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
4.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共15分)
1. 近日,大型齐文化纪录片《寻齐记》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其中第一集《齐地肇始》中提及“封齐建国”于( )时期。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2. 2020年,中国企业在援助印度的抗疫情物资上印上了“泥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借此表达对印度人民的美好祝愿。这两句祝福出自唐诗“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与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鉴真东渡 D. 玄奘西行
3. 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 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B.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C. 都是民国以来的实业家
D. 都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4. “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A.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B. 解放了东北全境
C.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5. 下面一组漫画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中华民国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6. 1956年7月19日,古城沈阳一架银白色歼击机滑跑了很短的距离,昂首直插蓝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试制成功新的喷气式飞机”。该项成就主要是由于
A.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 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
D. 我国要建立强大的空军
7. “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满怀深情望北京。要让大草原,石油如喷泉,勇敢实践,哪怕流血汗…”听到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时,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一创业英雄人物的形象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雷锋 D. 邓稼先
8. 在某校组织“新中国成立75周年”知识竞赛中,同学们可根据主持人列出的关键词“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等判断,与此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下列哪一政策或方针( )
A. 民族区域自治 B. “求同存异”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赎买政策
10.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 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C.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D.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11.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出历史人物共同的精神是( )
人物 言论
玻利瓦尔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
章西女王 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绝没有好下场
A. 反抗压迫 B. 热衷战争 C. 反对专制 D. 追求民主
12. 对比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从下面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材料中,可以得出(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都将最新研制武器装备投入战场。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德军用炮弹不断轰去法军阵地,还使用了毒气弹。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出动数十辆最新制成的坦克,双方伤亡130万人,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两座城市被摧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A. 争夺世界霸权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新式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C. 科技成果用于战争加剧战争的残酷性 D.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13. “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直接向资产阶级挑战,它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要求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它在19世纪后期,成为欧洲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20世纪,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材料中“它”的主要开创者有( )
A. 亚里士多德 B. 达·芬奇 C. 麦哲伦 D. 马克思
14. 某中学邀请一知名学者前来演讲。演讲开始前,该学者先呈现了一系列的关键词如下,据这些关键词判断他的演讲主题是( )
关键词: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爱迪生——电气时代
莱特兄弟——飞天梦想
计算机——网络时代
A. 科技革命的代表人物 B.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C. 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科学家 D. 英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
15. 下图反映的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下列对美、苏两国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美国实施“新政”、苏联进行卫国战争
B. 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苏联进行卫国战争
C. 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苏联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D. 美国实施“新政”、苏联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二、材料分析题(3个大题,共35分)
16. 历史观点的提出既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又要经受住历史长河的验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时流行的“中国必亡”的说法,当时不少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之下认为:一、列强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中国可能步朝鲜之后尘而亡国;二、中国政府财 政窘困,入不敷出,加上国民生计出现危机,很可能不久之后“全国破产”;三、政府失职,无力处理当前危机;四、国民具劣根性,一国风俗频坏,人心腐败。
梁任公(启超)不以为然,他认为国人所具有的“浑融统一之国民性,即我国家亿万年不亡之券”……梁任公企图指出:持中国必亡论者,即亡中国之人也。是故吾辈当常立一决心以自誓曰:“中国之存亡,全系乎吾一人之身。吾欲亡之,斯竟亡矣;吾欲不亡之,斯竟不亡矣。”
——黄克武《从“人种论”到“民族主义”: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运用史实阐明“晚清时流行的‘中国必亡’的说法”的原因。
(2)请你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评析梁任公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不少于三个史实,表达清晰)
17.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表,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每个阶段的观点提供准确的史实支撑(东西方各一例史实),并进行简要说明。
(2)通过对公元500年以来世界史四个阶段的学习,你可以获得什么感悟?
