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6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选项。
1. 在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城内密布宫殿建筑等遗迹。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良渚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与题干所述遗址较为相近,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逐渐演化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种华夏认同观念( )
A. 扩大了战争规模 B. 产生了阶级分化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逐渐演化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由此可知,这种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扩大了战争规模,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产生了阶级,排除B项;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3. 商鞅变法扩大了授爵范围,平民也可以授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据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 扶持地主阶级壮大
C. 增强秦国兼并实力 D. 鼓励百姓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商鞅变法扩大了授爵范围,平民也可以授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据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奖励军功;这一改革措施的推行,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增强秦国兼并实力,C项正确;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是商鞅变法中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扶持地主阶级壮大,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鼓励百姓农业生产,是商鞅变法中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图为“三兔共耳”图案,在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这反映了( )
中国敦煌莫高窟407窟埃及陶器碎片
德国帕德博恩大教堂
A. 中西方实现了审美统一 B. 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传播
C. 世界主要宗教开始融合 D. 欧亚民族推崇动物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兔共耳’图案,在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不同时期多有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兔共耳”出现在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如敦煌、埃及、德国等地方均有“三兔共耳”文化出现,这几个国家与丝绸之路路线相同,反映了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传播,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都出现了“三兔共耳”文化,但不代表中西方实现了审美统一,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丝绸之路推动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没有强调宗教的融合现象,排除C项;“三兔共耳”的文化出现了不同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和联系,但不能说明欧亚民族推崇动物信仰,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 )
A. 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B. 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
C. 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 D. 民族迁徙丰富社会习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因此题干所述“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说明这时期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A项正确;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的现象,而不是文化纷争,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徙而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而不是社会习俗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
6. 唐朝孟郊有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志得意满的情景。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推恩令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志得意满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登科及第后“春风得意”的壮志豪情,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科举制,D项正确;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中央管辖地方的制度,地方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削弱了地方诸侯国的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 澶渊之盟后,宋、辽分别在沿边地区陆续开放多处榷场(由官府主导控制对外贸易市场)互市贸易,此后双方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争。这说明榷场的设立( )
A. 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 推动了朝贡贸易发展
C. 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 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澶渊之盟后,宋、辽分别在沿边地区陆续开放多处榷场(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市场)互市贸易,此后双方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争”可知,宋辽边境地区榷场的设立,使双方在此用各种商品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D项正确;榷场是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市场,没有扩大宋朝统治区域,排除A项;朝贡贸易强调中外交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澶渊之盟后形成了政权并立局面,且并未因榷场而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8. 汉口在明初仅为一片荒滩,后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商船往来于此。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商业发展推动市镇兴起 D. 出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后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商船往来于此。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口的崛起是由于其港口位置便于贸易发展,汉口最终成为商业巨镇,说明商业发展推动市镇兴起,C项正确;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代王朝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仅凭借材料中港口城市的发展,不能得出汉口出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新型生产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图为该地图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中西绘画风格异同
C. 明清统治疆域演变 D. 近代地理科学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塞尔登中国地图》,图中详细描绘了明朝部分疆域,以中国南海为中央位置,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并标注了前往印度洋的航海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贸易开始发展壮大,这幅地图上所绘的航海路线,正是当时的一个缩影,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中国的绘画,无法进行对比得出其异同,排除B项;“明清统治疆域演变”与题干涉及的“图中详细描绘了明朝部分疆域”不符,排除C项;近代地理学产生的标志是德国洪堡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清代小说《镜花缘》描写了唐敖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书中虽写海外奇谈,但科举考试、封建伦理等占较多篇幅。而较早时期的英国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则描写了主人公出海经商、流落荒岛后与大自然搏斗,从而创造了生存条件。这说明( )
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征 B. 八股取士钳制社会思想
C. 传统文化完全落后西方 D. 市民需求决定文化走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清代小说《镜花缘》描写了唐敖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书中虽写海外奇谈,但科举考试、封建伦理等占较多篇幅”可得出反映了当时人民痛斥封建伦理道德,诉说八股取士的危害,体现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根据题干“而较早时期的英国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则描写了主人公出海经商、流落荒岛后与大自然搏斗,从而创造了生存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滨逊漂流记》体现了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特点,具体来说,小说通过鲁滨逊这一角色,展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朝气蓬勃和创业进取精神。鲁滨逊不满于中产阶级平庸的生活,通过冒险追求新事业,象征着当时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态度,因此这两部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八股取士钳制社会思想”只能体现出《镜花缘》的信息,不能反映出《鲁滨逊漂流记》,排除B项;“传统文化完全落后西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排除C项;“决定文化走向”说法太绝对,市民需求影响文化走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清朝以前,中国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做出限制:“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 )
