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
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罍、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特色,青铜治炼涉及
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市境内发掘的渔国墓地,出土的陶尖底器、柳叶形
青铜剑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器物,时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时期。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华文明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
D.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2.有学者说:“自张赛‘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城→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
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都城→国家→海域→丝
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最终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等文化资源的
交流与吸收'的‘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丝路历史彰显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精神
B.古代中国注重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
C.古代中外交往着眼于开阔民众的眼界
D.古代中外贸易旨在迎合国际形势的变化
3.汉至唐,国家祭祀制度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昊天上帝、五方上帝、五人帝、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名山大
川、川林沼泽等纷纷获得了相应地位,从而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世界。这种等级世界,同现实社会中
的等级制度具有一致性。汉至唐国家祭祀制度的变化
A.表明封建礼制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B.表明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被动摇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体现出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4.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元廷下达了《修三史诏》,指出“三国(辽、金、宋)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元以今日接宋统之正者自属也”。并规定汉文史书主要是官修正史,此外各民族都可用本民族的文字
和风格来修本族史。据此可知,元朝
A.践行了“蕃汉分治”的理念
B.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C,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D.助长了因循保守的传统治学风气
A历史参考答案
1,D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材料“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罍,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
特色,青铜冶炼涉及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蜀文化风格的器物”,这反映出古蜀文明
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的图景,故D顶正确。A项中“都有待”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
只涉及先秦时期,无法反映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特征,即“连绵不断”,故排除C项。
2.A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
城→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
都城→国家→海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为单一性区域文明衍化为多元性丝路文明提供了
物质保障。尤其是陆海丝路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了中外文明交往互鉴与创新发展,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
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吸收”的“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使丝绸之路成为基于共享场域内解码“中国与世界古今关系”共
处问题的密钥,展现出中华文明中对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性格,折射出中华文明与时偕行、积极进取、刚
健日新的创新价值,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表述错误,放排除:国际形势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3.C考查汉至唐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体系的调整,既是礼制体系不断键全完备的发展
趋势的体现,也是整个政治体制中皇权专制趋势不断明显化的映射。神的等级世界,同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具有一
致性,这种变化适应了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统治不新加强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礼制
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故排除D项。
4.B考查元朝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正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事实,以务实的态度看待各民族的
历史地位和关系,折射出其“大一统”思想。同时,元廷在注重蒙元史的同时,也重视他族史,这反映了元统治者认同、尊
重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极心态和开明姿态,故B项正确。“蕃汉分治”是辽代一种少数民族政权实施政策,强调因地制
宜、因俗而治,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及史实
不符,故排除
5.B考查明清时期的学术思想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学术四部分类,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经史子集的图书分
类,其哲学精神则是“以治道为中心”的知识分类。经部图书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代表国家意识形态,故长期居于四部分
类之首。明清时期,伴随着旧王朝政权的解纽,思想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同时社会也出现了大量新问题。旧的
经学知识框架与历史经验不足以应对现实的很多问题,子学所具有的“博明万事”的广阔知识视野及其优势,对于当时
的士人而言,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新的历史与思想视野。这一传统四部学术地位的浮沉现象,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中
国传统社会在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从区域史向世界史过渡过程中),重整自己民族知识谱系
与精神结构的内在历史要求。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故四位学者对
经子关系的解读体现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发展历程,故B项正确。这些思想家没有跳出儒学的范畴,没
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A项;他们的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6.C
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交通条件逐步改
善,中国内地乡镇和农村市场已经在不同层次上同进出口贸易相关联,传统商业与已经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
华资新式商业,形成环环相扣、彼此呼应、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中国商业的复
杂性和过渡性,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B项:材料
所述涉及近代中国商业的三重结构,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慨念不同,故排除D项
7.A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该史学家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凭借从西方传人的现代思潮为武器,
对传统政治权威、精神权威、学术权威等发起强烈冲锋,以期彻底改造明显不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封建文化意识
形态,从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若近代西方社会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不断凸显,暴露了西方式
道路存在的缺陷,新文化运动中对西学认识颇深的知识分子不再简单地追求“西化”,而着手调整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
的关系,希望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刷新”。这就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具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反思精神,故A项正确,
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8.C考查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和深入,中共逐渐认识到在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形态下,想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材料中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利于团结地主和
农民一起革命,这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故C项正确。大革命中的“右倾”主要指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与材料
无关,故排除A项:大革命期间国共合作,故排除B项;材料所给时间是192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排除D项
9.D考查淮海战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争奇迹”指的是淮海战役,而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
东、中原广大地区,使华东和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和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故D
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故排除B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故排除C项
10.B考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它是以
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
明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本质属性、具体特征和根本优势,是对世
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故B项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国关系,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是
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故排除D项。
11.A考查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贵霜帝国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时代,发展起来
种独特的雕塑艺术风格,被称为健陀罗风格(希腊式佛教艺术)。材料中印度本地化的艺术元索与图案徽符(如人物形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