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含解析)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3广东阳江四校高二期中)秦统一后,在人数众多或居地较广的归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属邦,与郡并行,实行“因其故俗”的政策,还对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罪行实行赎免。上述政策(  )
A.巩固了大一统秩序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2.(2023北京西城高二期末)汉文帝时,匈奴数次袭扰边境,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汉武帝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
B.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C.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
D.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
3.(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开学考试)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提出了“华夷共祖”观念,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囊括夷夏的中华谱系。司马迁的做法(  )
A.具有民族平等的观念
B.完善了中华民族谱系
C.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4.(2024江苏南京调研)隋朝开皇十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被慑服,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  )
A.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
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视制度
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
5.(2024重庆沙坪坝月考)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该画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且富有变化。该作品(  )
A.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
B.是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C.表达出高洁的文人意趣
D.表明唐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6.(2024江西名校联盟入学考试)11世纪初,幽州“城中凡二十六坊……并唐时旧坊名也。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由此可见,当时幽州(  )
A.继承了唐代的坊市制度
B.改变了金朝的市镇面貌
C.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D.呈现了民族杂居的状态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7.(2023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的行省制度,使得边疆管理更多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以下举措中旨在解决的基本矛盾与其最为吻合的是(  )
A.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B.明代内阁逐步形成
C.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D.清代实施改土归流
8.(2023四川资阳高一期中)明朝前期,政府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政府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可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9.(2023重庆南岸月考)清朝政府未在西藏地区设立行省,而是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和册封达赖、班禅,来管理该地区的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的边疆治理(  )
A.比较重视订立盟约   
B.具有因俗而治特点
C.以军事征服为依托   
D.主要依靠和亲联姻
10.(2024陕西榆林高二月考)1906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制定《巴塘改土归流章程》,该章程规定,所有土地“皆为大皇上土地”;“凡种地,无论汉蛮僧俗,皆应纳正粮”;“试思汉民与蛮民,此时尚视为平等,蛮民与蛮民,岂有不平等之理,以后……凡有小娃子(家内奴隶)者,与雇工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改土归流(  )
A.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生产关系的调整
B.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
题组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1.(2023浙江金衢六校联盟期末)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下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印文。该金印可用来说明(  )
A.中日交往历史悠久   B.中日经济联系密切
C.日本全面学习中国   D.朝贡体制遭到破坏
12.(2024山东济南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和外交情况,评述正确的是(  )
汉代 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 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 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 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A.形成和延续了朝贡体制
B.外交机构精简行政职能
C.不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
D.输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
13.(2023江苏苏州高二月考)明朝戚继光打败倭寇,维护沿海安宁;明末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者。这表明(  )
A.周边国家窥视中国已久
B.工业革命引发了边疆危机
C.明清时期中国军力强盛
D.闭关自守顺应了统治需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2024湘豫名校联考)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中国版图
D.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
2.(2023山东菏泽高二期中)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在敦煌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据此可知,汉代西域(  )
A.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
B.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D.与中原的商务来往频繁
3.(2024湖南常德高二期中)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
A.唐朝民族政策独具特色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4.(2024河南周口月考)明朝初年,统治者除了沿北部边疆建立重镇,派兵驻守,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各卫所、监苑牧军因地制宜地逐水草放牧马匹,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由此可见,明代马政机构的设立(  )
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B.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关系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5.(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康熙朝编纂的《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满、汉、蒙古、藏、回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朝编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维吾尔文修成。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  )
A.思想文化的专制   B.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多民族的国家观   D.华夷观念被打破
6.(2024安徽淮北高二期末)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
题组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7.(2023黑龙江佳木斯高二期中)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的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特点
B.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主流
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D.中外交往的主导者是中国
8.(2024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下图为唐代的《蛮夷执贡图》,画中高鼻深目的朝贡者着异域装束,其贡品据考证极有可能为北非的剑羚。该画(  )
A.有助于研究唐代的税制
B.可印证唐代外交的范围
C.兼具审美和教化的功能
D.见证了盛唐的民族交融
9.(2024江苏连云港月考)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州行商(清政府指定对外贸易的商业组织,享有专营权)颜时瑛、张天球欠英商债务无法清偿,官府遂将两人家产抵清债务,其不足部分“着落联名具保商人潘文岩等分作十年清还”。道光十四年(1834年),两广总督奏称“统计前后倒闭五行,饷欠、夷欠共二百六十余万两,均归现开各行摊赔清楚”。这表明广州行商(  )
A.经营管理体制变革势在必行
B.已成为朝廷统制外贸的工具
C.受到西方商品倾销强烈冲击
D.资本积累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3湖南岳阳高二期中)“出塞”是汉唐诗书中常见的字句,是指与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的交通活动,如“张骞出塞”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西域。而战国时期秦国的“出塞”多为东行,由关中平原而东进。汉唐与战国时期“出塞”指意不同缘于(  )
A.政治形态的变迁   B.交通路线的开拓
C.统一市场的形成   D.华夏认同的发展
11.(2024江苏无锡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西汉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袭扰等弊端。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之治”后,西汉的国力逐渐强盛,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论汉武帝的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交融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并制定了“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王振刚《汉唐西南
