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年九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十)(含解析)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时间:80分钟  范围:中考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如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龟腹甲,上面刻写了一些有关占卜的内容,这片龟腹甲最有可能出土自(  )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浙江良渚古城遗址
C.河南二里头遗址 D.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3.2022年2月,经过五年考古发掘,山东省淄博市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正式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这里曾是各学派聚集之地,各家学者进行交流论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4.小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5.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李斯、尉缭等人出身卑微都得到了重用。嬴政欣赏韩非的学说,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由此可知,秦能统一中国得益于(  )
A.任用贤能 B.策略得当 C.国富民强 D.严刑峻法
6.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
7.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8.一学者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发起禁烟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郑重宣示。这个宣示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的道德心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与该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葛云飞 D.陈化成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闯进了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并火烧圆明园,下列证据最能证明英法曾犯下的罪行的是(  )
A.1860年《泰晤士报》的报道 B.文学作品里的相关描述
C.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藏品 D.亲历该事件士兵回忆录
10.这场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人们认为此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两次战争的发动国相同 B.两次战争的结果相同
C.两次战争的影响相同 D.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11.“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哪项内容直接相关(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2.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3.“对于列强来说,驻兵中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而是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这种权利”的获得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 B.《瑷珲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14.学校征文:“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是对民族的热忱;“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这是对祖国的惜叹;“取消二十一条”——这是对列强的憎恨。由此可知这次征文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举五四火炬争时代先锋
C.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里的“里程碑意义”指的是五四运动(  )
A.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B.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C.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
16.历史题材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折射出的历史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7.下图是位于沈阳的一座纪念馆,主体建筑上有“1931”“9月”“18日”“星期五”等字样,其设计是为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中国开始艰苦卓绝抗战
18.书信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下侧两封书信(节选)共同印证了(  )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与诸弟共勉之。 小兄张自忠手启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程雄(新四军战士)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9.1916年,他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学成回国,带领工程团队,终于在1937年建成了钱塘江大桥。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他是(  )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茅以升
20.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中“可感可及的实事”的是(  )
A.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公私合营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D.进行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下图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GDP增速逐渐超过全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浦东开发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B.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优势快速凸显 D.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经济发展
22.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邓小平的谈话(  )
A.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进一步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3.罗马人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下列选项不属于罗马人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欧洲法律的渊源 B.儒略历——今天公历的蓝本
C.万神庙——恢宏伟大的建筑 D.楔形文字——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24.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A.统一特征 B.多元特征 C.包容性 D.传承性
25.15—16世纪,西欧的租地农场与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的本质区别是(  )
A.农场主使用雇佣劳动者生产 B.农场主与劳动者有依附关系
C.大量使用奴隶劳动 D.养殖生产规模更大
26.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它们在劳动力和产品使用方面有何共同之处,它们是(  )
A.都使用农奴进行生产,产品自给自足
B.都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产品自给自足
C.都使用农奴进行生产,产品推向市场
D.都使用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产品推向市场
27.如下图,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的这种生产方式(  )
A.构成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B.有利于西欧庄园制度持续发展
C.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D.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材料评价的事件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29.茫茫的大西洋曾见证了“三角贸易”的罪恶活动。“三角贸易”中最具有悲惨性和血腥性的一段贸易航程是(  )
A.欧洲—非洲 B.美洲—非洲 C.美洲—欧洲 D.非洲—美洲
30.科技进步不断为人类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不断催生新的职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职业是(  )
A.汽车司机、电力工人 B.机器维修工、火车司机
C.航天员、网络工程师 D.美团外卖员、煤矿工人
二、非选择题(40分)
31.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物,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印记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于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
材料二
唐墓的陪葬品
材料三
历史教材某课中的文物材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些史实?据此你可以得出哪一结论?(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本课教材的学习主题,并补充一例与主题相关的史实。图片中的文物哪些对于此主题研究具有更高史料价值,请写出对应序号。(3分)
(4)文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供研究者多角度研究。再仔细阅读三组材料,请以其中组为例,选出你的研究角度。(3分)
32.龙,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龙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龙字】“龙”字不同字体的写法
材料二
【龙殇】
图1 1900年德国杂志刊载的丑化中国的漫画——《打败女巫和龙》
材料三
【龙变】
图2 北洋舰队龙旗 图3 “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手持五色旗走上街头
材料四
【龙腾】
中国自主研发最新一代重型隐形战斗机歼—20——“威龙” 中国自行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 中国第三代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个最古老的“龙”字使用的是哪种造字方法?最早的由国家统一的标准文字的“龙”字是哪一种字体?
