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质量调查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 2023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在1954年,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在1956年,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 某同学将《共同纲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参考材料。该同学的研究主题为( )
A. “遵义会议”的召开 B.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开国大典的进行 D. 第一届政协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确定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D项正确;遵义会议召开时间是1935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A项;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3.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第一个小故事《前夜》讲述的是开国大典前夕,作为升旗设计师的林治远,排除万难安装电动升旗装置,最终保障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顺利升起的故事。在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升起的音乐是( )
A 《黄河大合唱》 B. 《毕业歌》 C. 《义勇军进行曲》 D. 《歌唱祖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此在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升起的音乐是《义勇军进行曲》,C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在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升起的应该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歌唱祖国》均不是国歌,ABD项说法有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 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A. 京剧艺术形成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完成 D. 百年国耻洗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京剧演员梅兰芳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故B符合题意;在清朝,京剧艺术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完成是在1952年,故C不符合题意;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百年国耻洗雪,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 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事宜”。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达成协议。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
A. 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起因 B.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C. 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 D. 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事宜’。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达成协议。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解放西藏的原因,排除A项;西藏自治区成立1965年,排除B项;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为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 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抗美援朝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她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这说明抗美援朝( )
A.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 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 D. 影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可知,材料反映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A项正确;抗美援朝是在1950-1953年,当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材料没有反映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不能说明影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维壮歌,涌现出30多万英雄功臣。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歼敌制胜的英雄是( )
A. 赵登禹 B. 佟麟阁 C. 董存瑞 D. 黄继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歼敌制胜的英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是黄继光。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他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人地堡机枪眼英勇牺牲,D项正确;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入侵中国,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 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排除AB项;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英雄,排除C项。故选D项。
8.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它使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评论的是( )
A. 开国大典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三大改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C项正确;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A项;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1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五一节前后,全国有2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51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全国有2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结合所学可知,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抗美援朝。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项正确;开国大典发生在1949年,排除A项;土地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能够在“抗美援朝”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第一手史料采用的是( )
A.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 B. 电影《上甘岭》
C. 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D. 《抗美援朝战争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是第一手资料,A项正确;第二手资料指在某处已经存在并已经为某种目的或发生过的事情编辑起来,进行创作的资料,电影《上甘岭》、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战争史》属于二次创作,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 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由此可知( )
A. 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 B.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C.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 D. 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可知,这是秦基伟将军对上甘岭战役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D项正确;题干没有说明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排除A项;题干没有说明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排除B项;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该材料出自(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是1950年新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B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规定设立人民法庭等,排除A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强调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排除C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2013年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早已经消灭,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他(毛泽东)已经扫除了农村内放债收租的陋习,过去这习惯如癌症般影响到乡村里每一个细胞的健康,阻挡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农村内放债收租的陋习”指的是( )
A. 发动解放战争 B. 开展土地革命
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 实行农业合作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扫除了农村内放债收租的陋习”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也就,扫除了农村内放债收租的陋习,C项正确;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农业实行农业合作化,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毛泽东曾经告诉美国记者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的主要举措是( )
A. 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推动农民参加人民公社 D. 鼓励农民创高产的大跃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B项正确;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是从1953年开始的,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的主要举措,排除A项;推动农民参加人民公社1958年开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的主要举措,排除C项;鼓励农民创高产的大跃进1958年开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的主要举措,排除D项。故选B项。
【分析】
【点睛】
15. 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这有助于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明确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含义是( )
A. 土地归集体所有 B. 土地归国家所有
C. 土地归农民所有 D. 土地归乡镇所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和所学知识可知,其中重工业比重最大,这说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排除B项;材料题干重工业占比65%,但轻工业、文教卫生、城市公用等都未超过10%,说明了占比差距悬殊,因此各行业投资比重均衡表述错误,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为实现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坚实基础。至今,这些重点企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材料表明“一五”计划(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奠定了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C. 促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 D. 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远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实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建立的企业为“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坚实基础”,以至于这些企业至今都发挥重要作用,表明一五计划中的企业影响深远,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远见性,D项正确;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材料“这些重点企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无关,排除A项;奠定了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与材料“为实现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坚实基础”无关,排除B项;促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毛泽东在1956年写下《水调歌头 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桥”指的是( )
