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评述
A 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 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东北地区
B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大型宫殿、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 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了西周至汉代的古炼铜炉、铜渣和采矿的井巷支架 为研究当时的采矿和冶炼技术提供一手史料
D 战国冶铁遗址不仅分布于秦、齐等七国统治区域,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 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器
A. A B. B C. C D. D
2.“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西周前期存在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规定的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用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反映出当时()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冶炼技术的进步 C. 宗法观念的淡化 D. 等级制度的严格
3.东周以来,周王室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知识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转而趋向平民化发展,这一转变()
A. 加速了政治集权体制的形成 B.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
C. 导致了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 D. 说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4.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末之弊,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在此背景下,汉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是()
A. “事征四夷”“图制匈奴” B. “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以下材料。如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序号 内容
①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位于今天的新疆)。”
② 敦煌悬泉遗址中,发现至少8枚汉简涉及朝廷在渠犁的屯田事宜。
③ 《后汉书·西域传》:“(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A. 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B. 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
C. 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 D. 丝绸之路的经济作用
6.“中正”是九品中正制中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据学者统计,西晋时期担任各级中正且门第可考者共29人,其中出身自高门士族、一般士族者占总数的72.4%,东晋时期这一比例增加至93.5%。据此可知,当时()
A. 官员素质提高 B. 阶层流动受限 C. 门第观念淡化 D. 中央集权加强
7.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如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配。这一做法()
A. 推动佛学取得文化主导地位 B. 促成三教合一局面最终形成
C. 有助于减少佛学传播阻力 D. 反映儒佛思想内涵本质相同
8.《骑马带猞猁双垂髻彩绘女俑》(如下图)出土于唐朝金乡县主墓,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该陶俑可用以说明唐代()
A. 习俗胡化已成为主流 B. 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C. 贵族生活的奢侈腐化 D. 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
9.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这一制度()
A. 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可纳绢和布代役以保证农时
C. 以资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 D. 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
10.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号为“使相”。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唐朝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拉拢藩镇维护统治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 创新制度提高效率 D. 重用人才优化决策
11.以下材料可用于佐证宋代()
朝代 事件
北宋 宋仁宗欲任命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当宣徽使,御史中丞包拯极力反对,“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
南宋 光宗朝时,皇帝左右的近臣、私臣屡次向光宗请求“恩泽”,光宗总是说:“朕倒好说,只恐谢给事(宰相谢深甫)有不可耳!”
A. 君主权力的弱化 B. 地方权力的加强 C. 文官制度的特点 D. 监察机制的完备
12.两宋时期,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全国实收上供米367万石,其中江南东路、两浙路上供米205万石,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 农民赋役负担繁重 B. 冗官冗费问题突出 C. 重视种植经济作物 D. 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13.明朝在经济上给予宗室成员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却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这些举措()
A. 基于维护皇权政治的需要 B. 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 意在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 D. 缓和了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
14.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A. 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 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 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 D.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15.下表是某学者对1892-1913年中国的棉纺、毛纺、缫丝、水电、面粉、水泥等10个主要行业的产业资本家来源所作的统计。据此可推知()
来源 买办 商人 官僚、地主
占比 23.8% 16.4% 59.8%
A. 清末中国政治变革艰难 B. 工业结构渐趋合理
C.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D. 列强资本输出加剧
16.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甚至出现“胎妊小儿,预营仕牒”的情况。这一现象()
A. 表明新政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 B. 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 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反映出民众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17.“五四”前后,国内创办的进步刊物犹如雨后春笋,多达150种。这些报刊,在大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同时,还程度不同地宣传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 B. 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C. 救国思想出现新变化 D.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18.1913—1921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上海华商纱厂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19.下图为1934年4月刊登于中央苏区报刊《红色中华》上的一幅宣传画,这一宣传旨在()
A. 壮大红军推翻北洋政府统治 B. 发动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C. 发展生产保证抗日物资供应 D. 动员群众巩固苏维埃政权
20.毛泽东回忆说:“当时敌人还在进攻我们……十二月十日,一听到北平的消息,我们心里好不欢喜!学生同志在北平发动了这样伟大的救亡运动……是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争。”这场学生运动()
A.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意在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C.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经济上,宋代对土地买卖几乎不作限制,土地“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田宅无定主”的趋势造成了“贫富无定势”的局面,有的“富贵之子孙不能保其地”,如天台县(今属浙江省)有个姓宋的地主“家本富,后贫,鬻田于邻”。对此现象,宋人做过形象的概括:“富儿更替做”、“贫富久必易位”。
——整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下表:唐宋两代宰相的总人数及出身统计
朝代 宰相总人数 来源 继世为相
唐代 369名 98个家族 “一门十相者良多”,如闻喜裴氏、赵郡李氏均一门17相,崔氏一门达27相之多
宋代 134名 126个家族 仅有吕、韩、史三大家族
