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早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此后多位古希腊地理学家在著作中提到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东汉首都洛阳)的商路。由这些记载可推断出。
A.汉朝与欧洲有密切的直接往来
B.西域地区成为东西贸易枢纽
C.丝绸之路提升了汉朝的影响力
D.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时期是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3.绘画是记录和反映历史的重要载体。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D.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4.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英国制造商充分借鉴其设计、多样性和美学特性,再结合英国消费者的品味和时尚,终于成功开发出本国生产的“新奢侈品”。材料反映出
A.中国奢侈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B.企业已成为英国技术创新的主体
C.商品的流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D.亚洲奢侈品被挤出英国国内市场
5.“ 咖啡树原产埃塞俄比亚,咖啡饮料大概在1400年左右在也门的摩卡市发展出来。1500年时,这种饮料在阿拉伯半岛已到处可见。咖啡馆诞生于中东。……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尔泰之类人士就在这里讥刺贵族的可笑可恶。”这体现了( )
①咖啡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到世界
②伏尔泰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③欧洲已成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
④咖啡馆逐渐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A.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7.钢琴家们乘着风驰电掣的交通工具可以迅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在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甚至兴起了一股长途有偿巡演的风潮。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钢琴艺术商业化发展 B.工业革命方便了艺术家们的出行
C.钢琴艺术日益成为人们的休闲选择 D.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8.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
A.封建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
9.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10.10世纪时阿拉伯人麦哈黑尔东游写的《游记》中说到中国都城名为新达比尔(Sindabil),亨利·玉尔认为“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作新的府(Sindifu)。而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西南丝路的存在 B.中阿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C.中印丝绸贸易规模大 D.中国与南亚贸易的频繁
11.唐朝以前的酒器大多数是瓷制,杂以金银制作而成。但是自西域文化传入中国后,一些琉璃、玉、琥珀、木制等较为新鲜少见的酒器开始流行。由此可见( )
A.唐朝人最擅长制作酒器 B.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
C.唐朝社会尚酒之风十分盛行 D.西域酒器制作技术先进
12.顺治帝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了
A.徐光启是清朝的重臣 B.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顺畅
C.当时中国接受了西学 D.中国历法借鉴西方历法
13.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大规模发展,寺院拥有的土地占当时全国可耕地面积的1/3,依附农民占当时总劳动力的1/7,僧尼达几百万之众。材料反映了
A.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支柱 B.百姓为躲避剥削而进入寺院
C.民众对社会现实不满与失望 D.大量寺院与政府争夺劳动力
14.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15.下面表格中的事件或现象共同反映了( )
时间 事件或现象
16世纪以后 伦威致后商业城市在国际易中的地位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取代
1531年 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94年 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
17世纪前后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1852年 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A.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B.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C.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6.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①建立职业警察制度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③进行三次议会制度改革④推行货币主义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族群主要有古代中国人、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西方殖民贸易者,海上丝绸之路反映了古代不同文明板块之间及其内部的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动串联了古代东亚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波斯——阿拉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圈。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有学者举例道:“海上丝绸之路晚期导航所用的海图上,出现了中西绘图技术的交融,如在中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所芬太尼透皮贴剂‘东西洋航海图’(17世纪早期海图)上,既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地图的影子,也可以看出西方正投影海图的绘图方法。”
――摘编自姜波《海上丝绸之路:环境、人文传统与贸易网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例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并简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对古代中国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图上的文明史
——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西征,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随着蒙古的西征,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L.阿布霍德说“正是蒙古将原本支离破碎的地区整合起来,才促进了欧洲直接接触远东地区。蒙古人的征服使欧洲与中国的相互了解和交通在一切接触中断了至少四个世纪之后又得以恢复。”
蒙古人的到来给西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存在于宗教领域和商业领域。西征打通东西方通道,促使西欧人来中国,往返这一商道的人在回到自己家乡之时,大多都腰缠万贯,通过他们的介绍和口口相传,促进了西欧人进一步探索东方,发现世界。在蒙古第三次西征之后不久,来自威尼斯的马可·波罗(1254—1324年)来到了中国,他的游记给西方人留下了对东方财富的痴迷,这些因素对后来由西方殖民者主导的地理大发现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部分世界史学者甚至认为,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应当是从蒙古的远征开始的。
——摘编自刘肖肖《论西欧与元帝国的关系(1260-1368)》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时期东西方交往所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境与文化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C
