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1869年成立的万国邮政联盟标志,该组织的建立使邮政事业实现了全球系统化。该组织当时依托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
A.汽车 B.电车 C.飞机 D.汽船
2.“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如图是1787年至1865年间英国工厂女性工人对家庭经济贡献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女性已成工业化主要劳动力 B.工人阶层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C.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D.工业化导致了家庭职能变化
4.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有两个伟大的理论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一个是唯物史观。如果你需要深入学习第二个理论,最好选择下列哪本书
A.《共产党宣言》 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5.有学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中唯一学会的是‘家庭比国家更强大,因为它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家庭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家庭的连续和生存,次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竞争将毁灭彼此的家庭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更会丧失家庭和个人的独立性。”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家庭观念促进民族国家形成 B.反对法国进入世界资本市场
C.革命给工业化带来消极影响 D.发动工人阶级斗争的合理性
6.下表为德国大学生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德国
A.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B.国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政治革命影响大学教育 D.神学世界观已经被摒弃
7.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金融资本为网络的世界体系与大工业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它们的结合充满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对弱小民族的侵略和奴役,但在客观上,它进一步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自守的状态。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
A.引发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化重组 B.开始打破各民族的封闭状态
C.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圈地运动后,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推动了英国议会制改革
B.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C.加剧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9.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B.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0.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富人和穷人身高差距表(单位:cm),下表可以印证
前工业化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富人 174.0 178.2
穷人 168.5 176.0
差别 3% 1%
A.资产阶级减轻对工人的剥削 B.工业革命缩小了贫富差距
C.工业革命改善了民众的生活 D.英国福利政策的成效显著
1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A.海外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大工厂的确立
D.圈地运动的进行
12.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中,工人阶级已经有明确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并要求资产阶级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在英国工人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要求获得包括普选权在内的其他政治权利,他们要求国家通过立法限定工作日和工作时间等。由此可知,英法工人运动
A.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B.探索到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重要途径
C.论证了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
13.1795年,英国通过了“斯宾汉姆兰制”济贫法(如图),该法案( )
A.解决了工人阶级的温饱问题 B.成为英国宪章运动的重要成果
C.减弱了价格革命的负面效应 D.利于稳固社会转型所需劳动力
14.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A.认为工人应该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B.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C.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5.1872—1873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说明
A.十九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D.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16.如图为1870-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其中②③分别是指( )
A.英国、德国 B.英国、法国 C.德国、英国 D.德国、法国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宗教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
——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经济因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的变化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宋初虽有所恢复,但无法重现旧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的现象,朝廷对这种现象虽然干预过,但屡禁不止…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认可这一事实,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到,宣告旧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坊市合一使近代城市雏形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市民阶层表现出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创造出带有明显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宋人极重传统节日,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销售节日用品和纪念品。
--摘编自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
材料二 1911年泰勒在其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科学管理思想…1913年亨利 福特和他的手下引进了流水线生产方式,采取了汽车通用零部件的理念,使生产一部车的时间由14小时减少到1.5小时。T型轿车就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它是廉价家用轿车的原型。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由1900年的8000台增加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2700万台^1914年福特宣布将工作在生产线上的工人的最低工资增加到每天5美元,这几乎是当时美国产业工人平均工资的两倍。但是为亨利 福特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28年,一家报纸将福特称为“工业法西斯主义”,装配线上的工作是重复的和计件的,“你可能会摔死,但是他们不会停止生产线”。当生产线和以前一样发生周期性停产时,工人就会被解雇,而且没有任何补偿。福特在生产车间安置监工,动辄就会解雇那些稍有不满的工人。但是,福特的确生产出了廉价的汽车,而且改变了美国的社会面貌。
--摘编自约翰 马克 法拉格等《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特引进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背景,并分析福特引进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影响。
19.社会转型和文明嬗变是历史发展的突出旋律
材料一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 弗兰科潘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统称.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摘编自《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书评
(1)根据材料一,在上图中描绘出2世纪前后,东西方海路、陆路贸易路线示意图(两条)。
材料二 有人说:14—17世纪,是欧洲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类“发现”的时代。
(2)你如何理解社会“转型”或“发现”?任选一方面,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形成和演进历程。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分为迈向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诞生与确立、改良与局部扩散、危机与革新、全球扩展五个阶段,下表是对第二、第三阶段的概括总结。
阶段 基本特征
第二阶段 现代文明的诞生与确立(1640-1815) 西欧在科学、工业和政治领域里发生三大革命,新兴的整体世界文明开始萌生、发展;率先开展三大革命的英国,恃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大肆殖民扩张,终于在1815年基本确立了它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法国也顺应现代文明的脚步,进行革命和战争。
