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

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班级,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1. 列传人物。
有学者对《二十四史》列传中有籍贯可考的5700多位历史人物按籍贯和主要朝代进行了占比(%)情况统计。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籍贯 西汉 东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甲 陕西 20.58 15.97 20.4 4.31 0.99 4.51
山西 4.92 3.50 14.2 9.65 2.81 3.16
河南 18.75 37.2 17.1 22.18 6.12 6.94
乙 安徽 1.44 5.25 1.7 3.62 6.29 11.24
江苏 11.06 2.84 6.4 6.63 8.10 13.61
浙江 0.96 2.99 2.77 5.74 22.50 14.51
江西 0.49 0.42 0.5 5.54 13.4 11.51
——据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整理
(1)河南、浙江两省两宋时期占比变化明显,原因解释中最合理的是(单选)( )
A. 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B. 民族交往,文化交流
C. 版图变更,疆域变化 D. 中央集权,积贫积弱
(2)江西省在两宋时期占比迅速上升,原因解释中合理的一项是(单选)( )
A. 国家统一、疆域扩大 B. 理学兴盛,书院发展 C. 社会安定,环境优越 D. 经济发展,制瓷中心
(3)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四省在不同时期列传人数占比分别出现最高值,原因解释中具有共性的一项是(单选)( )
A 商业繁荣,民富国强 B. 交通发达,人杰地灵 C. 政治中心,人文荟萃 D. 民族交往,中外交流
(4)山西、安徽两省分别在唐朝和明朝时占比达到最高值,原因解释中具有共性的一项是(单选)( )
A. 社会稳定,文教昌明 B. 民族交往,交通便捷 C. 人口导入,环境优越 D. 皇亲勋贵,龙兴之地
学者发现某个朝代将外国及边疆各族人物纳入列传达50人之多,几乎占总数的4%。其中高丽9人、契丹7人、范阳奚族5人、突厥4人、吐蕃1人。
(5)你认为该朝代最有可能是(单选)( )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6)简要说明该朝代出现此局面的主要原因。
(7)表格中甲类省区主要在北方,乙类省区主要在南方。从表格看两类地区列传人物占比在历史上呈现什么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 文化交流。
汉字在民族交流、对外交往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词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中所列,按其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完成排序(填字母)
(2)欲探寻图B所示词汇进入中国最早时间及相应词汇源头,下列各项中可作为重要研究证据是(三选)( )
A. 《梦溪笔谈》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几何原本》
(3)图B中反映西方宗教、物种、学术等进入中国,背景解释正确的是(单选)( )
A.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加强 B. 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关系和谐
C 对外殖民扩张,卷入世界市场 D. 社会秩序安定,科技文化昌盛
材料二
(4)图C中为部分引进、派生的新词汇,或被赋予新的内涵。请从中选择2-3个词汇拟一个主题,并完成该主题或事件的历史叙述。
(5)图D中体现的学说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下列事件有重大相联的是(双选)( )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华盛顿会议
(6)20世纪初各种学说传入中国。为什么图D中体现的学说在当时得以广泛传播?
3. 铁路与世界。
某社团围绕“铁路与世界”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涅在谈到1843年开通的两条从巴黎出发的新铁路时如此写道: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
——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
材料二 在铁路出现之前的300年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材料三 儒勒·米什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反思一次从巴黎到凡尔赛的旅程时写道: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
——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
材料四 到1860年,有三分之一的(欧洲)图书被销往欧洲之外,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
——《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
材料五 在英国,有预言说,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
——《铁路中的意象》
问题:
(1)请你按照以下标准将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侧重史实的材料
侧重史论的材料
(2)请你按照以下研究视角将上述材料再次进行分类。
侧重经济与生活
侧重国家制度
侧重文化交流
(3)就研究主题“铁路与世界”而言,谈谈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4)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五观点的看法。
4. 我们能造什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洋务新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种努力最终失败。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54年6月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历史》第4册
(1)毛泽东此段感慨表达了什么愿望?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材料二 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分布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辽宁 24 陕西 24 黑龙江 22 山西 15 吉林 10
河南 10 甘肃 8 四川 6 河北 5 内蒙古 5
北京 4 云南 4 江西 4 湖南 4 湖北 3
新疆 1 安徽 1
156个项目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煤炭开采、钢铁冶金、化学工业、机器制造、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等各方面。
——选编自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
(2)材料二中156个援建项目实施时代背景什么?