【详解】从材料“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汉朝对西方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汉朝与欧洲有直接往来,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西域的地位和儒家文化的吸引力,故BC项排除。
【点睛】“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是解题的关键。
2.D
【详解】根据“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北美洲和日本都积极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故D正确;西班牙、葡萄牙开辟了新航路,不能产生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北美洲和日本的效果,排除A;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不可能利润主要流向北美洲和日本,排除C。
【点睛】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的法国。根据《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的作品内容可知,由于中国瓷器流入欧洲,因此画作出现了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说明的是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茶叶是否是民众的必需品,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的是欧洲同中国之间的贸易,非世界,排除B项;欧亚地区民众的饮食习惯并不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中国奢侈品以及生活习俗在英国流行,而英国商人结合英国消费者的品位和时尚,开放出本国生产的“奢侈品”,这说明商品的流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属于技术创新,排除B项;英国开发出本国奢侈品不等于亚洲奢侈品被挤出英国国内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500年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根据材料“咖啡树原产埃塞俄比亚,咖啡饮料大概在1400年左右在也门的摩卡市发展出来。1500年时,这种饮料在阿拉伯半岛已到处可见。咖啡馆诞生于中东。……巴黎的普蔻咖啡馆”可知非洲的咖啡传到欧洲等世界其它地方,①符合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尔泰之类人士就在这里讥刺贵族的可笑可恶。”可知咖啡馆逐渐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④符合材料信息,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伏尔泰在巴黎的普蔻咖啡馆讥刺封建贵族,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没有推动民族意识觉醒,②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欧洲成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③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只能得出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不能得出欧洲已成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③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反映了世界文明的和平交融,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世界文明的冲突不断、新旧碰撞、相互征伐,排除ABC。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根据材料“钢琴家们乘着风驰电掣的交通工具可以迅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与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上的变化有直接关联,再结合“有偿巡演的风潮”可知,工业革命推动钢琴艺术商业化发展,A项正确;“在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甚至兴起了一股长途有偿巡演的风潮”是一种商业现象,而不仅仅是出行的方便,其强调的是钢琴表演者,而非大众的喜好,故排除B、C项;由材料无法得知大众消费的情况,无法判断收入的多少和收入的比例,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正德和弘治时期的变化及士大夫的改变等信息,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小农经济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看出是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
9.B
【详解】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10.A
【详解】依据材料“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可以看出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是成都生产,处于我国西南地区,说明西南丝路的存在,A项正确;材料不能佐证中阿之间是否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丝绸贸易的规模,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中国与南亚贸易是否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传统酒器大多数是瓷制,杂以金银制作而成。而自西域文化传入中国后,一些较为新鲜少见材质的酒器开始在唐朝流行,反映了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酒器的制作材质变化,不能说明唐朝社会尚酒之风十分盛行,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西域文化影响唐朝社会生活,未涉及西域酒器制作技术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顺治帝承认汤若望在历法方面的造诣,让汤若望修《大清时宪历》,这说明中国历法借鉴了西方历法,D项正确;徐光启是明朝官员,排除A项;根据材料“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可知,中西文化交流并不顺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学说,但不能说接受了西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几百万之众的民众进入寺院,而当时的寺院是不给政府上税的,这样为政府提供赋役来源的劳动力就减少了,故选D项;A项材料不体现,排除;百姓是因为战乱和逃避政府沉重的赋役而进入寺院,其实进入寺院依然会受寺院的剥削,排除B项;广大的民众是在战乱和政府剥削下几乎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进入寺院的,不仅仅是不满与失望,排除C项。
14.C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的陶片、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C项正确;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只能说明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张骞曾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没有出使过大秦,排除B项;D项无法根据这些这些考古发现得到证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材料体现了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商品交易所的建立、银行的创立、贸易垄断公司的成立以及百货公司的开业,这些事实都体现了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以来的商业贸易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如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的开业便是工业革命后的事情,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在政治方面进行民主改革,包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职业警察制度,进行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不是货币主义政策,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17.举例说明: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指南针和阿拉伯天文学一道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拓展“丝——银”贸易渠道提供了重要条件。