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全书综合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儒家伦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增强
B.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C.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D.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已确立
2.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在治理西北边疆上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 )
朝代 措施
汉朝 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唐朝 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面积和控制力度远超前代
清朝 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
A.消除了内地与边疆的差异 B.体现了古代民族政策的多样性
C.旨在推动农耕经济的繁荣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 )
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4.下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家庭出身分布图,据此数据对唐代历史分析正确的是( )
唐代进士家庭出身分布图
A.人才选拔范围有所缩小 B.士族的政治垄断权被打破
C.门阀政治得以继续发展 D.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
5.北宋年间,族内慈善救助活动由临时性救助演变为经常性的社会救助行为。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如据《吴县志》记载,范仲淹“尽以俸余买田于苏州,号曰义庄,赡养宗族,无间亲疏,日有食,岁有衣,婚娶凶葬,咸有赡给”。这反映了宋朝( )
A.基层救助呈现多样化特征 B.地方官员更加热衷于慈善事业
C.官方的救济体制日趋瓦解 D.宗族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增大
6.康熙时期,对于监察官员的选拔侧重于从进士出身、三年考满的知县中选出;雍正时期,只有曾担任过监察御史的官员才有资格参与“六科给事中”的选拔。由此可见,清代( )
A.监察官员是皇权专制的工具 B.监察体系发展完善
C.注重监察官员的能力和素质 D.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7.民国初期,在议会选举时,各政党纷纷在投票地点设立招待所,用免费食宿等方式对选举人进行拉拢。如广西桂林民主党在发送选票时,每一初选人附送一券,券上写凭票供米粉若干碗,每张选票由几角至几十元不等,许多民众为其吸引。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重重
B.议会权力深受政党政治的掣肘
C.军阀割据混战扰乱政治生态稳定
D.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8.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内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两国对于法币改革持支持态度,而日本却认为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
A.折射出列强间的利益争夺 B.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C.沉重打击了日本金融霸权 D.改善了当时的外交处境
9.20世纪60年代,在工农业生产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她们被称为“铁姑娘”,成为那个时代怒放的铿锵玫瑰。“铁姑娘”群体的出现反映了( )
A.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D.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
10.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不断转型,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型( )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缓和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C.开启了中国融入全球的进程
D.解决了经济的逆全球化问题
11.《罗马民法大全》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其意在说明,罗马法( )
A.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B.旨在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C.可以根治罗马社会问题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C.推动了宗教改革爆发 D.集体安全体制得到了完善
13.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 )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A.反映了国王与议会矛盾尖锐
B.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C.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D.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
14.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增加,总统的行政权日益崛起。但当美国总统的纲领和优先项目与文官自身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文官集团常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他们常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由此可见,文官集团( )
A.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控
B.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
C.是垄断组织影响政府意志的工具
D.折射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
15.下面是关于欧洲“福利国家”的一组漫画。它反映了( )
A.福利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 B.国家宏观调控日益加强
C.福利国家存在着一定弊端 D.高福利下民众素质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某一朝代为例,从创新的角度谈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叙述完整)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政党分肥制造成欧美政坛以钱谋官、卖官鬻爵之风盛行。19世纪中期,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张服务,于是,产生了改革这种不合理官吏制度的需求,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文官系统。1855年英国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
——摘编自丁建中《中国科举制度是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等
材料二 北洋政府文官高等考试科目规定简表(部分)
文件 规定 备注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考试分为甄录试、初试和大试。甄录试所考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初试科目分主科和附科,主科是国际学、民法、国际公法等7科,附科是政治学、法学科目。大试科目是现行法令解释、设案判断、草拟文牍 先笔试,后口试
1915年《文官高等考试令》 将考试改为四试,增设专业考试。第一试为基础考试,包括经义、史论及现行法令解释;第二、三试为专业考试,“文官考试之主旨,尤重在奖实学以裨世用”,故将考试科目细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第四试由典试官、襄校官3人以上参加,就应试人曾经笔试之科目进行口试
1919年《文官高等考试法》 仍延续四试的旧例,但增加了二、三试专业科目的种类,在原来23科基础上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地质、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蚕业、水产10科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必要性。(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科目设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积极影响。(10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至唐代法律与教化简表
朝代 法律教化成果 统治手段 礼法关系
秦代 秦律 严刑峻法 礼法对立
西汉 《九章律》 尊崇儒术,以经注律 德主刑辅,霸王道 杂之,礼法融合
魏晋南北朝 — 设律博士,推动律令儒家化 律令儒家化