(2)材料二漫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画面中的“龙”被画面下方的几位“枪手”击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次失败让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两幅照片体现的中国国旗的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左图“龙旗”中的龙象征着什么?从“龙旗”到“五色旗”的变化体现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中的“威龙”“蛟龙”和“雪龙”带着国人的期盼,上天下海,驰骋极地。用“龙”为这些机械命名带有什么美好寓意?(2分)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龙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体现时代价值,富有文采。
33.下面是日本明治天皇所颁发的《五条誓文》的内容,请你阅读并感受这场变革。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10分)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并说这是日本“未曾有之变革”,具体内容为: ①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②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③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④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⑤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其内容虽然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军国主义色彩,但是却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十)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D A A B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B B A D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B A D C C D A
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商朝时期遗址,故选D项;云南元谋人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均早于商周时期,在这些遗址中也没有出土甲骨文,排除A项、B项、C项。
2.【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鲁国向周天子朝贡的次数不如向齐、晋朝贡的次数多,鲁国国君亲自朝贡周天子的次数更少。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弱小的诸侯国向强大的诸侯国朝贡,反映了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强大的诸侯国影响力超过了周天子,鲁国朝贡周天子次数少不是因为距离远,而是周王室地位衰微,排除A项;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稷下学宫是各学派交流之地,名家学士讲学之地,稷下学宫主要是与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相关的场所,“百家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思想领域非常繁荣,诸子百家都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故选C项;“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一种表现,主要通过战争来体现,排除A项;“兼并战争”主要发生在战国后期,排除B项;“秦并天下”是战国时期秦统一全国的战争,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韩非的台词应该是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故选D项;“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的思想,排除A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的思想,排除B项;“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的思想,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得到了重用……欣赏韩非的学说”可知,嬴政能够统一中国得益于重视人才,任用贤能,唯才是举,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策略得当,材料体现的是嬴政用人方面的智慧,排除B项;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国富民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嬴政重视法家思想,但材料未体现秦王嬴政严刑峻法,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新疆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选A项;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西域并未正式归属西汉,排除B项;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西域并未正式归属西汉,排除C项;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其主要与赤壁之战有关,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军队决战,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是官渡之战,排除A项;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C项;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故选D项。
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禁烟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郑重宣示”反映的是1839年的虎门销烟,其领导人是林则徐,故选B项;魏源是鸦片战争时出现的“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葛云飞是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材料反映的是禁烟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陈化成是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直接的证据,是未经任何修饰的信息,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藏品,属于实物史料,可信度最高,故选C项;1860年《泰晤士报》的报道属于二手史料,经过报道加工,可信度不是最高,排除A项;文学作品里的相关描述属于二手史料,经过作者的文学创作和修饰,可信度不是最高,排除B项;亲历该事件士兵回忆录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不是最高,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即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国是英法,鸦片战争的发动国是英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
约》,两次战争的结果相同,但不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相似之处,不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影响,反映了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故选B项;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属于《马关条约》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
1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D项;戊戌变法失败,没有起到沉重打击西方列强的作用,排除A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导致戊戌变法失败,排除B项;康有为借孔子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减小变法的阻力,这一做法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不是巩固,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对于列强来说,驻兵中国”“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 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北京的驻兵权、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等,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故选D项;《南京条约》中没有驻兵权,排除A项;《瑷珲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条款是俄国侵吞中国领土,排除B项;《马关条约》主要条款是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未涉及驻兵,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可知,这些都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因此征文的主题是举五四火炬争时代先锋,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成立时间在五四运动后,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选B项;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材料歌曲出自《松花江上》,它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亡,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张寒晖谱写的,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表达了东北人民对国土沦亡的悲愤之情,故选A项;一·二八事变的地点是上海,与题干“东北”不符,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地点在西安,与题干“东北”不符,排除C项;七七事变的地点是卢沟桥,与题干“东北”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1931”“9月”“18日”等信息可知,该纪念馆纪念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开始,故选D项;国民革命是1924年开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时间是1937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18.