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据此可知,该事件有利于( )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C.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D.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
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据此可知,此次会议的特点( )
A.广泛代表性 B.组织严密性
C.目标明确性 D.形式多样性
3.如图是我国某县统计的在战场上牺牲的部分革命烈士名录,有同学根据名录信息判断这些烈士都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你认为做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陈观松(1924—1952)赖监桥(1933—1953)李佛林(1929—1953)刘宴群(1927—1950)徐承钦(1928—1951)邱慈荣(1923—1952)廖武(1931—1953)蔡以仁(1918—1950)刘房添(1919—1951)
A.人物名字 B.牺牲时间 C.牺牲年龄 D.出生地点
4.它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世界军事强国。“它”是( )
A.抗美援朝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万隆会议
5.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通过友好谈判做出的重大决定是( )
A.解放军向西藏进军
B.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C.和平解放西藏
D.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
6.“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决策出自(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7.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了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基本上帮助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正是这些项目奠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重工业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人员,让我们在被封锁的环境下能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主要说明我国当时经济建设( )
A.重视市场经济体制 B.注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C.完全忽视自力更生 D.深受苏联的影响
9.至1957年底,山东济宁玉堂酱园的产品种类增加至100多种,为公私合营前的8倍,工业产值达384万元,为合营前的6.76倍。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 )
A.以和平赎买为手段 B.实现了所有制的变革
C.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10.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人,中国民主同盟1人。上述主席、副主席政党构成状况,说明了建国时实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化大革命”发生于( )
A.20世纪四五十年代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 D.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2.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它”颁布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3.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的生活经历的一种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日记:今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D.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14.1984年,国有企业开始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明确了企业享有的产品销售、物资选购、人事劳动、工资奖金使用等十个方面的权利。据此可知( )
A.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始
B.国有企业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国有企业逐步扩大经营自主权
15.《中国共产党简史》中说,改革带来了供给能力的提升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的价格和经营。至此,我国取消了粮票,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进入历史博物馆。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取消农业税推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D.我国加入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16.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C.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17.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18.中国共产党在酝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时开始产生“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时公开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概念,并继续完善和发展它的具体政策,将此构想付诸于解决港澳问题的实践之中,这反映“一国两制”的理论和政策( )
A.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B.首先用于解决台湾历史遗留问题
C.源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D.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制度
19.如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下列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 )
A.外交事业的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伟大的历史转折 D.“一国两制”构想
20.1955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亚非会议发言:“我们亚洲和非洲的国家难道除了亲共或反共之外就没有别的积极可为的作用吗?……我无法忍受看着亚洲和非洲的各个伟大国家才摆脱了奴役的桎梏获得自由,却又受到如此的轻蔑和侮辱。”这反映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 )
A.追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B.积极援助各地民族解放运动
C.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D.团结一致反对资本主义阵营
21.2023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说明中国坚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方针
C.“求同存异”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22.如图是周恩来总理和美国总统尼克松亲密握手的图片,周总理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啊!”,这表明了( )
A.中美开展全方位外交
B.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美两国彻底消除矛盾
23.1972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北京游览长城时赞叹道:“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尼克松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C.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世界联系的加强 B.生活方式的改变
C.人们思想的解放 D.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综合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如图)。画面上的毛泽东抬头仰望,面带笑容,封面标题为“民主统一”四字。报道称,毛泽东把中国划入了国际共产主义集团的版面……对西方而言,这是一件无法估计的灾难。对共产主义,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
(备注:《时代周刊》(Time),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的国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标志新中国诞生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的伟大意义。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1958﹣1961年我国粮食产量表
时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粮食产量 20000万吨 17000万吨 14350万吨 14750万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角度,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图中“总路线”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总路线”。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8﹣1961年我国粮食产量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开创了实行家庭经营的先河。一年之后,只有100多人的小岗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吨,相当于全村1966﹣1970年5年的产量总和。这种经营形式引发了新的争论。反对的意见认为这种形式有违集体经济下的生产责任制。赞成的意见则认为这种形式仍然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之一,因为承包农户需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每个农户对国家、对集体应承担的责任是很清楚的。
材料二:1980年,当大家还在为农业发展方向激烈争论之际,邓小平同志于当年5月31日对农村政策改革发表了重要谈话,他明确指出:“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材料三: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中央发出的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文件。文件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该文件还肯定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因为得到中央的肯定,到1982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农户已达到90%。
——摘自《新中国农业发展70年 政策成就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岗生产队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谁对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还做了哪些努力?
(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翻开新篇章。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1912年1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
“凡(辛亥)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彻底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在美国看来,美苏对立一直是它所面对的严重问题,而此时世界上已出现几个力量中心,中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美国要维持它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要对付苏联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就中国方面来说,要着重对付苏联当时对我国安全所构成的直接和严重的威胁,要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国家统一大业,要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向全世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中国外交的世界愿景,回应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指明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路径,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1)依据材料一,比较二者对帝国主义国家态度的不同。结合所学,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方案。说说这一方案的意义。
参考答案
1-10 CABAC CDDCD
11-20 CBADB BACDA
21-24 ACDD
25.(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2)对中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对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6.(1)中国工业生产增速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基本呈下降(减少)趋势。自然灾害严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27.(1)促进了小岗村的农业发展;引发了对经营形式的争论。
(2)邓小平;肯定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鼓励兴办经济特区;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等。
(3)农民的创新精神;党和国家的政策肯定推广;思想解放的推动;杰出领袖的支持等。
28.(1)不同:南京临时政府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新中国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原因: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改善两国关系的可能与必要;中国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力量中心之一;美国需要应对美苏争霸中来自苏联的挑战;中苏关系破裂,我国要应对苏联对我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实现祖国统一等都需要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3)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意义: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外交理念、展现了中国智慧;指明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路径;顺应和引领了时代潮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一)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