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5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3次,朝见晋国国君却多达20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诸侯间争霸不断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根据题干“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晋国国君的次数明显多于朝见周天子的次数。这说明在鲁国国君看来,晋国国君比周天子重要,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衰微,B符合题意;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排除A;
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题干信息未反映,排除C;
题干反映不出诸侯争霸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贾思勰在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这体现了贾思勰( )
A.敢于创新的精神 B.积极乐观的品质
C.百折不挠的毅力 D.求真务实的态度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根据题干“今采裙(收集)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可知,材料说明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时广泛搜集各种经验,并亲自加以验证,最后才成书,说明贾思觑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敢于创新的精神,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积极乐观的品质,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百折不挠的毅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齐民要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孔子倡导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以下帝王的举措践行了孔子这一张的是( )
①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武则天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④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 孔子倡导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体现的是任用人才,与之无关,排除; ②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符合题意; ③武则天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体现的是任用人才,与之无关,排除; ④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符合孔子的主张。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与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4.太仓半泾河南端与古娄江交汇,地处海船出入的必经之路,在元代是刘家港的重要港汉。元代太仓诗人马麟《半泾潮生》诗中“鱼船商船喜通津,挝鼓椎牛祀海神”一句,描写了当时大量海船停泊于半泾河,在出海前举行击鼓、杀牛等祭祀海神仪式的热闹场景。材料主要说明( )
A.渔民出海重视祭祀仪式 B.元朝民族交往交流频繁
C.元代太仓对外贸易繁荣 D.元朝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A.“渔民出海重视祭祀仪式”属于表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
B.材料无法得出元朝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的信息,排除B;
C.根据材料“太仓半泾河南端与古娄江交汇处,地处海船出入的必经之路”“描写了当时大量海船停泊于半泾河”可知,元代对外贸易发达,这有助于推动太仓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朝海外贸易繁荣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诗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由左到右可用于研究的传统节日是( )
粽包分两警, 艾束著危冠。 ——陆游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
A.端午节、元旦、中秋节、元宵节
B.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
C.端午节、元旦、清明节、元宵节
D.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
【答案】B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吃粽子、插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意为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放爆竹、喝屠苏酒是春节的习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意为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赏月是中秋节的习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意为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习俗。
诗词由左到右可用于研究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出现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要挂年画,贴桃符。
6.晚清人士在甲午战败后绘制了《时局图》警示国人,并题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反映出甲午战败后( )
A.俄国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B.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而空前严重
C.有人开始号召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D.日本在中国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根据材料“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和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排除A项;
中国民族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题干内容无法说明有人号召进行民主革命,排除C项;
日本在中国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这一说法是片面的,当时不仅仅是日本,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7.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第二年增设化学、英文、德文等课程,另设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
A.实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D.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 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第二年增设化学、英文、德文等课程,另设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和所学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新式学堂,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D项正确;
维新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
京师大学堂是新式学堂,但不能说明近代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
洋务运动开启了新式教育,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京师大学堂的认识。
8.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下列属于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解决社会新矛盾的具体实践的是( )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坚持“一国两制”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D.实施“一带一路”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目的是振兴乡村,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实施西部大开发,不符合题意;
B.坚持“一国两制”,不符合题意;
D.实施“一带一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9.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从“一五计划”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了“出疆入藏”,新疆、西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道路建设逐渐得到了改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国家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
B.我国的交通建设水平领先世界
C.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D.我国在新疆、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我国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建设,逐步实现了“出疆入藏”,新疆、西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道路建设逐渐得到了改善,体现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的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我国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在交通方面逐步实现了“出疆入藏”,没有体现“国家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排除A项;
题干没有提及我国的交通建设水平领先世界,排除B项;
我国在新疆、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题干没有强调,题干反映的是我国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内容的掌握。
10.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以上材料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 )
A.称霸全世界 B.打击帝国主义
C.发展新科技 D.提高国际地位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可知,作者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正确。
我国并不主张称霸世界,表述有误,排除A项;
材料未强调打击帝国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发展新科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两弹一星的认识。
11.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收集到了下框所示论据。据此可知,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 )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亚历山大远征时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 ◆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了70多座希腊移民城市,将希腊的宗教、建筑、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传列东方 ◆罗马帝国通过不断扩张,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阿拉伯数字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A.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 B.暴力冲突会造成巨大灾难
C.战争客观上促进文明交流 D.文明在交往与冲突中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阿拉伯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反映的是文明在和平交往中发展;“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了70多座希腊移民城市,将希腊的宗教、建筑、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传到东方”“亚历山大远征时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罗马帝国通过不断扩张,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反映了文明在冲突中发展,D项正确;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不能说明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排除A;
暴力冲突会造成巨大灾难,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
战争客观上促进文明交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结合选项分析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2.“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此处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D.进入幕府时代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A:根据题干“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进行了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项符合题意;
B: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治维新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C项不符合题意;
D: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大化改新的时间、内容及意义是解题关键。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资本论》的出版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法国巴黎公社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B符合题意;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出版,排除A;
第一国际的成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发生的,排除C;
巴黎公社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发生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4.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从一国到多国
B.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展开,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发展从一国到多国是错误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不符合题意;
C. 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不符合题意;
D.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的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C.冷战后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A. 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不符合题意;
B. 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
“是书何以作 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国图志》 序.