【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家书作者分别是国民党将领张自忠和共产党新四军战士程雄,他们在信中都表达了舍身报国的决心,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名称,可以印证中国实行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故选B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主要在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在敌后战场抗战,题干中的两封家书分别反映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A项、C项不是共同点,排除A项、C项;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是由对立走向了合作,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主持设计并修建钱塘江大桥,故选D项;张謇是清末状元,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近代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詹天佑是近代铁路之父,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侯德榜是近代化工专家,创造“侯氏制碱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20.【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故选D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排除A项;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不属于农业方面,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
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和图片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上海GDP增速开始逐渐超过全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得益于1990年浦东开放提供的契机,促进上海经济快速发展,故选A项;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特区,上海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3年正式批准成立,折线图反映的是1998年之前的状况,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可以得出,“南方谈话”打破了在计划与市场问题、姓“资”姓“社”上的束缚,进一步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项;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不是解决,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材料反映的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D项。
2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据所学可知,世界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是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 ,不属于罗马人的成就,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的凯撒命人以古埃及人的太阳历为蓝本编制的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是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分别出现于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可知,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在不同的地区,且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故选B项;材料反映世界各地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没有体现统一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文明吸收其他文明,不能体现包容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的传承,排除D项。
2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租地农场是雇佣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劳动,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没有雇佣关系,故选A项;农场主支付给劳动者工资,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存在依附关系,排除B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没有使用奴隶劳动,排除C项;租地农场和封建庄园的本质区别是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不在于生产规模更大,排除D项。
26.【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租地农场的农民和租地农场主是雇佣关系,手工工场里的工人和手工工场主是雇佣关系,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生产的产品都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的,因此共同之处是都使用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产品推向市场,故选D项;两者都不使用农奴生产,产品也都不是为了自给自足,使用农奴生产且产品自给自足的是封建庄园,排除A项;产品都不是自给自足,而是推向市场,排除B项;都不是用农奴生产,是用自由劳动力生产,形成完全的雇佣关系,排除C项。
2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后,一些封建领主出租自营地,依靠租金生活;富裕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雇用无地或少地农民,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土地,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故选C项;构成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的是封建庄园,不是租地农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租地农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庄园制度走向瓦解,不是发展,排除B项;租地农场加速西欧封建社会衰落,不是稳定,排除D项。
2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各大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故选C项;亚历山大东征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西方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思想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角贸易中最血腥残酷的是贩卖黑奴的中程,即从非洲把奴隶运往美洲的过程。大量的非洲黑人被奴隶贩子当作货物挤压在船舱中,许多黑奴在运输中丧生,到达美洲的黑人也要承受沉重的压迫。这一过程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贫穷落后,故选D项;从欧洲到非洲的航程是三角贸易的出程,这个航程运输的是枪支、酒精和纺织品等,加剧了非洲的动乱,这一航程不是最血腥悲惨的,排除A项;三角贸易中没有从美洲到非洲的航程,排除B项;从美洲返回欧洲是三角贸易的归程,这个航程中,欧洲殖民者从美洲带回黄金、烟草、甘蔗等,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生产带回大量原料,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航程不是最血腥的,排除C项。