18. 马铃薯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八年级(2)班同学围绕“马铃薯的全球行”这一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释读地图——见证马铃薯的全球之旅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绘制
任务二 细读文章——探寻马铃薯的欧洲之旅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任务三 解读史料——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
史料一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清)吴其海《植物名实图考》马铃薯图
(1)上图是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识读地图,写出马铃薯全球之旅的起点是哪里?进行了洲际传播的物种不仅有马铃薯,请结合所学再举一例。
(2)文章中关于马铃薯的欧洲之旅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请结合所学,概括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同学们在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时发现了这两则史料,请你任选其中一则,分析其史料价值。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
4.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共15分)
1. 近日,大型齐文化纪录片《寻齐记》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其中第一集《齐地肇始》中提及“封齐建国”于( )时期。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齐建国”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齐国的建立,得益于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并建立诸侯国,C项正确;夏朝和商朝时期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B项;“封齐建国”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 2020年,中国企业在援助印度的抗疫情物资上印上了“泥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借此表达对印度人民的美好祝愿。这两句祝福出自唐诗“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与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鉴真东渡 D. 玄奘西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3. 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 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B.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C. 都是民国以来的实业家
D. 都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人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张謇作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排除A项;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排除C项;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4. “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A.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B. 解放了东北全境
C.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中时间战场位置的描述可知是指辽沈战役,其意义是解放了东北全境,正确的是B项,C指平津战役,D三大战役的结果,A是在1947年。故选B。
5. 下面一组漫画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中华民国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关键信息“剪辫子”“禁缠足”“改称呼”“握手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等,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与“剪辫子”“禁缠足”“改称呼”“握手礼”等信息不符合,排除AC项;解放战争时期图片中的这些旧习俗已经废除了,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56年7月19日,古城沈阳一架银白色歼击机滑跑了很短的距离,昂首直插蓝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试制成功新的喷气式飞机”。该项成就主要是由于
A.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 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
D. 我国要建立强大的空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是期间的重要成就之一。选项A符合题意;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要建立强大的空军;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满怀深情望北京。要让大草原,石油如喷泉,勇敢实践,哪怕流血汗…”听到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时,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一创业英雄人物的形象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雷锋 D. 邓稼先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石油工人”“石油如喷泉,勇敢去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A项正确;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的书记,治理风沙,鞠躬尽瘁,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B项;雷锋被誉为党的好战士,排除C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D项。故选A项。
8. 在某校组织的“新中国成立75周年”知识竞赛中,同学们可根据主持人列出的关键词“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等判断,与此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在为实现中国梦奋斗过程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因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项正确;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下列哪一政策或方针( )
A. 民族区域自治 B. “求同存异”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赎买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可知是民族政策有关。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A正确;“求同存异”是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B排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的对台基本方针,C排除;赎买政策是我国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D排除;故选A。
10.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 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C.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D.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而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 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C则很显然带有作者的感彩,属于观点,C项正确;ABD三项都属于史实。故选C项。
11.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出历史人物共同的精神是( )
人物 言论
玻利瓦尔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
章西女王 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绝没有好下场
A. 反抗压迫 B. 热衷战争 C. 反对专制 D. 追求民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玻利瓦尔,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章西女王,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绝没有好下场”,可知材料反映出历史人物共同的精神是反抗压迫,A项正确;热衷战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打击殖民者统治,排除CD项。故选A项。
12. 对比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从下面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材料中,可以得出(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德军用炮弹不断轰去法军阵地,还使用了毒气弹。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出动数十辆最新制成的坦克,双方伤亡130万人,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两座城市被摧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A. 争夺世界霸权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新式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C. 科技成果用于战争加剧战争的残酷性 D.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毒气弹、坦克、原子弹——双方伤亡130万人、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两座城市被摧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可知,这些均是科技成果和工业成果相结合的成果,它们用于战争加剧战争的残酷性,C项正确;材料是说造成的损失,不是说原因,排除A项;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排除B项;材料是说造成的损失,不是说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直接向资产阶级挑战,它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要求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它在19世纪后期,成为欧洲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20世纪,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材料中“它”的主要开创者有( )
A. 亚里士多德 B. 达·芬奇 C. 麦哲伦 D. 马克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开始,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并掀起了工人阶级联合斗争,成为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事务的主要力量之一,20世纪随着苏联、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并对资本主义提出挑战。社会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有马克思,D项正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排除A项;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环球航线,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某中学邀请一知名学者前来演讲。演讲开始前,该学者先呈现了一系列的关键词如下,据这些关键词判断他的演讲主题是( )
关键词: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爱迪生——电气时代
莱特兄弟——飞天梦想
计算机——网络时代
A. 科技革命的代表人物 B.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C. 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科学家 D. 英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瓦特——英国工业革命,爱迪生——电气时代,莱特兄弟——飞天梦想,计算机——网络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使人类最终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等人的发明使人类最终进入电气时代;莱特兄弟的发明实现了人们的飞天梦想;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的问世,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该演讲者的主题是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程,B项正确;“计算机——网络时代”与科技代表人物和科学家无关,排除A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英国已不是科技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图反映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下列对美、苏两国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美国实施“新政”、苏联进行卫国战争
B. 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苏联进行卫国战争
C. 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苏联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D. 美国实施“新政”、苏联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可得出,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不断降低,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8年美国遭遇经济大危机,工业遭受重创。根据材料“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可得出,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8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以实现工业化,工业迅速发展,C项正确;1933年美国开始罗斯福新政,苏联卫国战争通常是指1941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这两个事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41年到1945年苏联进行卫国战争,此事件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1933年美国开始罗斯福新政,此事件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二、材料分析题(3个大题,共35分)
16. 历史观点的提出既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又要经受住历史长河的验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时流行的“中国必亡”的说法,当时不少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之下认为:一、列强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中国可能步朝鲜之后尘而亡国;二、中国政府财 政窘困,入不敷出,加上国民生计出现危机,很可能不久之后“全国破产”;三、政府失职,无力处理当前危机;四、国民具劣根性,一国风俗频坏,人心腐败。
梁任公(启超)不以为然,他认为国人所具有的“浑融统一之国民性,即我国家亿万年不亡之券”……梁任公企图指出:持中国必亡论者,即亡中国之人也。是故吾辈当常立一决心以自誓曰:“中国之存亡,全系乎吾一人之身。吾欲亡之,斯竟亡矣;吾欲不亡之,斯竟不亡矣。”
——黄克武《从“人种论”到“民族主义”: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运用史实阐明“晚清时流行的‘中国必亡’的说法”的原因。
(2)请你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评析梁任公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不少于三个史实,表达清晰)
【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侵华战争后,向西方列强大量的赔款,导致国家出现财政危机;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等。
(2)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论述: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国人民受到列强的剥削和踏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团结协作,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1949年,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举行开国大典,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综上所述,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才能打败侵略者,以国家的利益为己任,。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列强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和所学可知,列强针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根据材料“中国政府财政窘困,入不敷出”和所学可知,侵华战争后,向西方列强大量的赔款,导致国家出现财政危机;根据材料“政府失职,无力处理当前危机”和所学可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等。
【小问2详解】
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材料拟定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和所学可拟定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国人民受到列强的剥削和踏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团结协作,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1949年,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举行开国大典,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才能打败侵略者,以国家的利益为己任,。
17.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表,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每个阶段的观点提供准确的史实支撑(东西方各一例史实),并进行简要说明。
(2)通过对公元500年以来世界史四个阶段的学习,你可以获得什么感悟?