A. 统治阶层的分化 B. 传统观念的变化
C. 社会习俗的变化 D. 革新思潮的萌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以前,中国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做出限制:‘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使得清政府对外国势力有了重新的认识,即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传统观念的变化,与统治阶层的分化无关,排除A项;近代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排除C项;革新思潮的萌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周恩来曾描述:“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这段文字旨在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 )
A. 联合了各方力量 B. 资产阶级的努力
C. 孙中山在场指挥 D. 国共合作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于是,有辛亥革命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和所学可知,材料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孙中山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联合各方力量,资产阶级的努力是成功原因之一,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孙中山在场指挥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辛亥革命时,国民党、共产党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光绪初年,上海人谋出路的时风是“入市而今胜读书”,山西一带则“为商者十八九,读书者十一二”。造成近代这种社会风气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被废除 B. 官风士习败坏
C. 趋商风气日盛 D. 通商城市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光绪初年,上海人谋出路的时风是‘入市而今胜读书’,山西一带则‘为商者十八九,读书者十一二’”,可知,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部分乡村出现经商重于读书的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鸦片战争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因此社会风气发生变化,趋商风气日盛,C项正确;科举制被废除,与“为商者十八九,读书者十一二”没有联系,排除A项;官风士习败坏是指引起社会风气的败坏,与经商重于读书的风气没有联系,排除B项;通商城市兴起,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出现经商重于读书的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某书中记载:“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规模迁移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武装宣传之旅。……如今,有千百万穷人亲眼看到红军,亲耳听到他们讲话,再也不怕他们了。”书中阐述的“武装宣传之旅”是指( )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转战陕北 D. 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规模迁移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武装宣传之旅。……如今,有千百万穷人亲眼看到红军,亲耳听到他们讲话,再也不怕他们了。”和所学可知,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撤出瑞金进行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此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草地,在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故书中阐述的“武装宣传之旅”是指红军长征,B项正确;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与“穷人亲眼看到红军”不符,排除A项;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与“武装宣传之旅”不符,排除C项;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与“武装宣传之旅”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依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提出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扩大边币市场,保持边币稳定。陕甘宁边区采取这些货币政策的历史意义是( )
A. 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 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引起各派势力此消彼长 D.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陕甘宁边区政府依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提出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扩大边币市场,保持边币稳定”和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这些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边区经济,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D项正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表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排除A项;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政策的调整,没有涉及其他势力派别,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 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A项正确;辽沈战役是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辽宁省、吉林省进行的战略大决战,排除B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排除C项;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展开的战略决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7. 下表数据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经济形势是( )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社会总产值 557 683 820 1015
农业 326 384 420 461
工业 140 191 264 349
建筑业 4 13 24 57
运输业 19 19 24 35
商业 68 76 88 11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
A. 工农业发展突飞猛进 B. 完成了工业化的起步
C. 经济有恢复但不平衡 D. 社会总产值的大跃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和所学可知,1949-1952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不断增加,但是行业之间不均衡,C项正确;工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A项;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排除B项;社会总产值的增速平稳,排除D项。故选C项。
18. 陈毅曾对主持“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此话反映出( )
A.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自主而为 B. 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C. 外交发展取决于核武器研制 D. 中国研究核武是公开的大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可知,研制导弹、原子弹有利于提升国防实力,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即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B项正确;中国发展核武器主要依靠本国力量,自主而为,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依靠力量,而是强调了研制核武器成功的影响,排除A项;核武器的研制对外交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表述为“取决于”,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研制核武器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即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没有强调中国研究核武器是否公开,排除D项。故选B项。
19. 2023年11月,基于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同时上调2024年增长预期。这一切源自于中国( )
A. 改革开放举措有力实施 B. 世界朝多极化格局发展
C. 中国加入世贸优势凸显 D. 区域集团化增强了实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基于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同时上调2024年增长预期”和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2024年增长预期,基于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说明改革开放举措有力实施,A项正确;世界多极化格局在20世纪后期已经存在,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有利于GDP增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0. 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积聚,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风险。面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中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 )