请回答:
(1)作者为什么要编写《海国图志》 (2分)
(2)《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3)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2分)
(4)“师夷长技”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2分)
(5).上述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人的思想 (2分)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答案] (1)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参加过抗英斗争,目睹侵略者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的长处。
(2)这是一部系统介绍南洋、 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
(3)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4)设立工厂, 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
( 5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先进人物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史实的识记。第(1)问作者编写《海国图志》的原因,从材料看,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三子目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的内容中:“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参加过抗英战争,目睹侵略者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据此可知,作者编写《海国图志》的原因是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的长处。第( 2 )问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三子目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的内容中:“他编写《海国图志》-书,系统介绍了南洋、 欧美各国历史地理。”据此可知。第(3)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第( 4)问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三子目开眼看 世界的思想家的内容中:”他主张设立 厂, 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据此可知。第(5 )问上述观点就是指“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由魏源提出,因此这种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先进人物的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开眼看 世界的思想家史实的识记。对于思想家魏源,还可以考查其思想产生的背景、主张、影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创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落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需、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至少2点)。并对该政策进行评析。(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这一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职能。(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君主专制的认识。(2分)
【答案】(1)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军事上,把地方将领的权力收归中央;政治上,派遣文官出任地方官吏,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要创新是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创新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此项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也始于元朝。
(3)其原因有起草敕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职能是讨论国事并提出建立记录旨意,起草谕旨。
(4)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等。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1)根据材料“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落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和所学可知,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军事上,把地方将领的权力收归中央;政治上,派遣文官出任地方官吏,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根据材料“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和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要创新是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创新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此项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也始于元朝。
(3)根据材料“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 ”“ 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录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可知其原因有起草敕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讨论国事并提出建立记录旨意,起草谕旨。
(4)本题可以从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等角度进行作答,如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等。
故答案为:
(1)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军事上,把地方将领的权力收归中央;政治上,派遣文官出任地方官吏,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要创新是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创新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此项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也始于元朝。
(3)其原因有起草敕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职能是讨论国事并提出建立记录旨意,起草谕旨。
(4)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行省制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的认识。
18. 国防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护卫舰群中出海次数最多的是日本海军一号型海防舰,即“沈阳”与“南宁”。“沈阳”舰原为国民党海军“黄安”号舰,更早为日本海军的“海81”号舰。该舰于1949年2月12日由舰务官鞠庆珍率官兵65人于青岛投诚,是第一艘投诚的舰艇。(见图一)
材料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简称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实现了在关键技术领域,对美国海军最先进航母福特级的快速追赶。2022年6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见图二)
材料三: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为代价,中国尊重别国的核心利益,同时也希望别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关于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以及中苏联合建立潜艇舰队的主张,同时还批评了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国主义的霸道做法。中苏之间产生分歧的核心是主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的地位问题。
——摘自宫力《和平发展:解读中国外交理念》
材料四:如图是美国形象在大陆电影中的流变(部分)
影片 主要内容
《停战以后》1962年上映 对美方人前虚伪卖善、人后扩军备战的行为进行交叉剪辑,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女记者与后方的美国大兵构成了两面三刀的“流氓群像”。
《一个美国飞行员》1980年上映 首次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来华助战洋人”爱普斯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
《中国合伙人》2013年上映 一方面通过“新梦想”在美国的上市,确认了美国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商业谈判”这场戏,揭示出美国“虽然表面上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
——摘自辛亚奇《单一两极多元:美国形象在大陆电影中的流变( 1949-2019)》
(1) 根据材料一、二图文信息,反映出我国海军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3分)
(2) 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处理外交关系时怎样的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处理外交关系的认识? (3分)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演变?举出一例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美关系改善的事例。(4分)
【答案】(1)变化:海军装备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业基础薄弱,还无法自主研发与生产大型武器装备。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重视国防建设;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等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保持外交的独立自主地位;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决不让步;始终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受侵犯;国家核心利益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主权;等等。
