政策信息,排除A项;1945年的难民数量高于2019年的难民数量,故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威胁增大欠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关于霸权主义的信息,而其“始终”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可知,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肃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该游牧民族是匈奴,A项正确;蒙古主要是西征,而不是迁徙,排除B项;阿拉伯人并未从甘肃赶走其它部落,排除C项;大月氏属于被赶走的部落,不属于该游牧民族,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拉美)。根据材料“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民族独立意识增强,B项正确;题干所讲述的是要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并未涉及欧美国家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A项;发出这一呼吁的不是印第安人,而是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排除C项;题干要求的是文化的独立性,不体现与西方民族主义潮流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班牙殖民者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墨西哥地区,但其语言使用者仍少于印第安语使用者,这说明该时期文化多样性仍然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C项正确;西班牙统治者想要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而材料体现不出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排除A项;墨西哥现代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融,隔阂加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据材料“‘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大量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大量欧洲白人来到美洲,再加上美洲印第安人,使美洲成为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族群混合程度上,亚洲、欧洲和非洲都低于美洲,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C项正确;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A项排除;通过扩张,阿拉伯人征服了西亚地区,排除B项;迫使大月氏人西迁的是匈奴人的扩张,排除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53亿”、“2.72亿”可知,从1990年到2019年,国际移民人数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促使资本、贸易等在全球范国内流动,也促进了人口的全球流动,C项正确;发达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是国际移民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际经济中心转移并没有明显转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两极格局结束后,难民问题没有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据材料“下列各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中规定,允许华工出国,①正确;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需要大量劳动力,②正确;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殖民者进行“贩奴贸易”,此时华工并未出国,③与材料无关;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殖民者需要非洲市场,加之黑人的反抗,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可知印第安人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大量非洲劳动力被贩卖到南美洲,D项正确;使非洲长期落后,排除A项;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是英西战争,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史中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西方列强通过种种手段欺骗华工出国,出国的华工辗转流散到拉丁美洲,因此材料中的文学作品都以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为写作主题就是这一事实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欧美的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外文学的交流,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第一批清教徒们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有一些清教徒来到北美,寻求宗教自由,也传播了自己的文化信仰,这成为美利坚文化的一部分,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是传播基督教,与宗教自由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主要是在西欧,与美洲无关,排除B项;北美独立战争开始于177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有“世界通用”“中华民族传统”“基督教”“浴佛节”“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节日,反映了移民社会的结构,C项正确;据所学,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文化的国家,有文化及宗教的差异,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多种文化影响,“儒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排除B项;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与移民带来的多种文化有关,与“城市国家的规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4至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他们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未体现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排除B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建立起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未体现多种新族群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时期。据材料可知,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在古印度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等级结构,没有体现族群融合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教的传播信息,排除C项;民族迁徙在古印度促使种姓制度的形成,而非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移民现象快速发展,B项正确;1990年,两极格局尚未结束,排除A项;宗教冲突是导致部分地区移民现象加剧的原因,但材料突出的是全球移民现象,排除C项;跨国公司的壮大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但不是移民现象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铜像中带有鲜明的希腊文化元素,可以推断出中国与希腊化世界存在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战争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排除A项;仅有战国时期的铜武士像,不足以说明社会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希腊艺术水平高于古代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采用和平方式;不为当时国内统治者所认同;对自己及侨居国有帮助;等。
原因:海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周期性的政治危机;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沉重剥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
(2)贡献:为所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支持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支援国内抗日战争;推动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等。
(3)意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符合广大海外华侨的意愿,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人移民海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可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据“是一种和平的移民”可知,采用和平方式;根据“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化外之民”可知,不为当时国内统治者所认同;根据“既求得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侨居国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知,对自己及侨居国有帮助。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华侨)以商人为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沉重剥削和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华侨形成的原因还包括,国内周期性的政治危机。
(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他们在抗日斗争中为所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知,为所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华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还包括,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支持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支援国内抗日战争,推动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
(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可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汕头华侨实验区的设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符合广大海外华侨的意愿,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8.(1)匈奴、羯、鲜卑、羌、氐;
角度: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
(2)范例:
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造成了北方长期的混战,但形成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面对近代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中国、印度、埃及等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了传统文化,文化呈现新的多样性。古代印欧人的迁徙中赫梯人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但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一些地区的固有文明发展进程一定程度被打断,但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到来;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出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民族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得以重构。现代战争中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但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为五胡,即匈奴、羌、氐、鲜卑、翔。据材料中的“政治制度”,“汉朝的外甥”“三祖五宗”“文化教育”等信息可知少数民族从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等角度进行华夏认同。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首先,自拟题目,即小论文的标题,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可以从战争与文化交锋的角度展开论述,得出标题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其次需要有史实支撑,即史论结合展开论述,需要多层次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升华,需要谈谈启示或者感想。
19.(1)从人口规模来看: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从迁移流向来看:乡村到城市迁移流动仍为主流,城市到城市迁移流动占比上升;从流入地的选择来看:省际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省内流动人口集中于中西部大城市;从个体特征来看: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上升明显。.
(2)示例:1980-1990持续稳步增长
原因: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人民公社制度被取代(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型);政策放宽(农村进城标准的放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建设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可从人口的规模、迁移的方向、流入地的选择及个体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2)本小问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1980-1990,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持续稳步增长阶段。关于阐释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政策的放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20.(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对传统的“中学”形成冲击。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将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传统医学面临严峻挑战。
(2)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西方医学在医疗制度、医学研究、治疗和药物等方面居于优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也遭遇到挑战,中医界兴起了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针对挑战,如何吸收西方医学优点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中医急需解决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撰写了一些汇通中西医学的著作;借鉴西方医学弥补不足,开放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
通过上述方式,传统中医在吸收西方近代医学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近代中国传统医学的变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面对近代文化的冲击,传统中医在继承、吸收的过程中艰难发展,对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详解】(1)背景根据“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可从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西方科技对传统“中学”的冲击、外国传教士活动的影响和中西医并存局面的出现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答。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西方医学在医疗制度、医学研究、治疗和药物等方面居于优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也遭遇到挑战,中医界兴起了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针对挑战,如何吸收西方医学优点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中医急需解决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撰写了一些汇通中西医学的著作;借鉴西方医学弥补不足,开放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通过上述方式,传统中医在吸收西方近代医学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近代中国传统医学的变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面对近代文化的冲击,传统中医在继承、吸收的过程中艰难发展,对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