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四)含答案

江苏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
A.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B.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C.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D.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2.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B.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C.本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D.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3.如表是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讨论。对表格所示抗美援朝的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
观点1 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的军事力量压至中朝边境,国内国际反动气焰高涨,对新政权的巩固十分不利。
观点2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观点3 历史上曾有过日本侵略者以朝鲜为跳板,入侵我国的深刻教训。
A.侵略活动威胁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
B.美国侵略活动阻碍我国经济的恢复
C.中国出兵朝鲜是因为朝鲜政府请求
D.政治、经济和历史教训的共同影响
4.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5.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说:“孙中山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中国的工业化必须依靠国内广大的农村市场,没有一个彻底的土地改革,就不能实现新中国的工业化……”上述这段话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①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②为解放生产力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③加快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④尽快扫除农村的文盲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毛泽东曾兴奋地告诉老一辈的革命家,□□□□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材料里的□□□□是(  )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7.如图臂章中,1950年底开赴朝鲜作战的中国军队最有可能佩戴的是(  )
A. B.
C. D.
8.“一五计划”要求,到195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4.7%的增速增加至535.6亿元,手工业总产值以年均9.9%的增速增加为117.7亿元,农业及副业总产值以年均4.3%的增速增加到596.6亿元。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迫切要求改变社会落后状况
9.能体现下列一组历史人物事迹的主题是(  )
A.开天辟地换新颜 B.团结抗战谋独立
C.保家卫国立国威 D.艰苦创业促发展
10.“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我国(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2.1966﹣1987年间部分年份国民生产总值情况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呈U型发展趋势。其中,国民经济步入健康发展阶段的主要原因在于(  )
年份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78年 1980年 1987年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1868.0 1773.9 1723.1 3624.1 4517.8 11954.5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香港澳门的回归 D.改革开放的实施
13.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②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路线方针 
③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④会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得到坚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高度重视非贫困村的脱贫,着力解决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发展产业等问题,防止出现贫困“死角”。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哪一项内容(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如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在图中①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D.开放众多内陆城市
16.1978﹣1985年,我国第一产业不仅占比总体较高,其劳动生产率也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353元/人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820元/人,增加了1.3倍,而同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只分别增长了0.3倍、0.6倍。对这一现象成因的相关解读,准确的是(  )
A.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经济特区成功创办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7.2020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如今的浦东,地区生产总值是1990年的211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647元。浦东这30年的变化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浦东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C.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
D.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18.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赞邓小平,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  )
A.“改革开放”政策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一国两制”构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香港和澳门回归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民族耻辱,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港澳回归主要得益于(  )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20.【时政热点 中共二十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材料中的“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求同存异”
C.“九二共识”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调整首先在于外交指导思想的调整。在调整中,中国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实现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转变;对外交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实现了由“经济为外交服务”到“外交为经济服务”的过渡。这些外交思想的转变(  )
A.从根本上化解中美之间的矛盾
B.使中国外交孤立局面开始被打破
C.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建立
D.为开启中国全方位外交奠定基础
22.“它反对种族歧视,要求基本人权;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会国家的人口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通过与会各国代表的认真讨论,大家共同认识到促进亚非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性。”这里的“它”指(  )
A.华盛顿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23.新时代以来,中国形成“两条腿一个圈”的大外交。其中“两条腿”包括了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建立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一个圈”则指的是针对亚洲邻国的周边外交;三者互相交接、相辅相成。这反映的是(  )
A.中国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C.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梅开三度》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其中不属于该时期的事件(  )
A.万隆会议
B.中日建交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美建交
25.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果是(  )
A.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B.“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C.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与传统实物货币相比,数字货币优化了货币支付功能、提高了支付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不依赖第三方支付中介,可实现远距离点对点交易。2020年,数字人民币已先后在深圳和苏州面向公众进行红包测试,冬季奥运会试点应用已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率先启动。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同时,中国具有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也恰成为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市场利基。
——摘编自成聿东、刘欢欢、肖旭《数字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
(1)材料一中人民币图案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成就?其中一分人民币正面图案反映的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哪一项建设成就?这一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货币的发展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并指出促进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时代与货币的关系?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980年 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992年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材料二“一带一路”倡议论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为共建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减贫、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等民生领域一个个接地气的项目,有效提高共建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右关方通项目的全部实施,到2030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09月01日03版)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一带一路”带来的影响。
(3)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请你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拟一条宣传标语。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0年起联大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统计表
年份 1950 1956 1960 1965 1970 1971
联合国成员数量 60 80 99 117 127 132
支持中国的票数 10 24 34 47 51 76
材料二“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为遏制中国,要想从亚洲撤出力量就必须改善对华关系。此外,美国的巨商和财团早就把眼光瞄准了中国这个“东方神秘的国度”。恰在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极好契机。
——摘编自侯峻《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原因论析》
材料三 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3)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10 DCDCA BDDDA
11-20 BDADC ADCCC
21-25 DDCAB
26.(1)一五计划;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新变化:数字人民币开始出现。原因: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积累的经验:庞大的人口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答出意思相近2点即可)
(3)货币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时代进步推动货币改革。(言之有理即可)
27.(1)特点:对外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然后逐步向沿江地带和内陆地区推进。
(2)影响: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沿线国家的生活水平,使大量人口摆脱贫困等。
(3)标语:“一带一路”,共建美好家园;加强经济合作,共建美好明天等。
28.(1)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呈增加趋势;联大中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数量和比例持续增长。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美国战略调整的需要;中国市场的巨大经济利益对美国的吸引;中苏关系的恶化。
(4)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四)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