A. 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B. 打破我国外交僵局和困境
C. 缓和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 D. 为各国合作提供智慧方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合作提供智慧方案,D项正确;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球,不是区域,排除A项;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全球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打破我国外交僵局和困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用于全球国家,并不一定是西方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在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体育教育就是以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公民坚毅、勇敢、奋勇无畏的品质。这体现出斯巴达当时的体育教育( )
A. 重视人的品德形成 B. 重视获得个人荣誉
C. 重视人的体能锻炼 D. 重视维护城邦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体育教育就是以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公民坚毅、勇敢、奋勇无畏的品质”可知,古希腊斯巴达体育教育以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公民的坚毅、勇敢、奋勇无畏的品质,说明斯巴达体育教育重视人的品德形成,A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斯巴达重视公民的体育教育重视人坚毅、勇敢等品德的形成,没有涉及个人荣誉方面的史实和现象,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斯巴达注重人的品德的形成,而不是重视人的体能锻炼,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斯巴达体育教育是维护城邦利益,而是主要体现了重视人的品德形成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22. 11—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 )
A.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B. 得到了国王的支持
C. 已经摆脱了基督教影响 D. 专业设置比较随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这些新类型的学校,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A项正确;这些学校的兴起得到了国王的支持,但与题干强调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无关,排除B项;“已经摆脱了”说法错误,大学课程的设置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排除C项;“专业设置比较随意”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3.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都体现了( )
A. 确立民主共和国的希望 B. 建立民主政治的诉求
C. 创建君主立宪制的要求 D. 反对殖民压迫的愿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布了《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 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夺取和巩固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 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上“自由”“平等”实际 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发布的《独立宣言》肯定了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固有的权利。因此,他们都体现出对建立民主政治的诉求,B项正确;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排除A项;美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反对殖民压迫的愿望与美国有关,与英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该材料反映了( )
A. 手工工场的发展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生产关系的改变 D. 社会结构的变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因此这种时间观念的变化与工厂制度的生产有关,即生产方式发生变革,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大工厂制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因此材料反映的内容不可能是手工工场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没有体现社会结构的变迁,排除D项。故选B项。
25.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这段话旨在( )
A.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 表明无产阶级先进性
C. 揭示阶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 D. 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得出《共产党宣言》这段话旨在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力,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无产阶级特征,无法得出其先进性,与题干强调的无产阶级的使命不符,排除B项;题干只涉及了无产阶级,无法得出阶级斗争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此历史事件是指(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 赫鲁晓夫改革 D. 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因此这里的“重大变革”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D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是向西方学习,与“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的表述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指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本国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也没有成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属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而题干所述为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7. 下图为两幅宣传画,是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实施两项经济措施所分别绘制的。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推进“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
A. 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B. 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 反映了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D. 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两幅图片可知,图一反映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图二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所以都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美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开始新政,目的是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而不是推进本国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苏联模式下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模式僵化,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美国罗斯福新政不存在这一问题,排除B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的,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美国罗斯福新政不存在这一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以下是二战期间《联合国家宣言》的节选。关于该文件,描述正确的是( )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A. 推动各国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 B. 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投降进程
C. 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D. 确立了联合国成立后的组织架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家宣言》”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中“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都体现出了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国家针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持和结盟。《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B项正确;材料中并不仅限于经济合作,排除A项;加速法西斯国家投降的进程是在战略反攻时期的战役,排除B项;其中并没有关于联合国成立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9. 二战后初期,一项经济援助帮助西欧度过了最困难时期,被西方社会形容为“抛给正在下沉的人们的救生圈”。这一援助来自于( )
A. 马歇尔计划 B. 华沙条约组织