A. 武汉长江大桥 B. 青藏铁路 C. 港珠澳大桥 D. 川藏公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故“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A项正确;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排除B项;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排除C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公路建成,但它属于公路,与题干“一桥”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此宪法( )
A.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宪法
C.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D. 确定了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制定时人民积极献言献策,同时制定者也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的诉求,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项正确;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宪法的类型,排除A项;参考人民建议不体现政治保障,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民主人士张澜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他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他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他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他的内容丰富,他的文字质朴。中国今天应做的,要做的,和能够做的,他都一一标举出来了。”这个“大宪章”是指(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可知这个“大宪章”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于1949年9月,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与题干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主集中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项正确;A项属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民主集中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D项属于社会性质,而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社。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讽刺他们说:一伙穷光蛋还想办社哩,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材料中的“社”指的是( )
A.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 农村供销社
C. 农业生产合作社 D. 人民公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关键信息“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社。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讽刺他们说:一伙穷光蛋还想办社哩,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未出现农村供销社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人民公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3. 从全国解放到1953年底,全国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806个,社员29.8万余人,全年生产总值5.2万亿元(旧币)。根据不完全估算,如果说个体手工业者每人平均年总产值为490万元,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每人平均年总产值则为1700万元。这表明( )
A.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B. 手工业合作化具有优越性
C. 中国落后面貌彻底改变 D. 国民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信息“个体手工业者每人平均年总产值为490万元,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每人平均年总产值则为1700万元”体现了参与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比个体手工业者年总产值高,这表明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手工业合作化的优越,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项;中国的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国民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从材料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B项。
24. 1954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作为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进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乐松生的这一举动( )
A. 限制了企业自主发展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 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同仁堂是首批实行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同仁堂作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公私合营,这一现象符合当时进行的三大改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据题意可知,同仁堂是首批实行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在当时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有利于企业发展,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项;同仁堂是首批实行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同仁堂作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公私合营,与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 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A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在三大改造之前,排除A项;B项是指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步,排除B项;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并不是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6. 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1年,中共中央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 急于求成 B. 忽视规律 C. 解放思想 D. 实事求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1961年,中共中央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可知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国内政策,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 仔细观察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指出从C到D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国民经济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了调整国民经济,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在C到D时间段1960-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呈上升发展态势的原因是国民经济的调整,D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在1956年,与材料要求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是1958年,与材料要求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是在1958年,与材料要求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表现在( )
A. 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B. 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期间,1965年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我国生物学的巨大成就,B项正确;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排除A项;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CD项。故选B项。
29.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这首词歌颂了( )
A. 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 B. 雷锋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C. 王进喜艰苦创业的精神 D. 邓稼先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A项正确;雷锋是党的好战士,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王进喜为我国石油开采作出重要贡献,排除C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0. 学历史我们必须要分清史实和史论。史实是对历史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个人的感彩;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
A. 在北京召开 B.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C.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D.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分析选项可知,D项中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表述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历史会议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正确;ABC三项的表述是在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地点与会议内容,是对历史的客观陈述,属于史实,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1. 运用时间轴梳理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时间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其中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C项正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A项;中共七大的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中共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2. 1979年l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一一《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拨乱反正工作圆满完成 B.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79年10月……《市场报》……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C项正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A项;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指导后的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3. 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回顾历史,1978年后我国可能出现的流行词语应该是( )