第三阶段现代文明的改良与局部扩散 (1815—1914) 现代文明诸基本原则在欧美、日本的推广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的初步冲击,其形式不仅表现为欧美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和世界广大区域内此起彼伏的战争、起义、革命与改革浪潮,而且还表现为风起云涌于欧美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3)依据现代文明第二阶段和所学,概括“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4)请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对“现代文明第三个阶段”进行论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1801—1901年英国各产业国民收入示意图(单位:亿英镑)。
1801—1901年英国各产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摘自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于1869年,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物,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排除A项;电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排除B项;飞机师20世纪初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答案为C选项。材料未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A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非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选项排除。
3.D
【详解】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女性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者之一,表明家庭职能的变化,D正确;图表信息没有体现女性工人与男性工人的比例,不能说明女性成为工业化的主要劳动力,排除A;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家庭整体收入的增长,也不能说明工人阶层生活状况的改善,排除B;图表不能说明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
4.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如果你需要深入学习唯物史观,最好选择《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故C项正确;《共产党宣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部重要的作品,是马克思思想史上的第一部由唯心到唯物、由革命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总要著作。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资本论》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5.C
【详解】工业革命发生后,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家庭手工业,制造业的生产场所由家庭转移到工厂,工厂担负起专业的生产职能,同时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变为完全的私人领域,因此工厂制改变了家庭的传统职能,C项正确;本题并未提到法国人的家庭观念,且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本题只提到了法国一国的状况,未涉及世界范围,排除B项;本题提到了家庭,但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实用性科学和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导致了这四个学科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革,故A项正确;读大学的人数只占.国民总人数的较小比重,不能得出德国国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中大学教育的发展与政治革命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神学地位虽下降但仍有一定影响力,“摒弃”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
7.D
【详解】据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金融资本为网络的世界体系与大工业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客观上,它进一步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自守的状态”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以金融资本为“网络”的世界体系与大工业文明紧密联系,客观上进一步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自守的状态,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而未涉及政治格局的分化重组,A错误;新航路开辟开始打破各民族的封闭状态,B错误;材料未涉及激化“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内容,C错误。
8.D
【详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为工业革命提供国内市场和劳动力,促使工业革命的发生,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
9.D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同,人类社会遵循马克思所制定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的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客观的,D选项符合题意;人类社会生活在马克思指明的发展规律中,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认可,A选项错误;和平夺权道路不是西方学者要探索的人类社会发展前景,B选项错误;西方学者认可和人类社会遵循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不仅仅是因为其指导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
10.C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前工业化时期到现代时期,英国富人和穷人的身高差距缩小,可以说明穷人在饮食上能够保证基本营养,保证基本生活水平,即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生活水平,C项正确;工业化的发展,资本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排除A项;B项违背史实,排除;穷人身高增长并非是社会福利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圈地运动的进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资金和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故B项错误。大工厂的确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故C项错误。
【点睛】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①前提:英国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②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1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运动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他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提供了阶级基础,故选D;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英法工人运动结果都失败了,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排除C。
【点睛】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救济制度根据面包价格和家庭成员收入确定最低生活费,低于标准者,由政府给予津贴。该制度保障了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利于稳固社会转型所需劳动力,D项正确;“解决了工人阶级的温饱问题”说法绝对,排除A项;宪章运动是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掀起的工人运动,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可得出其主张科学管理工人,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降低成本,说明这一主张体现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C正确;“主动”的说法错误,是要求资本家进行调整,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而是强调进行科学管理,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二战后,排除D。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撰写了7篇《共产党宣言》序言,对宣言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体现了用历史的、发展到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十九世纪末欧洲是否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排除B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有利于指导工人运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6.A
【详解】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④始终是四国中工业生产中占比相对落后的国家,结合所学判断其为法国,另外1870年落后的①③在1913 年超过了之前遥遥领先的②,结合史实,第 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迅速崛起,超过了老牌的英国,可以断定①美国和德国,②是英国,美国实力强于德国,③是德国,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7.(1)经济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城市发展。
影响: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
(2)原因: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
【详解】(1)经济原因,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据材料一“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可知南宋城市的发展。影响,可从饮食本身来讲,结合材料一“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可得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据材料一“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可知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从材料一融合了上下尊卑的饮食,可知饮食有民间化、世俗化的倾向,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