唐代 《大唐开元礼》 《唐律疏议》 以礼入律,法律儒家化 礼法结合成型
宋、元、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简表
朝代 法律 教化
宋 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的《宋刑统》,以唐令为蓝本的《天圣令》 理学确立统治地位,通过授徒、讲学、家训等传播,宋代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制订的《吕氏乡约》开创乡约这一基层道德教化组织
元 整体弃用唐宋法律,司法实践中则广泛援引唐律 —
明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乡约宣讲“六谕”,以《大明律》解释“六谕”,乡约开始执行一定的政府治理职能
清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圣谕六言》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等《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任意提取一则有关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训作为基层教化方式的影响。(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产生,可以发现其产生有三种方式。①自发形成的货币体系。世界经济中若干主要国家采用相同的货币制度,从而自发地形成国际货币体系。②协议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即若干国家通过协议的方式,就国际本位货币等达成一致,从而构建国际货币体系。③旧制度瓦解的产物。既存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瓦解的结果是无制度的货币体系。
——摘编自黄泽民《牙买加货币体系演变的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7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任选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产生方式,进行阐述和评析。(5分)
答案与解析
1.C 2.D 3.A 4.B 5.D 6.C 7.D 8.A
9.D 10.A 11.A 12.B 13.D 14.B 15.C
1.C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以同姓诸侯为主,对于异姓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增强联系,这反映出西周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春秋后期出现,排除A项;中国封建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西周时还未确立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在西北边疆设立管理机构对西北进行管理,这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在西北设立政府机构进行管理,没有体现民族政策的多样性,也没有体现农耕经济的繁荣,排除B、C两项。
3.A 根据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可知,豪强希望佃户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这是因为编户是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A项正确。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这一矛盾是土地私有制造成的,不会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会加剧这一矛盾,故这一矛盾不会催生出该政策,排除D项。
4.B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实行,虽然大姓士族出身的进士仍占70%以上,但是小姓、寒素家庭子弟也能通过科举入仕,这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士族的政治垄断权,B项正确、C项错误。人才选拔范围应该是扩大了,A项错误;虽然科举制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但是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动,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年间,族内慈善救助活动由临时性救助演变为经常性的社会救助行为,如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庄,赈济族人,这反映了北宋宗族在社会救济中的作用增大,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其他社会救助方式,“多样化”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C项错误。
6.C 材料表明负责监察的主要官员都需要经验才能担任,体现了清朝注重监察官员的能力和素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监察官员的选拔,不是监察官员的作用,排除A项;仅凭选拔监察官员一个环节看不出监察体系发展完善,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监察官员的来源,并未说明其地位,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各政党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给予选民一定的经济上的“恩惠”,而不少选民也“欣然接受”,这折射出当时民众对民主选举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尚不充分,说明代议制民主政治能够良好运行的社会基础薄弱,D项正确。
8.A 根据材料“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两国对于法币改革持支持态度”“而日本却认为……‘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日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其根本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同的态度说明列强间存在利益的分歧和争夺,A项正确。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并未加剧国际局势的动荡,排除B项;法币政策并未起到“沉重”打击了日本金融霸权的作用,排除C项;法币靠英镑和美元来维持货币币值的制度,使法币成了英镑、美元共同的附庸,并未起到改善外交环境的作用,排除D项。
9.D 材料中“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的出现,说明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当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女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D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女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不能说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利益的刺激,排除C项。
10.A 据材料可知,21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也由“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A项正确;这一转型与地区间紧张局势的缓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开启了”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解决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的威严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表明罗马法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罗马法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只是表明罗马法有助于国家治理,“根治”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
12.B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城邦国家独立、主权国家成立等体现了出现新的政治形势,B项正确。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排除C项;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三个文件都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说明英国具有以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尖锐,排除A项;B、C两项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有关,排除。