材料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中国民航首次订购10架波音707客机。截至2018年11月,波音公司向中国交付第2000架波音飞机。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参观波音的伦顿和埃弗雷特总装厂。上海飞机工业公司开始生产MD-80主起落架舱门。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
198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向上海飞机工业公司颁发生产许可证。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
(3)中美在飞机制造业合作方式上有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习近平2024新年贺词
(4)结合近现代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历史的认识。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班级,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1. 列传人物。
有学者对《二十四史》列传中有籍贯可考的5700多位历史人物按籍贯和主要朝代进行了占比(%)情况统计。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籍贯 西汉 东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甲 陕西 20.58 15.97 20.4 4.31 0.99 4.51
山西 4.92 3.50 14.2 9.65 2.81 3.16
河南 18.75 37.2 17.1 22.18 6.12 6.94
乙 安徽 1.44 5.25 1.7 3.62 6.29 11.24
江苏 11.06 2.84 6.4 6.63 8.10 13.61
浙江 0.96 2.99 2.77 5.74 22.50 14.51
江西 0.49 0.42 0.5 5.54 13.4 11.51
——据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整理
(1)河南、浙江两省两宋时期占比变化明显,原因解释中最合理的是(单选)( )
A. 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B. 民族交往,文化交流
C. 版图变更,疆域变化 D. 中央集权,积贫积弱
(2)江西省在两宋时期占比迅速上升,原因解释中合理的一项是(单选)( )
A. 国家统一、疆域扩大 B. 理学兴盛,书院发展 C. 社会安定,环境优越 D. 经济发展,制瓷中心
(3)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四省在不同时期列传人数占比分别出现最高值,原因解释中具有共性的一项是(单选)( )
A. 商业繁荣,民富国强 B. 交通发达,人杰地灵 C. 政治中心,人文荟萃 D. 民族交往,中外交流
(4)山西、安徽两省分别在唐朝和明朝时占比达到最高值,原因解释中具有共性的一项是(单选)( )
A. 社会稳定,文教昌明 B. 民族交往,交通便捷 C. 人口导入,环境优越 D. 皇亲勋贵,龙兴之地
学者发现某个朝代将外国及边疆各族人物纳入列传达50人之多,几乎占总数的4%。其中高丽9人、契丹7人、范阳奚族5人、突厥4人、吐蕃1人。
(5)你认为该朝代最有可能是(单选)( )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6)简要说明该朝代出现此局面的主要原因。
(7)表格中甲类省区主要在北方,乙类省区主要在南方。从表格看两类地区列传人物占比在历史上呈现什么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C (2)B (3)C (4)D (5)B
(6)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民族大交融大发展;经济发展,国内及对外商路通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政府与边疆各族保持密切联系,唐太宗被西北边疆各族称为“天可汗”,唐朝在边疆设立各种管理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唐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7)变化趋势:北方列传人物占比逐渐下降,南方列传人物比例逐渐上升。
原因: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政治中心南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版图变小,河南等中原地区成为金国领土,因此河南籍贯历史人物占比减少,南宋都城是临安,浙江籍贯历史人物占比增多,C项正确;北宋也崇文抑武,提倡文治,与河南、浙江两省占比变化无关,排除A项;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北宋时期积贫积弱,与河南、浙江两省占比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江西地区理学兴盛,书院进一步发展,因此涌现的历史人物占比增加,B项正确;两宋时期疆域并没有扩大,南宋版图还变小了,排除A项;社会安定,环境优越并不是江西地区独有的,无法解释江西省占比在两宋时期迅速上升,排除C项;江西有著名的景德镇,是制瓷中心,但这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陕西、西汉20.58”、“河南、东汉37.2”、“江苏、明朝13.61”、“浙江、南宋22.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都城是陕西西安,东汉时,都城是河南洛阳,明朝时,江苏南京做过首都,南宋时,浙江杭州是都城,这些地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人文荟萃,因此出现了较多历史人物,C项正确;这些地区历史人物占比较高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主导这些地区历史人物较多因素是政治因素,与交通无关,排除B项;中外交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和明朝(中国)。根据材料“14.2”、“11.2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太原起兵,其亲信多为山西人,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人,其亲信多出自该地区,D项正确;社会稳定,文教昌明不是这两个省独有的,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项;交通便捷并非这两个省独有,排除B项;这两个地区并没有大规模人口流入,排除C项。故选D项。
【小问5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高丽9人、契丹7人、范阳奚族5人、突厥4人、吐蕃1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统治者较为开明,一些少数民族也可进入到朝廷为官,编纂史书时也会将外国及边疆各族人物纳入列传,B项正确;突厥与唐王朝同时期,西汉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是匈奴,排除A项;北宋时,突厥已不存在,排除C项;明朝时,高丽已被朝鲜王朝取代,契丹、突厥已不存在,吐蕃地区被称为乌斯藏,属明朝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小问6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唐朝的史实,可从政治层面、商品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开明民族政策、羁縻制度、中外交流等进行分析。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民族大交融大发展;经济发展,国内及对外商路通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政府与边疆各族保持密切联系,唐太宗被西北边疆各族称为“天可汗”,唐朝在边疆设立各种管理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唐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小问7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河南,18.75,6.94”、“安徽,1.44,11.24”可分析出北方列传人物占比逐渐下降,南方列传人物比例逐渐上升。
原因: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向南迁徙、政治中心南移、南方教育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政治中心南移。
2. 文化交流。
汉字在民族交流、对外交往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词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中所列,按其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完成排序(填字母)
(2)欲探寻图B所示词汇进入中国最早时间及相应词汇源头,下列各项中可作为重要研究证据的是(三选)( )
A. 《梦溪笔谈》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几何原本》
(3)图B中反映西方宗教、物种、学术等进入中国,背景解释正确的是(单选)( )
A.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加强 B. 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关系和谐
C. 对外殖民扩张,卷入世界市场 D. 社会秩序安定,科技文化昌盛
材料二
