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朝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重新统一南北 B.改革制度
C.发展生产 D.开通大运河
2.“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
A.魏征 B.杜如晦 C.房玄龄 D.姚崇
3.贞观年间,统治者能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这一局面被称为
A.汉武盛世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元和中兴
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武则天 B.杨坚 C.李世民 D.慈禧
5.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从古至今便存在,下列皇帝中,亲自面试考生、创立殿试制度的是( )
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6.唐朝时,它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此大都市是( )
A.长安 B.洛阳 C.杭州 D.开封
7.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8.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诗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科举制度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开放 D.确立了双向交流局面
9.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浪漫情怀,享用“诗仙”的美誉。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10.“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大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
A.日本
B.印度
C.朝鲜
D.越南
11.在小说《西游记》中,下列哪个人物有历史原型:( )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和尚
1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大泽乡起义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13.新化县某同学对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4.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下面对“重文轻武”政策理解错误的是
A.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B.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C.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D.武将的地位明显高于文臣
15.下列政权与其建立民族对应关系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辽—契丹族 B.北宋—汉族 C.西夏—女真族 D.元—蒙古
16.下面四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7.他在南宋建立之初,率军北伐,取得了郾城大捷等诸多战果,收复了许多失地。他精忠报国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是( )
A.文天祥 B.岳飞 C.白居易 D.黄巢
18.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A.耕地面积的增加 B.科学技术的突破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9.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
①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②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③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0.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汴梁 B.临安 C.景德镇 D.泉州
21.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22.他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毛泽东称他“只识弯弓射大雕”。他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魏征 D.文天祥
2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魏 D.元朝
24.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忽必烈继承汗位 ②蒙古灭金 ③西夏灭亡 ④元朝建立 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A.①⑤②③④ B.①②⑤③④ C.⑤①③④② D.⑤③②①④
25.南宋时期,坚持抗元斗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诗句的人物是( )
A.辛弃疾 B.岳飞 C.黄巢 D.文天祥
二、综合题
26.读图并结合材料答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于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大运河作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2)假如你从江都出发要到都城长安游玩,路途中必然经过图中哪一段运河?(填写字母)
(3)材料三中的“涿郡”和“余杭”是大运河的南北端点,分别指现在什么地方?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
(4)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27.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历来是统治者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当时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并从此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和整个社会。
材料二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1)材料一中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与哪位皇帝有关?
(2)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其中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据此分析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产生的积极影响?
28.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2)材料二中的“公主”是谁?说说这一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有史以来,能成就盛世的王朝屈指可数,而唐代却两度出现盛世,这既与两位君主(唐太宗、唐玄宗)的英明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总之,唐代的兴盛乃是制度所成就。当然,好制度需要人设计,更需要人执行。
——摘自《略谈唐代兴盛的制度原因》
(3)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四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活动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4)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友好往来比较频繁,试举两例说明?
(5)唐朝的繁盛给后人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宋朝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这种变化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后完成是在何时?
(2)请分析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哪两个地区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南北,创制科举制度,实行三 省六部制,另外还开通了大运河,但此题要求是最重要的贡献,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如大运河的影响深远,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魏征,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项正确;当时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排除BC项;姚崇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词“贞观年间”出现的繁荣局面,是唐太宗时期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C项正确;汉武帝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史称“汉武盛世”,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局面,排除B项;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A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故A符合题意; 杨坚和李世民是男人,不符合女皇帝,故BC不符合题意;慈禧没有称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详解】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她注意生产,选拔贤才,国力增强,她还曾改国号为“周”,B符合题意;ACD项人物与“创立殿试”无关,排除。故选择B。
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A项正确;洛阳不是唐朝的政治中心,排除B项;杭州(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排除C项;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女性地位提升,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体现出唐朝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风尚,不是选官制度、民族交融,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大多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故A符合题意。杜甫被称为“诗圣”,
白居易被称为“诗魔”,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人,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A
【分析】
【详解】《西游记》中的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朝的玄奘,故A项正确。
12.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A项不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B项不合题意;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落。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因此“重文轻武”政策理解错误的是“武将的地位明显高于文臣”。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对“重文轻武”政策理解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选项C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选项ABD对应关系是符合史实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960年建立于南方,1127年灭亡;辽916年建立与东北地区,1125年灭亡;西夏1038年建立于西北地区,1227年灭亡。故北宋、辽、西夏并立的示意图正确,D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所灭,1127年南宋建立,故南宋不可能和辽并立,排除AB项;1125年辽被金所灭,C项辽的位置应是西夏,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精忠报国”与岳飞有关,B项正确;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与材料描述无关,排除A项;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排除C项;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这一变化表明了经济重心向南转移,故D符合题意;材料是说国内经济发展情况,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①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不符合题意,可排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C项正确;汴梁即北宋的都城开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泉州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交子的相关内容。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反映了北宋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与海外贸易兴盛·交子
2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因此“只识弯弓射大雕”描述是成吉思汗,A项正确;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建立元朝,排除B项;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排除C项;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D项正确;隋朝和唐朝都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排除AB项;北魏不是统一王朝,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1227年西夏灭亡,1234蒙古灭金,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故D正确;ABC错误。综上故选D。
2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诗句,D项正确;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排除A项;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排除B项;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C项。故选D项。
26.(1)皮日休;因为皮日休不仅指出了大运河加速了隋朝灭亡,而且说明了大运河的积极影响,它的观点更全面。
(2)C。
(3)北京、杭州;洛阳。
(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详解】(1)根据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于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故赞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因为皮日休批评了将隋亡原因归于开运河的片面看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大运河在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2)河段: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可知,从江都到洛阳的河段是C段。
(3)地方:结合所学可知,“涿郡”和“余杭”分别指的是今天的北京和杭州。
中心: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4)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7.(1)隋炀帝。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受益者:皇帝;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详解】(1)皇帝: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骆宾王),扩大了统治基础。
(3)受益者: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可知,科举制度为皇帝选拔了统治人才,说要受益最大的人是皇帝。
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皇帝是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此,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统治人才,维护了封建统治。
(4)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28.(1)名称:曲辕犁;筒车。
(2)公主:文成公主;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或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
(3)开元盛世
(4)举例说明: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详解】(1)名称:由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公主:根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因此材料二中的“公主”是文成公主;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或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
(3)盛世: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举例说明:结合所学可知,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启示:唐朝繁盛是因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29.(1)唐朝中期开始,南宋完成。
(2)北方战乱不对,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充实了南方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3)苏州、湖州。
【详解】(1)时间:根据材料一“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3)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