14.B 根据材料可知,总统行政权因“政府职能的增加”而“日益崛起”,但是文官集团“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且经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这表明文官集团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美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分权制衡体制失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文官集团成为垄断组织的工具,排除C项;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二者权限分明,排除D项。
15.C 结合漫画可知,在实行福利政策之初,大多数人在拉车,保障了贫困人口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坐到了车上,拉车的人变少了,反映出福利制度助长了人们的懒惰行为,说明福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福利国家的弊端,没有体现其规模扩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宏观调控,排除B项;D项漫画未体现,排除。
16.答案 示例1:以西汉为例。
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2分)
汉代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中央沿袭了秦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地方上沿袭郡、县二级制,并逐渐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选拔了大量人才,完善了官僚制度;确立巡视监察体系,中央以御史大夫为首监察百官,州设立刺史巡行郡国;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在基层将百姓编户入籍,以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县下设乡、里、亭负责政令传递和维持治安,将民众建立什伍组织以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9分)
西汉政治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
示例2:以唐朝为例。
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唐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扩大了用人范围;官员考核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还建立了对全国的巡回监察制度。《永徽律疏》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朝户籍制度严格,户籍三年一造;县下设里、乡,实行邻保制度,有效加强了对基层的管理。(9分)
唐朝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
解析 首先选择中国古代的某一朝代,如秦朝、西汉、唐朝等。根据选择的朝代,从制度创新的角度,阐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其次,根据确定的论题,结合选择的朝代,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升华主题。
17.答案 (1)政党分肥制造成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议会改革的推进作用;工业革命推进政府发展。(6分)
(2)特点:考试科目多;强调专业性;注重现实需要;笔试与口试并重,考试程序复杂。(4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选拔专业人才,应对现实问题;保证政府人员的基本素养,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政党分肥制造成欧美政坛以钱谋官、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可知,政党分肥制造成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一“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张服务”可知,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工业革命的推进作用;再结合19世纪英国的相关知识可知,议会改革的推进作用。
(2)“特点”根据材料二“故将考试科目细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可知,考试科目多;根据材料二“文官考试之主旨,尤重在奖实学以裨世用”可知,注重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二“仍延续四试的旧例,但增加了二、三试专业科目的种类”可知考试程序复杂,强调专业性;根据材料二“第四试由典试官、襄校官3人以上参加,就应试人曾经笔试之科目进行口试”可知,笔试与口试并重。
“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文官考试之主旨,尤重在奖实学以裨世用”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专业人才,应对现实问题;根据材料二“第一试为基础考试,包括经义、史论及现行法令解释;第二、三试为专业考试”可知,保证政府人员的基本素养,提高行政效率;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
18.答案 (1)示例一
信息: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对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影响巨大。(2分)
说明:汉武帝为维护政治统一,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开启了律令儒家化历程;此后,经过历代推进,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成为古代中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显著特征。宋代以后,伴随着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清以后,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6分)
示例二
信息:唐律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2分)
说明:唐高宗时期撰成的《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和实施法律。(6分)
(其他信息,如法律与教化中的礼法关系由对立变为融合、封建王朝对基层教化越来越重视、儒学对社会的影响由上而下日益广泛等亦可。)
(2)积极:加速了儒学向基层的传播与渗透;对封建社会的延续和巩固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传统农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社会形成重伦理的道德风气。(3分)
消极:稳固了剥削阶级的统治秩序,某种程度上延缓、滞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禁锢人们的思想;助长男尊女卑和封建等级思想。(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从统治手段、法律的演变和继承方面提炼信息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2)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分析,根据材料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政治、家庭、社会方面分析家训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重视贞烈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训的消极影响。
19.答案 (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4分)
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2)选择①
阐述: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评析:金本位制的实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5分)
选择②
阐述: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评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5分)
选择③
阐述: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评析:进入21世纪,美元地位削弱,但仍然处于中心地位;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力也在上升。(5分)
解析 (1)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缓解了通货膨胀;根据材料一中的“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可得出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对世界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可得出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根据材料一中的“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可得出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本问是开放性试题,可任选其一进行阐述和评析,阐述和评析时应注意题目要求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