30.【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职业”可知,汽车、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汽车司机、电力工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职业,故选A项;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火车司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职业,排除B项;航天员、网络工程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职业,排除C项;煤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使用的新能源,因此,煤矿工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职业,外卖员是如今新兴的职业,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40分 )
31.【答案】(12分)
(1)大多采用铜钱;大多是外圆内方的形制;货币的重量稳定不变等。(3分)
(2)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 非洲都有交往;开放外交政策。(3分)
(3)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意思相近即可);A.D。(3分)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二,由“大食人俑”,可知大食人是古代阿拉伯人,说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有交往;“东罗马金币”出现在唐朝,说明唐朝与欧洲罗马帝国彼此交流;由“非洲黑人俑”,可知非洲黑人与唐朝的交往。因此研究角度是唐朝的外交,反映唐朝实行积极对外交往的开放外交政策。(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使用货币是外圆内方的“秦半两”,一直到清朝钱币大小差不多;可知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是大致都采用铜钱,大多是外圆内方的形制,货币的重量稳定不变等。
(2)根据材料二“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 非洲都有交往;因此得出唐朝实行积极对外交往的开放外交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册封达赖、班禅,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因此推断本课教材的学习主题是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与主题相关的史实,如,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对研究具有更高史料价值的是历史遗迹或实物,因此图片中的文物对于此主题研究具有更高史料价值的是A.D。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其中第二组“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为例,由“大食人俑”,可知大食人是古代阿拉伯人,说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有交往;“东罗马金币”出现在唐朝,说明唐朝与欧洲罗马帝国彼此交流;由“非洲黑人俑”,可知非洲黑人与唐朝的交往。因此研究角度是唐朝的外交,反映唐朝实行积极对外交往的开放外交政策。
32.【答案】(18分)
(1)造字方法:象形;
字体:小篆(2分)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
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
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3)历史事件:中华民国建立;
象征:清政府;
变化: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分)
(4)寓意:象征智慧、繁荣、安宁长寿和威猛等美好寓意。(2分)
(5)观点:龙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2分)
论述:中华民族关于“龙”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多民族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族,于是诞生了多民族融合而成的“龙”的图腾,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甲骨文以形象的方法造字,龙字得以发展,再金文,小篆,楷书,行书等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到了近代,古老的文明古国开始衰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外国侵略我国,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书写着龙殇的悲歌。中国人奋起反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英勇斗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以“五色旗”取代象征清政府的“龙旗”。如今,中国龙继续腾飞,“威龙”“蛟龙”“雪龙”见证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6分)
【解析】
(1)造字方法: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观察材料一甲骨文“龙”字的写法可知,甲骨文的“龙”字十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龙的样子,这种造字方法属于象形。
字体: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文字所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2)事件:根据材料二图片中“1900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变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历史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采用的国旗。
象征:北洋舰队悬挂的龙旗是清朝采用的旗帜,龙象征着清政府的统治。
变化:从龙旗到五色旗表明清朝统治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寓意:用“龙”字命名,象征着智慧、繁荣,有安宁长寿和威猛等美好寓意。
(5)结合上述材料可知,“龙”的变化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明。随着近代历史的变迁,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下,当今的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提出观点:龙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论述:中华民族关于“龙”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多民族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族,于是诞生了多民族融合而成的“龙”的图腾,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甲骨文以形象的方法造字,龙字得以发展,再金文,小篆,楷书,行书等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到了近代,古老的文明古国开始衰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外国侵略我国,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书写着龙殇的悲歌。面对侵略,中国人奋起反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英勇斗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以“五色旗”取代象征清政府的“龙旗”。如今,中国龙继续腾飞,“威龙”“蛟龙”“雪龙”见证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33.【答案】(10分)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2分)
论述: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国家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如俄国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因而说改革是强国之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8分)
【解析】
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根据材料,本题可确定观点为改革是强国之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国家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如俄国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因而说改革是强国之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故答案为: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论述: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 国家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如俄国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 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因而说改革是强国之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年九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十)(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