A.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 西藏解放、八字方针、五位一体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 双百方针、兴边富民、以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回顾历史,1978年后我国可能出现的流行词语”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A项正确;1951年西藏解放;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与题干中的“1978”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题干中的“1978”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1998年提出兴边富民;以阶级斗争为纲,是1957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提出的政治路线,与题干中的“1978”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4. 据统计,1979年秋,小岗村全队共收粮食13.2万多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向国家出售粮食2.99万斤,是任务的10倍;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上升到400元,“讨饭庄”一跃为“冒尖庄”。小岗村成为“冒尖庄”的主要原因(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三大改造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1979年”“小岗村”,结合所学可知,小岗村1978年实行了大包干的分田到户,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有了1979年的大丰收,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因为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1956年底已经基本完成,与“1979年”相隔较远,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改革的内容,小岗村属于农村,排除D项。故选C项。
35.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三分之一,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 )
A. 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 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 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 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三铁”问题可知,当时的国有企业在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上没有自主权,政企不分,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政企分开,给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自身活力,B项正确;彻底否定计划经济观点过于绝对,排除A项;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是解决其中“一铁”问题,不能全面解决,排除C项;“国内市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6. 1987年同1978年相比,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集体经济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87年同1978年相比,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集体经济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可知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题干信息“1987年同1978年相比”不符,排除A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与题干内容中体现的经济成分没有联系,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1987年同1978年相比”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7. 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22年的44739元。随着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的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经济特区的建立( )
A. 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B. 使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C. 加速了经济结构深刻调整 D. 推动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1790元提升至2022年的44739元”“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的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可知经济特区的建立,使深圳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A项正确;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推动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8.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D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不能代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着“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排除B项;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中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9.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中国王牌”是( )
A. 批准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批准海南建省并使之成为经济特区 D.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可知,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开发与开放了上海浦东开发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区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浦东的开放,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带动了长江地区经济发展。D项正确;1980年批准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排除A项;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排除B项;1988年批准海南建省并使之成为经济特区,排除C项。故选D项。
40. 绘制时间轴是梳理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改革开放(部分事件)”的时间轴。其中2001年对应的方框处应为( )
A.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C.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D项正确;1984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A项;1988年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排除B项;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依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0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的人口构成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怎样的调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地点是哪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改革的制度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变化:人口构成:贫农和中农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而富农和地主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调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建立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变化: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启示:要重视三农问题;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国家安;改革要符合国情;政策制定需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农民利益放在首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人口构成:据材料“1950--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可知,贫农和中农人口比重由85.55%,上升到92.1%,即迅速上升,而富农和地主人口比重则由14.5%,下降到7.9%,即速下降。
土地所有制:据材料“1950--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可知,贫农和中农的土地占比由45.2%上升到91.4%,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占比由54.8%下降到8.6%,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小问2详解】
调整:据材料“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建立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变化: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小问3详解】
地点:据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地点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制度: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改革的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据材料“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小问4详解】
启示:据材料可从要重视三农问题;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国家安;改革要符合国情;政策制定需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农民利益放在首位等角度回答。八年级历史教学质量调查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 2023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 某同学将《共同纲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参考材料。该同学的研究主题为( )
A. “遵义会议”的召开 B.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开国大典的进行 D. 第一届政协会议
3.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第一个小故事《前夜》讲述的是开国大典前夕,作为升旗设计师的林治远,排除万难安装电动升旗装置,最终保障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顺利升起的故事。在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升起的音乐是( )
A. 《黄河大合唱》 B. 《毕业歌》 C. 《义勇军进行曲》 D. 《歌唱祖国》
4. 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A. 京剧艺术形成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完成 D. 百年国耻洗雪
5. 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事宜”。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达成协议。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
A. 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起因 B.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C. 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 D. 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
6. 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抗美援朝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她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这说明抗美援朝( )