(3)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中国整体上持敌视态度,故电影中美国人形象比较负面;20世纪80年代,中美已经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故电影中出现了反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进入21世纪,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电影反映出了更多中国的民族自信,美国形象既可以是合作的伙伴也可以是竞争的对手。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本题可以从装备水平以及自主研发能力等角度进行作答,如海军装备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原因:本题可以从国家的综合实力,国情情况以及科研人员付出辛勤劳动等角度进行作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业基础薄弱,还无法自主研发与生产大型武器装备。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重视国防建设;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等等。
(2)根据材料“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为代价,中国尊重别国的核心利益,同时也希望别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和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首次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认识:本题可以从外交原则、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安全等角度进行作答,如 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保持外交的独立自主地位;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决不让步;始终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受侵犯;国家核心利益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主权;等等。
(3)根据材料“ 对美方人前虚伪卖善、人后扩军备战的行为进行交叉剪辑,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和所学可知, 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中国整体上持敌视态度,故电影中美国人形象比较负面; 根据材料“ 首次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 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和所学可知, 20世纪80年代,中美已经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故电影中出现了反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 根据材料“确认了美国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商业谈判”这场戏,揭示出美国“虽然表面上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和所学可知, 进入21世纪,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电影反映出了更多中国的民族自信,美国形象既可以是合作的伙伴也可以是竞争的对手。
故答案为:
(1)变化:海军装备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业基础薄弱,还无法自主研发与生产大型武器装备。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重视国防建设;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等等。
(2)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保持外交的独立自主地位;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决不让步;始终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受侵犯;国家核心利益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主权;等等。
(3)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中国整体上持敌视态度,故电影中美国人形象比较负面;20世纪80年代,中美已经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故电影中出现了反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进入21世纪,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电影反映出了更多中国的民族自信,美国形象既可以是合作的伙伴也可以是竞争的对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难度适中,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历史学习中,要关注周年大事记。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及任何专利或优越权。”
——《九国公约》
材料二
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军、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毋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胜利。
材料三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材料四
▲ 前身是1947年10月30日签订恩恩关税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该组织正式运作;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该组织。该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国之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1)材料一出自哪一会议?哪一年召开?《九国公约》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总统为什么把1941年12月7日称作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他的这一演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4分)
(3)材料三中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是什么?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3分)
(4)材料四中“▲”处应该填什么?该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哪一发展趋势?请你再写出一个国际组织?(4分)
【答案】(1)华盛顿会议; 1921年;
影响: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日本偷袭珍珠港(或珍珠港事件爆发);
作用:美国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根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迈进;打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其陷入低潮;促使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等。
(4)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联合国。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九国公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出自华盛顿会议,是在1921年召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 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或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日军轰炸,损失惨重,因此罗斯福把1941年12月7日称作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的演说,标志着美国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迈进;打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其陷入低潮;促使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组织还有联合国等;
故答案为:(1) 华盛顿会议; 1921年;
影响: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 日本偷袭珍珠港(或珍珠港事件爆发);
作用:美国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 根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迈进;打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其陷入低潮;促使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等。
(4) 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联合国。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理解识记;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第三问需要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5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3次,朝见晋国国君却多达20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诸侯间争霸不断
2.贾思勰在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这体现了贾思勰( )
A.敢于创新的精神 B.积极乐观的品质
C.百折不挠的毅力 D.求真务实的态度
3.孔子倡导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以下帝王的举措践行了孔子这一张的是( )
①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武则天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④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太仓半泾河南端与古娄江交汇,地处海船出入的必经之路,在元代是刘家港的重要港汉。元代太仓诗人马麟《半泾潮生》诗中“鱼船商船喜通津,挝鼓椎牛祀海神”一句,描写了当时大量海船停泊于半泾河,在出海前举行击鼓、杀牛等祭祀海神仪式的热闹场景。材料主要说明( )
A.渔民出海重视祭祀仪式 B.元朝民族交往交流频繁
C.元代太仓对外贸易繁荣 D.元朝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5.诗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由左到右可用于研究的传统节日是( )