——整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明朝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现象。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在棉织与丝织发达的乡村,出现了农家吃商品粮的新现象,苏松地区“仰食四方”、“商人载米而来”。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促使这一地区的市镇获得蓬勃发展,如南浔镇、盛泽镇盛产丝绸,号称“衣被遍天下”,各地“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松江府号称“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各地商人“挟重赀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对思想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2.近代以来,为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除继续经办军事工业外,还着手兴办航运、纺织、矿冶、电讯等民用企业。这些民用企业没有采取军工企业那样的官办形式,而是面向社会招集商股,由官派督办“总其大纲,察其利病”,“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当时国内除广东有零星几家纯民办的小工厂外,民间几乎无人敢投资近代工业企业。在洋务派“官为扶持”之下,民间人士开始投资近代工业……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新政的主持们求强求富的梦破灭了。
——整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二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
——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具有“早期现代化”的特征,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指出洋务派“求强求富”梦破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了西周至汉代的古炼铜炉、铜渣和采矿的井巷支架”可知,遗址中的“铜炉、铜渣和采矿的井巷支架”体现了西周至汉代的采矿和冶炼技术,是研究当时采矿和冶炼技术的一手史料,C项正确;据材料“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可知,这种情况体现了商朝和东北地区存在文化联系,不能得知此地是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大型宫殿、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只体现了是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据此不能得知其他文化的特点,不能得知中华文明的“多元”特点,排除B项;据材料“战国冶铁遗址不仅分布于秦、齐等七国统治区域,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可知,战国时期铁器在各诸侯国和边疆地区都有使用,但不能得知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器,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周王室规定的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用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对各级贵族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等级规定,用鼎制度就是这种等级制度的体现,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西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用鼎制度,通过各级贵族使用青铜器的数量不同不能反映青铜器制作的技术,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用鼎制度有利于强化宗法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周王室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知识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转而趋向平民化发展”及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B项正确;政治集权体制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变化,争霸兼并战争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与私学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井田制逐步瓦解,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变坏,礼乐制度也逐渐瓦解,C项与私学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的标志是分封制到郡县制,与私学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在此背景下,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B项正确;“事征四夷”“图制匈奴”是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创立察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孝顺和廉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专门官员管理西域地区,并进行屯田,据材料“朝廷在渠犁的屯田事宜”可知,汉代在西域地区进行屯田,据材料“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可知,汉代在西域地区设置了专门管理西域地区的机构,这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经营,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置机构和进行屯田,没有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理,不是商贸往来,排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西域地区,但没有涉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西晋时期担任各级中正且门第可考者共29人,其中出身自高门士族、一般士族者占总数的72.4%,东晋时期这一比例增加至93.5%”可知,两晋时期担任中正官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主要来自于士族,这有利于士族对选官的控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情况,阶层流动受限,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后期选官只看门第,不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使得两晋时期门第观念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使世族控制地方选官,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了更好的传播,主动吸收了儒家思想,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减少佛学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魏晋时期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就开始在相互辩驳中互相吸收,但此时期三教合一局面没有最终形成,排除B项;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内涵在本质上存在不同,佛教之所以将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佛教,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可知,陶俑中唐代贵妇的服饰体现了唐朝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D项正确;仅仅通过一个陶俑不能反映胡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是指妇女参政的权利提高,不符合唐朝社会的史实,排除B项;狩猎并非“生活腐化”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征收标准,以资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C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可纳绢和布代役以保证农时是唐朝前期租庸调制的内容,与两税法不符,排除B项;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的是租庸调制,与两税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通过增设宰相人数的方式,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宰相人数的增加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增加的宰相是否为具有才能的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御史中丞包拯极力反对,‘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朕倒好说,只恐谢给事(宰相谢深甫)有不可耳”可知,在重视文治的宋朝,君主权力受到御史、丞相的限制,反映了君主权力有一定程度的弱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没有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排除B项;文官制度是近代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宋代虽然重视文治,但没有形成文官制度,排除C项;御史中丞对皇帝的谏议不属于监察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两宋时期,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可知,宋朝经济对南方的依赖性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最终确立,使得南方在宋朝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国家经济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赋役的标准,不能得知宋代农民赋役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国家经济对南方的以来,没有体现国家财政支出和官僚机构臃肿,不能得知冗官冗费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上供的粮食,大米并非经济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可知,对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限制有利于减少宗室成员凭借特殊身份威胁皇权,所以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