边疆经略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A 3.D 4.A 5.B 6.D 7.D
8.D 9.B 10.A 11.A 12.A 13.D
1.A 材料体现了秦朝因地制宜地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优待少数民族上层,在当时刚刚统一的条件下,宽松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秩序,故选A项。
2.A 据所学可知,西汉在“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将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扩展至河西地区,有利于推动西北的开发和农业区扩展,故选A项。
3.D 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将众多民族纳于汉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需要在思想理论上构建“华夷一体”观念。司马迁改变了先秦时期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的做法,把黄帝当作“华夷”的共同始祖,这一做法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故选D项。
4.A 隋中央政府在冼夫人帮助下镇压了番禺少数民族的叛乱,促使各路豪强接受隋朝管理,说明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故选A项。其他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5.B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故选B项。《步辇图》属于中国传统绘画,并不具备浓郁的西域风情,排除A项;该画不是文人画,排除C项;唐代吐蕃是独立的民族政权,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11世纪初的幽州各民族杂居在一起,故选D项;唐代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彻底打破,排除A项;金朝建立于12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民族杂居的状态,不能表明民族交融出现高潮,排除C项。
7.D 元朝改变了因俗而治政策,实行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政策,从而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代实施改土归流同样也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两者都旨在解决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D项。
8.D 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中原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故A项错误;诸王守边加强了边地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由材料“明朝前期”“明朝后期”可知,明朝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说明并非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明朝后期,在边镇开设互市后,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反映出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
9.B 清朝政府没有在西藏地区设立行省,而是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和利用当地宗教首领来进行管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B项。
10.A 赵尔丰制定的《巴塘改土归流章程》规定,土地为皇帝所有,种地需要纳税,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家内奴隶等同于雇工,这些措施将流行于汉族地区的生产关系移植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A项。“保障了”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把汉族先进的生产关系移植到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增加政府财政税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1.A 据材料信息可知,早在东汉时期,中日就有交往,“汉委(倭)奴国王”金印说明中日交往可追溯到东汉,即历史悠久,故选A项。
12.A 材料反映了从汉代到清初,中国对外册封赏赐,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的朝贡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外交机构,排除B项;朝贡体制突出了中国的宗主地位,排除C项;新式国际关系理论在鸦片战争后输入中国,排除D项。
13.D 明朝时期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明末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清初沙俄入侵中国东北,表明明清之际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威胁,明清政府一方面开展反侵略斗争,另一方面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目的是防止外来入侵,维护封建统治,即在面临外来入侵威胁的情况下,闭关自守政策有其实行的历史因素,故选D项。
能力提升练
1.D 2.C 3.C 4.D 5.C
6.D 7.A 8.B 9.A 10.A
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机构由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改为实行郡县一元化管理,这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辖,故选D项;原有属邦实现郡县一元化管理是在秦统一之后,排除A项;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对其管理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机构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西北地区开始被纳入中国版图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
2.C “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说明中央政府已对西域进行正式管理,意味着西域已被纳入汉朝的版图,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佛教的信息,排除A项;“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只能说明西域被纳入汉朝版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无法说明民族交融达到高潮,排除B项;“在敦煌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体现的是中央与西域的关系,无法说明商务来往频繁,排除D项。
3.C 
时间 材料 联系所学知识 结论
唐太宗 设置了燕然都护府 唐朝国力不断增强 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故选C项
唐高宗 改为安北都护府
唐玄宗 以后 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走向衰弱
4.D 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边防形势严峻,朝廷在北部边疆设立马政机构,各卫所、监苑牧军为军需战马提供补充,显然是为了边防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所述不是军事动员现象,排除A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设立马政机构与密切民族之间的关系无关,排除C项。
5.C 据材料可知,康熙、乾隆朝分别编纂满、汉、蒙古、藏等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反映出清朝多民族的国家观,故选C项。清朝编写的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非思想文化的专制,排除A项;多元一体强调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清朝仍盛行华夷观念,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民族政策有怀柔笼络和军事震慑两种,体现了“恩威并施”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的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可知,印度、斯里兰卡文化中有关于中国的内容,罗马人也到达过中国,说明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既有外传也有接纳,中外之间交往具有双向性,故选A项。
8.B 唐代的《蛮夷执贡图》,画中一个着异域装束的高鼻深目者向大唐献贡,贡品极有可能是北非的剑羚,说明该国离中国较远,距北非较近,甚至就是北非国家,所以该画可印证唐代外交的范围广阔,故选B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广州有些行商在经营陷入困境时,朝廷强令其他行商承担赔偿连带责任,这说明政府对行商的管理存在产权不明和机制落后的缺陷,经营体制亟须调整,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故选A项。行商成为朝廷统制外贸的工具这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鸦片战争前,中国未受到西方商品倾销的冲击,排除C项;广州行商“资本积累不足问题普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A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思维要具有灵活性。此题的具体思路如下:
具体内涵 具体原因
“出塞” 汉唐:与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的交通活动 汉唐统一,统治中心在中原
战国时期秦国:多为东行,由关中平原东进 战国时分裂割据,秦国位于西部
通过对比战国时期秦国与汉唐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可得知“出塞”的指意不同缘于统治中心的位置变迁,故选A项。
11.答案 (1)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汉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2分)
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物质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策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2分)
评价:积极,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6分,其中积极部分4分,消极部分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大规模开疆拓土”可知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汉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第二小问原因,主要考查系统思维,要把该问题与相关历史背景(如经济、政治、财政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策略,据材料“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可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第二小问评价,主要考查辩证思维,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