A.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 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 D. 影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7.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维壮歌,涌现出30多万英雄功臣。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歼敌制胜的英雄是( )
A. 赵登禹 B. 佟麟阁 C. 董存瑞 D. 黄继光
8.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它使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评论的是( )
A. 开国大典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三大改造
9. 1951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五一节前后,全国有2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10.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能够在“抗美援朝”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第一手史料采用的是( )
A.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 B. 电影《上甘岭》
C. 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D. 《抗美援朝战争史》
11. 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由此可知( )
A. 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 B.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C.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 D. 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12.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该材料出自(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他(毛泽东)已经扫除了农村内放债收租的陋习,过去这习惯如癌症般影响到乡村里每一个细胞的健康,阻挡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农村内放债收租的陋习”指的是( )
A. 发动解放战争 B. 开展土地革命
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 实行农业合作化
14. 毛泽东曾经告诉美国记者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的主要举措是( )
A. 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 推动农民参加人民公社 D. 鼓励农民创高产的大跃进
15. 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这有助于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明确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含义是( )
A. 土地归集体所有 B. 土地归国家所有
C. 土地归农民所有 D. 土地归乡镇所有
16.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7.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为实现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坚实基础。至今,这些重点企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材料表明“一五”计划(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奠定了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C. 促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 D. 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远见性
18. 毛泽东在1956年写下《水调歌头 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桥”指的是( )
A. 武汉长江大桥 B. 青藏铁路 C. 港珠澳大桥 D. 川藏公路
1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此宪法( )
A.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C.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保障 D. 确定了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0. 民主人士张澜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他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他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他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他的内容丰富,他的文字质朴。中国今天应做的,要做的,和能够做的,他都一一标举出来了。”这个“大宪章”是指(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主集中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
22. “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社。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讽刺他们说:一伙穷光蛋还想办社哩,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材料中的“社”指的是( )
A.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 农村供销社
C. 农业生产合作社 D. 人民公社
23. 从全国解放到1953年底,全国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806个,社员29.8万余人,全年生产总值5.2万亿元(旧币)。根据不完全估算,如果说个体手工业者每人平均年总产值为490万元,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每人平均年总产值则为1700万元。这表明( )
A.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B. 手工业合作化具有优越性
C. 中国的落后面貌彻底改变 D. 国民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
24. 1954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作为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进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乐松生的这一举动( )
A. 限制了企业自主发展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 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2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 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6. 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1年,中共中央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 急于求成 B. 忽视规律 C. 解放思想 D. 实事求是
27. 仔细观察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指出从C到D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国民经济调整
2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表现在( )
A. 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B. 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9.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这首词歌颂了( )
A. 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 B. 雷锋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C. 王进喜艰苦创业的精神 D. 邓稼先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
30. 学历史我们必须要分清史实和史论。史实是对历史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个人的感彩;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
A. 在北京召开 B.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C.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D.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1. 运用时间轴梳理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时间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其中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32. 1979年l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一一《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拨乱反正工作圆满完成 B.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33. 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回顾历史,1978年后我国可能出现的流行词语应该是( )
A.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 西藏解放、八字方针、五位一体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 双百方针、兴边富民、以阶级斗争为纲
34. 据统计,1979年秋,小岗村全队共收粮食13.2万多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向国家出售粮食2.99万斤,是任务的10倍;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上升到400元,“讨饭庄”一跃为“冒尖庄”。小岗村成为“冒尖庄”的主要原因(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三大改造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有企业改革
35.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三分之一,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 )
A. 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 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 推行分配制度改革 D. 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36. 1987年同1978年相比,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集体经济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37. 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22年的44739元。随着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的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经济特区的建立( )
A. 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B. 使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C. 加速了经济结构深刻调整 D. 推动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38.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39.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中国王牌”是( )
A. 批准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批准海南建省并使之成为经济特区 D.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40. 绘制时间轴是梳理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改革开放(部分事件)”的时间轴。其中2001年对应的方框处应为( )
A.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划海南岛经济特区
C.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依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0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的人口构成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怎样的调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地点是哪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改革的制度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第六中学2023-2024八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