C. 欧洲共同体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现冷战政策,为了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欧洲恢复经济,美国实施了“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A项正确;华沙条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政治、军事组织,排除B项;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与“经济援助帮助西欧”无关,排除C项;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与题干时间“二战后初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0. 20世纪60年代,全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产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霸权主义得到遏制 B. 民族解放运动推动 C.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国际关系日益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未体现霸权主义得到遏制,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未体现国际关系日益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代王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共同点。
【答案】(1)统治措施:筑长城;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
(2)制度:行省制度;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共同点:对边疆地区进行统一;设置管理机构,加强管辖。
【解析】
【小问1详解】
统治措施:根据材料“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而漠南无王庭”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措施有:筑长城;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
【小问2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问3详解】
共同点: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元、清时期通过北击匈奴、平定叛乱等方式对边疆地区进行统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等管理机构,加强管辖。
32.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为提升全社会的国家安全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现有史料看,日军在华军事测绘活动至晚始于1873年。……1878年底,日军参谋本部成立后,时任“管西局”(负责朝鲜至中国沿岸谍报工作的部门)局长的桂太郎上书山县有朋参谋本部长,认为:“现今弄清清国、朝鲜沿岸旭志和地图,供有事之日参考,应为当务之急。因此需派遣若干有能力的将校赴清国。”明确提出了收集地理情报的建议。
——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林则徐赵登禹钱学森
材料三 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节选自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1950年10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盗测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个历史人物,分别说明其为捍卫国家安全所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政府当时做出了什么决定?请简要说明做出该决定的原因。
【答案】(1)影响: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1894年,日军侵略朝鲜,随后又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2)贡献:林则徐的贡献: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硝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赵登禹的贡献:七七事变发生后,赵登禹率部参加北平保卫战,壮烈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钱学森的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选择两个即可)
(3)决定:抗美援朝;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一“现今弄清清国、朝鲜沿岸旭志和地图,供有事之日参考,应为当务之急。因此需派遣若干有能力的将校赴清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日军盗测地图,很明显是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1894年,日军侵略朝鲜,随后又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小问2详解】
贡献:林则徐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硝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赵登禹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七七事变发生后,赵登禹率部参加北平保卫战,壮烈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钱学森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问3详解】
决定:根据材料三“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政府当时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原因:根据材料三“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33.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挚领,研读目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近)现代目录(节选)
二、翻转:文艺复兴只是文艺?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七、生意:荷兰为什么输给了英国?
九、启蒙:什么是经典的现代性?
十一、独立:美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1)请指出材料中目录二、目录四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两个目录,自拟一个观点,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答案】(1)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兴起(萌芽)
(2)示例:选择目录:二、九
观点: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启蒙运动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代特征:根据目录信息“二、翻转:文艺复兴只是文艺?”“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结合所学可知,目录二、目录四反映的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二者反映的时代特征是:资本主义兴起(萌芽)。
【小问2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任意选择题干中具有联系的两个事件,根据其共性归纳主题,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目录二、九,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根据二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拟定观点为: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根据史实分别论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具体阐述为: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启蒙运动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6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选项。
1. 在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城内密布宫殿建筑等遗迹。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良渚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2.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逐渐演化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种华夏认同观念( )
A. 扩大了战争规模 B. 产生了阶级分化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分封制度
3. 商鞅变法扩大了授爵范围,平民也可以授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据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 扶持地主阶级壮大
C. 增强秦国兼并实力 D. 鼓励百姓农业生产
4. 下图为“三兔共耳”图案,在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这反映了( )
中国敦煌莫高窟407窟埃及陶器碎片
德国帕德博恩大教堂
A. 中西方实现了审美统一 B. 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传播
C. 世界主要宗教开始融合 D. 欧亚民族推崇动物信仰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 )
A. 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B. 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
C. 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 D. 民族迁徙丰富社会习俗
6. 唐朝孟郊有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志得意满的情景。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推恩令 D. 科举制
7. 澶渊之盟后,宋、辽分别在沿边地区陆续开放多处榷场(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市场)互市贸易,此后双方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争。这说明榷场的设立( )
A. 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 推动了朝贡贸易发展
C. 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 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