【答案】(1)史实及说明: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举例论证,中国先进于西方政治方面,中国采用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国家完成统一;经济方面,中国政府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思想方面,中国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体裁;东富西穷可以列举中国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而西方处于漫长的中世纪时期,采用封君封臣制,国家尚未完成统一,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要落后于中国。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在证明东方略强于西方可以举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中国内部也出现了危机;西方追赶东方可以列举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近代自然科学在新航路开辟后相继传入中国,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在进行说明时可以从经济的惯性角度解释中国的封建经济能够发展,但是由于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社会危机四伏,为东方没落埋下了伏笔。而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西方国家逐渐赶上东方国家。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在进行论述时举例主要是围绕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举例,西方国家列举主要是西方国家取得成就: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国举例主要是列举西方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进行说明时主要突出西方依靠自己的实力对东方国家进行掠夺,东方国家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让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而东方国家整体崛起,例如: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成立,东盟成立等。在进行说明时主要围绕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说明,西欧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二战后西方受战争打击普遍衰落,出现美苏两极格局,随着日本的崛起,欧盟的成立,中国的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2)感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倡导多边主义,加大对外开放;注重发展科技,掌握重大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史实和说明:本小题为理解不同阶段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要结合所给事件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历史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在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围绕题干所给观点进行分析。实际上考查的是论述题的变式,给出观点,再找出论证能得出观点的史实,并且用史实解释说明这一观点。每个阶段观点论述的史实和说明如下: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举例论证,中国先进于西方政治方面,中国采用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国家完成统一;经济方面,中国政府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思想方面,中国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体裁;东富西穷可以列举中国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而西方处于漫长的中世纪时期,采用封君封臣制,国家尚未完成统一,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要落后于中国。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在证明东方略强于西方可以举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中国内部也出现了危机;西方追赶东方可以列举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近代自然科学在新航路开辟后相继传入中国,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考生在进行说明时可以从经济的惯性角度解释中国的封建经济能够发展,但是由于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社会危机四伏,为东方没落埋下了伏笔。而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西方国家逐渐赶上东方国家。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在进行论述时举例主要是围绕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举例,西方国家列举主要是西方国家取得成就: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国举例主要是列举西方侵略中国的战争,考生在进行说明时主要突出西方依靠自己的实力对东方国家进行掠夺,东方国家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让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而东方国家整体崛起,例如: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成立,东盟成立等。考生在进行说明时主要围绕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说明,西欧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二战后西方受战争打击普遍衰落,出现美苏两极格局,随着日本的崛起,欧盟的成立,中国的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小问2详解】
感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倡导多边主义,加大对外开放;注重发展科技,掌握重大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等。
18. 马铃薯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八年级(2)班同学围绕“马铃薯的全球行”这一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释读地图——见证马铃薯的全球之旅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绘制
任务二 细读文章——探寻马铃薯欧洲之旅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任务三 解读史料——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
史料一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清)吴其海《植物名实图考》马铃薯图
(1)上图是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识读地图,写出马铃薯全球之旅的起点是哪里?进行了洲际传播的物种不仅有马铃薯,请结合所学再举一例。
(2)文章中关于马铃薯的欧洲之旅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请结合所学,概括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同学们在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时发现了这两则史料,请你任选其中一则,分析其史料价值。
【答案】(1)起点:美洲;举例:玉米。
(2)变化:从不友好到接受;
原因: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影响。
(3)史料价值:选史料一;可食用,也可洗衣。
【解析】
【小问1详解】
起点:根据材料“人们推测的马铃薯发源地”可知,马铃薯全球之旅的起点是美洲;
举例:根据所学可知,进行了洲际传播的物种玉米、花生等。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可知,材料反映出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从不友好到接受;
原因:根据材料“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可知,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变化的原因有: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影响。
【小问3详解】
史料价值: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选史料一:根据材料“史料一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可知,马铃薯可食用,也可洗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2023-2024下学期九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