(2)变化原因,小麦从奢侈品到劳工家庭的主食,与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有关;食物的阶层性,社会上层和下层的差距大,结合18世纪60年代,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消费习惯的改变,是因为新型的消费观念。
18.(1)原因: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影响:促使近代城市雏形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都市文化生活;市民的商品意识增强。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大生产的需求;科学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影响:积极: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汽车平民化和大众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美国的社会面貌;提高了工人的待遇。消极:增大了工人劳动程度和压力。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由于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宋初虽有所恢复,但无法重现旧貌”可知,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的现象”可知,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认可这一事实,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到,宣告旧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可知,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影响:根据材料“坊市合一使近代城市雏形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促使近代城市雏形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创造出带有明显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可知,丰富了都市文化生活;根据材料“宋人极重传统节日,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销售节日用品和纪念品”可知,市民的商品意识增强。
(2)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流水线生产方式为了适应大生产的需求;根据材料“1911年泰勒在其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科学管理思想”可知,科学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影响:积极:根据材料“使生产一部车的时间由14小时减少到1.5小时”可知,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材料“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由1900年的8000台增加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2700万台”和“福特的确生产出了廉价的汽车,而且改变了美国的社会面貌”可知,流水线生产使汽车平民化和大众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不了美国的社会面貌;根据材料“1914年福特宣布将工作在生产线上的工人的最低工资增加到每天5美元,这几乎是当时美国产业工人平均工资的两倍”可知,提高了工人的待遇。消极:根据材料“当生产线和以前一样发生周期性停产时,工人就会被解雇,而且没有任何补偿”可知,增大了工人劳动程度和压力。
19.(1)要求,绘制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基本方向。
(2)要求分角度
示例一社会转型
经济转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西欧出现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阶级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方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政治上有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政体转型。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性回归。思想由宗教神学转型理性。
示例二“发现”
“人的发现”:14—16世纪,欧洲开展文艺复兴运动,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性回归和人被发现的时代。
“世界的发现”: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开辟新航路,使欧洲人发现了欧洲以外的世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不断融合,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信仰的发现”:16世纪,欧洲进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加尔文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提出“先定论”,都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提倡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促进了思想解放。
“科学的发现”:文艺复兴期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1687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科学时代来临。
(3)基本特征为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科学化
(4)示例略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绘制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基本方向即可。
(2)选取“社会转型”。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说明。经济,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说明。政治,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由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政体转型进行说明。思想,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批判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由宗教神学转型理性进行说明。选取“发现”。可从“人的发现”、“世界的发现”、“信仰的发现”、“科学的发现”等角度分析说明。“人的发现”,可从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进行说明。“世界的发现”,可从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进行说明。“信仰的发现”,可从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加尔文提出“先定论”,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提倡个人宗教信仰自由等进行说明。“科学的发现”,可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进行说明。
(3)根据“西欧在科学、工业和政治领域里发生三大革命”,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科学化。
(4)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从促进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客观上给殖民地地区带来先进的文明,促进了当地的近代化,殖民侵略引起亚非拉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工业革命促进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等分析总结。
20.论题一: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经济结构。
论述:19世纪初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厂机器生产在英国得到普及,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迅速增加。农业、渔业和林业等传统产业对财富贡献基本保持稳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相对减少。新的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业以及贸易运输业等工业的财富增长迅猛,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工厂的集中,推动了新型工业城市的形成。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工业城市迁移,工业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因此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论题二: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
论述:19世纪初以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厂机器生产迅速普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地向海外殖民扩张,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推动海外贸易和运输业的财富迅速增长,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
【详解】这是一道开放题,需要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时空定位,拟定论题,通过史实论证,史论结合,对论题进行合理、准确的解释和论证。首先提取有效信息。图中提供了英国1801-1901年各产业国民收入示意图,有农业、林业和渔业;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贸易和运输业;海外收入。其中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贸易和运输业;海外收入的国民收入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其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论题: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经济结构;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对论题展开论述,我们按照常规的思路即可,从背景、内容和影响分别阐述。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