8. 汉口在明初仅为一片荒滩,后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商船往来于此。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商业发展推动市镇兴起 D. 出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
9. 下图为该地图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中西绘画风格异同
C. 明清统治疆域演变 D. 近代地理科学产生
10. 清代小说《镜花缘》描写了唐敖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书中虽写海外奇谈,但科举考试、封建伦理等占较多篇幅。而较早时期的英国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则描写了主人公出海经商、流落荒岛后与大自然搏斗,从而创造了生存条件。这说明( )
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征 B. 八股取士钳制社会思想
C. 传统文化完全落后西方 D. 市民需求决定文化走向
11. 清朝以前,中国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做出限制:“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 )
A. 统治阶层的分化 B. 传统观念的变化
C. 社会习俗变化 D. 革新思潮的萌生
12. 周恩来曾描述:“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这段文字旨在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 )
A. 联合了各方力量 B. 资产阶级的努力
C. 孙中山在场指挥 D. 国共合作的结果
13. 光绪初年,上海人谋出路的时风是“入市而今胜读书”,山西一带则“为商者十八九,读书者十一二”。造成近代这种社会风气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被废除 B. 官风士习败坏
C. 趋商风气日盛 D. 通商城市兴起
14. 某书中记载:“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规模迁移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武装宣传之旅。……如今,有千百万穷人亲眼看到红军,亲耳听到他们讲话,再也不怕他们了。”书中阐述的“武装宣传之旅”是指( )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转战陕北 D. 南昌起义
1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依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提出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扩大边币市场,保持边币稳定。陕甘宁边区采取这些货币政策的历史意义是( )
A. 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 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引起各派势力此消彼长 D. 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16. 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 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17. 下表数据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经济形势是( )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社会总产值 557 683 820 1015
农业 326 384 420 461
工业 140 191 264 349
建筑业 4 13 24 57
运输业 19 19 24 35
商业 68 76 88 11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
A. 工农业发展突飞猛进 B. 完成了工业化的起步
C. 经济有恢复但不平衡 D. 社会总产值的大跃进
18. 陈毅曾对主持“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此话反映出( )
A.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自主而为 B. 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C. 外交发展取决于核武器研制 D. 中国研究核武是公开的大事
19. 2023年11月,基于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同时上调2024年增长预期。这一切源自于中国( )
A. 改革开放举措有力实施 B. 世界朝多极化格局发展
C. 中国加入世贸优势凸显 D. 区域集团化增强了实力
20. 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积聚,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风险。面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中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 )
A. 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B. 打破我国外交僵局和困境
C. 缓和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 D. 为各国合作提供智慧方案
21. 在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体育教育就是以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公民坚毅、勇敢、奋勇无畏的品质。这体现出斯巴达当时的体育教育( )
A. 重视人的品德形成 B. 重视获得个人荣誉
C. 重视人的体能锻炼 D. 重视维护城邦利益
22. 11—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 )
A.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B. 得到了国王的支持
C. 已经摆脱了基督教影响 D. 专业设置比较随意
23.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都体现了( )
A. 确立民主共和国的希望 B. 建立民主政治的诉求
C. 创建君主立宪制的要求 D. 反对殖民压迫的愿望
24.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该材料反映了( )
A. 手工工场的发展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生产关系的改变 D. 社会结构的变迁
25.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这段话旨在( )
A.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 表明无产阶级先进性
C. 揭示阶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 D. 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
2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此历史事件是指(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 赫鲁晓夫改革 D. 十月革命
27. 下图为两幅宣传画,是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实施的两项经济措施所分别绘制的。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推进“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
A. 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B. 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 反映了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D. 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8. 以下是二战期间《联合国家宣言》的节选。关于该文件,描述正确的是( )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A. 推动各国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 B. 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投降进程
C. 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D. 确立了联合国成立后的组织架构
29. 二战后初期,一项经济援助帮助西欧度过了最困难时期,被西方社会形容为“抛给正在下沉的人们的救生圈”。这一援助来自于( )
A. 马歇尔计划 B. 华沙条约组织
C. 欧洲共同体 D. 世界贸易组织
30. 20世纪60年代,全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产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霸权主义得到遏制 B. 民族解放运动推动 C.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国际关系日益缓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代王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共同点。
32.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为提升全社会的国家安全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现有史料看,日军在华军事测绘活动至晚始于1873年。……1878年底,日军参谋本部成立后,时任“管西局”(负责朝鲜至中国沿岸谍报工作的部门)局长的桂太郎上书山县有朋参谋本部长,认为:“现今弄清清国、朝鲜沿岸旭志和地图,供有事之日参考,应为当务之急。因此需派遣若干有能力的将校赴清国。”明确提出了收集地理情报的建议。
——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林则徐赵登禹钱学森
材料三 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节选自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1950年10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盗测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个历史人物,分别说明其为捍卫国家安全所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政府当时做出了什么决定?请简要说明做出该决定的原因。
33.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挚领,研读目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近)现代目录(节选)
二、翻转:文艺复兴只是文艺?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七、生意:荷兰为什么输给了英国?
九、启蒙:什么是经典的现代性?
十一、独立:美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1)请指出材料中目录二、目录四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两个目录,自拟一个观点,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