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雅初中部2024年春季学期毕业学科第一次模拟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事项:
1.本试卷共20题,满分l00分,考试时量:6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信息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按题号用2B铅笔在答卷上填涂方框。该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A. 土地制度 B. 农耕生活 C. 分封制度 D. 天文历法
2.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
B. 无正义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
D. 人民蒙受了深重灾难,不断举行起义
3. 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 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 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 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4. 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5.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 该帝王在位35年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6. 东汉后期,太子幼年即位,由太后临朝,但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及至皇帝成年,就重用心腹宦官,除掉外戚。东汉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的根源是( )
A.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 儒家伦理道德成正统
C. 君主专制的弊端 D. 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7. 下表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 加强对外交往 B. 推动文化发展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巩固局部统一
8. 史明辨同学在历史人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图片,下列最符合他研究主题的是( )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A. 金属冶炼工艺新 B. 天文算学铸辉煌
C. 治病救人传医术 D. 文学艺术源流长
9. 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
10. 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A. 先南后北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由开明到专制 D. 由繁荣转衰落
11. 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A. 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B.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C.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 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12. 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A. 规模浩大 B. 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 时间跨度长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13. 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 西域都护 B. 驻藏大臣 C. 伊犁将军 D. 澎湖巡检司
14. 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A. 科技发展 B. 商业繁荣 C. 民族交融 D. 政权并立
15.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秦汉时期——早期国家产生
B.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 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6. 认识课题和时代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下图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的课题名称是
A. 东汉的兴衰 B.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C. 明朝的统治 D.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材料题(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8分,共计52分)
17.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8. 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从“长安时代”到北京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信息能反映唐朝社会发展的哪些阶段特征?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体现这些特征的史实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东京商业布局的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唐、宋、明三朝的都城中的皇城位置有何相似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哪一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都城以“北京时代”取代“长安时代”,应与经济格局的哪一变动有关?
1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① 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 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③ 时期。
材料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写出①②各代表的时期名称;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来看,这两个时期有何共同点?
(2)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角度看,第③个时期有何突出特点?列举两项重要措施。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文明的总体特征。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认识?
20. 历史在不断变革中螺旋式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其次,宋代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摘自库恩《宋代文化史》
材料二 著名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曾指出,“自秦汉至明清,社会也有不少变动,例如自唐迄宋,日本学者称之为唐宋变革期。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是中国古代最大最重要的变革期。”
——摘编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请回答:
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材料一认为“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材料二认为“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是中国古代最大最重要的变革期”。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怀雅初中部2024年春季学期毕业学科第一次模拟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事项:
1.本试卷共20题,满分l00分,考试时量:6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信息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按题号用2B铅笔在答卷上填涂方框。该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A. 土地制度 B. 农耕生活 C. 分封制度 D. 天文历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中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中文字是“马”“犬”“牛”,说明当时已经能够饲养马、狗和牛,这可以印证当时的农耕生活,B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但图片无法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C项;西周时期,天文历法研究进一步发展,开始对恒星进行观测,并给许多恒星命名,如《诗经》中出现许多星座的名字,但与图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
B. 无正义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
D. 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不断举行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C项正确;此时仍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说法错误,排除A项;“无正义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不能说明“变”的本质,排除B项;“不断举行起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 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 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 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其中以皇帝制为核心,其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图示揭示了这一特点,皇帝高高在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 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建立汉朝”“休养生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建立者汉高祖,C项正确;秦始皇是秦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排除B项;汉武帝的主要贡献是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C项。
5.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 该帝王在位35年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故选D;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
6. 东汉后期,太子幼年即位,由太后临朝,但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及至皇帝成年,就重用心腹宦官,除掉外戚。东汉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的根源是( )
A.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 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 君主专制的弊端 D. 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继承内外朝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内朝官员的权力,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各方势力参与争夺的根本原因,即君主专制的弊端是其根源,C项正确;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是外戚专权的条件,并非根源,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且汉代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其仍旧是服务皇权,排除B项;宦官专权时,皇帝借外戚铲除宦官,外戚势重时,皇帝信任宦官牵制外戚,究其本质还是皇权强化造成,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 加强对外交往 B. 推动文化发展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巩固局部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三国鼎立,曹魏、孙吴和蜀汉各自采取发展经济以巩固局部统一的措施,故D符合题意;表格中只有孙吴体现了对外交往,材料无关文化发展,材料只有蜀汉体现了民族融合,排除ABC。故选D。
8. 史明辨同学在历史人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图片,下列最符合他研究主题的是( )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A. 金属冶炼工艺新 B. 天文算学铸辉煌
C. 治病救人传医术 D. 文学艺术源流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张仲景是东汉名医,编成《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还编制“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治病救人传医术,C项正确;题干人物都是医学家,与金属冶炼工艺、 天文算学、文学艺术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 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家统一,D项正确;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路并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而且南宋时期才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 故选D项。
10. 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A. 先南后北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由开明到专制 D. 由繁荣转衰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可知,《忆昔》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况,《无家别》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D项正确;从这两首诗歌从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君主的统治思想,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11. 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A. 唐朝多彩文学艺术 B.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C.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 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唐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崔志远是新罗到唐朝的留学生,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 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A. 规模浩大 B. 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 时间跨度长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可知,郑和远航发展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郑和远航规模浩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郑和远航的时间,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 西域都护 B. 驻藏大臣 C. 伊犁将军 D. 澎湖巡检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宣政院、达赖、班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B项正确;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排除A项;清朝时期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排除C项;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A. 科技发展 B. 商业繁荣 C. 民族交融 D. 政权并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泥活字板”可知,反映的史实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根据图片“南宋持罗盘陶俑”可知,反映的史实是指南针在南宋的使用,根据图片“宋代火器”可知,火药用于军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科技发展,A项正确;题干材料与商业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交融,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 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D项正确;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排除A项;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开放时期,排除B项;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 认识课题和时代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下图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的课题名称是
