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一、单选题
1.1896- -1898年,共有40余人自各地来信,请求时务报馆帮助办理各类事务近60项,其中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教师,拟建藏书局请代购书籍,请代为收集各种工艺方法,请代为推广销售报刊等。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时务报馆(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广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C.使报刊成为救亡主要途径 D.倡导维新顺应社会潮流
2.十字军东征期间,新的词汇不断随着东征队伍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如cotton(棉)、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等。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等。据此可知,这场战争( )
A.推动欧洲语言的发展 B.加速了基督教的传播
C.丰富欧洲人民的生活 D.提升欧洲制造业水平
3.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
C.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4.下表所示为张謇与孙中山的部分言论。由此可见,两人都主张( )
人物 言论
张謇 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通化学,用机器……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孙中山 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
A.实行国有经济 B.调节社会分配
C.保护民族经济 D.发展近代工业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D.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6.在美洲奴隶较多的地区,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融合成了克里奥尔语。到了18世纪,美国的南部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都用此进行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 B.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
C.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加速 D.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
7.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
A.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B.英国教会势力渗透内地
C.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D.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
8.地理大发现前的古代美洲有过非常璀璨的土著文明,而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这一年则成为美洲文明史上的转折点。关于拉丁美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独立运动中出现了别具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
②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③列强在殖民过程中确立了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
④美国曾对此地实施“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11世纪初,西班牙人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并陆续收复一些失地。一些阿拉伯学者和阿拉伯化的犹太人,为躲避战祸而迁居法国南部和西欧其他一些地方,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和当地文化的交流。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阿拉伯帝国走向覆亡成为必然 B.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多元影响
C.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已濒临崩溃 D.人口迁徙促进洲际间种族融合
10.《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11.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12.漫画《第三等级的崛起》以正在被拆除的巴士底狱为背景,描绘了被压迫的第三等级正试图砸断锁链并拿起武器,旁边的教士和贵族却无比震惊和畏惧。该漫画生动题反映了( )
A.英国光荣革命开始 B.法国大革命爆发
C.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D.拿破仑帝国建立
13.自由女神像是法国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的礼物,它屹立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左手握着《独立宣言》,文件中有如下内容:“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自由女神像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它展示出美国的政治文化的内容有
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②反抗权威,人民主权
③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④崇尚自由,尊重法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殖民政策,最终于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立共和国。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等国家也纷纷宣布独立。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1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着力创建本土文化
D.新加坡、马来西亚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16.“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二、简答题
17.欧洲文化的重构
(1)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各是什么?
(2)波兰文化重构的表现怎样?
(3)德意志文化重构有哪些表现?
18.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代表有哪些国家?
参考答案:
1.D
2.C
3.C
4.D
5.B
6.D
7.A
8.C
9.B
10.B
11.D
12.B
13.A
14.C
15.B
16.D
17.(1)①背景: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②过程:这些贵族青年军官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③结果及影响: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2)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①北方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②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18.(1)中国①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印度①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③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并未能全面流行开来;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埃及①背景: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②表现: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