维护皇权政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宗室成员政治上的限制,没有涉及官员选拔,明朝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排除B项;宗室成员不得干预政事主要是为了减少宗室成员对皇权的威胁,与中枢决策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诸多限制引起了一些宗室成员的不嘛,在缓和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上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可知清政府通过对全国地图的绘制,编纂地理总志,宣示国家版图范围,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在地图中反映清朝的统治范围,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不能得知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北宋时期的沈括就进行过实地测绘,排除B项;仅通过在地图中绘制其统治区域不能达到“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的结果,这扩大了地图绘制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892-1913年中国的棉纺、毛纺、缫丝、水电、面粉、水泥等10个主要行业的产业资本家来源中买办、官僚、地主占据了绝大比例,商人所占的比例较小,这体现了虽然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较为艰难,A项正确;工业结构指的是工业构成中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工业机构不合理,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几个行业的产业资本家来源,没有涉及此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知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没有涉及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没有改变清政府的腐败,甚至更甚从前,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清政府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主张推翻清政府,这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B项正确;卖官鬻爵并非选拔人才的途径,而是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生员争购官衔”是中央还是地方,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卖官鬻爵的情况,大量生员,争购官职,这不是思想觉悟提高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据材料“国内创办的进步刊物……多达150种……在大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同时,还程度不同地宣传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较多,遍布各主要省会城市,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较为广泛,中国人的救国方式发生变化,由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到学习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五四前后,国内创办的进步刊物,没有涉及此时期所有的书刊,材料也没有涉及这些书刊是否采用白话文进行书写,不能得知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排除A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此时期尚未有工农革命运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非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一战结束后,列强迅速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所以上海纱厂在1914年至1918年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1918年至1921年受到重创,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1914年至1918年上海华商纱厂数量上升,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材料漫画中的信息有“我们加入工人阶级公会区”“加入红军”“努力春耕”等内容,这是在1934年4月刊登在中央苏区报刊上的宣传画,这有利于动员群众发展生产、参加共军,巩固工农联盟,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已经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发生在全面抗战时期,排除B项;1934年中国的主要矛盾仍旧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此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并非为抗日准备,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十二月十日,一听到北平的消息,我们心里好不欢喜!学生同志在北平发动了这样伟大的救亡运动”及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其中的“华北自治运动”激起北平学生在1935年12月9日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抗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D项正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排除A项;材料信息为1935年一二·九运动,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就已经结束,排除B项;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的是五四运动,与材料1935年一二·九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1)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经济政策;宋朝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不受官府的干预;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宋朝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的限制也较为松弛,也推动了社会的流动。 展
(2)表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跨地区的粮食贸易;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的大量使用,促进了长途及大额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小说繁荣;戏曲繁荣;会花上,民间风俗画、木刻版画发展。
【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 宋代对土地买卖几乎不作限制”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经济政策;据材料“土地‘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不受官府的干预;据材料二唐宋两代宰相人数及出身信息概括可知,宋代担任宰相的126个家庭里,只有三个大家庭有继任宰相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的限制也较为松弛,也推动了社会的流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表现:据材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现象”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据材料“在棉织与丝织发达的乡村,出现了农家吃商品粮的新现象”可知,跨地区的粮食贸易;据材料“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促使这一地区的市镇获得蓬勃发展”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据材料“挟重赀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可知,白银的大量使用,促进了长途及大额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影响:据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主要有: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小说繁荣、戏曲繁荣、民间风俗画、木刻版画等表现市民阶层需求和旨趣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22.【答案】(1)合理性:创办了近代第一批近代工业,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民用工业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原因: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封建制度。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经济近代化;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合理性:据材料“洋务派除继续经办军事工业外,还着手兴办航运、纺织、矿冶、电讯等民用企业”可知,创办了近代第一批近代工业,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据材料“这些民用企业没有采取军工企业那样的官办形式,而是面向社会招集商股,由官派督办‘总其大纲,察其利病’,‘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可知,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据材料“在洋务派‘官为扶持’之下,民间人士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可知,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封建制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据材料“。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可知,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推动了中国历史进步性上还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经济近代化;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第1页,共1页