A. 东汉兴衰 B.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C. 明朝的统治 D.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中的关键词“军机处”“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等可知可以确定的主题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时期,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此外,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D项正确;题干所示的关键词都与清朝统治有关,因此没有体现东汉或隋朝或明朝的统治,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8分,共计52分)
17.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1)措施: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措施: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
作用: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王朝: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
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3)主要方式: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共同作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一“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秦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等分析回答。所以,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为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措施:根据材料一“注入新鲜血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出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回答。所以,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的措施为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
作用: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等分析回答。所以,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为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小问2详解】
史实:根据材料二“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帝改革是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可列举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所以,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为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王朝: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所以,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经有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等统一王朝。
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所以,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等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小问3详解】
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和所学知识可知,得出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根据所学可知,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根据“平定蒙古准噶尔叛乱势力”得出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根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根据“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得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根据“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得出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所以,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为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三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共同作用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18. 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从“长安时代”到北京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信息能反映唐朝社会发展的哪些阶段特征?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体现这些特征的史实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东京商业布局的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唐、宋、明三朝的都城中的皇城位置有何相似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哪一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都城以“北京时代”取代“长安时代”,应与经济格局的哪一变动有关?
【答案】(1)阶段特征:繁荣、开放举例:繁荣: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开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3)相似性:皇城位于城市最中央,布局严整均衡。特点:皇权至上。
(4)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一“唐都长安西市示意图”中店铺的分布和名称、唐都长安平面图”街道的规划、“唐都长安东市示意图”中的机构、范围、布局、店铺名称可以概括唐朝社会发展阶段特征是繁荣、开放。
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出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体现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加强与外界交流,如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些体现了唐朝开放。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唐都长安西市示意图”和材料二中“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中的店铺及“夜市”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北宋东京商业布局的变化是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小问3详解】
相似性:根据材料一中“唐都长安平面图”和材料三中“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可以得出唐、明两朝都城在皇城位置、布局上的严整均衡等相似性。
特点:根据皇城位于中轴线上的位置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至上的特点。
【小问4详解】
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代”取代“长安时代”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南方的资源财赋经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
1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① 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 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③ 时期。
材料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写出①②各代表的时期名称;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来看,这两个时期有何共同点?
(2)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角度看,第③个时期有何突出特点?列举两项重要措施。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文明的总体特征。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认识?
【答案】(1)①秦汉。②隋唐。共同点:国家统一时期(或大一统时代)。
(2)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措施:明朝废丞相;明朝设厂卫;清朝设军机处。(任答两项即可)
(3)总体特征:多元一体。
(4)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要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观察图示可知,①处于先秦时期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后秦朝二世而亡,西汉、东汉相继建立,故这一时期是秦汉时期。②:观察图示可知,②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辽宋夏金元时期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后隋朝灭亡、唐朝建立,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故这一时期是隋唐时期。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时期(或大一统时代)。
小问2详解】
特点:观察图示可知,③处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为巩固统治,统治者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 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小问3详解】
总体特征:根据材料二信息“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可得出:多元一体。
【小问4详解】
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只要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正确认识即可。如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不同时期存在政权分立或者分裂的局面,但最后国家都走向了统一,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二信息“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可得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此也可以得出,我们应该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20. 历史在不断变革中螺旋式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其次,宋代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摘自库恩《宋代文化史》
材料二 著名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曾指出,“自秦汉至明清,社会也有不少变动,例如自唐迄宋,日本学者称之为唐宋变革期。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是中国古代最大最重要的变革期。”
——摘编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请回答:
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材料一认为“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材料二认为“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是中国古代最大最重要的变革期”。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答案】示例1: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世俗文化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海外贸易繁荣,政府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进行管理;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示例2: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是中国古代最大最重要的变革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走向瓦解,周王室权威不再;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私学出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论述。如选择材料一的观点,即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结合宋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展开阐述,主要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世俗文化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海外贸易繁荣,政府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进行管理;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言之有理即可。选择材料二的观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湖南省怀化市雅礼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