(4)图C中为部分引进、派生的新词汇,或被赋予新的内涵。请从中选择2-3个词汇拟一个主题,并完成该主题或事件的历史叙述。
(5)图D中体现的学说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下列事件有重大相联的是(双选)( )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华盛顿会议
(6)20世纪初各种学说传入中国。为什么图D中体现的学说在当时得以广泛传播?
【答案】(1)CAB (2)BCD (3)A
(4)选择“议员”“总统”“共和制”
主题:中国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
叙述:美国实行共和体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中央实行三权分立。中国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权力制衡原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促进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BC
(6)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的无产阶级理论,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技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均失败,救亡道路曲折;中国历史发展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任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综合题。
根据所学可知,苜蓿、葡萄等是在西汉武帝时期进入中国,因果、罗汉等词汇属于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明末,西方传教士带来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番薯、玉米是美洲作物,明朝传入中国,所以,按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排序应该是CAB。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中记载有玉蜀黍,今俗称玉米,B项正确;徐光启《农政全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C项正确;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未涉及西方科技,选项A不属于研究证据,排除A项。故选BCD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上帝、圣经、地球、平面、平行线、子午线、番薯、玉米等进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番薯、玉米是美洲作物,背景与新航路开辟有关,西方宗教、物种、学术等进入中国,与明末的“西学东渐”有关,体现了世界联系加强,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关系和谐,是国内情况,不会促使外来文化的传入,排除B项;明朝时,西方宗教、物种、学术等进入中国与殖民扩张无关,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近代,排除C项;西方宗教、物种、学术等进入中国是在明末,社会矛盾突出,科技文化谈不上昌盛,排除D项。故选A项。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和中国。题目要求从材料二C中选择2-3个词汇拟一个主题,词汇与主题要对应,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历史事件。叙述要与主题相关,包含历史叙述基本要素(背景、时空、内容、影响)。
首先选择相关词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得出主题,再进行阐述。如选择“议员”“总统”“共和制”,结合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得出:中国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示例如下:美国实行共和体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中央实行三权分立。中国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权力制衡原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促进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如选择“轮船”“电报”“机器”,则把主题确立为: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推动近代化进程,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如选择“德先生”“赛先生”“立宪”,则把主题确立为: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答案只要结合所学知识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小问5详解】
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依据材料“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等得出结论:图D中体现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C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此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1912年失败,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C项。
【小问6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性、近代中国救亡道路的曲折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等角度进行合理解释即可。
3. 铁路与世界。
某社团围绕“铁路与世界”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涅在谈到1843年开通的两条从巴黎出发的新铁路时如此写道: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
——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
材料二 在铁路出现之前的300年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材料三 儒勒·米什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反思一次从巴黎到凡尔赛的旅程时写道: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
——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
材料四 到1860年,有三分之一的(欧洲)图书被销往欧洲之外,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
——《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
材料五 在英国,有预言说,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
——《铁路中的意象》
问题:
(1)请你按照以下标准将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侧重史实的材料
侧重史论的材料
(2)请你按照以下研究视角将上述材料再次进行分类。
侧重经济与生活
侧重国家制度
侧重文化交流
(3)就研究主题“铁路与世界”而言,谈谈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4)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五观点的看法。
【答案】(1)侧重史实的材料二、四;侧重史论的材料一、三、五
(2)(材料四经济与生活、文化交流皆可)
经济与生活:一、二、四;国家制度:三;文化交流:五
(3)材料一属于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着虚拟夸张成分。但据此可以直接反映作者对铁路修筑的情感,以及他个人对铁路与社会生活的看法。折射了工业时代交通的进步与人类对铁路修筑的态度。
(4)该观点认识到铁路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材料二与材料四所言,铁路推动了世界贸易和图书及其背后的文化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经济与文化融合,共同促进世界走向一个整体。
该观点夸大了铁路造成的世界一体化程度。多样性的早期区域文化,在近代以来铁路等因素推动世界走向整体化进程中,会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不代表各国文化的最终消弭,各国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最终依然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材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可知,侧重史实的材料二、四;根据材料“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铁路中的意象》”可知,侧重史论的材料一、三、五。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材料“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可知,侧重经济与生活的材料有一、二、四;