(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往来;提高了古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阿拉伯文化和近代早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元素。(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举例说明:题目要求“另举例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可知,举例所运用的史实不能和材料中的案例“中国古代绘画和制图技术对西方航海图的影响”雷同,结合所学知识可举例,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指南针和阿拉伯天文学一道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拓展“丝——银”贸易渠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意义:必须围绕古代中国进行阐述,注意从世界视野组织答案要点,尽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进行选材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族群主要有古代中国人、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西方殖民贸易者”可得出密切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往来;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动串联了古代东亚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波斯——阿拉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圈。”“既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地图的影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提高了古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阿拉伯文化和近代早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18.(1)图1: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2: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
(2)示例:1850年前后,世界各地区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贸易、人口迁徙路线来表现(以西欧为中心)。将英国标注为“世界工厂”,以工业文明区域、农业文明区域进行空间区分,并将英、法、西等国的殖民地进行标记。
理由:1850年英国以及欧洲和美国已经完成或者进行工业革命,属于工业文明区域,其中英国工业化程度较高,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期的亚非拉广大地区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在经济上逐渐依附于欧美。同时,资 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打破其封闭的经济结构,使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使列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料,甚至投资办厂更为便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详解】(1)图1:从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的角度作答;从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角度作答。图2: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
(2)设计:层次1:主题设计不够恰当,只与当时人类文明发展有一定联系;层次2:主题设计比较恰当,能反映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层次3:主题设计恰当、准确,反映人类文明整体特征,并有进一步的介绍。理由:层次1:说明比较宽泛,与主题联系不够密切;层次2:说明与主题相符合,叙述比较合理;层次3:说明契合主题,叙述完整、充分,表述准确。
19.(1)恢复了中断至少四个世纪接触;建立了更直接的全面的来往;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海陆通道畅顺;中国居于主动。
(2)维护了元帝国的统治,彰显了元帝国的国威,促进了元帝国的国际化;促进了西方向东方学习、探索;东西两大地区跨地区的交流,增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两大文明的碰撞促进了商品和技术的传播,影响到后来西方对外的地理大发现。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正是蒙古将原本支离破碎的地区整合起来,才促进了欧洲直接接触远东地区。蒙古人的征服使欧洲与中国的相互了解和交通在一切接触中断了至少四个世纪之后又得以恢复”可知,恢复了中断至少四个世纪接触、建立了更直接的全面的来往;根据材料“蒙古人的到来给西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存在于宗教领域和商业领域。西征打通东西方通道,促使西欧人来中国,往返这一商道的人在回到自己家乡之时,大多都腰缠万贯,通过他们的介绍和口口相传,促进了西欧人进一步探索东方,发现世界”可知,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陆通道畅顺;根据材料可知,这时期的东西方交往,中国居于主动。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影响:元朝东西方交流维护了元帝国的统治,彰显了元帝国的国威,促进了元帝国的国际化;根据材料“促进了西欧人进一步探索东方,发现世界”可知,促进了西方向东方学习、探索;根据材料“这些机遇存在于宗教领域和商业领域。西征打通东西方通道,促使西欧人来中国,往返这一商道的人在回到自己家乡之时,大多都腰缠万贯”可知,东西两大地区跨地区的交流,增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部分世界史学者甚至认为,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应当是从蒙古的远征开始的”可知,两大文明的碰撞促进了商品和技术的传播,影响到后来西方对外的地理大发现。
20.观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述: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为面临河流,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为文化的发展奠基。早期自然环境的恶劣,也铸就了早期文化的神话色彩。魏晋时期,寒冷气候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促使中国历史步入政权并立、社会动荡的年代,在剧变中儒家实现复兴。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礼崩乐坏,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尊崇儒术,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冲击了传统理学思想,出现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文化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魏晋以来(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给出的图文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如通过观察一千七百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结合右侧“‘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地理环境给予的恩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与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愈益深刻地给周围环境打上人在知性指导下的实践的印记”等信息,可得出观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展开具体论述,如用长江、黄河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魏晋时期,气候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发展、国家治理的进步、商品经济繁荣等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等,说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着文化发展;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如明确文化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等。解题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