粽包分两警, 艾束著危冠。 ——陆游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
A.端午节、元旦、中秋节、元宵节
B.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
C.端午节、元旦、清明节、元宵节
D.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
6.晚清人士在甲午战败后绘制了《时局图》警示国人,并题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反映出甲午战败后( )
A.俄国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B.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而空前严重
C.有人开始号召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D.日本在中国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7.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第二年增设化学、英文、德文等课程,另设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
A.实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D.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8.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下列属于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解决社会新矛盾的具体实践的是( )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坚持“一国两制”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D.实施“一带一路”
9.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从“一五计划”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了“出疆入藏”,新疆、西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道路建设逐渐得到了改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国家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
B.我国的交通建设水平领先世界
C.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D.我国在新疆、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0.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以上材料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 )
A.称霸全世界 B.打击帝国主义
C.发展新科技 D.提高国际地位
11.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收集到了下框所示论据。据此可知,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 )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亚历山大远征时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 ◆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了70多座希腊移民城市,将希腊的宗教、建筑、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传列东方 ◆罗马帝国通过不断扩张,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阿拉伯数字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A.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 B.暴力冲突会造成巨大灾难
C.战争客观上促进文明交流 D.文明在交往与冲突中发展
12.“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此处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D.进入幕府时代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资本论》的出版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法国巴黎公社的建立
14.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从一国到多国
B.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的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C.冷战后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
“是书何以作 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国图志》 序.
请回答:
(1)作者为什么要编写《海国图志》 (2分)
(2)《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3)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2分)
(4)“师夷长技”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2分)
(5).上述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人的思想 (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创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落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需、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至少2点)。并对该政策进行评析。(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这一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职能。(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君主专制的认识。(2分)
18. 国防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护卫舰群中出海次数最多的是日本海军一号型海防舰,即“沈阳”与“南宁”。“沈阳”舰原为国民党海军“黄安”号舰,更早为日本海军的“海81”号舰。该舰于1949年2月12日由舰务官鞠庆珍率官兵65人于青岛投诚,是第一艘投诚的舰艇。(见图一)
材料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简称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实现了在关键技术领域,对美国海军最先进航母福特级的快速追赶。2022年6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见图二)
材料三: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为代价,中国尊重别国的核心利益,同时也希望别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关于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以及中苏联合建立潜艇舰队的主张,同时还批评了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国主义的霸道做法。中苏之间产生分歧的核心是主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的地位问题。
——摘自宫力《和平发展:解读中国外交理念》
材料四:如图是美国形象在大陆电影中的流变(部分)
影片 主要内容
《停战以后》1962年上映 对美方人前虚伪卖善、人后扩军备战的行为进行交叉剪辑,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女记者与后方的美国大兵构成了两面三刀的“流氓群像”。
《一个美国飞行员》1980年上映 首次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来华助战洋人”爱普斯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
《中国合伙人》2013年上映 一方面通过“新梦想”在美国的上市,确认了美国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商业谈判”这场戏,揭示出美国“虽然表面上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
——摘自辛亚奇《单一两极多元:美国形象在大陆电影中的流变( 1949-2019)》
(1) 根据材料一、二图文信息,反映出我国海军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3分)
(2) 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处理外交关系时怎样的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处理外交关系的认识? (3分)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演变?举出一例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美关系改善的事例。(4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历史学习中,要关注周年大事记。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及任何专利或优越权。”
——《九国公约》
材料二
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军、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毋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胜利。
材料三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材料四
▲ 前身是1947年10月30日签订恩恩关税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该组织正式运作;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该组织。该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国之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1)材料一出自哪一会议?哪一年召开?《九国公约》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总统为什么把1941年12月7日称作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他的这一演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4分)
(3)材料三中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是什么?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3分)
(4)材料四中“▲”处应该填什么?该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哪一发展趋势?请你再写出一个国际组织?(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