根据材料“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可知,侧重国家制度的材料有材料三;
根据材料“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可知,侧重文化交流:的材料是材料五。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材料“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属于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着虚拟夸张成分,但据此可以直接反映作者对铁路修筑的情感,以及他个人对铁路与社会生活的看法。根据材料“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可知,折射了工业时代交通的进步与人类对铁路修筑的态度。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对于观点认识,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如:该观点认识到铁路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材料二与材料四所言,铁路推动了世界贸易和图书及其背后的文化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经济与文化融合,共同促进世界走向一个整体。
该观点夸大了铁路造成的世界一体化程度。多样性的早期区域文化,在近代以来铁路等因素推动世界走向整体化进程中,会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不代表各国文化的最终消弭,各国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最终依然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 我们能造什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洋务新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种努力最终失败。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54年6月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历史》第4册
(1)毛泽东此段感慨表达了什么愿望?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材料二 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分布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省份 项目数
辽宁 24 陕西 24 黑龙江 22 山西 15 吉林 10
河南 10 甘肃 8 四川 6 河北 5 内蒙古 5
北京 4 云南 4 江西 4 湖南 4 湖北 3
新疆 1 安徽 1
156个项目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煤炭开采、钢铁冶金、化学工业、机器制造、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等各方面。
——选编自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
(2)材料二中156个援建项目实施的时代背景什么?
材料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中国民航首次订购10架波音707客机。截至2018年11月,波音公司向中国交付第2000架波音飞机。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参观波音的伦顿和埃弗雷特总装厂。上海飞机工业公司开始生产MD-80主起落架舱门。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
198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向上海飞机工业公司颁发生产许可证。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
(3)中美在飞机制造业合作方式上有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习近平2024新年贺词
(4)结合近现代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历史的认识。
【答案】(1)愿望:提升中国现代工业化水平。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制造业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面临经济上千疮百孔,面临西方封锁包围,急需改变落后局面。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背景:二战后美国以“反对共产主义扩张”为旗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遏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制订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努力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变化:从引进飞机到引进技术与设备,参与国际合作生产配件,加入供货商行列。
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关系相对缓和。中国改革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
(4)认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社会制度和政策引领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技术创新是实现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愿望:根据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提升中国现代工业化水平。
原因:根据材料“毛泽东在1954年6月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制造业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面临经济上千疮百孔,面临西方封锁包围,急需改变落后局面;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等角度进行说明原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援建的156个项目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煤炭开采、钢铁冶金、化学工业、机器制造、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等各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以“反对共产主义扩张”为旗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遏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制订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努力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198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向上海飞机工业公司颁发生产许可证。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可知,从引进飞机到引进技术与设备,参与国际合作生产配件,加入供货商行列。
背景:根据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中国市场,中国民航首次订购10架波音707客机。”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关系相对缓和;根据材料“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参观波音的伦顿和埃弗雷特总装厂。上海飞机工业公司开始生产MD-80主起落架舱门。1980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波音签订合同,加入波音供货商行列。”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材料“截至1999年,世界范围有3100架波音现役飞机装备有在中国生产的重要部件和组件。”可知,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认识:根据材料“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洋务新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可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根据材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种努力最终失败。”可知,社会制度和政策引领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根据材料“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技术创新是实现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